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代女道医胡愔隐居太白山

唐代女道医胡愔隐居太白山

   唐一代著名女道医胡愔精通中医理论,著有《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一卷行世,另据《新唐书》及《崇文总目》记载,胡愔还著有《黄庭内景图》①一卷、《黄庭外景图》一卷,惜失传。关于胡愔的生平,厦门大学的盖建民先生有《唐代女道医胡愔及其道教医学思想》一文作了考证,见《中国道教》1999年第1期。兹摘录如下:

   “《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首题为‘太白山见素子胡愔述’,②自云:

愔夙性不敏,幼慕玄门,炼志无为,栖心淡泊,览《黄庭》之妙理,穷碧简之遗文,焦心研精,屡更岁月。伏见旧图奥密,津路幽深,词理既玄,赜之者鲜指以色象,或略记神名。诸氏纂修异端斯起,遂使后学之辈罕得其门。差之毫厘,谬逾千里。今敢搜罗管见,罄竭闻,按据诸经,别为图式,先明脏腑,次说修行,并引病源,吐纳除疾,旁罗药理,导引屈伸,察色寻证,月禁食禁。庶使后来学者披图而六情可见,开经而万品昭然。③

   该序言末题为‘大中二年戊辰岁述’,大中乃唐宣宗李忱年号,据此可断定《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当撰于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胡愔自称‘太白山见素子’,太白山乃道教名山。据葛洪《抱朴子内篇》卷四《金丹》记载,古之道士,合作神药,必入名山,‘可以精思合作仙药者,有华山、泰山、霍山……长山、太白山,……长山、太白(山)在东阳’。④今查《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东阳即三国吴置的东阳郡⑤,太白山在今浙江金华县的东阳。由此我们可以初步认定胡愔约生活于晚唐,道号见素子,浙江东阳人(或曾隐居于浙江东阳太白山),幼年慕道,喜读《黄庭》,有志于道教炼养方术……”

   其实东白山脚下的观里胡村从唐朝永泰年间(765年)就已经是胡氏族居地,并且,东白山也是胡氏的产业,唐五代时,胡氏与东白山土著许氏联姻,历代祖先墓也在东白山。到元朝东白山人胡淢火 有《东白山赋》留世。可惜由于宗谱不记女名,胡愔之名一直以来不被人所注意。

   从胡愔自号见素女,应与葛洪号抱朴子相对,所以,胡愔是深受葛洪《抱朴子》一书影响的一位女道士,其隐居之地自然是葛洪提到的东阳太白,而不会是西安的太白。

   太白山的赵广信受师左君守玄中之道,内见五脏彻视法,胡愔的《黄庭内经五脏六腑图》即其继承与发扬,其可见胡愔所隐的太白山是赵广信的太白山,即东白山。

   胡愔隐居太白山的另外一点则是东白山“按仙经,可以精思合作药者”,可得地仙之助,药必成。太白山洞天是道门中人理想的修身养性环境与场所。

   而令人兴奋的是胡愔恰恰在养生医学这一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对东白山的养生项目的开发是具有不同寻常的价值。

    道教具有“尚医”的历史传统。“古之修道者莫不兼修医术”,自古就有“医道通仙道”、“十道九医”之说。“道教为追求长生成仙,继承和汲取中国传统医学的成果,在内修外养过程中,积累的医药知识和技术。它包括服食、外丹、内丹、导引以及带有巫医色彩的仙丹灵药和符咒等,与中国的传统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医学和药物学的精华,为中国医药学的组成部分。”(《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73页)道教医学是一门带有鲜明道教色彩的中华传统医学流派。其医学模式是熔生理治疗、心理治疗、精神信仰治疗于一炉的综合性、多元化的医学模式。

   唐代女道士胡愔援医入道,运用传统医学的脏象、经络、气血津液学说及诊断理论来指导内炼养生,自觉地将道教修炼方术与医学理论紧密结合起来,

   胡愔的道教医学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修仙模式上认为“劳苦外求实非知生之道”,主张“存神修养”,“不假金丹玉液(外丹)”,对外炼成仙模式予以否定。胡愔在序言一开始就云:

