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整理
1.一个口诀(方便记忆):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意思是: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凸面((右侧))朝西,位于西半天空;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凸面((左侧))朝东,位于东半天空。(注:星空图上方位为上北下南左东右西。)
2.我打了一个比方,在地面上点燃一堆木柴,木柴上架一口金属做的锅,锅里盛上水,然后让学生从上往下看并说明所看到的事物,在看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眼睛当作太阳,依次看到的是水(水星)、金属(金星)、锅底(地球)、火(火星)、木柴(木星)、土地(土星),而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正好可以看做是木柴燃烧时蹦出的小火花,最后再记忆天王星和海王星。这样在学生脑海中就有了一个清晰的太阳八大行星由近到远的识记图
3如果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在地球上看太阳,太阳就会被月球挡住,这就是日食(初一朔月);如果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或说月球进入了地球的影子,在地球上看月亮,月亮的亮度就会大大减小,但不会完全变黑,这是由于有一部分太阳光穿透地球的大气层照射到月球上,这就是月食.(十五望)
4.
③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中间为风带;
⑥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窗口要避开东南方向;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窗口要避开东北方向。
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高压低压相间排(从北极到南极气压带为高、低、高、低、高、低、高),北撇南捺向低压(从北到南风带是东、西、东(信)、东(信)、西、东);
气压带和风带的理解1、热力或动力原因引起气流上升,往往形成低气压带,低气压控制下往往多阴雨天气。2、热力或动力原因引起气流下沉,往往形成高气压带,高气压控制下往往多晴朗天气。3、由较高纬流向较低纬的风带,往往伴随有寒冷干燥天气4、由较低纬流向较高纬的风带,往往温暖湿润
类型
分布规律
基本特征
主要成因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两侧低气压控制地区
终年高温多雨,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太阳高度角大,地面接受太阳辐射强烈,多对流雨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两侧的信风带内
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温两季
信风带和赤道低气压带交替控制
热带季风气候
东北信风带内大陆的南部和东南部
终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两季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及大陆内部
终年炎热干燥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南北纬30°—40°的大陆东岸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全年降水均匀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大陆内部
冬冷夏热,年较差大,降水稀少且集中于夏季
远离海洋,湿润气流难以达到
温带季风气候
亚洲东部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极地气候
南北两极地区
终年严寒,降水稀少
纬度高,接受太阳光热少
·         几个重要地区气候成因的分析:1、亚马逊平原热带雨林面积最大的原因:a、赤道低气压控制;b、北、西、南三面地势高,东面地势低c、东北信风吹向大陆,带来丰富水汽;d、南赤道暖流的加入使北赤道暖流更强劲;
2、东非高原的赤道附近地区没有成为热带雨林的原因:海拔较高,气温比刚果盆地低些。
3、马达加斯加东部为热带雨林、西侧为热带草原的原因:
a、大部分在热带,气温高;b、东侧暖流通过;c、岛屿中部为南北走向山脉;d、东南信风吹向岛屿,形成地形雨。类似地区:巴西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中美地峡的热带雨林。
4、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的高温期出现时间:干季快要结束、雨季快要来临时。降水量热带季风气候超过热带草原气候。
5、南亚地区5月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的原因:热带过来的西南季风,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
6、日本、朝鲜半岛的季风气候分布: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因为日本是岛国。朝鲜北部是温带季风气候,南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是由其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决定。
·         几种易混淆的气候类型比较:
1、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相似点:气温:全年各月均高温;降水: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不同点:降水量多少不同: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较多,年降水量介于1500-2000mm之间,热带草原气候降水量相对较少,年降水量介于750-1000mm之间。雨季集中程度不同: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有突变现象,热带草原气候降水有渐变现象。
2、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相似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不同点:最冷月均温:亚热带季风气候在0℃以上,温带季风气候在0℃以下。雨季长短不同: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长,温带季风气候雨季短。
3、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相似点:四季分明,夏凉冬暖。不同点:最冷月均温不同:温带海洋性气候在0℃以上,温带大陆性气候在0℃以下;降水季节分配不同:温带海洋性气候各月降水分配较均匀,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
·         气候类型的判读:
·         赤道低气压带、西风带控制的地区多雨,湿润.
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炎热干燥.
信风带控制时,风来自海洋就湿润,来自陆地就干燥.
