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学】8 中药

【四、祛风湿药】

    凡以祛除风湿、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本类药味多辛苦,性或温或凉,能祛除留着于肌表、经络、筋骨间之风湿之邪。部分药物兼有散寒、舒筋、通络、止痛及补肝肾、强筋骨等功效。适应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急,麻木不仁,半身不遂,腰膝酸痛,下肢痿弱等证。

    使用祛风湿药,可根据痹证的类型、邪犯的部位、病程的新久等,选择相应的药物,并作合理的配伍。如病邪在表,或疼痛偏于上部者,配祛风解表药;病邪入络,血凝气滞者,配活血通络药或虫类祛风湿药;寒湿偏盛者,配温经药;郁久化热者,配清热药;病久气血不足,肝肾亏损,腰痛脚弱者,配补肝肾、益气血药。另外,活血有助于风湿的解除,故祛风湿之剂中,无论有无血凝之证,均当配以活血之品。

    痹症多属慢性疾病,为服用方便,可作酒剂或丸散剂常服。本类药物多辛温苦燥,易耗伤阴血,故阴亏血虚者应慎用。

    独活(根)

    主产于四川、安徽、湖北等地。晒干,切片,生用。

    【性味归经】    辛、苦,温。归肝、肾、膀胱经。

    【功效】    祛风湿,止痛,解表。

    【临床应用】    ①凡风寒湿邪所致痹证,无论新久,均适宜,尤以下部之痹证效果更佳。常配伍桑寄生、杜仲,如独活寄生汤。②用于风寒表证,常与羌活、荆芥、防风等同用,如荆防败毒散;用于风寒夹湿证,常与羌活配用,如羌活胜湿汤。

    【用量用法】    3 ~ 10 g,煎服。

    【现代研究】    本品含独活内酯、黄酮类化合物等,有抗炎、镇痛、镇静的作用,并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独活醇提取物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作用。

    威灵仙(根及根茎)

    主产于江苏、安徽、浙江等地。去泥沙,晒干,切段,生用。

    【性味归经】    辛、咸,温。归膀胱经。

    【功效】    祛风湿,通络止痛,消骨鲠(gěng)。

    【临床应用】    ①用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屈伸不利,尤宜于风邪偏盛,拘挛掣(chè)痛者,可单用研末,酒送服,也可配伍当归、肉桂等。②对于诸骨鲠喉,可单味煎汤频饮,或与砂糖、醋煎后慢慢咽下。

    【用量用法】    5 ~ 10 g;治骨鲠可用至30 g,煎服。

    【使用注意】    气血虚弱者慎服。

    【现代研究】    本品含原白头翁素,有镇痛、抗菌、降压、利胆、抗利尿作用,可缓解咽、食道局部挛缩,增加蠕动的作用,故鱼骨鲠喉时能使骨鲠松脱。

    秦艽(jiāo)(根)

    主产于陕西、甘肃、内蒙古、四川等地。晒干,切片,生用。

    【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归胃、肝、胆经。

    【功效】    祛风湿,舒筋络,退虚热,清湿热。

    【临床应用】    ①本品为风药中之润剂,用于风湿痹痛,无问寒热新久,均可应用,对热痹尤为适宜,常配伍防己、牡丹皮、忍冬藤等。②用于阴虚骨蒸潮热,与青蒿、地骨皮、鳖甲等同用,如秦艽鳖甲散。③用于湿热黄疸,与茵陈、栀子同用。

    【用量用法】    5 ~ 10 g,煎服。

    【现代研究】    本品含秦艽碱及挥发油、糖类等。有解热、镇痛、镇静、降压、抗过敏性休克及抗组胺作用,有利尿、减慢心率及广谱抗菌作用。

    木瓜(果实)

    主产于安徽、四川、湖北等地。晒干,切片,生用。

    【性味归经】    酸,温。归肝、脾经。

    【功效】    舒筋活络,化湿和胃。

    【临床应用】    ①本品为治风湿痹痛所常用,尤宜于湿痹、筋脉拘挛者,常配伍乳香、没药、生地等。②用于感受风湿,脚气肿痛,常与吴茱萸、槟榔等配伍,如鸡鸣散。③用于湿阻中焦之腹痛,吐泻转筋,常与蚕沙、薏苡仁、黄连等配用,如蚕矢汤;取其舒筋活络之效,还可用于防破伤风病。

    【用量用法】    6 ~ 12 g,煎服。

    【现代研究】    本品含皂苷、有机酸、黄酮类化合物等。水煎剂对关节炎有明显消肿作用,并对腓(féi)肠肌痉挛及吐泻所致的抽搐有缓解作用,有广谱抗菌作用。

    桑寄生(茎枝)

    主产于广东、广西等地,除粗茎,切段,干燥,或者整后干燥,生用。

    【性味归经】    苦、甘,平。归肝、肾经。

    【功效】    祛风湿,益肝肾,强筋骨,安胎。

    【临床应用】    ①本品既能祛风湿,又能养血益肝肾,强筋骨。用于痹证日久,阴虚亏虚,肝肾不足之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筋骨无力等证,常与杜仲、牛膝配伍,如独活寄生汤。②本品补肝肾、养血,具有固冲任、安胎之效。用于胎漏下血、胎动不安,多与阿胶、川断、菟丝子等同用。

    【用量用法】    10 ~ 15 g,煎服。

    【现代研究】    本品具有降压、镇静、利尿作用。

【五、芳香化湿药】

    凡气味芳香,以化湿运脾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芳香化湿药。

    本类药物,性味以辛温为主,具有辛香温燥之性,能舒畅气机,宣化湿浊,健胃醒脾,以恢复脾运。主要用于湿浊内阻,脾胃湿困,运化失常所致的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体倦、口甘多涎、舌苔白腻等。又暑多夹湿,故暑湿、湿温之证,亦常选用此类药物。

    使用芳香化湿药时,应根据湿证的不同情况及兼证进行配伍。寒湿者当配温里药,湿热者须配清热燥湿药。行气有助于湿邪的化除,湿阻气滞者,又常配行气药。脾主运化水湿,脾虚不运则湿邪内生,又常配补脾之品,以配其本。

    芳香化湿药性偏温燥,易耗气伤阴,阴虚血燥及气虚者当慎用。芳香之品多含挥发油,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降低药效。

    苍术(根茎)

    主产于江苏、湖北、河南等地。晒干,水或米泔(gān)水润透切片,炒微黄用。

    【性味归经】    辛、苦,温。归脾、胃、肝经。

    【功效】    燥湿健脾,祛风除湿。

    【临床应用】    ①用于湿阻中焦,脘腹痞满,恶心呕吐,倦怠乏力等,常配厚朴、陈皮等行气燥湿之品以助其效,如平胃散。②用于痹证,尤以寒湿偏盛者为佳,常配伍羌活、独活等祛风湿之品;若湿热下注、足膝肿痛、痿软无力者,常配伍黄柏、薏苡仁等清热除湿之品,如四妙散;亦可用于外感表证,风寒湿邪偏胜者,常与羌活、防风等配伍应用。

