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51)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51)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神鳥與貓頭鷹

 

  莊子的好朋友惠施被封為魏國的宰相後,莊子很為自己的朋友高興,啟程去訪見惠施。

  莊子的行動傳到小人那兒,他便歪曲莊子的來意,從中挑撥說,莊子此番進京拜訪,來者不善,意在謀取相位。惠施一聽,心裡十分恐慌,害怕喪失官位,於是下令搜捕莊子。為了抓到他,整整在國都搜查了三天三夜。

  惠施的舉動被莊子知道了,莊子索性主動登門求見。惠施見莊子竟敢自投羅網,吃驚不已。莊子也不向惠施多解釋,只是坐下來講了一個故事:

  在南方,傳說中有一種神鳥,與鳳凰同類,名叫鵷(yuanchu),它從南海出發飛往北海,在途中,若不見高高的梧桐樹,絕不棲息;不是翠竹與珍稀的果實,絕不食用;不遇甘甜的泉水,絕不暢飲。

  神鳥一路飛翔,牠在天空看見地面上有隻貓頭鷹,正在啄食一隻腐爛的死鼠。貓頭鷹飢不擇食,牠在看見頭頂上的神鳥後,以為是來搶食死鼠的,於是漲紅了臉,羽毛豎起,怒目而視,作出決一死戰的架勢。牠見神鳥仍在頭頂飛翔,便對著它聲嘶力竭地發出嚇人的喝叫!

  莊子把貓頭鷹遇到神鳥的故事講完後,坦然地走到惠施面前,笑著問他:「今天,您獲取了魏國相位,看見我來了,是不是也要對我恫嚇一番呢?」說完,莊子放聲大笑,拂袖而去。

  有遠大志向的人追求高潔卻不被世俗小人理解。貪求利祿的小人用陰暗的心理來猜測人格高尚者的行為。真可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寓言諷刺鞭撻了權迷心竅的人。

  

神童的不幸

 

  有個小孩叫方仲永,出生在一個農人家庭。他家裡祖祖輩輩都是種田人,沒有一個文化人。他長到5歲了,還從未見過紙墨筆硯是個什麼模樣。

  可是有一天,方仲永突然哭著向家裡人要紙墨筆硯,說想寫詩。他父親感到十分驚訝,馬上從鄰居那裡借來筆墨紙硯,方仲永拿起筆便寫了4句詩,而且還給詩寫了個題目。同鄉的幾個讀書人知道了這件事,都跑到方仲永家來看,一致認為他寫得不錯。於是這件事很快傳開了,知道的人不免個個稱奇。

  從此,方仲永家熱鬧起來,經常有人來家玩,有的當場出題要小仲永作詩。小仲永不論什麼題目,他都能立刻成詩,而且內容深刻雅致,文采絢麗多姿,得到眾人讚賞。

  不久,方仲永的天生奇才傳到了縣裡,引起了很大震動,人們都認為他是個神童。縣裡那些名流、富人,十分欣賞方仲永,連他父親的地位也隨著提高了不少。那些人對方仲永的父親另眼相看,還經常拿錢幫助他。這樣一來,方仲永的父親便認為這是件有利可圖的好事情,於是放棄了讓方仲永上學讀書的念頭,而是每天帶著方仲永輪流拜訪縣裡的那些名流、富人,找機會表現方仲永的作詩天才,以博得那些人的誇讚和獎勵。

  這樣一來,神童漸漸才思不濟,久而久之,由於只一味憑著一點「天才」而沒有後天的再學習,方仲永終至每況愈下。到十二三歲時,作的詩比以前大為遜色,前來與他談詩的人感到很是失望。到了二十歲時,他的才華已全部消失,跟一般人並無什麼不同,人們都遺憾地搖著頭,可惜一個天資聰穎的少年終於變成了一個平庸的人。

  可見,一個人光有先天的智慧而不注重後天的學習是不行的,不注意接受新知識,到頭來只會落在別人後面。

  

神龜的智慧

 

  有一隻神龜被一個打魚人捉住了,於是神龜托夢給宋國國王宋元君。

  這天夜間,宋元君睡夢中只見一個人披頭散髮、探頭探腦地在側門窺視,並對宋元君說:「我住在一個名叫宰路的深潭裡。我替清江水神出使到河伯那裡去,路上,被一名叫余且的漁人捉住了。」

  宋元君早上醒來,想起夜間的夢,覺得奇怪,於是叫人占卜這個夢。占卜的人說:「這是一隻神龜給大王托的夢。」宋元君問左右的人說:「有沒有一個叫余且的漁人?」左右回答說:「有一個漁人就叫余且。」於是,宋元君命令手下人傳余且來朝見。

  第二天,余且來見宋元君。元君問他說:「你打魚捉到了什麼東西?」余且回答說:「我用魚網捕到了一隻大白龜,龜的背圍足有五尺長哩。」宋元君命令余且將白龜獻上。余且趕忙回家將捉到的白龜獻給了宋元君。

  宋元君得到這隻神龜後,幾次想殺掉牠,又幾次想把牠牠養起來,心中總是猶豫不決,最後只好請占卜的人來做決斷。占卜的結果是:「殺掉這隻龜,拿牠做占卜用,這是吉利的。」於是,宋元君命人將白龜殺死,剖空牠的腸肚,用龜殼進行占卜,總共卜了72次,竟然次次都靈驗。

  後來,孔子對這件事深有感慨地說:「這隻神龜有本事托夢給宋元君,卻沒有本事逃脫余且的網;牠的智慧能達到72次占卜沒有一次不靈驗的境地,卻不能避免自已被開腸剖肚的災禍。這樣看來,聰明也有受局限的地方,智慧也有照應不到的事情。」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的聰明才智哪怕再高,也比不上大家的智慧。因此,只有萬眾一心,群策群力,才能把事情做得比較周全。

  

秦士好古

  秦朝有個讀書人非常喜歡古物,即使價值十分昂貴也一定要求購。

  有一天,有人帶來了一張破席子。親自上門對他說:「過去魯哀公向孔子詢問國事,就讓孔子坐在這張席子上。」他心裡非常高興,認為這席子很古,就用近郊的田地換了它。過了不久,又有一個人拿了一根舊拐杖來賣,對他說:「這是周太王逃難時所用過的拐杖,它比孔子坐過的那席子要早幾百年,您用什麼來報償我呢?」他就把家裡所有的資金給了那人。又過了一陣,又有人拿來了一隻快腐爛的木碗對這好古的讀書人說:「那席子和拐杖還不算很古,我這只碗是夏朝時造的,比孔子和周太王時要古得多。」讀書人也深信不疑,就把家中所有的東西都給了這人。

  三件古物都得到了,可是田地、資金和家產都已失去,無法解決衣食問題。於是,他披上哀公時的破席子,拄著周太王的拐杖,拿著夏朝時造的碗,到街上去乞討,說:「哪位做好事的施主啊,如果有姜子牙鑄造的錢幣的話,請賜一文給我吧!」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盲目好古或者崇洋都是不可取的。如果僅僅為好古而好古,為崇洋而崇洋,不考慮自身的實際需要,就會產生拿著寶物討飯吃的悲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66-70)
【史海钩沉】中國歷史人物故事(100篇)
经典寓言-13
目錄|經部·總敘
杨伯峻《论语词典》(下》
中华道藏14_1---8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