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精彩回顾 | 沈从文先生与古代服饰文化(附音频)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这是唐朝诗人杜甫在《丽人行》中描述长安士女衣香鬓影、锦罗玉带,与暮春相映成辉的画面。

中国的文学作品中留下了大量与霓衣艳裳有关的诗文,我们从这些文字中能够一窥古人服饰的繁复多端、亮丽纷呈。然而,当这些盛装华服在深墓中沉睡几千年后出土,早已“鹑衣百结隐春秋”,失去了它们原本璀璨绚美的模样。

但有一位大家,能让千年出土的古代服饰重新回归雍容华贵、光鲜夺目的本色。她,就是中国文物修复大师、中国纺织考古学家王亚蓉。

王亚蓉

08月05日下午,2017中原国学讲坛“文明向心-丝路传韵”系列讲座在河南博物院西配楼二楼准时开讲。主讲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纺织考古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文物协会纺织文物专业委员会会长王亚蓉为现场400余名听众带来了一场题为《沈从文先生与古代服饰文化》的精彩讲座,在讲座中,王亚蓉为大家详细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纺织考古的发现与研究,深入浅出,赢得了现场听众的阵阵掌声。

主讲嘉宾:王亚蓉

《沈从文先生与古代服饰文化》讲座现场

《沈从文先生与古代服饰文化》讲座现场 王亚蓉为热心听众签名

《沈从文先生与古代服饰文化》上

《沈从文先生与古代服饰文化》下

一、纺织服饰研究工作之肇始

中国是世界上育蚕缫丝最早的国家,在公元前已凭丝织技、艺享誉世界。丝织渗透在中国手工艺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却因其服务功能的实用性(穿着、服用、家饰诸方)及纺织品有机质属性的难以保存,使其难以在意识形态层面得到类似于骨、角、牙、玉、瓷等的重视,因而随着近代生产方式颠覆性转变,中国传统纺织链被彻底打破,加之纺织实物保存时间仅以百年记,最终导致了中国丝织文明的断裂。

王亚蓉说:“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新旧材料很多,但是,却没有自己的纺织、服饰语言,更没有比较系统的出版图书,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沈从文先生便开始了编撰《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这项工作。”

而事实上,沈从文先生对文物、史料的研究兴趣很早就已经开始,解放后更是因工作变更的需要,全身心投入到了文物研究、宣讲的工作中。但是,正如大家知道的,沈从文先生做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由于时代的原因,遇到诸多问题,耽搁许多,但其间,沈老也从未间断过对文献、文物的阅读和琢磨。王亚蓉回忆道,“王㐨先生和我就是在沈先生的这些动荡与艰辛中与其相识,并受其感教而投入到这份研究工作里的。到1978年,沈先生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建立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室,于是,王㐨先生和我就正式成为沈先生助手。从此开创纺织考古文物研究之先河,倡导以物证史的唯物主义研究服饰文化。”

“作为这项工作的第一批实践者,我们深感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历史积淀的深厚,因而觉得自身责任重大。作为考古现场的工作人员,行使着保护、研究文物的职责,难以存留的有机质纺织品文物,出土多脆弱变质,现场稍有差池即毁坏或误导文化的方向,可以说看到拿不到即为大罪,四十余年的一线工作经历,使我不敢对别人妄加评论,只是时时自省,现今回想起来,应算是问心无愧。”王亚蓉说。

二、纺织考古领域的实践与研究

1

最早的纺织实证——江西靖安东周大墓

江西靖安东周大墓的特点是一个墓坑有47具棺木,棺木排列得很密,主棺之外的其他木棺里除了纺织工具外并无其它随葬品。打开主棺后,墓主的整个尸身都浸在积水里面,纺织物已经和尸骨、泥沙完全搅混在一起,成为湿软的泥状。

为了能顺利提取丝织物,王亚蓉和工作人员将墓旁边的粮库改造成了一个临时的实验室。当时的尸身用竹席包裹着,王亚蓉说,我们带领大家用泡沫做了一个30公分直径的滚筒,将竹席一点点卷曲,再抱出来放在地上。丝织品和竹席必须要不停保湿,以免脱离原有环境后干裂。

王亚蓉继续说:“当时我们在水池里放了海绵,用海绵隔着让水漫渗进入,然后用手拍动水面慢慢激荡泥沙,换了几十次水后,织物的颜色和经纬才慢慢呈现。该墓葬清理出东周时期丝织品方孔纱、狩猎纹织锦、几何纹织锦等。丝织文物精细、大气,反映出两千多年前中国丝织技术的高超水平。”

2

两千年前的丝织宝库——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战国楚墓

马山一号墓,密封状况良好,棺木中极好的保存了丝织品文物。王亚蓉回忆说,“我们当时发现内棺出土的很多件衣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腋下都嵌着一个方片。中国历朝历代服装都是平面剪裁、平面缝合,很整齐,这样的方片结构肯定有某种穿着功用,但是究竟是什么功用呢?

