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少有人走的路--平常心的读书笔记

   作者及书

如果在你的书架上,只能有一本心理学书籍的话,我希望,就是这本《少有人走的路》。

重读这本书。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我从其中照见自己。它让我看到自己的懒惰和某些方面的不负责任。当我看到这些的时候,心理反而平静下来,并知道了接下来自己该怎样去做。

有时候,我们不是不想改变自己,只是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到底在哪里。而这本书就会清晰的,甚至有些残酷的指出我们的“问题”到底在哪儿。

作者斯考特派克

此书作者斯考特派克是一名资深的心理医生,他将他二十余年心理治疗过程中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凝聚成这本书。谈到此书作者这样说:“释迦牟尼,耶稣,老子,以及其他古代圣贤,都以不同方式阐述过类似观点。而我在行医的过程中,发现人生的现实与先人的教诲完全一致,由此促使我饱含激情,撰写了这本《少有人走的路》”从1978年此书面世以来,在全世界已经销售近3000万册。2007年在中国内陆出版后也很快成为最畅销的心理学科普著作。

《少有人走的路》,为什么这本书会叫这个名字呢?那是因为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让他看到,许多人其实不愿意让自己成长,不愿意让自己心智成熟(或称为“逃避成熟”)。心智成熟的道路,是一条只有少数人才会选择的道路。因为选择这条道路,就意味着我们必须面对真实的自己和生活,必须面对我们始终恐惧和逃避的生命难题或困境。然而更多的人愿意对其视而不见,得过且过,这样的代价往往就是会得上心理疾病。

在作者看来,一切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的本质,可能都是一种逃避和不愿面对。

如果你有心理问题或疾病,这本书会如手术刀一样让你领悟到一切心理问题的本质,如果你实践这本书的智慧,会让你走出过去心灵的阴霾;如果你没有心理疾病,遵循这本书的智慧,会让你更了解人性,更了解生命本身,进而可以让你更好的把握自己和自己的人生。

今天要读的书是这本《少有人走的路》,准备好了吗?和我一起踏上这条——少有人走的心智成熟之路。


    静静读书

第一篇自律

1-  人生苦难重重

本书的第一句话就是:“人生苦难重重。”

然而很多人不愿意面对这个“真相”,而总希望自己的人生充满了捷径与青睐,总希望自己的人生会轻而易举的获得幸福。

我们抗拒这个真理,也就让我们更容易逃避,恐惧,幻想,趋苦求乐。当问题出现时,我们恐惧逃避。而在作者看来,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正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有的人不断拖延时间,等待问题自行消失;有的人对问题视而不见,或尽量忘记它们的存在;有的人与麻醉药和毒品为伴,想把问题排除在意识之外,换得片刻解脱。

心理大师荣格也说:“神经症,是人生痛苦常见的替代品。”也就是说如果你习惯逃避问题,那么可能你就会患上焦虑或者抑郁的神经症(心理疾病的一种)

而正确的策略当是,我们要让自己认识到人生的问题和痛苦所具有非凡的价值。进而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才能够使我们的心灵变的健康,人生变的幸福。

我们想要解决我们的问题,我们想要我们的人生走入正轨,我们想要转变我们的人生,那我们应该从那里做起呢?

从——“自律”做起。

“自律”是我们解决人生问题的最重要的工具,也是我们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自律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2-  推迟满足感

一个女性财务分析师陷入讨厌工作的怪圈之中,派克发现她在工作中,总是喜欢先做简单的工作,然后尽量避免解决难的工作。派克建议她在以后上班时,先去解决麻烦的工作,然后再做简单的工作。她照此执行后,很快便走出拖延工作的毛病。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换成大白话说就是:“先吃苦,后享受。”

