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以物观物,一种久违的感知世界的方式

以物观物,一种久违的感知世界的方式

文/徐伟   转载自享悦艺术

 

 

 

自80年代末开始,姜吉安就基本上不关注美术范畴的事情,他说:“艺术的价值,归根结底是去打开更具真理性的感知世界的方式。在艺术史中,它总是表现为在既定问题语境下对感性的解放。中国传统院体画到文人画的转变是如此,文人画打开了道与禅的感知方式,并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西方艺术的变化多端更将这一点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艺术史并非艺术风格和审美史,而是一种感性化的思想史、文明史和观念史。人总是处在一些惯性的观念枷锁之中,如果对这个问题缺乏自觉意识,就会成为历史中某一种‘知识型’的工具,并与变化的语境失去相关性。在这一点上,无论政治、经济、教育等任何领域都概莫能外。”

 

绘画作为人与世界联系的通道,姜吉安更关注这个通道的设置是不是有问题,也就是我们对世界的描述方式是不是有问题。因此,就绘画来说,怎么画比画什么重要的多,也关键的多。

姜吉安对艺术的自主性要求很高,他对既定绘画逻辑结构的否定和重新架构,即是一种呼吸新鲜空气的需要,也是对观看惰性的逃离。他说:“就像喝水,常年的水污染,会使人忘记甘冽清泉的味道,视觉也需要视觉的清泉滋养和恢复,以使其更加敏锐和清澈。这也是我一贯的艺术主张,即解放人的感性能力,使其从感性枷锁中逃脱,使天性长存。这种天性需要新鲜的感知体验来唤起。”

《手卷·剩余价值》 绢本绘画装置 210cm×50cm 2013年

 

姜吉安的《丝绢·剩余价值系列》给我们带来了从未有过的感知体验,这种体验并不炫目和刺激,但里面包含了一种极有价值和真理性的中国传统观念“以物观物”和“感通”。他说:“以物观物”和“感通”,是一种动态把握事物的方法论,它完全契合事物永恒变化的本质。它要求人放弃对事物的定义,因为定义总会变成习见并使人麻木和迟钝。事物总是随境而转,人也应如此。放弃所有既定观念的“无我”状态,即是打开一个敏感与开放的“我”,这是对人之天性的复活,使人保持对新语境敏锐的把握能力。解决新问题无法使用老知识,而需要非知识的决断。这种决断由动态的“以物观物”和“感通”促成。就像古代的战争,战场瞬息万变,只会固定的阵法是愚蠢的,而随境而转的有效应变,必来源于对战场形势的“感通”,这是人可以拥有的一种最高的知识,也是一种非知识的知识。”

姜吉安与中国传统思想中“以物观物”、“感通”实践方法论的共鸣,不是美术史图像和视觉意义上的,因此也就不是形式和表皮的关系,而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共鸣关系。姜吉安通过他的作品将这种久违的古老思想观念带到了我们的现实当中。

这也是绘画的一次重新诞生,他否定了绘画原有的架构方式和惰性,超越了极简绘画和现成品艺术对绘画的终结,使绘画由死亡转向再生。他认为,在虚拟图像泛滥的新媒体时代,绘画无需继续制造图像去进一步加深这种污染。建立绘画的触感和真切性,对他来说,则犹如一股清泉。

 

《丝绢·剩余物》 绢本绘画装置 82cm×56cm 2013年

《立轴·剩余物》 绢本绘画装置 210cm×50cm 2013年

 

《一壶野生古树普洱之:弄花》 现成品绘画 33cm×26cm 2013年

《丝绢·剩余价值》系列作品结构图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水圈2020(系列113),崔强
朱礼欣中国画作品展
李爱国工笔人体绘画赏二
中国绘画(唐)
颜香 ║ 李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隋唐五代绘画长卷选集(含细部高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