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42年朱可夫弹尽粮绝,每门炮每天只一发炮弹,为何还主动进攻?
1941年6月,纳粹德国联合仆从国集结五百多万兵力,悍然发起了“巴巴罗萨”计划,全面进攻苏联,苏联卫国战争爆发。
这场战争是前所未有的悲惨壮烈。面对纳粹的入侵,苏联人民拼尽全力抵抗,用血肉之躯筑起保家卫国的城墙,这其中,最悲惨,也是最鲜为人知的,莫过于勒热夫战役。
1942年1月8日,“苏联军神”朱可夫带领百万大军强攻勒热夫,双方鏖战一年多,苏联红军在德国的强势攻击下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到了最后只能每天发一两发炮弹,伤亡的士兵人数更是达到了数百万人。
巨大牺牲之下,朱可夫还是命令手下士兵冲锋,不许后退一步。
那么,在明知打不过的情况下,朱可夫为何要不计代价地进攻勒热夫?这其中包含着怎样的军事动机?
朱可夫
1941年,苏联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纳粹军团锐气大减。从莫斯科撤出来的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且战且退,在距离莫斯科一百多公里外的勒热夫驻扎下来,形成了一个“7”字形的突出部。
这个突出部横亘勒热夫、瑟乔夫卡、维亚济马三个城市,距离莫斯科仅有150公里。对苏军而言,这里承载着保卫莫斯科的重任,所以勒热夫三面都有苏军守卫。
而对德军来说,勒热夫突出部是攻击莫斯科的桥头堡,休养生息后可再次对莫斯科发起进攻。
也就是说,只要德军盘踞在勒热夫,那苏联好不容易收复的莫斯科,便有再次沦陷的风险。
斯大林
头顶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斯大林顿觉坐立难安。经由莫斯科一役,斯大林相信战无不胜的德军此时应该士气低落,再加上苏联正值冬季,苏军在冬季作战方面经验丰富,何不趁此良机,将德国中央集团军一举歼灭?
怀着“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斯大林任命朱可夫为最高统帅,于1942年1月8日发动了第一次勒热夫战役。
朱可夫集结了西方方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共两百万人马,对驻扎在勒热夫的德军发起了攻击。当时的德军第九集团军仅仅只有五万人,坦克还不到一百辆。这点可怜的兵力对上百万大军就是妥妥的送人头,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第九集团军的指挥官莫德尔。
莫德尔被誉为“纳粹铁血之鹰”,他极其擅长防守,勒热夫之战也是他的成名之战。
朱可夫
朱可夫打进勒热夫前不久,莫德尔刚刚接手第九集团军,面对希特勒死守勒热夫的命令,莫德尔颇有微词,但还是硬着头皮接下了这个烂摊子。
敌我兵力悬殊,莫德尔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请求援兵。勒热夫战役彻底打响之前,第九集团军的援军已经全部到位。五个师的兵力,其中还有纳粹精锐部队---帝国师和大德意志师。可以说,从一开始,苏联就注定了要陷入一番苦战。
1月8日,勒热夫战役正式打响。面对来势汹汹的苏军,莫德尔不疾不徐,采用了诱敌深入的方针。
他指挥士兵边战边退,将热血上头的苏军引入包围圈,再命人从两边侧翼发动进攻,直接就把苏联的33集团军包圆了。
战场
33集团军的军长名叫叶夫列莫夫。被德军包围后,他将前线情况发给了朱可夫,等待他的指令。
朱可夫回道: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继续打下去。
无奈,33集团军只能咬牙硬撑。随着德军的包围圈逐渐缩小,33集团军的处境也越发艰难,不仅死伤过半,就连弹药也即将告罄。心急如焚的叶夫列莫夫越过朱可夫直接找上了斯大林,斯大林安慰他说:“耐心些,我们不会放弃你们。”
三个月后,上级的突围许可令姗姗来迟,而此时的33集团军已经穷途末路,根本无力突围。于是,失去战力的33集团军成为了一颗弃子。
苏联高层派来了一架直升机,接走了集团军里的将领,剩下的普通士兵,只能在被祖国放弃的绝望之中慢慢等死。
朱可夫
