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的现代教育意义(2)
《论语》的现代教育意义(2)
2012-01-05 10:37

第三,待人忠恕

《论语》说: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仁》)

对于曾子这句话,有不同的看法。不过无论如何,它说明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中很重要的内容。

忠恕指的是什么?可以看以下两段: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卫灵公》)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雍也》)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接受的,不要加给别人身上,就是恕。恕是对个人行为的自我约束,不要把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东西强加到别人头上,不要给别人带来不好的影响。忠,并不是讲忠君,而是一般的对人的态度。“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要在社会立足,也帮助别人立足;自己想要在社会上办事情通达顺利,也帮助别人做到这一点;“尽己之谓忠”,尽心尽力帮助别人,就是忠。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总的精神就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从自己的所欲所恶,去理解别人的所欲所恶;把别人看作和自己一样的人,为人处事心里不只想着自己,也想到别人。这是很基本的道理,应该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都要注意的,应该做到的事情,也并不是很难,只要愿意就可以做到。简单一句话就是:心中有他人。

以上两点,看起来非常简单,但里面包含的原则和思想很重要。我们现在不能够要求大家都做到“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等,也不必这样要求。但是,如果每件事情能够把“应该不应该”放在第一位,都能够推己及人,想到他人,就走到了做人的大道上。顺着这个大道去走,就会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把自己的胸怀扩大,最后达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四,克己复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克己,克制自己。礼,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不合乎礼的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坐,视听言动一切方面都合乎礼,就是仁了。

孟懿子问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孝是为仁之本,具体怎么做,也落实到礼上。

仁、孝都离不开礼,要落实在礼上;仁是灵魂,礼是形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内在的仁心和外表的礼仪很好地结合,才是君子。所以又说,立于礼不学礼,无以立

礼之用,和为贵。人类社会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人生活在这些社会关系中,有不同的地位、身份;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是古代社会基本的人伦关系。要处理好这些关系,求得社会的和谐,就要遵守一定的规矩。中国古代的礼,就是这样的规矩,或规范。它反映人们之间的区别、分别,厘清和维持这种区别、分别,在分别的基础上求和谐,别中求和。要在别中求和,礼的基本精神是敬。比如,对人不直呼其名;对人用尊称,对己用谦称;等等,都是体现敬。

受西方思想影响,现在我们许多人爱讲平等,认为礼的规范是封建等级制的反映,一概要不得;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同学、上下级……都只用一个朋友关系来概括。于是,孩子对父母直呼其名,甚至狎称哥儿们;父母、师长的批评、管教都被看作不平等,如此等等,总之是只知有平等,不知有,因而亦不知有

现代社会人格上人人平等,父子、师生、上下级都应成为朋友,是对的。然而,人与人之间需要爱和敬,这是普遍的共通的,但在不同的人伦关系中,它的表现又是有区别的。共同的爱和敬通过不同的规矩而表现。不讲区别,只讲一个抽象的平等,是不可能处理好不同的社会关系的。

守规矩,要求一言一行,都合于道德礼仪规矩的要求。这就要有所节制。

人有七情六欲,情和欲两个方面都要适度,有节制。对于欲,要取之有道,不取不义之财,这比较容易理解,无需多说。特别要说说,对情也要有所节制。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这是自然的,无所谓是非善恶。人与外界接触,情就表现为行为。因为人是生活在群体中,所以对情的表达就须有所节制。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节制适度,才能达到和谐。只强调张扬个性,不注意适度和必要的节制,非但不利于和谐,还会带来恶果。

近几十年,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种优良传统受批判、被抛弃。人们一味追求个性解放,以节制为压制个性,以忍让为软弱。任性,跟着感觉走,成为时髦。这是情绪失控,导致恶性事件的重要原因。我们见到一些报导,或因恋人提出分手而加以杀害;或因小事引发口角,或因自认受到屈辱,导致斗殴以至凶杀;还有学生杀害老师等等恶性事件,屡有发生。重要原因之一往往就是不知节制,任性而为,情绪失控,丧失理智。很多情况下,一时性起,酿成大错;事件既发,顿感后悔,但为时已晚。我们只能说,虽情有可原,但罪不能赦。

第五,行己有耻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子路》)

有耻,就是有羞耻心。羞耻心是道德自觉的基础,知耻是道德的一个底线。一个人有了知耻之心,才会对不道德的事感到于心不安;才会约束自己,有所不为。如果完全没有羞耻心,他就会无所不为,只要对自己有利,就肆无忌惮,无恶不作。这样的人,是危险的,也可以说就无可救药了。所以人不可以无耻。

有一种说法,认为西方人信上帝,相信做了坏事会受到上帝的惩罚。为了不受上帝的谴责,就会约束自己。而中国人不信宗教,就没有约束,所以做坏事无所顾忌,道德状况不好。其实,中国人虽不信上帝,对自己的行为是有约束的。中国人不是靠上帝约束自己,而是靠知耻,靠羞耻心,靠良心。孔子的弟子宰我问,能不能把丧期从三年改为一年,孔子没有回答说可以或不可以,只问宰我能不能心安。就是说,做不做,怎么做,就看能不能心安。做事要求心安,要对得起良心,这就是知耻,就是对自己的约束;就是以良心,以道德自觉约束自己。良心,也不是完全依个人的想法。中国人讲天理良心,良心和天理是一致的;良心就反映了天理,也是不能不这样做的。这是一种强大的道德力量。

最后,小结一下,就是五句话:

修己安人,以天下为己任;

见义勇为,应该做的就做;

待人忠恕,心中要有他人;

克己复礼,动静合宜;

行己有耻,有所不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学大师钱穆之子钱逊:儒学精髓在于做人之道
赵永康《人文三泸》连载45:儒家的荣辱观与价值取向
钱逊:《论语》导读
《論語》中君子修養的三個原則 WORD
《论语》中君子修养的三个原则
礼学的现代价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