为了寻求答案,王亚蓉与相关组织人员对马山楚墓的系列文物进行了工艺复原和文物复织,并解决了对工艺结构的困惑。正是在复原的过程中,王亚蓉弄明白了这个方片就是文献上称之为“小腰”的东西。这样的衣服上身后,腰部会自然收敛,胸部前耸,结带束腰,“下裳”部分即作筒裙状变化,“上衣”即呈现自然立体。

复原的马山N10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面绵袍

马山墓中的衣服领缘内、外都附有钉缝在上面的纹饰精美的丝质窄带,类似现在的护领或领带。这种窄带在马山墓中共出土了四种,而尤以N10凤鸟花卉纹绣绵衣上的最为精美。在复制时织工根本做不出来与文物正背结构都一样的织物。王亚蓉认为可能是绣出来的,于是就织了一根与文物等长宽的带子,染成咖啡色,再让绣娘一针一线地绣出来,最终才将其复原,并因此发现了一种失传的新的绣法 “纳缕绣”。

3

北京明定陵出土孝靖皇后盘金彩绣对襟方领百子衣复织

明代皇室、贵族,对服饰、面料的需要更求新、巧、奇,以衣着绣饰的独特来彰显高贵。洒线绣、纳绣等技法被广泛应用于贵族面料的绣地之中,织绣工艺进一步奢华、繁丽起来。

孝靖皇后绣百子暗花罗方领女夹衣,收藏于定陵博物馆。长71厘米,两袖通长163厘米,用红色丝线绣出满地菱形纹,前襟上部绣二龙戏珠,后襟绣一坐龙,应为明熹宗即位后追封祖母孝靖皇太后并迁葬定陵时的随葬物。

王亚蓉分别从文物分析、材料制备、面料织绣,配件制作、剪裁成衣等诸多方面对孝靖皇后盘金彩绣对襟方领百子衣文物复织进行了详细阐述与分析。

三、建立中国历代服饰博物馆构想

中国考古发现和文献记叙着:中国人的衣着服饰文化从发纫到举世辉煌的点点滴滴,半个多世纪的纺织考古科学发掘也呈现给世界一条服饰文化实物链,从辽宁发现的距今四万五千年左右的小孤山超细骨针到河姆渡的纺织机具,再到马山、马王堆、法门寺、尼雅纺织品文物……雄辩地展示了中国服饰文化历史上的辉煌。我国养蚕织绸技术是呈现给世界的重大发明。

丝绸属有机质文物,地下埋藏受各种微生物等侵蚀,考古发掘得到实物的机率少之又少。织物出土后多缺损严重又需终身养护,文物多只能收藏在各博物馆库房,历代服饰文物的精品又只能在出版物中展示,且较完好的珍贵衣饰文物,例如马王堆汉墓纺织品文物每次出展都有很大的损伤,与早年相比,文物劣化严重。即便在库房保存的文物也都存在逐年劣化现象。

因而,对于纺织品文物的保护与展示在纺织文化的继承、保护、发展上是必须要重视的一件大事。

王亚蓉认为:服饰博物馆应包含以下几种功能:一是纺织考古发掘研究与保护,这需要与有资质单位合作,各类纺织工艺技术研究、保护、传承;二是举办纺织考古发现展览;三要广泛征集、保护、展览社会流散古代纺织品文物;四是在科研基础上,高级别复制历代服饰文物精品;五是进行纺织机具(绢、绫、绮、锦、绒、缎、缂丝、妆花)衍进的陈列;六是印染工艺,植物、矿物、动物三种系列;七是养蚕缫丝模拟展示;八是刺绣工艺,工艺衍进有地方特色;九是饰品,各种冠戴、靴鞋、首饰、衾被、配饰。

讲座最后,王亚蓉深沉地说:“到目前为止,我个人从事纺织考古的具体操作已近四十余年,马山楚墓是国内丝织考古技术更具实力的延伸,也是我个人实现执念的实验开始。时至今日,曾经和我一起经历马王堆、马山的同事和朋友大多已经离开,国内能够担负起这些工作的后辈也还未成熟起来。或许,随着墓葬开掘的规定,很长时间内不再会有大型墓葬被开启,致使纺织考古的现场作业无法再有给年轻一辈实践的机会。我仍不希望纺织考古断在我们这些将它开展起来的人的手中。”

下期讲座预告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作家沈从文的入室弟子王亚蓉
王亚蓉:跨越时空,复织中华锦绣
杂志精选| “抽象的抒情” 中国纺织考古的探索之路
战国古墓开棺,棺上竹枝瞬间由翠绿变枯黄 | 《国宝修复师》
大国霓裳:从沈从文开始的中国纺织考古之路
跟随《大国霓裳》,重走沈从文走过的纺织考古之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