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击忘所知--香严击竹响而明心

一击忘所知--香严击竹响而明心

香严智闲禅师

香严禅师在百丈时性识聪敏,参禅不得。百丈迁化,遂参沩山。

    沩山问:“我闻汝在百丈先师处,问一答十,问十答百。此是汝聪明灵利,意解识想。(对于)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时,试道一句看。”

    师被一问,直得茫然。归寮将平日看过的文字,从头要寻一句酬对,竟不能得。乃自叹曰:“画饼不可以充饥。”屡乞沩山说破。

    沩山曰我若说似汝,汝以生骂我去。我说是我的,终不干汝事。

    师遂将平昔所看文字烧却,曰:此生不学佛法也,且作个长行粥饭僧,免役心神。乃泣辞沩山,直过南阳,睹忠国师遗踪,遂憩止焉。

    香严智闲禅师一日除草木,偶抛瓦砾,击竹有声,忽然省悟。遽归,沐浴焚香,遥礼沩山,赞曰:“和尚大悲,恩逾父母,当时若为我说破,何有今日之事?”(印证前缘)乃有颂曰: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动容扬古道,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一击之中忘掉了一切情识,乃知悟道并不靠假借外力的修持,动容之间,顿感与古道冥然相契,因而跳出了所谓空寂的语言概念。自性是随时可以发现的,但你要着力去找,却又毫无踪迹。而悟道之后,才会了解其威仪是在声色之外。

一击忘所知:偶而“一”抛瓦砾,“击”中竹竿发出声响,“声尘”于“闻性”中空生空灭,“忘所知”顿时忘记了过去所有(心、意、识)的知见。(即“顿忘前解”之义,亦即“开佛知见”之义。)我们通常都以“能所对待”的方式看世界,却不知道“一心同体”的法理。《维摩诘经》:“法无有比,无相待故。”

香严一旦大悟之后,他从前所学的一切佛学知识,就对他没有什么重要性可言了。待你一旦达到悟境之后,你就没有必要死死记住它们而将它们忘去了

更不假修持:而今方才真正明了:原来佛性人人本具,“更不”需要“假”借有为“修持”之功用《圆觉经》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即“无修无证,妙性天成、法身本具”之义。)此句告诫人们:不可心外求法!应当“识自本心,见自本性”。

大凡刚刚开始习禅的人,都以为他们必须改变他们的平常心态。他们认为他们不是要进入某种出神或恍惚的状态,就是要经过佛经里面时常描写的各种禅定阶段。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习性,是不需要也是不可能改变的。

动容扬古路:“动容”即扬眉瞬目,所宣“扬”的都是“古”佛的成道之“路”(即“扬眉瞬目,佛法宣流”之义。大德云:搬柴运水,无非妙道。)长沙景岑禅师:“尽十方世界。是沙门一只眼。尽十方世界。是沙门全身。尽十方世界。是自己光明。尽十方世界。在自己光明里。尽十方世界。无有一人。不是自己。”

不堕悄然机:却又并“不”会因此而“堕”入“断灭空”的陷阱(悄然机)。《金刚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即“无断无灭”“真空妙有”之义。大德云: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证道歌》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古以来,不少的人抱持这样一种观点:大悟的境界必须进入山洞,闭起眼睛坐在那里冬眠,想象进入「空」的境界。而香严却以活泼的动作显示了古教的真义。尤其可贵的是,尽管他已进入真空的悟境,并且还以那里作为他的住处,但他却没有采取一种消极否定的态度。

    处处无踪迹:“处处”即“十二处”,前一“处”为六根(见分),后一“处”为六尘(相分),《楞严经》云:“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无踪迹”即彻见“十八界”缘生如幻,空无自体。《圆觉经》云:“……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

声色外威仪:元来在有形象的“声色”之“外”,才能“如理实见”法身佛的“威仪”(此是“法身非相”之义。大德云:“外求有相佛,不与汝相似。”《佛说四十二章经》云:“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

在真空的境界之中,是没有一法可以称为动的。你既没有待在某一个处所,更没有待在任何一个地方。尽管你每天从早活动到晚,成天说话,扬眉瞬目,行住坐卧,但实际上什么也没有发生

    诸方达道者:“诸方”十方三世的觉悟者(达道者)。《转法轮经》云: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楞严经》云:“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

咸言上上机:都(咸)说(言)这是佛法“上上”之“机”缘。《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此二句是“佛佛道同”之义,亦即“诸法无生,诸法无灭”之义。《圆觉经》云:“众幻灭无处,成道亦无得, 本性圆满故。”)

而类似这样瓦片击竹的清脆响声我们应该经常可以听到,可为什么不是经常有人闻声悟道呢?首先是因为在听到击竹声之前,香严禅师参禅悟道的心已经彻底放下了,连他以前记录自己参禅心得的心爱的笔记都烧掉了,一个人只有把自己所有追求的心,以及所有自认为有所得的心彻底的放下,才有可能真正的回归自然,彻悟大道,返璞归真;其次,质变从来不会是无缘无故发生的,必然会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没有之前坚持十余年参悟禅机的基础,即使香严禅师每天都听击竹的声音恐怕也与顿悟无缘。

关注养生!关注健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妙峰的成就——憨山大师转【连载(22)】
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
随他去不管他
禅诗三百首(宋二)
云幻宸禅师语录(嘉兴藏B353)
论古代禅诗(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