    【用量用法】    5 ~ 10 g,煎服。

    【使用注意】    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用。

    【现代研究】    本品含挥发油及大量维生素A、D等,对夜盲症、软骨病、角膜软化症有效。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厚朴(皮)

    产于四川、湖北、安徽等地。阴干,切丝,姜汁制用。

    【性味归经】    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效】    燥湿,行气,消积,平喘。

    【临床应用】    ①用于湿阻、食积及气滞之脘腹胀满,常与苍术、橘皮同用,如平胃散;若积滞便秘,常与大黄、枳实同用,如大、小承气汤。②用于痰湿内阻,肺气上逆,胸闷喘咳者,常与苏子、橘皮等同用,如苏子降气汤;若寒饮化热,痰涎壅滞的咳嗽痰多、气逆喘息,常配麻黄、石膏、杏仁等,如厚朴麻黄汤。

    【用量用法】    3 ~ 10 g,煎服。

    【使用注意】    气虚津亏及孕妇慎用。

    【现代研究】    本品含厚朴酚、和厚朴酚、木兰箭毒碱等。厚朴水煎剂有广谱抗菌作用。厚朴酚有抗溃疡及抗肿瘤作用。

    藿香(全草)

    主产于广东。趁鲜切段,或阴干,生用。

    【性味归经】    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    化湿,解暑,止呕,解表。

    【临床应用】    ①用于湿阻中焦所致的脘腹胀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证,常配苍术、厚朴、半夏等。②用于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之吐泻等证,常与紫苏、半夏、厚朴等配用,如藿香正气散。③用于妊娠呕吐,常配伍紫苏、砂仁。

    【用量用法】    5 ~ 10 g,鲜者加倍,煎服。

    【使用注意】    阴虚血燥者不宜用。

    【现代研究】    本品含挥发油,叶中含量最高,主要成分为广藿香醇,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加消化力。另有扩张毛细血管、发汗等作用。

    佩兰(地上部分)

    主产于江苏、河北、山东等地。切段鲜用,或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    辛,平。归脾、胃、肺经。

    【功效】    化湿,解暑。

    【临床应用】    ①本品气味芳香,其化湿和中之功与藿香相似,治湿阻中焦之证,每相须为用,亦治脾经湿热、口中甜腻、多涎、口臭等。②外感暑湿或湿温初起,常与藿香、荷叶、青蒿等同用。

    【用量用法】    5 ~ 10 g,煎服,鲜品加倍。

    【现代研究】    本品的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

    砂仁(果实)

    主产于我国广东、广西等地。以阳春砂质量为优。晒干或者低温干燥,打碎生用。

    【性味归经】    辛,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    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

    【临床应用】    ①本品化湿醒脾,行气温中之效均佳,故湿阻或气滞所致脾胃不和诸证常用,寒湿气滞者尤佳。常与厚朴、陈皮、枳实等同用。②脾胃虚寒吐泻,可单用研末吞服,或与干姜、附子等同用。③气滞妊娠恶阻及胎动不安,可单用炒熟研末吞服,也可与人参、黄芪、白术等同用。

    【用量用法】    3 ~ 6 g,煎服,宜后下。

    【使用注意】    阴虚血燥者不宜用。

    【现代研究】    本品之挥发油有芳香健胃作用,能促进胃液分泌,可排出消化道积气,故能行气消胀。

【六、利水渗湿药】

    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利水渗湿药。

    本类药物味多甘、淡,性平或寒。具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功效,部分药物还有清热作用。主要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证、泄泻、痰饮、湿温、黄疸、湿疮等病证。

    使用本类药物,须根据不同的病证选择相适应的药物,并作适当的配伍,如水肿属脾虚水泛者,配补气健脾之品;水肿骤起兼表证者,配宣肺解表利尿之品;若属湿热所致者,配伍清热之品。

    利水渗湿药易耗津伤液,故阴亏津伤之病证当慎用。

    茯苓(菌核)

    主产于云南、湖北、四川等地。堆置“发汗”后,摊开晒干,再行“发汗”,晾干,如此反复3 ~ 4次,最后晾至全干,生用。

    【性味归经】    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临床应用】    ①用于寒热虚实各种水肿,小便不利,常配伍猪苓、泽泻,如五苓散。②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常配伍人参、白术,如四君子汤;若脾虚湿盛泄泻,常配党参、白术、山药,如参苓白术散;脾虚生湿,痰饮内停,常配橘皮、白术等健脾理气、燥湿化痰之品,如二陈汤等。③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常配伍黄芪、当归、远志,如归脾汤。

    【用量用法】    10 ~ 15 g,煎服。安神可与朱砂拌用。

    【现代研究】    含茯苓聚糖、茯苓酸、蛋白质、胆碱、卵磷脂和钾盐等。有镇静、降血糖和降压的作用。并能提高集体的免疫功能,预防胃溃疡及防止肝损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泽泻(块茎)

    主产于福建、四川、江西等地。以水润透切片,晒干,麸炒或盐水炒用。

    【性味归经】    甘、淡,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    利水渗湿,泄热。

    【临床应用】    ①用治小便不利、水肿等证,常与茯苓、猪苓等要配用,如五苓散;亦可用于脾胃伤冷,泄泻不止,常配伍厚朴、苍术等,如胃苓汤。②用治下焦湿热之淋证,与车前子、栀子同用;若肾阴不足,相火偏亢之遗精、潮热,常与熟地黄、丹皮同用,如六味地黄丸。

    【用量用法】    5 ~ 10 g,煎服。

    【使用注意】    肾虚滑精者忌服。

    【现代研究】    本品含泽泻醇A、B及其醋酸酚等。有显著的利尿作用,并有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及抗脂肪肝、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

    薏苡仁(种仁)

    主产于福建、河北、辽宁等地。晒干,去外壳及种皮,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    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

    【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祛湿除痹,清热排脓。

    【临床应用】    ①用于脾虚湿盛之小便不利、水肿、脚气,常与猪苓、茯苓、木瓜等配用。②用于脾虚泄泻,常与党参、白术、茯苓等配伍,如参苓白术散。③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挛急者,常与苍术、独活、牛膝等配伍。④用于肠痈脓成,可配附子、败酱草、牡丹皮等,如薏苡附子白酱散;用于肺痈吐脓,可配苇茎、冬瓜仁、桃仁等,如苇茎汤。

    【用量用法】    10 ~ 30 g。清热利湿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使用注意】    津液不足者慎用。

    【现代研究】    本品含薏苡仁素、薏苡仁酯等。有收缩子宫和减少肌肉挛缩作用,还有解热、镇痛及降血糖作用。此外,其煎剂对癌细胞有一定抑制作用。

    车前子(种子)

    主产于黑龙江、辽宁、河北等地。生用或盐水炙用。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肾、肝、肺经。