叶夫列莫夫这个集团军长没有跟着直升机走。他带着手下的残兵败将奋力突围,负伤后自杀殉国。
至此,33集团军全军覆没。勒热夫战争的残酷,从这里便可以窥见一斑,但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这个残忍的悲剧只是开始。
勒热夫战役又称为“勒热夫绞肉机”,从名字上便可看出这场战争充满了血腥和残忍。苏德双方的几百万人马在这个巨大的绞肉机里不停翻滚,每个人都被倾轧得鲜血淋漓,有的人甚至尸骨无存。
第一次勒热夫战役之后,朱可夫又发动了好几次攻击,每次攻击都伴随着巨大的牺牲。苏联是个人口大国,他们从不缺士兵,所以,区区几十万的伤亡,斯大林根本不放在眼里。
战场
前线士兵牺牲后,后方就有源源不断的新兵奔赴战场。然而,士兵数量是多起来了,弹药却跟不上。
当时的弹药缺乏到什么程度呢?一个炮兵连,每天只能发两枚炮弹,一支步枪里只有三颗子弹,一把冲锋枪打出的子弹数量不超过三十发,架在战壕上的重机枪,则只有600发子弹。
反观德军,弹药补给从未断过,再加上强大的空军高炮支援,守住阵地轻而易举,只要苏军进攻,便会被猛烈的炮火击退。
朱可夫对此采取的策略是人海战术,用战士们的血肉之躯来抵消德军的装备优势。每当苏军要进攻阵地之前,朱可夫就会集结数十倍的优势兵力,让士兵们用生命往前冲锋。
朱可夫
这是许多德国士兵无法忘怀的噩梦。硝烟弥漫的阵地上,黑压压的苏联红军高喊着:“为了祖国,乌拉!乌拉!”的口号,不要命地冲向德军阵地。这些士兵多是新兵蛋子,有的连枪都不会用,冲出去没几步就被打倒在地。
冲锋,牺牲,再冲锋,再牺牲,随着战线推进,阵地上倒下的苏联红军越来越多。洁白的雪地被鲜血染红,地上满是残肢断臂,死去的战士们被冻成冰雕,维持着牺牲前的姿势,整个战场宛如人间炼狱,真正的“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在这种惨况下,朱可夫没有后退一步。他不断下令补充兵力,失去理智般地发出进攻命令,不断冲击德军防线。
苏联红军不怕死的疯狂,让莫德尔压力倍增。他咬紧牙关,命令手下的兵据守重要公路和河岸,用强大的炮火抵挡苏军的进攻,等待援军到来。
朱可夫
到了这个地步,勒热夫之战已经不仅仅是关乎莫斯科安危的战役了,它变成了苏德两个国家的生死之战。
斯大林和希特勒两个元首打上了头,不断往里面投入兵力和装备,誓要一决高下。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苏军伤亡人数多达180万人,德军则没有具体的数字,西方史学界给出的阵亡数字是三十多万。
两相对比之下,苏联红军的巨大牺牲让人咋舌。那么,为何苏德会死磕热勒夫?这场战争最终走向如何?它对后来的战局有何影响?
战场
勒热夫是莫斯科旁边的一个小城。这里是大卢基铁路的中继站,也是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补给大动脉。占据了这个交通便利,德军的炮火支援和装甲部队才能顺利到达前线,这对苏联来说十分不利。
而且,勒热夫离莫斯科非常近,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它不能一直落在德国手里。可以说,只要德国控制勒热夫一天,那么莫斯科就会一直被德国威胁。双重因素之下,朱可夫才会不顾一切地发起进攻。
另一方面,对于德国来说,死守勒热夫的背后还有着政治因素。
希特勒认为,德军需要牢牢占据勒热夫,通过威胁苏联首都的方式,给苏联以“影子震慑”,壮大东线德军以及德国同盟国的信心。
希特勒
当然,这些原因都是表面上的,更深层次的原因,需要我们着眼整个苏德战场,从战局上去看。
莫斯科战役过后,德国意识到了自己在中线战场上的乏力,便将战略目标放在了南线战场上的乌克兰和高加索地区。
这里的地势没有中线那么复杂,很适合装甲部队实施机动作战,更重要的是,这里是苏联粮食、煤炭和石油的主产区,是苏联的粮仓和能源基地,只要德军占领了南方地区,那么苏联就会失去宝贵的战争资源。
这种情况下,斯大林格勒就进入了德军的视线。斯大林格勒是苏联中央地区通往南方地区的交通要道,对整个南线作战至关重要。为了实现占领南方的战略意图,希特勒做了重要部署。
希特勒
他将南线兵力分为A、B两个集团军群。A集团军群负责攻占高加索,B集团军群负责攻打斯大林格勒,掩护A集团军群。
与此同时,希特勒也不愿意放弃中线战场。他让莫德尔死死守住勒热夫,以此来威胁莫斯科,同时拖住苏联红军,防止他们去南线增援。