然而现代人,普遍缺乏这样的一种生命态度。

对于快乐我们总是迫不及待,而对于痛苦又总是避之不及。就像一个小学生不顾自己没有写完作业的事实,而肆无忌惮的玩耍,结果玩耍之后的代价是受到父母老师的惩罚。反过来呢,如果他先完成作业,然后再去玩儿,那么就会没有任何风险和后患。然而,更多时候我们是前者。


3-  承担责任

很多时候,我们逃避面对我们的问题,乃至幻想问题会自己解决或消失。然而不能解决的人生难题,会如大山一样阻碍在我们面前。问题没有消失,它们仍继续存在,它们是妨碍心灵成长的永远的障碍。

我们在推卸责任时,可能会感觉舒服和痛快,但心智却无法成熟,进而常常成为集体、社会的负担。我们力图把责任推给别人或组织,就意味着我们甘愿出于附属地位,把自由和权力拱手交给命运、社会、政府、乃至独裁者。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将其所著的讨论纳粹主义和集权主义的专论命名为——《逃避自由》,可谓恰如其分。为逃离责任带来的痛苦,数不清的人甘愿放弃权力,实则是在逃避自由。

在心理治疗中,会发现神经症患者常常把“我本来可以”、“我或许应该”、“我不应该”挂在嘴边。不管做任何事,他们都觉得能力不及他人,他们缺少勇气和个性。而人格失调症患者(或称人格障碍或人格偏向)则强调“我不能”、“我不可能”、“我做不到”,他们缺少自主判断及承担责任的能力。治疗神经症,比治疗人格失调症容易得多,因为前者坚持问题应由自己负责,而非别人和社会所致。治愈人格失调症患者则较为困难,他们顽固地认为问题和自己无关,他人和外界才是罪魁祸首。不少人两者兼有,统称为“人格神经官能症”。在某些问题上,他们把别人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内心充满内疚感;而在别的问题上,他们却一推了之。

事实就是,如果我们不去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就会成为问题本身。面对和承担自己人生的责任,是我们获得内心力量的最重要的一步。

4-  尊重事实

这是自律的第三个原则。

就如同,我们想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就需要按照“地图”看到它,然后按照地图的指引,沿着正确的方向达到目的地一样。

我们的内心也往往有一张“心灵地图”。然而这个“心灵地图”却很有可能不会把我们引领到幸福的人生彼岸中。因为事实往往是,我们活在过去的“地图”中。这过去的“地图”就是我们成长中的经验。

比如一个从小经历父母婚姻不幸的女孩,可能她的“地图”上的内容就是:“男人都是不可信任的!”;对于一个从小被父母不断否定批评的小孩来说,他的地图上可能就是:“我什么都做不好,是没有价值,不值得别人爱我的。”

抱残守缺,与现实脱节,活在过去的“地图”中,是很多人的通病。坚守过时的观念,对现实漠然置之,是构成诸多心理疾病的根源,这种情形,心理学家称之为“移情”。

作者对“移情”的定义是:把产生于童年时期,并似乎一直适用的对于现实的观念和反应不恰当地转移到成年人的世界里,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移情”。

尊重事实的原则,启迪我们必须修改我们的“心灵地图”,我们必须走出过去成长中的阴影,这样我们才会尊重事实,活在真实中;而不是活在自己内心的恐惧或幻想之中。


5-  保持平衡

我相信,如果你很好的领会并实践了前面的三点,你将会过上一种平衡的生活。而更多时候,我们的生活是“失衡”的,要么太过于刺激,要么太过于一潭死水;要么非常的幸福高兴,要么是非常的低落哀伤。

保持平衡,意味着我们能够掌控住我们的人生而不失控。

而作者认为,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作者举自己9岁时候的例子,他骑着自行车疯狂体验着飞速行驶的刺激和快感,结果一个转弯后他摔倒了,身上多处受伤。正因为小派克贪图速度的快感,结果失去了“平衡”而跌倒在地。