    【功效】    利水渗湿,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临床应用】    ①用于湿热下注膀胱所致小便淋沥涩痛,常与木通、滑石、栀子配用,如八正散。②用于泄泻,尤宜于小便不利之水泻,可单用研末,米汤送服,或与白术、泽泻、茯苓等配用;若脾虚湿盛泄泻,配伍白术;若暑湿泄泻,配伍茯苓、猪苓。③用于肝热目赤肿痛,常与菊花、决明子、龙胆草等配用。④用于肺热咳嗽,痰多粘稠者,常与瓜蒌、浙贝母、黄芩等配用。

    【用量用法】    5 ~ 10 g,包煎。

    【现代研究】    本品含车前子酸、黏液质等。有显著的利尿作用,并有祛痰、止咳作用。本品大剂量可使血压降低。

    金钱草(全草)

    江苏各省均有分布。晒干,切段,生用。

    【性味归经】    甘、淡,平。归肝、胆、肾、膀胱经。

    【功效】    利水通淋,利湿退黄,解毒消肿。

    【临床应用】    ①用治热淋、石淋,可单用大剂量煎水代茶饮,或配伍海金沙、鸡内金等同用。②用治湿热黄疸,可与茵陈蒿、栀子、虎杖等同用。③用治疮疡肿毒、毒蛇咬伤,可以单味鲜品捣汁饮,或捣烂外敷患处,或配伍蒲公英、野菊花等。

    【用量用法】    30 ~ 60 g,鲜品加倍,煎服。外用适量。

    【现代研究】    本品含挥发油、黄酮类、氨基酸等。能促进胆汁分泌与排泄,有化石排石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有抗炎、镇痛作用。

    茵陈(幼苗)

    主产于陕西、安徽、山西等地。除去根及杂质,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    苦,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    清利湿热,退黄疸。

    【临床应用】    ①用于湿热黄疸,常配栀子、大黄等,如茵陈蒿汤;亦可用于寒湿黄疸,则须配以附子、干姜等温里散寒之品,如茵陈四逆汤。②用于湿疮瘙痒,可单用煎汤外洗,或配伍黄柏、苦参等。

    【用量用法】    6 ~ 15 g,煎服,不宜久煎。

    【使用注意】    脾虚血亏所致萎黄者忌用。

    【现代研究】    本品含挥发油,能促进胆汁的分泌,增加胆汁中的固体物、胆酸和胆红素的排出量,故有利胆、护肝作用。有解热、利尿、降血压、降血脂的作用。有抗病原微生物及抗肿瘤的作用。

    通草(茎髓)

    主产于贵州、四川、云南等地。晒干,切段,生用。

    【性味归经】    甘、淡,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    利尿通淋,通气下乳。

    【临床应用】    ①本品淡渗清降,能引热下行而利尿,用于热淋之小便不利,淋沥涩痛,常与滑石、竹叶、石韦等同用。②产后乳汁不下或不畅,常与猪蹄、穿山甲、川芎配伍。

    【用量用法】    3 ~ 5 g,煎服。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

    海金沙(孢(bāo)子)

    主产于广东、浙江等地。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    甘,寒。归膀胱、小肠经。

    【功效】    利水通淋。

    【临床应用】    ①本品其性下降,善清小肠、膀胱湿热,功专利尿通淋之痛,尤善止尿道疼痛,为治诸淋涩痛之要药。治热淋疼痛,海金沙用甘草水送服;治血淋,配白茅根、小蓟等。②用于小便不利,水肿,多与泽泻、猪苓等配伍。

    【用量用法】    6 ~ 12 g,宜包煎。

    【使用注意】    肾阴亏虚者慎用。

    【现代研究】    本品含脂肪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七、温里药】

    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的药物,称为温里药,亦称祛寒药。

    本类药物药性温热,味多辛。功能温里散寒、温经止痛,部分药物还具助阳、回阳等作用,主要适用于里寒证。里寒证包括两方面:一为寒邪内侵,阳气被困所致脘腹冷痛、呕吐泻痢等脏寒证;一为阳气衰弱,阴寒内生所致畏寒肢冷、下利清谷、脉象沉细;或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亡阳证。

    使用本类药物时,应根据不同证候,作适当的配伍。如外寒内侵,有表证者,适当配伍解表药;寒凝血瘀者,配伍行气活血药;寒湿内阻者,当配健脾化湿药;脾肾阳虚者,当配温补脾肾药;亡阳气脱者,还应配伍大补元气药。

    本类药物多辛热燥烈,易伤阴耗液,故实热证、阴虚火旺、津血亏虚患者及孕妇慎用或忌用。

    附子(子根)

    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

    【性味归经】    辛,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效】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临床应用】    ①由于亡阳证。本品为回阳救逆之要药,常与干姜相须为用,如四逆汤;若亡阳气脱者,又常与人参同用,以益气固脱,即参附汤。②用于阳虚证。治肾阳不足,常与肉桂、熟地黄等同用;治脾阳不振,常与干姜、白术等同用,如附子理中丸;若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肢体浮肿、小便不利者,又常与茯苓、白术等配伍,如真武汤。③用于寒痹重证,常与桂枝、独活等同用。

    【用量用法】    3 ~ 10 g。宜先煎30 ~ 60 分钟,口尝舌尖无麻感为度。

    【使用注意】    孕妇、阴虚或阳盛热证忌用。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liǎn)、白及。

    【现代研究】    本品含乌头碱及次乌头碱等。有抗心肌缺血缺氧,强心,抗休克作用。

    干姜(根茎)

    主产于四川、广东、广西、湖北、贵州、福建等地。纯净后切片晒干或低温烘干,生用。

    【性味归经】    辛,热。归脾、胃、心、肺经。

    【功效】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临床应用】    ①用于脾胃寒证,无论是外寒内侵之实证,或阳气不足之虚证均适用。若脾胃虚寒,运化失职,腹痛吐泻者,常与人参、白术等同用,如理中丸。②用于亡阳证,常与附子相须为用,可增强回阳救逆之功,并可减低附子的毒性,如四逆汤。③用于内有伏饮,寒邪犯肺之寒饮喘咳证,常与细辛、五味子等同用,如小青龙汤。

    【用量用法】    3 ~ 10 g,煎服。

    【使用注意】    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及孕妇慎用。

    【现代研究】    本品含挥发油、姜辣素等。有促进血液循环、促进发汗的功用。能促进消化液分泌,起到健胃和中止呕的作用。

    肉桂(皮)

    主产于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地。刮去栓皮、阴干,生用。

    【性味归经】    辛、甘、热。归肾、脾、心、肝经。

    【功效】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引火归元。

    【临床应用】    ①用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的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常与附子相须为用。②用治脘腹冷痛,常与干姜、高良姜同用。③用治风寒湿痹,尤以寒痹腰痛为佳,常与独活、桑寄生等配伍。④用治冲任虚寒,经闭痛经,常与干姜、熟地黄等同用。⑤用治虚阳上浮,下元虚寒,本品少许冲服,或配伍山茱萸、人参、五味子等。

