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画的太“完美”,最终却消失在历史长河?
讲解员小秦

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关注千年艺术史,也少见布格罗这样的坠崖式下跌:辉煌时,他是法国学院派当之无愧的大师,他代表着当时世界艺术中心——法国的“大雅之堂”、掌门人,以致他的作品被山寨到各类印刷品、瓷器流传到欧洲各地。
威廉·布格罗,19世纪的法国艺术家,他笔下的天使、仙女、圣母、精灵乃至农妇、孩童,按大众的审美,可以称之为完美,甚至“过于完美”。
问题就在这个“过于完美”。
若是您随意翻开一本艺术史书,就会发现他的篇幅寥寥无几、近乎于零——取而代之的是印象派、现代绘画的崛起。甚至布格罗即便出现,也被责以打压印象派画家的保守“反派”。他和他代表着的法兰西学院派绘画,成为华而不实、保守僵化的代名词,与莫奈、梵高等人的光芒万丈丝毫不可并肩。
这一现象,根源在于19世纪末,艺术自身发展逻辑的改变。19世纪末的巴黎,照相机降临并走进普通人的生活中,工业革命、新的思潮带来新的风云变化,诚如马克思所说“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
正是一场人眼革命——印刷术与相机技术的发明,打断了布格罗代表的古典主义美学传统,毕竟一位艺术家几十年的技巧积累,在画面真实程度上却不如普通人按下相机的一瞬间。 如果按照艺术进化论的表达:布格罗所代表的法国学院派绘画,正属于那马克思语中属于“烟消云散”的“固定”之物。
光学理论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对光和色彩的原有认识。以库尔贝为首的写实主义将画笔对准活生生的普通人生活瞬间,巴比松画派则在大自然中写生,非洲、日本艺术品大规模传入,直至印象派的诞生。
这样,到底是在画室里臆想的满天神佛,还是在生活中,普通人经历活生生的瞬间,哪一种才是“真实”?
因此,当印象派绘画以现代艺术的身份横扫欧洲时,布格罗作为当时画坛的掌舵人,以保守、迂腐、权贵之名被迅速丢入历史的垃圾桶,有人在杂志中直斥布格罗无法分清圣母与女精灵,有人批评布格罗刻意迎合收藏家们的需求,作品太过商业化、过于低俗、太像雕塑、摆拍的照片。
毕竟过于逼真,反而与真实拉开差距了,生活中哪有十全十美的人和事呢?
于是,为了追求“真实”,绘画艺术直奔抽象、乃至观念领域,从此一去不复返。
图1:《宁芙与萨堤尔》威廉·布格罗
图2:《丘比特与普绪克》威廉·布格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1825.11.3...
世界著名收藏家霍华德与学院派艺术大师作品(一)
法国学院派的翘楚:威廉·阿道夫·布格罗
学院派艺术家——威廉·阿道夫·布格罗
学院派的余晖——威廉·阿道夫·布格罗作品欣赏
法国19世纪学院派绘画大师威廉.布格罗作品欣赏(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