夫天主阳,食人以五气,地主阴,食人以五味,气味相感结为五脏,五脏之气散为四肢十六部三百六十关节,引为筋脉,津液血髓蕴成六腑三焦十二经,通为九窍。故五脏者为人形之主,一脏损则病生,五脏损则神灭。故五脏者神明魂魄志精之所居也。每脏各有所主,是以心主神,肺主魄,肝主魂,脾主意,肾主志,发于外则上应五星,下应五岳,皆模范天地,禀象日月,触类而取,不可胜言。若能存神修养,克己励志,其道成矣⑥。

胡愔运用传统医学理论来说明存神修养的道理。道教人体观强调气是生命之本。精、气、神是构成生命系统的“三宝”,但三者在生命活动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气的地位十分特殊:“夫气者,形之主,神之母,三才之本,万物之元,道之变也。”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二《火类》,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第1416册,第27页。道教医学认为气聚成形、气能生神,气是生命产生的物质基础,生命之本。人有气则生,无气则亡。气与人体生命的关系,就如同子民同国家的关系一样,即所谓“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26页。人体内元气是否充沛,运行是否畅达,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与否《黄帝内经》认为,人是由天地之精气相合而产生的,天地之气不仅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与天地万物沟通的中介,故《灵枢·岁露》说:“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胡愔正是运用了《黄帝内经》中的这些医学理论来阐述内修不仅可以使“五脏坚强,诸毒不能损”,“却老延年,志高神仙”,甚至能“神化冲虚,气合太和而升云汉”。

   五脏坚强则内受腥腐诸毒不能侵,外遭疾病诸风不能损,聪明纯粹,却老延年,志高神仙,形无困疲,日月精光来附我身,四时六气来合我体。入变化之道,通神明之理,把握阴阳,呼吸精神,造物者翻为我所制。至此之时,不假金丹玉液,琅大还,自然神化冲虚,气合太和而升云汉。五脏之气结五云而入天中,左召阳神六甲,右呼阴神六丁,千变万化,驭飞轮而适意。是以不悟者,劳苦外求,实非知生之道。

   胡愔不但以传统医学理论为武器否定了外炼成仙模式,而且还进一步肯定了内炼精气神的意义,所谓“精是吾神,气是吾道,藏精养气,保守坚贞,阴阳交会,以立其形”⑩。

   第二,在道教与医学关系上,强调道教内修必须与医学紧密结合,医理是道教内炼养生的理论指导和基础,即所谓“先明脏腑,次说修行”。(11)《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是一部将传统医学理论与道教炼养方术融为一体的典型道教医学著作。该书以传统医学的脏象说为理论基础,分别阐明肺、心、肝、脾、肾这五脏以及胆腑(12)各自的生理结构、功能,与其它脏腑、形体、官窍的关系,五行属性,病理现象;并且结合中医的诊断理论和方法,在此基础上,依次为肺、心、肝、脾、肾以胆各脏腑的养生祛病之术进行阐述。以心脏为例,先应用六气治病法概述,“治心用呵,呵为泻,吸为补”(13),然后详细论述心之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现,五行属性,与形体官窍的关系:

   治心用呵,呵为泻,吸为补。心火宫也,居肺下、肝上,对鸠尾下一寸,色如映绛,形如莲花,未开丈夫至六十。心气衰弱,言多错忘。心重十二两。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舌),在形为脉。心脉出于中卫。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且心为诸脏之主……心藏神亦君主之官也,亦曰灵台。心之为噫,雷气通于心,于液为汗。肾邪入心则多汗。六腑小肠为心之腑,小肠与心合为受盛之腑。五官舌为心之官,心气通则舌知五味,心病则舌焦,卷而短不知五味也。心合于脉,其荣色也……血脉虚少而不能荣于脏腑者,心先死也。为南方,为夏日,为丙丁辰,为巳午……其性礼,其情乐。心之外应南岳,上通荧惑之情。心合于小肠,主其血脉,上主于舌。故人之心风者,即舌缩不能语也;人之血壅者,心惊也;舌不知味者,心虚也;多忘者,心神离也;重语者,心乱也;多悲者,心伤也;好食苦味者,心不足也;面青黑者,冰也;容色赤好者,心无他恶也;肺邪入心则多言。……心之有疾,当用呵,呵者,心之气,其气札,呵能静其心,和其神。所以人之昏乱者多呵,盖天然之气也。故心病当用呵泻之也。(14)