    【用量用法】    2 ~ 5 g,煎服。1 ~ 2 g,研末冲服或入丸散,入汤剂宜后下。

    【现代研究】    本品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桂皮醛,有扩张血管、增强血液循环的作用。有抗溃疡的作用。

    吴茱萸(果实)

    主产于贵州、广西、湖南、浙江、四川等地。晒干或低温烘干,生用或制用。

    【性味归经】    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经。

    【功效】    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临床应用】    ①用于寒滞肝脉、疝(shàn)气疼痛者,本品为治疗肝寒气滞诸痛之主药,常与小茴香、川楝子等同用。②用于脾肾阳虚久泻,五更泄泻,每与补骨脂、五味子等同用,如四神丸。③用于胃寒呕吐,常与干姜同用;用于肝郁化热犯胃,吞酸噪杂,常与黄连配伍,如左金丸。

    【用量用法】    1.5 ~ 5 g,煎服。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本品辛热燥烈,不宜多用久服,阴虚有热者忌用。

【八、理气药】

    凡以舒畅气机,消除气滞,可使气行通顺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理气药,又称行气药。其中作用强烈的称为破气药。

    本类药大多性温,味辛或苦,气芳香。理气药分别具有行气止痛、消胀宽胸、疏肝解郁、破气散结、降逆止呕等作用,主要适用于气滞、气逆等病证。偏于理脾和胃的药物主要用于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嗳气吞酸、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证;偏于疏肝气的药物主要用于肝气郁滞所致的胁肋胀痛、胸闷不舒、疝气疼痛、月经不调、乳房胀痛或结块等证;偏于理肺气的药物主要用于肺气壅滞所致的胸闷胸痛、咳嗽气喘等证。但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肝失疏泄,每易导致脾胃气滞;脾失运化,聚湿生痰,也会影响肺气的宣降。又由于有的行气药兼归数经,既能用于脾胃气滞,又能用于肺气壅滞或肝气郁滞之证。

    使用本类药物,应针对病证选择相应功效的药物,并进行必要的配伍。

    本类药物多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故气虚阴亏者慎用。

    橘皮(果皮)

    主产于广东、福建、四川、浙江、江西等地。以陈者为佳,故称陈皮。晒干或低温烘干,切丝,生用。

    【性味归经】    辛、苦,温。归脾、肺经。

    【功效】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临床应用】    ①用于脾胃气滞,常与木香、砂仁等同用;本品尤对寒湿阻中止气滞最易,常配苍术、厚朴等药,如平胃散。②用治痰湿壅滞,肺失宣降,咳嗽痰多,常与茯苓、半夏等同用,如二陈汤。

    【用量用法】    3 ~ 10 g,煎服。

    【现代研究】    本品含挥发油,能促进胃液分泌,有助于消化,故有行气健胃之功;并能刺激呼吸道黏膜,使分泌增多,痰液清稀,有利于排出,而起祛痰平喘作用,并有抗炎作用。

    附药    青皮

    芸香科常绿小乔木植物橘及其同属多种植物的幼苗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晒干,生用错醋炙用。苦、辛,温。归肝、胆、胃经。功效疏肝理气,消积化滞。用于肝气郁滞证,食积腹痛。3 ~ 10 g,煎服。醋炙疏肝止痛力强。

    枳实(果实)

    主产于四川、江西、福建、江苏等地。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用时洗净、闷透,切薄片,干燥,生用或麸炒用。

    【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    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临床应用】    ①用于胃肠积滞,若实热积滞所致便秘腹胀,常与大黄等同用,如大承气汤;若饮食食滞所致腹痛痞满,常与神曲、麦芽、木香等同用;若脾虚食滞,脘腹痞满者,可配伍白术,即枳术丸。②用于湿热泻痢,里急后重,常与黄芩、黄连等同用,如枳实导滞丸。③用于痰阻胸脘,若痰热结胸所致呕吐黄痰,常配伍瓜蒌、黄芩;若痰饮停胸所致咳喘痞满,常与半夏、陈皮、厚朴配伍。

    【用量用法】    3 ~ 10 g,大量可用至15 g,煎服。

    【使用注意】    脾胃虚弱及孕妇慎用。

    【现代研究】    本品含挥发油、橙皮苷、柠檬烯等。能使肠胃蠕动增强而有节律,并能兴奋子宫,使子宫收缩有力;并有强心及明显的升压作用。

    附药    枳壳

    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的接近成熟的果实(去瓤),生用或麸炒用。性味、归经、功效与枳实相同,但作用较缓和,长于行气宽中除胀。用法和用量同枳实,孕妇慎用。

    木香(根)

    主产于云南、广西者称为云木香,产于印度、缅甸者称为广木香,主产于四川、西藏等地者称为川木香。晒干,生用或煨用。

    【性味归经】    辛、苦,温。归脾、胃、大肠、胆经。

    【功效】    行气,调中,止痛。

    【临床应用】    ①用治脾胃气滞,脘腹胀痛,常与砂仁、陈皮等同用;若兼脾虚气滞,食少便溏,配伍党参、白术等。②用治湿热泻痢,腹痛,常与黄连配伍,如黄连丸;若饮食积滞所致大便秘结或泻而不爽,常配伍槟榔、大黄。③用治脾失运化,肝失疏泄所致脘腹胀痛,黄疸等,常配伍郁金、大黄、茵陈。

    【用量用法】    3 ~ 10 g,煎服。生用行气力强,煨用行气力缓而功偏止泻。

    【现代研究】    本品含挥发油、木香碱等。木香碱能促进胃肠蠕动、解除平滑肌痉挛。此外,对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以及白色葡萄球菌、部分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香附(根茎)

    主产于广东、河南、四川等地区,晒干,生用或醋炙用,用时碾碎。

    【性味归经】    辛、微苦、微甘,平。归肝、三焦经。

    【功效】    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临床应用】    ①用治肝郁气滞,胁肋疼痛,常与柴胡、川芎等同用,如柴胡疏肝散。②本品为妇科调经常用药,用于肝郁气滞,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常与当归、白芍等同用;若兼乳房结块,胀痛,又常与柴胡、瓜蒌等同用。

    【用量用法】    6 ~ 12 g,醋制可增强止痛作用。

    【现代研究】    本品含挥发油、生物碱等。有抑制子宫收缩,并有镇痛、抗炎、强心、降压等作用。

    乌药(根)

    主产于浙江、安徽、江西、陕西等地。趁鲜切片,晒干,生用或麸炒用。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肺、脾、肾、膀胱经。

    【功效】    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临床应用】    ①用治寒郁气滞之胸闷、胁痛,可与瓜蒌、郁金等同用;用治寒凝气滞,脘腹胀痛,常与木香、吴茱萸等同用;若寒疝腹痛,常与小茴香、青皮等同用,如天台乌药散;若经行腹痛,又常与香附、当归等同用,如乌药汤。②用治肾阳不足,膀胱虚冷所致小便频数、小儿遗尿等,常与益智仁、山药同用,如缩泉丸。

