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脾虚(概述.病因.症状.诊断.治疗.饮食.预防)

脾虚:

1.概述2.病因3.症状4.诊断

5.治疗6.饮食7.预防

马小丽副主任医师参与编审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中医科

概述

简介:

        泛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 分为脾气虚、脾阳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四种证型。西医是指涉及到消化吸收、水盐代谢、能量转化、血液、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多系统、多器官系统功能降低的综合表现,其中以消化道的病理改变和功能障碍为主。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中医内科

临床症状:

        脾脏虚弱常表现为食减纳差、脘腹胀满、面色萎黄、神疲乏力、泄泻、脾虚便秘、水肿等。

治疗原则:

      补脾益气,升阳举陷,辨证论治。

流行病学:

       婴幼儿、小儿或老年人是脾虚的高发人群。

严重性:

       若及时治疗则预后良好,日久失治或误治以后则会出现脏器脱垂或慢性出血,缺血等症状,危害较大。

…………………………

病因

1.脾失运化:脾的一大生理功能为“主运化”,与消化系统的关系密切。若脾运化失司则导致泄泻、腹胀等症状,这是脾虚证最基本的病理变化。“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水液运化失常则导致面目无华或浮肿、小便短少、舌苔白滑。“脾者为胃行津液”,若水谷精微不得布散,则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功能器官都会衰退。 2.脾不统血:中医认为脾主统血,可化生气血,若脾气虚弱,导致脾不统血,可出现月经过多、吐血、崩漏、便血、衄血、皮下瘀点等出血性症状。 3.脾气不升:脾主升清,脾气足方可升举内脏,如果脾气不升,精微不能输布于肺,则导致气血生成不足,清窍失养则面色无华、眩晕、泄泻、腹胀等症状。若脾气升举无力,则导致脏器的下垂,如胃下垂、子宫脱垂等。 4.饮食情志所伤:中医认为后天之精来源于脾胃,通过饮食从食物中摄取精微物质。饮食失调或七情内伤都可导致脾胃失调,可诱发脾虚证,出现脾虚症状。

……………………

症状

典型症状

1.脾气虚:纳少,食后腹胀,神疲乏力,肢体倦怠,少言懒语,肥胖浮肿,舌苔淡白,脉虚无力。 2.脾阳虚:大便溏稀,完谷不化,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寒肢冷,面目无华或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多而色白清晰,舌苔白滑。 3.中气下陷:眩晕,小便浑浊,或者久泻久痢,脘腹坠胀,脱肛或子宫脱垂等。 4.脾不统血:多见于慢性出血的病证,如月经过多、吐血、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还有一些脾气虚弱的症状。

并发症:

       脾虚日久可导致肾脏功能失调,脾阳与肾阳皆虚,可见大便溏稀、喜温喜按、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等脾肾阳虚的症状表现;脾虚水湿不能转运导致上凌心肺,也会导致一系列心肺疾病,如咳嗽、心悸等;除此之外,脾虚日久还会导致营养不良或肥胖等疾病。

……………………

诊断

诊断依据

      中医诊断脾虚证一般结合主症、兼症以及望闻问切综合判断。 1.舌淡苔白或舌淡胖有齿痕或舌淡胖,脉滑或脉弱而缓或脉沉迟。 2.主症:倦怠乏、大便溏稀、食欲减退等。 3.兼症:神疲懒言、食后腹胀、脘腹隐痛,遇劳而发、口淡不渴、面色萎黄、排便无力等。 4.舌脉象必备加主症、次症各2项,或舌脉象必备加主症1项、次症3项,基本可确诊。

相关检查:

       脾虚为中医内科证型,可根据中医诊断基本法则,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症结合所得。 1.望诊: (1)望面:面白浮肿或面色萎黄。 (2)望神态与神态:神疲倦怠懒言,精神不振。 (3)望形体:形体虚胖或羸瘦。 (4)望舌:舌淡苔白,舌淡胖有齿痕或舌淡胖苔白腻。 2.问诊: (1)问寒热:自觉身体寒冷,加衣近火源觉有缓解。 (2)问汗: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尤甚。 (3)问疼痛:食后腹胀,脘腹隐痛。 (4)问睡眠:精神疲乏,神识朦胧,似睡非睡。 (5)问饮食口味:食欲减退,不欲饮食,口淡。 (6)问二便:小便清长或癃闭,大便溏稀、排便无力。 (7)妇女问月经带下:月经量少,色淡,带下清长且质稀。 3.闻诊: (1)听声音:气短懒言。 4.切诊: (1)脉滑,脉弱或缓,脉沉迟。

鉴别:

      胃气虚:可见胃脘隐痛或痞胀,食少喜按,得食痛缓食后胀甚,嗳气,口淡不渴和气虚的症状。鉴别脾气虚和胃气虚主要区别在于病位。 胃阳虚:胃失和煦导致的胃脘冷痛,绵绵不已,食后痛解,口吐清水或不消化的食物,脉沉迟无力的症状。鉴别胃阳虚和脾阳虚主要在于是否有口吐清水痰涎等症状。