所以,为了保持“平衡”,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学会“放弃”。虽然放弃人生的某些东西,会让我们产生一些痛苦,然而就如作者的例子所证明的那样:更多时候,当人生失去平衡之时,远比放弃更为痛苦。然而,也许是因为怕读者误解此中的“放弃”为一种隐形的逃避,作者指出:“为了放弃,首先需要拥有某种事物。你不可能放弃从来没有的事物。这类似获胜前就想放弃胜利,这完全无从谈起。同样,首先确立自我,才能够放弃自我。”

6-  自律的小结-痛苦的价值

学习“自律”,是为了让我们人生减少痛苦的好方法。自律的智慧,也可以说是:“积极意义的四种人生原则“。目标都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回避痛苦。只要对此持之以恒,任何人都能够使精神、心理和灵魂达到更高的层次。

然而,我们是否会减轻痛苦到最低,乃至彻底的消灭人生的痛苦呢?作者认为答案既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肯定的是因为当我们完全接受和面对我们生命中的痛苦,在某种意义上痛苦就不再存在,就像很多可以难倒孩子的难题,我们成人可以轻易解决一样;否定的是,当一个人如果生活中没有痛苦,没有问题了,那么也可能他将失去心智继续成长的契机。事实就是,假使人生的目标就是逃避痛苦,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得过且过,不必寻找更高层次的精神和意识的进步。所以我们要清楚,如果不经痛苦和折磨,就无法实现心智的成熟,乃至灵魂的超越。

所以作者在此篇的最后抛出一个深深震撼我的论点:

“一个人是否杰出和伟大,视其承受痛苦的能力而定。”

当然作者不是鼓励人自虐,而是让我们重新认识痛苦对于我们身心成长,心智成熟的重大意义。


第二篇         

如果说,“自律”是让我们心智成熟,解决自己人生痛苦的最好方法的话,那么自律的原动力又是什么呢?或者说,支持自律的内在动力是什么呢?是——“爱”。所以接下来在第二篇中,作者详细探讨“爱”到底是什么。

1-  爱的定义

作者对爱的定义是:“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

让我们进一步引申理解就是:

1  爱,首先是一种“自我完善”的愿意。而不是固步自封,如很多人在恋爱时所说的:“我就这样!你愿爱不爱。”

2  爱,不仅是一个“名词”,更是一个“动词”,那就是为了让自己和我们所爱的人幸福,我愿意在每一天中不断的去改变自己、让自己成长、来不断的“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

3  爱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心智成熟。也就是促进自我完善,也促进别人自我完善。就像很多家长爱孩子,但是那种溺爱只会让孩子越来越长不大,越来越远离心智成熟,那么这样的爱,严格来说就不是真正的“爱”了。还有许多的“爱情”,越爱越让人心理“退行”,越爱越让人任性自私,那么这样的爱情严格来说,是一种情感上的迷乱,也不是真正的“爱”。

4  爱,是一种主观的“意愿”。它发自我们的内心深处,是我们一种强烈的意愿。我们为此而努力改变自己,完全是出于我们的内心主动的“意愿”而非强迫或压力。

为了让人更好的理解“爱”,作者开始进一步阐述,什么是爱,什么不是爱。


-坠入情网不是爱

首先,坠入情网,通常涉及与性有关的欲望。就像我们再爱我们的孩子,也不会和我们的孩子坠入情网,就像除非我们有同性恋倾向,我们也不会和同性朋友坠入情网。

所以所谓的“爱情”和“坠入情网”的前提必定是和性冲动有关。坠入情网不是真正的爱,其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在作者看来,它与人的“力比多”(性的需求和原动力)有关,或与受基因支配的生物交配本能有关。坠入情网,是人类内在性的需求和外在性的刺激,产生的典型生理和心理的反应,意义在于增加人类生殖的机会,促进物种繁衍和生存。

三、坠入情网与“自我界限”