第一步:根据7月温度判断南北半球,7月温度高则为北半球,7月温度低则为南半球
第二步:根据最冷月气温判断气候带
以“温”定“带”——根据提供的气温资料,确定气候带。
热带
亚热带
温带
寒带
最冷月气温
>15℃
0℃~15℃
<0℃
最热月<5℃
季节变化
终年高温
冬暖夏热
冬寒夏热
终年严寒
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热带沙漠
热带季风
亚热带季风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
温带季风
温带大陆性
极地气候
第三步:根据降水量判断气候类型
以“水”定“型”——再根据降水资料,确定具体气候类型,主要从季节变化和年降水量两个方面讨论。
最冷月>15℃
全年多雨,>2000mm
热带雨林
干湿季明显,700-1000mm
热带草原
雨旱两季,>1500mm
热带季风
全年很少,<250mm
热带沙漠
亚热带
最冷月>0℃
冬雨型,300-1000mm
地中海
雨热同期,800-1500mm
亚热带季风
全年湿润,700-1000mm
温带海洋性
温带
最冷月<0℃
雨热同期,500-1000mm
温带季风
全年降水少,250mm左右
温带大陆性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成因和风向问题解析
东亚季风是海洋和陆地的气压产生的。夏季欧亚大陆温度高气压低,形成蒙古低压,北太平洋温度低气压高,形成夏威夷高压,产生东风,受自传偏向力影响成为东南季风;冬季相反,大陆是西伯利亚高压,海洋是阿留申低压,产生西风,地转偏向力形成西北风。
东亚季风从成因上看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夏季陆地温度较高形成低压,故夏季风从副热带海洋吹向陆地(偏南风);
冬季陆地寒冷形成高压,故冬季风从高纬大陆吹向海洋(偏北风),冬季风力较强。
南亚季风其形成主要是由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引起的。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赤道低气压带移至南半球,亚洲大陆冷高压强大,风由蒙古西伯利亚吹向印度,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成为东北风,即亚洲南部的冬季风。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赤道低压移至北半球,本来位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至印度半岛,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成为西南风,即为南亚的夏季风。
南亚季风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而成。
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造成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越过赤道,由于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向右,风向发生偏转,变为西南风;
冬季由于位于陆地高压的西南侧,有高压吹出的风为东北风,夏季风较强。
注意:特殊地区的板块构造
1
、美国海岸山脉、落基山为
太平洋板块
美洲板块
碰撞形成
;
安第斯山脉为
南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碰撞而成;
2
、冰岛:位于
亚欧板块
美洲板块
的交界处,太平洋海岭(生长边界)
;
新西兰南、北二岛:位于
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
的交界处(消亡边
界)
3
属于
印度洋板块
的有:
澳大利亚、
阿拉伯半岛、
印度半岛、
斯里兰卡、
塔斯马尼亚岛;
4
、属于
亚欧板块
的有:东南亚、小亚细亚半岛(土耳其)
5
、属于
美洲板块
的有: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
6
、属于
非洲板块
的有:马达加斯加岛
注意:特殊地区的板块构造
1、美国海岸山脉、落基山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安第斯山脉为南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
2、冰岛:位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 新西兰南、北二岛:位于与的交界处(消亡边 界);
3、属于印度洋板块的有:澳大利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 塔斯马尼亚岛;
4、属于亚欧板块的有:东南亚、小亚细亚半岛(土耳其);
5、属于美洲板块的有: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
6、属于非洲板块的有:马达加斯加岛
注意:特殊地区的板块构造
1
、美国海岸山脉、落基山为
太平洋板块
美洲板块
碰撞形成
;
安第斯山脉为
南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碰撞而成;
2
、冰岛:位于
亚欧板块
美洲板块
的交界处,太平洋海岭(生长边界)
;
新西兰南、北二岛:位于
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
的交界处(消亡边
界)
3
属于
印度洋板块
的有:
澳大利亚、
阿拉伯半岛、
印度半岛、
斯里兰卡、
塔斯马尼亚岛;
4
、属于
亚欧板块
的有:东南亚、小亚细亚半岛(土耳其)
5
、属于
美洲板块
的有: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
6
、属于
非洲板块
的有:马达加斯加岛
火山地震带:
全球有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两大地震带,前者约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70千米)、几乎全部的中源(70~300千米)和深源(300~700千米)地震。它围绕着太平洋分布,从南美洲的南端开始,沿西海岸向北延伸,到北美洲阿拉斯加,折向西经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到日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概括-天天高中学习网www.ttxuexi.com
2013高三地理考点复习大纲:气候专题总结
3.2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世界上最大的季风区,不仅仅包括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
《大气环境》复习讲义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大气环流三大因素,决定了全球气候基本格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