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姜吉安:新工笔的方法论建构

姜吉安:新工笔的方法论建构

转自:凯撒贝塞什 官网

会议主题:

工·在当代——2013第九届中国工笔画大展 学术论坛

会议地点:中国美术馆

会议时间:2013年12月22日下午

          

         

                   

                                                                                    艺术家 姜吉安发言

 

              

                   

                                                        “工在当代——第9届全国工笔画大展”展览现场  姜吉安作品

 

 

我尽量讲的通俗一些,这些作品是展览现场的作品,大家可以感觉到,与大家印象当中的工笔画有很大差别,我为什么这么做,今天主要想讲讲思路,这些作品产生的原因。

 

这是艺术的一个基本框架,艺术家通过在生活当中获得经验,包括受教育的经验,人对这些经验的反思,在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时,可以形成思想系统。有思想系统,就会有价值观、世界观,然后就会形成实践的方法论,就是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实践我们的价值观。最后才是作品的主题、形式、技法和媒介问题。这个框架中橙色部分是最重要的,是艺术的核心部分。中国的学院教育,往往把学生的思维方式控制在这个框架的下面两层, 思考这一部分往往被忽略,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选择题材、形式和技法上了。忽略了艺术的方法论建构问题,这使得中国艺术家长时期使用现实主义、反映论、超现实主义等西方旧方法搞创作而不自觉。 这个框架是一个循环结构,一种艺术现象一旦形成影响,就会转变为普遍经验,也就是回到了图中最上面的“经验”那一层。

 

 

下面就我的艺术经历从最早84年的作品,到最近的,挑了几张,这样大家可以从创作的变化和原因,一步步到底是怎么想的,有一个了解。这个是1984年的作品,差不多30年前,像这样的作品是一种继承性的绘画,学习宋代绘画继承它的绘画模式,然后再创作。 

 

1984年,大学期间的作品,这个作品背后后的方法论,实际上是库尔贝时期和从苏联传过来的现实主义的方法论,表层的形式是中国工笔画的。现实主义的方法论,是体验生活、观察生活、表现生活和生活情感表达。但这些方式在85时期就被抛弃掉了。

 

 

这个是1987年的作品,这在美国纽瓦克博物馆,这个作品不是继承性的,有融合超现实主义的成分,比如一个花瓶穿了个马甲,花是从花瓶上的图案中长出来的,不是写实的,这个时期的创作,已经不是单纯继承某一种艺术方法论,而是开始融合超现实主义和中国传统工笔画。这是87年,我大学毕业的创作之一。

 

 

这是1992年的作品《平淡》系列之一,从1992年,我的创作转向对艺术的语言、语法的思考,带有了思辨性,带有哲学性质的思考,用现在新工笔的标准来看,这已经是新工笔了,所以新工笔并不是2008年才有的。这个作品有了两种绘画制度并置的效果,花瓶部分采用中国工笔画的勾线方式,体积感是用线塑造的。上面的蛋,是光影法,是西方的绘画方法。通过绘画对视觉制度进行思考,离开了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的思路,离开对古代绘画的模仿。有点类似于徐累先生近期的“海天系列

 

 

这件作品是《光明眷顾》,这在美国的博物馆,和上一件作品类似,光影法和线的绘画方法的融合对比,也包含了中西视觉制度的思考。  

 

 

这个作品我试图在工笔画里加入一些异质的元素,比如把光影和行为的态度用在作品中,画了一个辞典,这是作品局部,上面的字是用毛笔一个一个写的,这件作品叫《读与写》,不同之处是在绘画中强化了一个行为过程,也就是读和写的行为。花了很长时间,上百遍的渲染,这是行为的方式引入工笔画中。  

 

这也是一本书,但这个是圣经的诗篇,这是局部,一本被放大的书。 

 

 

 这个是几何形体,是我们学艺术的人最为熟悉的,包含了一种静的美学在里面,我觉得它似乎就是一种新时代的“假山石”。把它作为工笔画题材来做,也是希望改变工笔画陈旧的面貌,改变那种山水、花鸟、人物的分类标准,这是工笔画原来不可能存在的主题和题材,加入进来后,对工笔画习惯性、惰性也产生了一些刺激作用。

 

工笔画能不能在西方也有意义,对各种民族不同的文化都有作用,这就需要超越中西方已有的艺术模式,并在这个基础上提供新的角度,这是中国艺术面临的一个全球化的文化状况和语境,或者说是一个基本的工作平台。