为了探索“坠入情网”的根源在哪里?或者说,为什么浪漫爱情和坠入情网会对我们有那么大的魔力和吸引力呢?那是和一个人在恋爱时的“自我界限”的暂时崩塌有关系的。

我们需要从我们的幼年时期讲起。

在婴儿的最初,他还无法分辨自己和外部世界的界限,当自己饿了的时候觉得全世界都在饥饿。而当妈妈给自己哺乳获得满足时很高兴,因为他以为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是和自己没有“界限”的。于是当饥饿时,妈妈来满足自己后就很高兴,并以为自己的生命就应该这样幸福到底。

然而后来婴儿的美梦破碎了,他逐渐的开始发现自己的幸福与否掌控在“别人”手上,原来妈妈和自己是两个人,不是一个人。并且当妈妈高兴的时候,她会满足我,而当妈妈不高兴的时候,就可能会惩罚我。婴儿开始失望和愤怒,并且也开始能够区分自己和世界和别人的区别。于是就开始有了“自我界限”。

“自我界限”让小孩子开始能够从“无所不能”、“无所不有”的幻想中走出来,开始让一个孩子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然后一点点学习一点点成长一点点长大。

然而,永远活在“自我界限”里是很孤独和寂寞的。因为太现实了。所以为了逃避寂寞,冲出“自我界限”的牢笼,坠入情网,沉浸于浪漫爱情之中是最迅速快捷的。

坠入情网,意味着我们的“自我界限”突然崩溃,使我们的“自我”与他人的“自我”合而为一。我们在浪漫爱情的最初理想化对方,我们陷入爱情的激情之中,冲出了自我界限的束缚,情感如绝提的洪水泛滥,涌向所爱的人,于是暂时冲毁了我们心中的所有寂寞,代之以难以言喻的狂喜和激情,我们和我们爱的人融为一体了!

然而,坠入情网,是情感和心理退化的现象。

与心爱的人结合一起无所不能的感受,跟童年时与父母相伴获得父母的爱和保护的记忆彼此呼应;坠入情网时的无比幸福和充满力量和幼年时有父母爱自己保护自己时的无所不能是一致的;在浪漫爱情中,我们感觉爱是那么强大,自己能够战胜一切,我们的前途无限光明。然而这样的感觉经常是虚假的,常常与现实脱节。这种感受就和一个三岁大的幼儿,自认为自己能够称霸世界一样本质上是一种幻觉。

就像残酷的现实会击碎一个3岁孩子称霸世界的梦一样,现实也迟早会击碎我们的爱情之梦······

当激情过后,彼此的“自我界限”合拢,才会发现对方那么多的缺点和不足,于是开始想要改变对方成为符合自己想要的样子,于是开始争吵打闹,当初的爱情消失不见。

所以,想要让两个人真正幸福的相知相伴,只有爱情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两个人继续的成长,学会真正的爱对方。然而这并不容易,爱情很简单,只需要突破“自我界限”疯狂一次(如果说,爱情是心理上的自我界限的突破,那么性交就是身体上的自我界限的突破,都会带来暂时的快感和幸福。这就是为什么在妓女面前,或一夜情中的性爱中可能会在自我界限崩溃之中,在极度的忘情中而大声疾呼“我爱你”,狂喜之后,自我界限恢复原状就恢复了平静,乃至连起码的喜欢都谈不上,甚至内心充满厌恶),那么爱的本质“自我完善”则需要我们拿出足够多的勇气和付出很多的努力。而坠入情网不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和力气。

所以对大部分人来说,坠入情网的经历终结了,美好的时光就结束了,自我界限恢复原状,感受的是幻灭与失落,而心灵不会得到成长和完善。

所以,很多不愿意自我成长和心智成熟的人,往往对“爱情”上瘾,他(她)们会不断的去寻找坠入情网的机会,来让自己暂时的可以消除内心的寂寞与孤独。于是他们对爱情成瘾,乃至对性爱成瘾,对在爱情中的彼此身心“界限”短暂消融,短暂的融为一体无比的痴迷。

···

然而作者也并不是彻底的抨击爱情,他说:“恋爱本身不是爱,坠入情网不是爱,但它却是爱伟大而神奇的布局的一部分。”所以我也喜欢说:以爱情牵手,然后两个人一起攀登“爱”的高峰。爱情是起点,爱是顶峰!