    【用量用法】    5 ~ 10 g,煎服。

【九、消导药】

    凡以消食导滞、和胃化积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消导药。

    本类药物大多味甘,性平或温,少数为辛甘或酸甘。消导药以消食化积、开胃和中为其主要作用,个别药物尚有健脾之功。适用于食积不消、素食停留所致的脘腹胀满、嗳气吞酸、恶心呕吐、大便失常,以及脾胃虚弱所致不思饮食、消化不良等证。

    本类药物多属渐消缓散之品,使用于病情较缓,积滞不甚者。然而,食积多有兼证,临床使用本类药物时,还要根据病情,适当配伍其他药物。如饮食积滞兼有气机阻滞者,当与行气药同用,以增强消食化滞的作用;若湿阻中焦,食积内停者,又当与芳香化湿药同用,以化湿开胃;若脾胃虚弱,运化无力者,不可单纯使用消导药,常与健脾和胃药同用,以标本兼顾,补消结合。

    本类药物,多能耗气,故纯虚无实者,则应慎用。

    山楂(果实)

    主产于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切片干燥,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    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

    【功效】    消食化积,活血散瘀。

    【临床应用】    ①用治饮食积滞,尤为消化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单用本品煎服即可,也可配神曲、麦芽、槟榔等药;若食积不化,脘腹胀痛者,常与木香、枳壳等药同用。②用治瘀滞胸胁,常与川芎、桃仁等同用;若治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可单用煎服,亦可与当归、桃仁等同用。

    【用量用法】    10 ~ 15 g,大剂量30 g,煎服。

    【现代研究】    本品含山楂酸、熊果酸、维生素B2等。有扩张血管、降血压和降低胆固醇等作用,有抗心律失常及保护心肌的作用。能增加胃液消化酶的分泌,促进消化。有利尿、防癌、抗氧化、增强免疫等作用。

    神曲

    为面粉和其他药物混合后经发酵而成的加工品。全国各地均产。晒干,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    甘、辛,温。归脾、胃经。

    【功效】    消食和胃。

    【临床应用】    用治食积不化所致脘腹胀满,食少纳呆,肠鸣腹泻,常与山楂、麦芽同用。又因本品略能解表退热,故适宜外感表证兼食滞者。

    【用量用法】    6 ~ 15 g,煎服。消食宜炒焦。

    麦芽

    全国各地均产。大麦浸泡后发芽约0.5 cm,干燥,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    甘,平。归脾、胃、肝经。

    【功效】    消食和中,回乳。

    【临床应用】    ①用治食积不消,尤以米面薯芋类积滞不消为佳,常与山楂、神曲等同用;若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常与白术、陈皮等同用;若小儿乳食停滞,可单用本品煎服。②用于妇女断乳或乳汁郁积所致的乳房胀痛,可单用麦芽120 g,煎汁分服。

    【用量用法】    10 ~ 15 g,大剂量30 ~ 120 g,煎服。生用消食健胃,炒用回乳消胀。

    【使用注意】    哺乳期妇女忌用,以免乳汁减少。

    鸡内金

    全国各地均产。洗净,晒干,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    甘,平。归脾、胃、小肠、膀胱经。

    【功效】    健胃消食,固精止遗。

    【临床应用】    ①本品消食化积作用较强,适用于各种食积证。食积不化属轻证者,可单味研末服用。食积不化属重证者,常配伍山楂、麦芽;若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者,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若小儿疳积、消化不良者,又常与使君子、山药等药同用。②用治遗尿、尿频,常与桑螵蛸、牡蛎等同用;用治肾虚遗精,常与芡实、莲子等同用。

    此外,本品还有化石通淋之功,可用于石淋、胆石证。

    【用量用法】    3 ~ 10 g,煎服。每次1.5 ~ 3 g,研末服。

    莱菔子(种子)

    全国各地均产。晒干,生用或炒用,用时捣碎。

    【性味归经】    辛、甘,平。归脾、胃、肺经。

    【功效】    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临床应用】    ①本品性味能行散,消食化积之中,尤善行气消胀。故多用治食积气滞所致脘腹胀满、嗳气吞酸、腹痛等,常与山楂、神曲、陈皮等同用。②用于咳嗽痰多、胸闷兼食积,可与白芥子、苏子等同用。

    【用量用法】    6 ~ 10 g,煎服。生用吐风痰,炒用消食下气化痰。

    【使用注意】    本品辛散耗气,故气虚及无食积、痰滞者慎用。不宜与人参同用。

【十、驱虫药】

    凡以驱除或灭杀人体内寄生虫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驱虫药。

    本类药物大多味苦,少数味甘或辛。个别药物具有毒性,对人体内寄生虫,特别是肠道寄生虫虫体有杀灭或麻痹作用。故可用治蛔虫病、蛲(náo)虫病、绦虫病、钩虫病、姜片虫病等。症见食欲不振,或善饥多食,或喜食异物、腹痛时作,或肛门瘙痒,甚则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等。

    驱虫药一般应在空腹时服用,使药力较易作用于虫体,以收驱虫之效;在发热或腹痛剧烈时,暂时不宜使用驱虫药,待疼痛缓解后再行驱虫;部分药物毒副作用较大,应用时要注意用量及用法,以免损伤正气,孕妇及老年体弱患者也均当慎用;使用驱虫药获效后,注意养胃气以善后调理。

    使君子(果实)

    主产于四川、广东、广西、云南等地。晒干,去壳,取种子,生用或炒香用。

    【性味归经】    甘,温。归脾、胃经。

    【功效】    杀虫消积。

    【临床应用】    ①用治虫积腹痛,轻证者,可单用本品炒香嚼(jiáo/jué)服;重证者,可与苦楝皮等同用;用治蛲虫病,常与大黄同用,研粉服。②用治小儿疳积、形瘦腹大、面色萎黄,常与神曲、麦芽、槟榔等同用,如肥儿丸;若兼脾胃虚弱者,可与党参、白术等健脾益气之品同用。

    【用量用法】    5 ~ 10 g,煎服;小儿用量酌减。

    【使用注意】    大量服用可致呃逆、眩晕、呕吐、腹泻等胃肠反应,当注意。且服用时应忌服热茶。

    槟榔(种子)

    主产于海南岛、福建、云南、广西、台湾等地。用水煮后,干燥,剥去果皮,取出种子,晒干。浸透切片,或者捣碎用。

    【性味归经】    苦、辛,温。归胃、大肠经。

    【功效】    杀虫,消积,行气,利水。

    【临床应用】    ①槟榔广泛用于驱杀绦虫、蛔虫、蛲虫、钩虫等多种肠道寄生虫,其中对绦虫病疗效最佳,且以驱杀猪肉绦虫尤为有效。可单用,亦可配伍木香、南瓜子等。②用治食积气滞、泻痢后重,常与木香、青皮等同用,如木香槟榔丸。③用治水肿实证,二便不通,常与商陆、木通等同用,如疏凿饮子;用治寒湿脚气,又常与木瓜、吴茱萸等同用,如鸡鸣散。