好巧不巧,苏联也打的这个主意。对苏联来说,勒热夫突出部能攻下最好,这样就能消除莫斯科的威胁。但攻不下也没关系,把莫德尔的中央集团军困在这里,让他们不要去南线战场就行。
总而言之,勒热夫就像一块诱饵,吸引着苏德两方不断投入兵力。
苏联的百万士兵就不说了,莫德尔的军队也从一开始的几万人,增加到后来的几十万,双方在勒热夫打起了拉锯战,相互牵制,相互放血,一起制造了残酷无比的“绞肉机之战”。
希特勒
一般来说,这种持久的消耗战,拼的不是战术装备,而是谁的血条更厚,谁更抗打。很明显,苏联人更多,血更厚,而德国很快就出现了兵力不足的问题。
之前说过,莫尔德在勒热夫战役打响前曾请求过援兵,整场战役中,德军统帅部对莫德尔的援助要求也是有求必应,先后给了他五个装甲师和1个摩步师,待遇十分豪华。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莫德尔这边摇的人多了,其他地方可摇的人就少了。这个其他地方,指的就是斯大林格勒。
1942年8月29日,朱可夫被任命为最高副总司令,负责指挥斯大林格勒战役。9月,朱可夫提出了赫赫有名的“双星计划”。
朱可夫
“双星计划”是“火星行动”和“天王星行动”的总称,这二者分别对应苏联的中线战场和南线战场。
在朱可夫的计划中,苏联红军不仅要拿下勒热夫,消灭莫德尔的第九集团军,还要在斯大林格勒作战,歼灭德国的第六集团军。
1942年11月19日,斯大林格勒的南北两路苏军发起了总攻击,两路部队呈合围之势,将第六集团军牢牢包围。第六集团军的指挥官保卢斯紧急摇人,然而德军的机动力量大多困在了勒热夫,只有新建的顿河集团军能赶来。就这仅有的援军,还被困在了阿克塞河边,自身难保。
与此同时,中线战场上的勒热夫也陷入了混战。在朱可夫的指挥下,苏军分别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对勒热夫发起强攻。经过三天的激战,苏军在德军的强大防守下未尽寸步,一直裹足不前。最终,“火星计划”宣告失败。
朱可夫
然而,不等莫德尔消化一下这个喜讯,来自南线的坏消息就让他的心凉了半截。
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在苏军的包围下弹尽粮绝,已向苏联投降。第六集团军是德军精锐部队,失去这个关键性力量,对德军的影响是致命的。
1943年3月,莫德尔带领剩下的三十万人撤离了勒热夫。撤离之前,莫德尔在土里埋了大量地雷,并且将勒热夫地区的村庄房屋全部烧毁,就连水井里都投了毒,十分残忍。
撤退时,为了防止苏军反扑,莫德尔还炸毁了道路桥梁。等苏军接手勒热夫时,就见到了一块伤痕累累的残破土地。但即便如此,苏联还是以巨大的代价打赢了这场战争。
战场
依托于勒热夫的辅助,苏联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后续的“堡垒行动”中,莫德尔部队因为在勒热夫战役中失去了大量精锐将士而显得后继无力,使德军在库尔斯克的进攻上一溃千里,最终败走苏联。
从结果上来看,苏联是胜利的一方,但事实真是如此吗?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在战争中,每个普通人都是可以随意丢弃的棋子。”
勒热夫战役完美诠释了这句话。
用血肉之躯对抗炮火子弹不可谓不残忍,但他们无路可退,哪怕是以伤亡数百万人的代价,也要死死拖住德军几十万人马。也正是有了这些英雄的牺牲,如今的和平才显得弥足珍贵。
勒热夫纪念雕塑
2017年,勒热夫纪念雕塑落成。它的形象是一名参战士兵,士兵的手里拿着冲锋枪,下半身呈破碎状,悬浮在空中的碎片化作鹤群飞向天际。
雕塑的下方,伫立着一块大理石纪念碑,上面写着:“我们为祖国母亲战死,而她得到了拯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勒热夫战役》:二战历史上最悲惨、最残酷,却最被遗忘的一战
勒热夫战役有多惨烈?二战最具争议的战役,被称为勒热夫绞肉机|德军|莫德尔|勒热夫|苏军
纳粹德国元帅莫德尔的三次经典防御战
20万德军挡住200万苏军一年,杀伤上百万,第9集团军被如何复仇?
坚固的利盾—德国第九集团军,面对两百万苏军坚守勒热夫十三个月
朱可夫战无不胜?勒热夫战役中他输给了德军防守专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