四 依赖不是爱

还有一种最常见的对爱的误解,那就是将依赖性当成真正的爱。他们痛苦地说:“我不想再活下去了!我没有了丈夫(妻子、男朋友、女朋友)或者还有什么乐趣?我是多么爱他(她)啊?”你描述的不是爱,而是过分的依赖感。确切的说,那是寄生心理。没有别人就无法生存,意味着你是个寄生者,而对方是记寄主。你们的关系和感情,没有自由的成分。你们是因为需要而不是爱,才结合在一起的。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真正相爱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充其量只是选择一起生活罢了。

人人都有依赖的需求和渴望,都希望有更强大、更有力的人关心自己。不管我们看起来多么强壮,也不管我们花多大的心思,竭力做出无须关心的样子,但从内心深处,我们都渴望过依赖他人的感觉。

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患者的典型特征—他们不在乎依赖的对象是谁,只要有人可以依赖,就心满意足。只要通过与别人的关系,让他们获得某种身份或角色,他们就会感觉舒适,至于那是什么身份,对他们并不重要。真正的爱的本质之一,就是希望对方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我们豢养宠物,只是希望它们永远不要长大,乖乖地陪着我们。我们看中的,是宠物对我们的依赖性。

  爱不是感觉(精神灌注)

你可能会在一个酒吧遇到一个异性,然后在短时间内你们相互能量灌注,于是发生了性关系。能量灌注随时可能消失,性接触或性行为结束后,双方兴味索然,觉得对方毫无吸引力。

也就是说,有时候,我们的“感觉”会欺骗我们,那“感觉”也许只是我们的生物本能的作用,而不是真正的爱。

不要忘记爱的唯一目标,那就是促进心智的成熟,自己的或他人的,乃至推动人类精神的进步。而真正的爱,必须全部身心投入和风险,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与力量。使爱的对象得到成长,就必须付出足够多的努力。


  爱需要关注

为了更好的去爱,我们必须付出努力,不断自我完善,这是爱的前提。爱的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我们爱某个人,一定会关注对方,进而帮助对方成长。我们必须把成见放到一边,调整心理状态,满足对方的需要。我们对对方的关注,是出自自我意愿、摒弃惰性的行为。

而最重要的,或者说最好的一种关注方式就是:“倾听”。

真正的倾听,意味着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他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倾听者尽可能暂时把个人想法和欲望放在一边,而尽可能体会说话者的感受。这样说话者和倾听者都能够感受到爱的力量,进而都能实现自我完善。

  爱需要避免:你是错的,我是对的。

真正具有爱的人,绝不会随意批评别人或与对方发生冲突,他们竭力避免给对方造成傲慢的印象。动辄与所爱的人发生冲突,多半是以为自己在见识或道德上高人一筹。真心爱别人,就会承认对方是与自己不同的、完全独立的个体。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会轻易地对心爱的人说:“我是对的,你是错的;”而我们只有勤于自省才能避免这样的错误。

  爱需要承诺与“自律”

做出承诺,是真正的爱的基石之一。具体而深刻的承诺,即便不能保证情感关系一帆风顺,也会起到很大作用。做出承诺会给自己带来责任感,也会给对方带来安全感。

自律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勉强,而是来自于爱,而爱的本质是一种意愿。那么自律就是将爱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所有的爱,都离不开自律,真正懂得爱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约束”,以促进彼此心智的成熟。人不能被情感所奴役,也不能把情感压抑的荡然无存。两者都是危险的。