    【用量用法】    6 ~ 15 g,煎服,单用驱绦虫、姜片虫时,用量60 ~ 120 g。

    【使用注意】    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

【十一、止血药】

    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止血药。

    本类药物味多苦、涩,性有温凉之别,分别具有凉血、收敛、化瘀及温经止血等功效。主要适用于出血病证,如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紫癜及创伤出血等。根据止血药性能功效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凉血止血、收敛止血、化瘀止血、温经止血四类。

    临床应用时,须根据出血的原因和具体的证候选用相应的止血药,并作适当的配伍。如热入血分,迫血妄行之出血者,常须配伍清热凉血药;虚火动血者,应配滋阴清热药;有瘀血阻滞者,应配活血化淤药;气虚不能摄血者,应配益气健脾药,酌情配伍温阳、益气、健脾及养血药;若出血过多而致气血欲脱者,应给予大补元气之药,以益气固脱。

    使用止血药时,应注意有无瘀阻之证。若瘀血未尽,应酌加活血祛瘀药,而不能单纯止血,以免留瘀之弊。

    地榆(根)

    主产于安徽、浙江、江西、江苏等地。晒干,切片,生用或炒炭用。

    【性味归经】    苦、酸,微寒。归肝、胃、大肠经。

    【功效】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临床应用】    ①用于多种出血证,尤适宜于下焦血热所致的便血、痔血、血痢及崩漏等。用于便血、痔血,多与槐花、黄芩等同用;用于血热崩漏,常与生地黄、牡丹皮、白芍等同用;用于血痢,常与黄连、木香等同用。②本品为治疗水火烫伤之要药,取生地榆研末,麻油调敷,或配大黄、黄柏、生石膏等制成散,外用调搽(chá);用于湿疹,可用生地榆浓煎液,纱布浸湿外敷,亦可用地榆粉,加煅石膏粉、枯矾,研匀,撒于患处,或加麻油调敷。

    【用量用法】    10 ~ 15 g,煎服。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虚寒性便血、下痢、崩漏及出血有瘀者慎用;大面积烧伤,不宜使用地榆制剂外涂,以免中毒。

    【现代研究】    本品含鞣质、地榆皂苷等。能缩短出血时间,有止血作用。鞣质有收敛作用。可减轻烧伤面渗出,促进伤口愈合。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和绿脓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并有降血压和止泻作用。

    白茅根(根茎)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洗净,晒干,除去须根及膜质叶鞘(shāo),切段,生用或炒炭用。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胃膀胱经。

    【功效】    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临床应用】    ①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咯血、衄血、尿血等,对膀胱湿热蕴结所致尿血、血淋尤为适宜,单味煎服,亦可配伍小蓟、蒲黄等同用;用于血热吐衄,可与牡丹皮、赤芍、玄参等同用。②用于水肿、热淋、小便涩痛,可与车前子、金钱草等同用。③用于湿热黄疸,常与茵陈蒿、栀子、黄柏等同用。

    【用量用法】    10 ~ 30 g,鲜品30 ~ 60 g。以鲜品为佳,煎服。

    【现代研究】    本品含白茅素、钾盐及糖类等。有利尿作用,并能缩短出、凝血时间。降低血管通透性。

    三七(根)

    主产于云南、广西。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    甘、微苦,温。归肝、胃经。

    【功效】    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临床应用】    ①本品具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之特点,对人体内外各种出血,无论有无瘀滞均可应用,尤以出血兼有瘀滞者适宜,单用或配伍应用。②用于损伤瘀痛,本品为伤科常用药,可单独应用,内服外敷均可,亦可配合乳香、没药、延胡索等活血,行气药同用。

    【用量用法】    3 ~ 10 g,煎服。研粉吞服,每次1 ~ 1.5 g,日服3次;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孕妇忌用。

    【现代研究】    本品含三七皂苷、生物碱等。能缩短凝血时间,并使全身黏度下降,故兼有止血、活血、镇痛作用。能促进机体造血功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氧代谢作用。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抗休克、抗炎、抗肿瘤的作用。

    蒲黄(花粉)

    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地。晒干,碾压、筛出花粉,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    甘,平。归肝、心包经。

    【功效】    止血,化瘀,通淋。

    【临床应用】    ①用于各种出血证,为止血行瘀之良药,有止血不留瘀的特点,对出血无论属热属寒,有无瘀滞均可应用,以属实夹瘀者尤宜,可单用冲服,亦可配伍其他止血药同用。②用于血瘀阻滞的心腹疼痛,常与五灵脂配伍,即失笑散;为治产后瘀痛、痛经等妇科常用药。③治血淋尿血,常与冬葵子、生地等同用。

    【用量用法】    3 ~ 10 g,包煎。止血宜炒炭,行血宜生用。

    【使用注意】    孕妇忌服。

    【现代研究】    本品含谷甾(zāi)醇、三七皂苷A等。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扩张血管,加强心脏射血功能;有收缩子宫和利尿作用。生蒲黄有降低血清胆固醇、抗动脉粥样硬化和降压作用。

    茜(qiàn)草(根)

    主产于安徽、江苏、山东、河南、陕西等地。洗净,晒干,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肝经。

    【功效】    凉血止血,活血祛瘀。

    【临床应用】    ①用于血热妄行或血瘀脉络之出血证,对于血热夹瘀尤为适宜,常配伍生地、侧柏叶等。②用于血滞经闭,常与当归、赤芍等同用;用于跌打损伤,瘀滞作痛,常与当归、川芎、红花等同用。

    【用量用法】    10 ~ 15 g,煎服。

    侧柏叶(嫩枝叶)

    全国各地均产。阴干,切段,生用或炒炭用。

    【性味归经】    苦、涩,微寒。归肺、肝、大肠经。

    【功效】    凉血止血,化痰止咳。

    【临床应用】    ①用于各种出血证,尤以血热者为宜。可与大蓟、小蓟、白茅根、生地同用。②用于肺热咳嗽,痰稠难咯者,可单用或贝母、半夏同用。

    【用量用法】    10 ~ 15 g,煎服。止血多炒炭用,化痰止咳生用。外用适量。

    【现代研究】    本品有明显缩短出凝血时间,镇静、止咳、祛痰、平喘作用;有抗菌和抗结核作用;有一定的镇静及轻度降血压作用。

    仙鹤草(全草)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去除杂质,晒干,切段,生用。

    【性味归经】    苦、涩,平。归肺、肝、脾经。

    【功效】    收敛止血,补虚,消积,止痢,杀虫。

    【临床应用】    ①用于多种出血证,本品味涩收敛而性平,具有收敛止血作用,无论属热属寒均可应用。②用于痢疾,对血痢及久病泻痢尤宜,可单用或配伍他药同用。③用于劳力过度所致脱力劳伤,症见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本品有补虚,强壮之功,可与党参、大枣同用。