…………

治疗:

治疗方针

       1.首先明确脾虚病因,完善相关检查。 2.病因明确后给予健脾补气的药物进行治疗。 3.营养治疗上给予脾虚方面饮食治疗。 4.结合针灸和中医特色的治疗方法治疗。

药物治疗:

1.辨证论治: (1)脾气虚证:健脾益气。代表方:四君子汤。药物: 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加减:兼胸膈痞满者,加枳壳、陈皮行气宽胸;脾虚气滞致嗳气食少、胀满溏泄者,以香砂六君汤益气健脾、理气宽中。 (2)脾阳虚证:温中散寒,补气健脾。代表方:理中汤 。药物: 白术、人参、干姜、炙甘草。加减:虚寒甚者,加附子、肉桂助阳祛寒;兼气滞饮停者,加枳实、茯苓理气化饮;若胃脘隐痛,遇寒或饥时痛剧,进食可缓,喜温按者,用黄芪建中汤治疗。 (3)脾不统血证:益气补血、健脾摄血。代表方:归脾汤。加减:根据出血部位、时间、程度及寒热,偏寒者酌加艾叶炭或炮姜炭温经止血,偏热者酌加生地炭或棕榈炭凉血止血。 (4)中气下陷证: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兼腹痛者,酌加白芍柔肝止痛;兼气滞者,酌加枳壳理气消胀。 2.中成药治疗: (1)四君子丸:用于脾胃气虚,胃纳不佳,食少便溏。 (2)香砂六君丸:用于脾虚气滞所致消化不良、嗳气食少、脘腹胀满、大便溏泄。 (3)参苓白术颗粒:用于体倦乏力、食少便溏。 (4)参苓健脾胃颗粒:用于脾胃虚弱、饮食不消、或泻或吐、形瘦色萎、神疲乏力。 (5)补中益气颗粒: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便溏久泻、肛门下坠或脱肛、子宫脱垂。 (6)人参健脾丸: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饮食不化、脘闷噪杂、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不思饮食、体虚倦怠。 (7)补脾益肠丸:用于脾虚气滞所致的腹胀疼痛、肠鸣泄泻、黏液血便;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肠炎见上述证候者。 (8)附子理中丸:用于脾胃虚寒所致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9)人参归脾丸:心脾气虚所致之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面色萎黄、体倦食少,以及妇女月经量多色淡、淋漓不止。

其他治疗:

针灸治疗: 

      1.脾虚证:以足太阴、足阳明经穴和相应背俞穴为主。如太白、三阴交、足三里、丰隆、脾俞、胃俞等。            2.脾阳虚证:以足太阴、足阳明经穴和相应背俞穴为主。加关元、肾俞,并重用灸法。  

        3.脾虚气陷证:以足太阴、足阳明经穴和相应背俞穴为主。加气海、关元、百会,并重用灸法。 4.脾不统血证:以足太阴、足阳明经穴和相应背俞穴为主。隐白、血海、膈俞,重用灸法。

……………………

饮食:

饮食建议

      1.饮食有节,宜进食易消化之食物。 2.可适当进食山楂、鸡内金助消化。 3.山药、莲子、扁豆、芡实、薏米等药食两用以健脾益气。 4.根据中医“以脏补脏”的理论,可适度选择食用猪肚、羊肚、鸡胗、鸭胗等动物内脏。

饮食禁忌:

      1.避免生冷不洁、难消化之物损脾伤胃。 2.忌食辛辣醇酒、荤腥油腻之品以防在脾气虚基础上蕴湿生热。

………………

预防

      1.注意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以及平和的心态,勿急躁易怒及忧思伤悲,调畅情志,以最大限度减少情志失调对脾胃的影响。 2.起居有常,注意保暖。慎防寒湿等外邪的侵袭。 3.劳逸结合,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坚持散步并适当练习八段锦、太极拳养生术,增强正气以提高机体防御外邪的能力。 4.适当配合推拿、穴位按摩或按压、捏脊、敷贴、艾灸、耳针等中医特色疗法预防本病。

………………………………………………

………………………………………………

脾虚如何预防

2020-05-15

张月美主任医师中医内科


济宁市中医院

三甲   


去咨询

病情分析:脾虚的预防首先要有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能节食减肥,饮食一定要规律,不能出现饥饱劳碌,不能偏食,饮食要多样化。主要以流食为主,比如吃小米粥、大米粥、面汤等流食对于脾胃虚弱有很好的调理作用,少吃油腻及肉类食物。

每天自我按摩足三里穴,丰隆穴、中脘穴等穴位20分钟,能够起到健脾养胃,调补气血的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脾虚的症状与治疗?
长的瘦,脾虚应该怎么调理?
脾虚的人请记住:做好这几个调理,脾胃会“强大”起来
你知道如何调节脾虚吗?
脾虚分为几种你知道吗?
【脾气虚、脾阳虚、胃气虚、胃阴虚症状各不一样,如果有,需要调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