九爱与独立

有时候,我们会以爱的名义,控制一个人,阻碍其成长。就像有一本书叫《母爱的羁绊》,也就是最宝贵的母爱,也可能成为阻碍孩子成长的力量。如作者所说:“不能接受所爱之人的独立性,就会给亲情和爱情带来危害。”作者也以自己婚姻的经验而说到:“在我少年时代,谈到夫妻关系时曾为‘你我合而为一,我将一生感激’而激动,而成年之后才逐渐意识到,夫妻双方只有更加独立,而不是‘合而为一’,才能保持各自的情操与特性,才能使婚姻生活更圆满。”爱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爱着与被爱着都不是对方的附属品。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十爱的神秘性

爱是神秘的主题。为了更深的探索爱的本质,如作者所说:我们不得不进入下面更深的领域——成长与宗教。

可以大胆的说,缺乏爱,是导致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而爱,则是推动心理治疗的重要元素。

 

第三篇          成长与宗教

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宗教”

这里的“宗教”不仅仅指一个人是否有宗教信仰,而是每一个人其实都有自己所相信或“信仰”的价值观、世界观、自己存在的意义、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态度。

毫无疑问,我们的“信仰”一定会对我们的人生有着极大的影响,或正面或负面。就像一个“信仰”生命的意义在于爱与奉献的人,和一个“信仰”生命不过就是让自己获得最大的快乐和满足的人,会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结果。

一个成熟的人,需要返观内心,看看自己的“信仰”,乃至清理和重建自己的“信仰”。

2-  科学,现代人新的“宗教”

在当代社会,“科学”似乎成为了现代人的“信仰”,很多人经常会把“科学家这样说····”、“科学证明···”挂在嘴边。然而科学也可能变成一种“教条主义”,变成一种僵硬霸道的专制。前一阵一个刚从美国回来的朋友对我说过这样的一个事,在美国每个宾馆的每个房间里,都会放有一本圣经,你可以随便看,如果喜欢就可以拿走。如果论科学的发达,美国在这个世界上当是数一数二,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科学发达的国家中,几乎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包括我们知道,在美国的法庭中仍会有这样的一个仪式:人先在圣经和上帝面前先宣誓自己所说的是真实的。

科学的精神是好的,我们需要怀疑和探索的精神。然而如果在科学看来,一切都可以“怀疑”,但是为什么“科学”本身就不能被质疑呢?所以,我们理应对科学有一种怀疑的态度,这有利于我们的独立思考,有利于我们探寻到生命的真谛。

3-  心的宗教

作者本身似乎是有信仰的(天主教或基督教),然而他没有劝人去信仰他所信仰的宗教,而是鼓励人独立思考,最终自己选择自己的“宗教”。这个态度也是我个人的态度。我内心其实希望我的每一个来访者,都能够有自己的“信仰”,因为我知道,对于一个人来说,有信仰或没有信仰的人生将截然不同。当然很多人的“信仰”也可能确实是迷信或一种逃避,对于这样的人我会毫无留情的指出他的这种倾向,并希望他先能够面对自己,先能够去面对自己生命的责任,不再躲避生命的困境。

而作者认为“心”的宗教,我的理解就是,我们选择一个宗教信仰,不仅是让我们的人生有了归属感,认同一个完美的客体。更深一步,我们当看到自己内在隐藏的神性。我在内心也坚定的认为与耶稣、释迦牟尼、孔子等圣贤也是一样:“他们具有的,我们一定也都具有;我们具有的,他们也一定都具有。或者说,我们所经历的,他们也一定都经历过。”

如当代著名神学家保罗谛利希所提出的:“神外之神”,其实就是指认识我们自己心的本性,进而“上帝已死,上帝万岁”,更让我们走出对上帝的“迷信”而踏上认识和发现自己内在“神性”的成长历程。