    【用量用法】    10 ~ 15 g,大剂可用30 ~ 60 g,煎服。外用适量。

    【现代研究】    本品有抗菌及抗阴道滴虫作用,对绦虫、蛔虫、血吸虫有灭杀作用,并有抗虐作用;对癌细胞有抑制作用;能调整心率,降低血糖等。

    小蓟(地上部分)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洗净,晒干,生用或炒炭用。

    【性味归经】    苦、甘,凉。归心、肝经。

    【功效】    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临床应用】    ①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各种出血证,常配伍大蓟、侧柏叶等;本品有利尿作用,以治血尿、血淋为宜,常配伍生地、滑石等。②用于热毒痈肿,可单用,亦可配伍乳香、没药,尤以鲜品为佳。

    【用量用法】    10 ~ 15 g,鲜品可30 ~ 60 g,煎服。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现代研究】    本品小量可使出血时间明显缩短,有利胆作用;对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及结核杆菌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白及(块茎)

    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浙江等地。除去残茎及根须,洗净,置沸水中煮至无白心,除去外皮,晒干,切片,生用。

    【性味归经】    苦、甘、涩,寒。归肺、胃、肝经。

    【功效】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临床应用】    ①用于体内外诸出血证。本品质黏而涩,为收敛止血要药,尤多用于肺胃出血之证,可单味研末,糯米汤调服,亦可配三七同用。②痈肿、烫伤及手足皲裂、肛裂等,本品能消肿生肌。外用、内服均可。

    【用量用法】    3 ~ 10 g,煎服;每次2 ~ 5 g,散剂。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反乌头。

【十二、活血祛瘀药】

    凡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活血祛瘀药,也称活血化淤药。其中作用强烈者,又称破血,或逐瘀药。

    本类药物大多味辛苦而性温,分别具有行血、散瘀、通经、利痹、消肿及定痛等功效。主要适用于血行不畅、瘀血阻滞之证,如血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胸痹、胁痛、跌打损伤、瘀肿疼痛、癥瘕积聚,以及风湿痹痛、肢体不遂、疮疡肿痛等病证。

    在应用活血祛瘀药时,须辨证审因,选择适当的药物,并作适宜的配伍。如兼气滞者,应与行气药同用;如属寒凝血瘀者,多与温里祛寒药同用;如热灼营血,瘀血内阻者,应与清热凉血药同用;如关节痹痛者,应与祛风湿药同用;如疮疡肿痛者,应配合清热解毒药;对于癥瘕积聚者,应配合软坚散结药;若正气不足者,又当配伍相应的补益药。

    活血祛瘀药不宜用于月经过多或有出血而无瘀血现象者,对于孕妇尤当慎用或忌用。

    川芎(根茎)

    主产于四川,系人工栽培。晒后烘干,再去须根,用时切片,生用或酒炒。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功效】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临床应用】    ①用于气滞血瘀所致诸痛。若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瘀阻腹痛,常与当归、桃仁配伍;若肝郁气滞之胁痛,可与柴胡、香附、白芍等同用;若心脉瘀阻之胸痹,可与赤芍、丹参、红花等同用;用于疮疡肿痛、体虚不溃者,可与黄芪、当归、皂角刺等同用;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常与桃仁、红花、赤芍等同用;②本品为治疗头痛要药,无论风寒、风热、风湿、血虚、血瘀头痛均可应用。外感风寒者,常与白芷、防风、细辛等配伍,如川芎茶调散;外感风热者,常与菊花、石膏、僵蚕等同用,如川芎散;风湿头痛,可与羌活、防风等同用,如羌活胜湿汤;血瘀头痛,可与赤芍、丹参等同用;血虚头痛,可与当归、白芍、地黄等同用。

    【用量用法】    3 ~ 10 g,煎服。

    【使用注意】    凡阴虚火旺以及妇女月经过多者不宜用,孕妇慎用。

    【现代研究】    本品含挥发油、生物碱、阿魏酸等。可扩张脑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作用;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有显著利尿作用;有镇静、解痉和镇痛等作用;有抗肿瘤及抗放射损伤作用;对胰腺炎有防治作用。

    延胡索(块茎)

    主产于浙江、江苏、湖北、湖南等地。除去须根,置沸水中煮至恰无白心时取出,晒干,切厚片或捣碎,生用或醋炙用。

    【性味归经】    辛、苦,温。归心、肝、脾经。

    【功效】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临床应用】    临床通用止痛药。用于气滞血瘀,脘腹疼痛,常与川楝子合用,即金铃子散;用于胸胁疼痛,可与瓜蒌、薤(xiè)白、枳壳等同用;用于寒滞经络所致疝气疼痛,常与小茴香、乌药等同用;用于妇女经行腹痛,可与当归、川芎、香附等同用;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常与当归、乳香、没药等同用;用于风湿痹痛,常配秦艽、桂枝等。

    【用量用法】    5 ~ 10 g,煎服。

    【现代研究】    醋炒可使生物碱溶解度提高,有明显的镇痛效果,为止痛要药。并有催眠、镇静、安定作用;还有扩张冠脉血管,增强血流量的作用。

    郁金(块根)

    主产于浙江、四川等地。除去细跟,蒸或煮至透心,干燥,切片或者打碎,生用或矾水炒用。

    【性味归经】    辛、苦,寒。归心、肝、胆经。

    【功效】    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热凉血,利胆退黄。

    【临床应用】    ①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胸胁疼痛,可与柴胡、香附、丹参等同用;治肝经郁热,经前腹痛,多与当归、白芍、香附等同用。②用于癥瘕痞块,可与丹参、鳖甲、莪术等同用。③用于肝郁化热、迫血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妇女倒经,可与生地黄、牡丹皮、牛膝等同用。④用于湿温病,痰浊蒙蔽清窍,胸脘痞闷、神智不清,可与石菖蒲、竹沥、栀子等同用。⑤用于胆结石,常与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等同用。

    【用量用法】    6 ~ 12 g,煎服。

    【使用注意】    郁金畏丁香。

    【现代研究】    本品含挥发油、姜黄素等。能溶解胆固醇,有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减少尿内的尿胆元的作用。对心肌损伤、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莪(é)术(块茎)

    主产于广西、四川、浙江、江西等地。蒸或煮至透心,晒干,切片,生用或醋制用。

    【性味归经】    辛、苦,温。归肝、脾经。

    【功效】    破血祛瘀,行气止痛。

    【临床应用】    ①用于瘀血内阻所致的胸痹心痛、经闭腹痛,可与三棱、川芎、牛膝等同用。②用于癥瘕积聚,可与三棱、丹参、鳖甲等同用。③用于食积脘腹胀痛,常与木香、枳实等同用。

    【用量用法】    3 ~ 10 g,煎服。醋制可增强止痛作用。

    【使用注意】    月经过多及孕妇忌用。

    三棱(块茎)