   从这段论述来分析,胡愔对《黄帝内经》相当的谙熟,故能以简练的笔触将心这一脏器的生理结构、功能及主要病理特征一一阐明,为进一步结合心脏诊断之法来确立心脏炼养祛病之术奠定了坚实医学理论基础。其余肺、肝、脾、肾、胆各节皆如此,故不难看出胡愔对医学理论的重视,这种将“明医理”作为“说修行”的先决条件,极大地密切了道教与医学的关系。

    第三,药疗、食疗与导引、吐纳、服气、咽液、叩齿之术结合的综合养生思想。胡愔的这一综合养生思想从《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一书的编写体例上就反映出来了。胡愔写作特点是:“按据诸经,别为图式,先明医理,次说修行,并引病源,吐纳除疾,旁罗药理,导引屈伸,察色寻证,月禁食禁”依次进行。《黄庭内景五脏六腑图》一书篇幅不长,但论述井然有序。全书按脏腑分为六节,每节先绘一图(15)在根据脏腑理论简要说明该脏器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基础上,依次论述修养法、相病法、处方、行气法、月禁食忌法及导引法。

葛洪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因为道教将长生作为信仰的核心,所以道教将身体的养护与延续置于一个极高的价值尺度之上。在道教养生家看来,要想做到长生不死,肉体成仙,首先应当从爱护、保养自己的身体和生命着手,注意自身的锻炼和养护。“夫陶冶造化,莫灵于人,故达其浅者,则能役用万物;得其深者,则能长生久视。知上药之延年,故服其药以求仙。知龟鹤之遗寿,故效其道(导)引以增年。”胡愔的医学实践就是以人的主动精神去探索和实现人类的健康长寿,并通过各种实践方法,取得人类把握自身生命的途径。

    道教养生的基础是元气论。元气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医学、养生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道教在养生思想上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元气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古代养生学的气功、服食、房中等实践方法和理论体系。元气是人的生命之源,生命之基,生命之本。胡愔从精气神的相互关系上倡导练气,认为“精足为神,气足为道,藏神养气,保守坚贞,阴阳交会,以立真形”并提出一系列练气的法门,如以心脏为例,先应用六气治病法概述,“治心用呵,呵为泻,吸为补”。“呵,呵者,心之气,其气札,呵能静其心,和其神。所以人之昏乱者多呵,盖天然之气也。”

    道教养生将人的养生实践活动置于一个宏观的环境中去考察和认识。人天观是道教养生思想的又一重要观点,它以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理论为核心,反映了道士们在养生实践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胡愔认为“夫天主阳,食人以五气;地主阴,食人以五味。”“故立五脏者,神明、魂、魄、志、意之所主。是以心主神,肝主魂,肺主魄,脾主智,肾主精。发外为五事,上应五星,下应五岳,皆模范天地,禀象日月,触类而【取】,不【可】胜言。”将宇宙万物与人体互相对应,提出对五脏六腑的模范对象,进而提出只要“存神修养,克己励志,其道成矣。【五脏】坚强,则内受腥腐诸毒不能侵,外遭疾病,诸气不能损”。

    针对每一脏器,胡愔都发展、创制了一套“内以养身,外以却恶”的气功祛疾养生术,有相应的修养法,导引法,以及相应的药物。如心脏的修养法。“常以四月五月玄朔清旦,面南端坐,叩金梁九,漱玉泉三,静思以唿,吸离宫赤气入口三,吞之,闭气三十息,以补呵之损。”

   心脏导引法(四月五月行之)。“可正坐,两手作拳,用力左右,五筑各五六度。又可正坐,以一手向上拓空,如拓重石。又以两手急相叉,以脚踏手中各五六度。然去心胸间风邪诸疾,闭气为之,毕良久,闭目三咽液,三叩齿而止。”另外还有一方药,“五参丸”“秦艽七分人参七分丹参七分玄参十分 干姜十分沙参五分酸枣仁八分苦参粉八分右捣筛蜜和丸如梧桐子,空腹,人参汤下,二十九日再服。”操作简便,确实可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代女道医胡愔及其道教医学思想
道医学堂丨道教医学养生理论与方法!
道医陪“五脏六腑”说话
武当道教养生观防病强身修心
音乐养生中医观
中医一代宗师刘完素的内丹理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