第四篇    神奇的力量

1-  领悟和体会我们的潜意识

作者在接待新的病人时喜欢在纸上画一个大圆圈,然后在大圆圈内画上一个小方块,他会指着小方块说:“这就是你的意识,而圆圈内的其他部分,都是你的潜意识,它们占了95%以上。如果你更多地了解自己,就可以发现,你的潜意识——这个你所知甚少的‘自我’,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它的神秘性超出你的想象。”作者相信,我们具有爱的能力和成长意愿不仅取决于童年时父母的滋养,也取决于我们一生中对潜意识的体会,即潜意识给予我们的滋养。

个人很赞同作者的这个说法。我在工作中,在写作中的主要目的和意义也在于此。也许我们的“潜意识”中有太多我们压抑的负面情感、情结、痛苦、阴暗···然而看到它们,面对它们,接纳它们,转化它们将是我们和我们内在无尽的爱与力量连接上的不二法门。

2-“熵”

要了解“熵”,先要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自然地从有规律的状态流向无规律的状态;从高度分化状态流向低度分化状态,宇宙处于逐渐分解的过程。如“水往低处流”,想让这个过程逆转就需借助水泵水闸等方式,才能使水往高处流。能量自然地从高处流向低处。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经过数十亿年时间,宇宙会完全分解,其高度将至最低点,成为没有任何形状和结构、不再发生分化的死寂状态,这种没有组织、不再发生分化的状态,就称之为“熵”。

似乎一切物质,包括我们的肉体,都会服从于“熵”的力量而从强到弱,从健康到衰老。然而我们的心灵却可以不遵循“熵”的力量,也就是说,心智的成熟,就是一个人特殊的进化模式。身体会随着时间而衰老退化,然而心灵却可以不断进化。

然而需要面对的一个事实是:我们心智进化过程与熵的力量彼此抵触乃至冲突,也就是说,心灵的成长、心智的成熟,需要个体不断努力,而且必然是艰苦的过程,它必须与“熵”的力量对抗,我们的心灵的需要克服“熵”的力量,才能得以成长。

2-  懒惰

“熵”的力量在我们个体生命中的“体现”是什么?就是——懒惰。也就是说,阻碍我们心智成熟的最大的障碍就是——懒惰。只要克服懒惰,其它阻力都能迎刃而解;如果无法克服懒惰,不论其他条件如何完善,我们也无法取得成功。心智的成熟,需要付出必要的努力。而懒惰,则总是让我们逃避努力,逃避面对困境,懒惰,是我们人生中一种可怕而消极的力量。

作者在论述“懒惰”的这一章节,是本书最震撼我,最触动我的部分。因为由此,我也看到自己的“懒惰”。事实上,正如作者所说:“我注意到,懒惰其实无处不在。在我自己身上也看到了懒惰的痕迹,它阻止我实现自我完善和承担更多的责任。我和所有人的共同特征就是无法摆脱懒惰。”在本质上,所有人都是懒惰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不管我们多么优秀,多么有智慧,只要深入反省自己,就会发现自身懒惰的一面,它是我们内心“熵”的力量。在心灵进化的过程中,懒惰始终与我们对抗,阻止我们的心智走向成熟。

怎样看自己是否“懒惰”呢?有最简单的一个方式就是,看你的内心是否有“恐惧感”。因为懒惰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恐惧感”。如果你心中总是会有恐惧感,那么也就意味着你内心可能在“懒惰”的逃避躲避着什么。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相信我们会看到,我们都是一个在某方面“懒惰”的人。

懒惰的另一个特征是“抗拒变化”。在面对变化来临时,我们总是抗拒。与懒惰的对抗是永恒的战争,你永远不要放弃,你要与懒惰斗争到底。

3-  邪恶是什么?

作者认为,这个世界上确实有邪恶存在。而他认为真正的邪恶就是——“为所欲为、横行霸道式的懒惰。”

这句话深深的刺痛我的心。

为所欲为、横行霸道式的懒惰;为所欲为、横行霸道式的懒惰;为所欲为、横行霸道式的懒惰!