 

 

 

 这件作品是《两居室》绘画装置,是2007-2009年两年时间完成的作品,每次展览吸引的观众量都很大,大家对它很感兴趣,因为,严格来说它是对所有绘画状态,包括绘画模式的改变,大家会感到陌生和惊讶。这里面所有物体的明暗关系和光影,不是真实光线照射出来的,都是画出来的。我这么做,是因为我十分不喜欢借用艺术史中已有的绘画方法论来工作,因为那样我始终觉得是不可接受的。我需要一种重新架构的绘画方式来表达,绘画与对象,绘画与实物,也就是现成品与绘画的关联模式是我2007年之后关注的问题。绘画在这里不再是现实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等等美术史中已有的艺术方法论。

这个作品与《两居室》类似,大家看到暗部的影子也是画的,不是灯光的投影,与《两居室》的不同之处,是这个明暗和影子是用葡萄酒本身作为颜料画的,咖啡杯这个暗部的影子是用咖啡做成颜料画的,这也是绘画与物的直接关联。

 

 

 

 这个作品与此次展览作品属于一个系列的,它是一个实物烟斗,研磨成粉后,做成颜料,画出了一个烟斗,剩余的残渣又做了一个小烟斗,作品的这两部分,是从完整的真实烟斗演变出来了,绘画的产生方式与我们已知的绘画方式完全不同了。 

 

 这个是下面展览的一张作品,《丝绢》系列之一,由是一块大尺寸丝绢转变而来的。把原来完整的丝绢分成两部分,周边这块大的,通过火的燃烧,经过用水煮,加胶制成颜料,颜料画在剩下的绢上,渣滓作为剩余物,做成了一个实物,它的绘画结构和《烟斗》类似,也是从一个现成品演变而来。

 

 

这张图示,想说明绘画方法论的演变问题。左上图,是说美术史中所有的绘画,其方法论可以总结为,不是画眼睛看到的,就是画想象的,抽象的,中西已知的所有绘画,我觉得这个概念都可以包含。

 

右上图,这件作品大家都知道,杜尚的小便池,杜尚是立体主义出身,当时立体主义展览将他排除,出走美国,到美国后也在思考,如何逃脱以往的方法,那么多大师,从达芬奇到毕加索,各自有各自的方法,如何逃脱,逃脱不掉。小便池就成为一个极端行为,同时也终结了绘画的已有历史。问题是《小便池》这件作品只有一次性价值,是不可重复的。所以杜尚晚年呢,想回到绘画,那么如何在现成品的门槛上重构绘画,展开一个新的绘画世界?人民大学的夏可君教授研究杜尚,我当然没有研究的那么细,他见了我之后,他说我的作品,实际上是杜尚想做,但没有做出来的,因为杜尚在日记中透露出,他在思考现成品与绘画的关系。我在创作《丝绢》系列作品之前,其实并不知道杜尚的这些思考,杜尚日记据说在西方也很少有人研究。我的思路实际上来自于对中国传统的研究,以物观物、回文诗、感通这些传统的思想和实践方法论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以物观物”是抛弃主体头脑中的一些原有观念,不用老观念去套新事物,而是让物呈现它自身,人以感通的方式对待物,以求动态把握对象的演变与生灭。这与西方的认识论、知识论传统是不一样的,西方启蒙传统肯定人的欲望,强调自我,使人无限膨胀,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危机。“以物观物”强调了天理,人要顺天理,自我克制,尊重万物。以物观物作为一个方法论,是思想的,是人对世界的态度、方法,人不再是特别主观地看待事物,不是说我拿过去的概念来套所有的事物,抛弃所有概念来对待新的事物,类似于禅宗的消除我执和个人执着,也类似西方后现代哲学家福柯对历史中各种“知识型”的怀疑,“知识型”是我们形成的固定概念,比如经济学,我们用老的经济学概念来面对新社会,肯定有问题,这就需要创造性的概念和新的方法论系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女画家潇竹工笔人物作品
当代工笔画的语言意义
“新工笔”升温背后的秘密
周中耀|工笔花鸟画集锦(88幅)
画家逸舟工笔绘画作品欣赏,工笔画,古代绘画,崇尚写实
学习工笔画可以从白描入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