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儒家思想之一二的思考

前言:

儒家思想从孔老夫子开始创办起,到今已影响了几代人对哲学的思考和探索,其中以冯友兰和梁漱溟两大哲学家为代表。儒家推行的:仁、义、礼、智到后来增加的仁、义、礼、智、信,一直是我们哲学家和西方学者研究的文学内容。儒家对后世人的道德约束和伦理顺从也起到了一定的重要意义。

一、儒家推崇的“道德”观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的鲁国人,被后世人推崇为“孔圣人”。以至于对后来孟子和荀子等为推行儒家学派的“仁”的思想,被后世人所敬仰。

冯友兰先生说“实际底事物,中国哲学中明知谓器”。此“器”之在《论语》一书‘为政篇第二’中出现“子曰:‘君子不器。’”意为:孔子说,“君子不像器皿一般,(只有一定的用途)。”

在冯友兰的解释中,他以朱子说:“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语类》卷九十五)。

“中国现在所经之时代,是生产家庭文化底文化,转入生产社会化底文化之时代,是一个转变时代,是一个过渡时代。我们在这个时代底人,有特别吃亏的地方。在一个比较固定底社会中,如果它所行者是那一种文化,则它自有一套制度,在各方面都是一致底。

对于此,梁漱溟先生则认为:“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差不多都收在孔子手里,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又差不多都由孔子那里出来。孔子的六艺:诗、书、易、礼、乐、春秋——后谓之六经——都是古帝王经世出治之迹。”所以,孔子对一个国家的制度和礼法来说,都是意味着无比重要的。不只是以当时的朝代,同样对于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所推行的“仁义礼智”都是对我们在面对是非事物时所要进行抉择时候的一个态度。这就对道德的礼节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既然儒家推行的是君子一套,那对我们现代人而言,君子之言还要续存吗?

冯友兰先生为我们做了解释“只有学问而无道德底人,不能十分为人所重视。”即做学问者若无道德之底线,口无遮拦、口无择言、随性而言,只图一时嘴瘾,不顾忌做人之底线,最让人不齿。现在很多写公众号者有不少诸如此类。

即是如此,德在君子中充当了什么角色?

《论语》中解释“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徳。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所以,对君子来讲,‘仁’的礼制很重要,而对于当时朝代的君主,推行“仁”不仅是为了推行孔老夫子的思想也是为了更好的管理整个国家,以免出现造反、暴动的现象。即使到后来的几个朝代,很多学者也都是以孔老夫子的思想作为自己思想的先决条件才敢推行。

君子仁爱,君子爱人。

二、儒家与宗教

梁漱溟先生曾向一位国内著名哲学家屠孝实问及“孔家是否宗教”。得到屠老先生的回答:似乎不算宗教。梁先生的意见也是如此,“并且还须知道孔子实在是很反对宗教的。宗教多少必带出世一位,由此倾向总要有很多古怪神秘;而孔子由他的道理非反对这出世意味、古怪地方。孔子第一不要人胡思乱想,而一般总价平皆是胡思乱想…思前虑后,在孔子通通谓之出位之思;与孔子那仁的生活——只认当下的直觉生活,大大不合。所以子路以鬼神生死为问,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这是孔子的态度”

梁先生以分析道德和宗教的影响,在对儒家的思想讲解时,一直是以研究孔子所传下来的话语来进行总结,同时梁先生也运用了冯友兰先生的著作《中国哲学史》来推敲儒家思想对国人甚至乃至世界的影响。

梁先生认为,中国以道德代宗教,孔子并没有排斥宗教或者批评宗教,但他实是宗教最有力的敌人,因他专从启发人类的理性作功夫。

从《论语》一书,我们更可见孔门的教法以一面极力避免宗教之迷信与独断,而一面务为理性之启发。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等等。这是道德,不是宗教。

道德为理性之事,存于个人之自觉自律。宗教为信仰之事,寄予教徒之恪守教诫,中国自有孔子以来,便受其影响,走上以道德代宗教之路。

儒家从不离开人来说话,其立脚点是人的立脚点,说来说去总还归结到人身上,不在其外。儒家之为学业,要在亲切体认为人类生命此极高可能性而精思力践之,以求“践行尽性”,无负天(自然)之所予我者。说它“乐在其中”,意谓其乐有非世俗不学之人所极知也。

三、儒家真谛

人生真乐必循由儒家之学而后可得。

儒家之把古宗教转化为礼,冯友兰先生见之最明,言之甚早。

梁漱溟先生讲【儒家期于“成己”,亦曰“成己、成物”,亦即后世俗语所云“作人”。是故儒家修学不在摈除人事,而要紧功夫正在日常人事生活中求得锻炼。】

只有刻刻慎于当钱,不离开现实生活一步,从“践行”中求所以“尽性”,惟下学乃可以上达。

儒家以后世统治阶级之利用推崇,时家装点扮饰,乃日益渐具一宗教之形貌;然在学术上岂可无辨?“儒教”或“孔教”之名,自不宜用。

冯友兰借用钱先生的话解析:“《说文》,儒、柔也,术士之称,柔乃儒之通训,术士乃儒之别解。”“儒为术士,即通习六艺之士。古人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通习六艺,即得进身贵族,为之家宰小姐,称陪臣焉。孔子然,其弟子亦无不然。儒者乃当世社会生活一流品,正犹墨为刑徒苦役,亦当世社会生活一流品也。“儒仅当时生活一流品,非学者自锡之嘉名,故得有君子有小人,而孔子戒其弟子勿为小人儒也。”(《古史辩》第四册序,页一至二)。

不管梁漱溟先生和冯友兰先生如何评价儒家精神或是探究儒家的来源,总而言之,儒家思想的文化为我们后世人在道德的选择方向有了一个定位,而对于儒学和其它诸子百家的学流之派,我们便不在研究

儒家对佛家,儒家对宗教,亦或是儒家对道德;总的老说,儒家的文化已深入我们的身心中,我们有时会引用《论语》中的话来表达我们对某些是的看法,比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又如“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等等,一些口出成章,耳熟能详的话语皆出自《论语》中孔老夫子所言。

儒家最后走的是道德之路。

儒家认为,处理日常的人伦世务,不是圣人分外的事。处理世务,正是他的人格完全发展的实质所在。他不仅作为社会的公民,而且作为“宇宙的公民”,即孟子所说的“天民”,来执行这个任务。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恐怕是儒家的最高境界了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儒家思想
论述百练:人文的世界·说“儒”释义
欧阳询和虞世南书法地位的影响
为什么仁义礼智信的儒家,培养出的伪君子要大大多于真君子?
儒字
儒家的“商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