我在自己和别人身上,都看到过这样的“邪恶”。

这样的“邪恶”不仅将无法让自己心智成熟,并且可怕的是,这样的邪恶,也将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阻碍别人心智的成熟。

4-  两个自己,两股力量。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两个自己,一个是健康的自我和病态的自我。病态的自我就是在“熵”和懒惰的作用下,逃避责任,躲避成长;而健康的自我就是在“爱”的作用下,控制自己的懒惰,承担责任,在人生的困境和痛苦中不断的让自己心智成熟。

还记得“爱”的定义吗?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正和“懒惰”相反。

作者认为,推动个人乃至整个物种克服懒惰和其他自然组里的力量就是“爱”。

于是,我们看到在我们内心的两股力量:

一个是“熵”的力量下的“懒惰”;而另一个是心灵进化中“爱”的力量。“懒惰”与“爱”是两种对立的力量。在某些人身上,它们可以获得平衡,在其他人身上,它们却势不两立,这些都是正常现象。而爱的力量和熵的力量在一些人身上各占主导地位后,必然彼此对立和敌视,正所谓“正邪不能两立”。

5-  心智成熟的结果

我们用“爱”来克服“懒惰“,进而踏上少有人走的路,让自己的心智不断成熟的结果或好处就是:我们的内心将获得真正的“力量”,我们的心灵获得力量,就会感觉舒适而愉快。在人生旅途上,我们稳扎稳打,循序渐进,进步带给我们的愉悦感难以言喻。没有什么比成为人生的专家,而且熟知自己所作的事情更让人感觉幸福。我们的心智愈是成熟,就越有可能成为人生的专家,甚至感觉到与上帝与神心灵相通。我们会看清周遭的一切,熟悉个人行为的动机和后果。然而作者也提到了伴随着心智成熟而带来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孤独感”。

 

三、余音缭绕

在这本书在内陆出版之前,我有两本此书在台湾出版的版本——《心灵地图》。第一本是在我20岁左右在地摊买的,那本书的每一页的文字都被我标记、每一处的空白都被我写满感受,后来一个朋友看中这本书,死活要我送给他这本书,我非常无奈心疼的送给了他。好在后来我在地摊上又买到一本,那种感受真是如获至宝。

这本书可以多读,反复读。就像我们的身体经常需要清水来洗涤一样,这本书可以为我们的精神清洗。

认真读过这本书后,每个真诚勇敢的人都会承认,我们心灵中有着不少的懒惰与不负责任。顺从它们,我们可能暂时会获得一时的安乐,但终究会得到生活的惩罚,并无法活出真正的自己。

对这本书,不多说了。因为我已经尽我所能的,非常详细的将此书讲解一遍了。相信可以成为你用心阅读此书的一个不错的“向导”。

最后想说,如果在我人生的现在和以后有所成就的话,都归功于对此书的领悟与实践。

相信你也会是。

四、全书精髓

·人生苦难重重。

·神经症,是人生痛苦常见的替代品。

·自律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

·一个人是否杰出和伟大,视其承受痛苦的能力而定。

·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

·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有效地敦促。

·所谓的邪恶,就是为所欲为、横行霸道式的懒惰。

·人的心灵具有“熵”的力量,人类也拥有自由的意志,基于这两点考虑,我们确信有的人能够控制自身的懒惰,有的人则无能为力。

·心理治疗的本质,不过是一种自律的工具。


五、最后点评

愿你从此踏上这条“少有人走的路”,在面对人生的种种痛苦困境的过程中,在克服“熵”与“懒惰”的心智成熟的道路上,品尝到也是只有极少人才能够品味到的真正的幸福与喜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少有人走的路》
《少有人走的路》: 问世间爱为何物?
十分钟读完《少有人走的路》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
《少有人走的路》【摘要】
心智成熟的第二步:什么是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