    主产于江苏、河南、山东、江西等地。洗净削去外皮,晒干,切片,生用或醋炙用。

    【性味归经】    辛、苦,平。归肝、脾经。

    【功效】    破血祛瘀,行气止痛。

    【临床应用】    ①用于气血瘀阻,经闭腹痛、癥瘕积聚,常与莪术相须为用,但三棱偏于迫血,莪术偏于破气。②用于饮食积滞,脘腹胀痛,常与莪术相须为用,亦可与青皮、山楂、麦芽等理气消食药同用。若兼见脾胃虚弱之证,则应配合党参、白术等补气健脾药同用。

    【用量用法】    3 ~ 10 g,煎服。醋制可增强止痛作用。

    【使用注意】    月经过多者及孕妇忌用。

    丹参(根)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洗净,晒干,生用或酒炙用。

    【性味归经】    苦,微寒。归心、心包、肝经。

    【功效】    活血祛瘀,凉血消痈,养血安神。

    【临床应用】    ①为妇科调经常用药,用于血热瘀滞所致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瘀阻腹痛,可与益母草、桃仁、红花等同用。②用于血瘀气滞所致的心腹胃脘疼痛,可与檀香、砂仁配伍,即丹参饮。③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疼痛,则可与忍冬藤、苍术、黄柏等药同用。④用于热毒瘀阻引起的疮疡肿毒,如乳痈初起,可与金银花、瓜蒌、穿山甲等同用。⑤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可与水牛角、生地、玄参等同用,如清营汤;亦可用于心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常与酸枣仁、柏子仁、生地黄等同用,如天王补心丹。

    【用量用法】    10 ~ 15 g。酒炒可增强活血之功。

    【使用注意】    反藜芦。

    【现代研究】    本品含丹参酮、丹参酚、维生素E等。丹参能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改善心、肾功能及脑缺血,可缩小心肌梗死范围,并有抗凝、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有镇静安神、降低血压和降低血糖作用。

    益母草(全草)

    全国各地均产。切段晒干,生用或熬膏用。

    【性味归经】    辛、苦,微寒。归心、肝、膀胱经。

    【功效】    活血祛瘀,利水消肿。

    【临床应用】    ①本品为治妇女血瘀所致经产诸证之良药,故有“益母”之称。用于月经不调、经行腹痛、产后恶露不下,可与当归、川芎、乳香等同用,亦可单味熬膏内服。②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可与当归、赤芍、红花等同用。③用于水肿,可单味煎服,也可与白茅根、泽兰同用;用于血淋尿血,可与石韦、车前子等同用。

    【用量用法】    10 ~ 15 g,大剂量可用30 g,煎服。外用适量。

    【现代研究】    本品含益母草碱甲、乙和水苏碱等。有兴奋子宫、加强子宫肌肉持久的收缩和紧张性。能增加冠脉血流量,有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桃仁(种仁)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取种子,去皮,晒干,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    苦,平。有小毒。归心、肝、肺、大肠经。

    【功效】    活血祛瘀,润肠通便。

    【临床应用】    ①本品为治疗多种瘀血阻滞病证的常用药。用于血滞经闭、经行腹痛,常与红花、当归、芍药等同用,如桃红四物汤;用于产后瘀滞腹痛,可与当归、川芎、炮姜等同用,如生化汤;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可与当归、红花、酒大黄等同用,如复元活血汤。②用治肺痈,常与鲜芦根、薏苡仁、冬瓜仁同用,如苇茎汤;用治肠痈,常与大黄、牡丹皮、冬瓜仁等同用,如大黄牡丹皮汤。③用于阴虚津亏所致的肠燥便秘,常与杏仁、柏子仁、瓜蒌仁等同用。

    【用量用法】    6 ~ 10 g,煎服。

    【使用注意】    孕妇忌服,便溏者慎用。本品有毒,不可过量。

    【现代研究】    本品含苦杏仁苷、苦杏仁酶、维生素B1,和脂肪油等。能扩张周围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促进初产妇的子宫收缩及子宫出血。有抗炎、抗过敏及镇咳作用。

    红花(花冠)

    全国各地多有栽培。阴干或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    辛,温。归心、肝经。

    【功效】    活血祛瘀,通经止痛。

    【临床应用】    ①本品为妇科血瘀病证的常用药,用于血滞痛经、经闭,常与桃仁、当归、赤芍等同用;用于产后瘀阻腹痛,常与当归、牡丹皮、蒲黄等同用。②用于癥瘕积聚,配三棱、莪术等;用于跌打损伤、瘀滞肿痛,配乳香、没药等;用于心脉瘀阻、胸痹心痛,配桂枝、瓜蒌、丹参等。

    【用量用法】    3 ~ 10 g,煎服。

    【使用注意】    孕妇忌用,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现代研究】    本品含红花苷、红花黄色素。能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血压,抗凝血及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另有镇痛、降脂作用。

    牛膝(根)

    主产于河南的称为怀牛膝,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的称为川牛膝。洗净,晒干,生用或酒炙用。

    【性味归经】    苦、酸、平。归肝、肾经。

    【功效】    活血祛瘀,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

    【临床应用】    ①用于血瘀导致的妇科月经不调诸证,常与当归、桃仁、红花等同用;用于跌打损伤,可与当归、川芎、续断等同用。②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痛、下肢乏力者,常与杜仲、川断、熟地黄、当归等同用;用于痹证日久、腰膝酸痛,常与独活、桑寄生配伍,如独活寄生汤。③用于湿热下注所引起的腰膝关节酸痛、下肢痿软无力,常与苍术、黄柏、薏苡仁同用。④用于胃火上炎所引起的牙龈肿痛,常与生地黄、生石膏、知母等同用,如玉女煎;用于阴虚阳亢的头痛眩晕,常与代赭石、生牡蛎、白芍等同用,如镇肝熄风汤。⑤用于尿血、小便不利,常配伍车前子、滑石等。

    【用量用法】    6 ~ 15 g,煎服。活血祛瘀,利尿通淋,引血下行宜生用。补肝肾,强筋骨宜酒制用。

    【使用注意】    孕妇及月经过多者忌用。

    【现代研究】    本品含皂苷、钾盐等。可减低血液黏度,加速凝血时间。有镇痛、抗炎、收缩子宫、降低血压和血糖、降脂以及利尿作用,还有促进蛋白质合成及抗衰老的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轻度抑制作用。

    穿山甲(鳞片)

    主产于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洗净晒干,生用或炒烫至鼓起,或泡后再以醋淬(cuì)后用,用时捣碎。

    【性味归经】    咸,微寒。归肝、胃经。

    【功效】    活血通经,下乳、消肿排脓。

    【临床应用】    ①用于血滞经闭,可与当归、红花等同用;用于癥瘕,可与三棱、鳖甲等同用。②用于乳汁不通,乳房胀痛,常与王不留行相须为用;若乳汁稀少,属气血两虚者,应与黄芪、当归等药同用;若乳汁不下,乳房胀痛,属肝郁气滞者,配伍柴胡、当归。③用于风湿痹痛、四肢拘挛,常与川芎、羌活等同用。④本品有消肿排脓之功,痈肿未成脓者可使肿消,已成脓者可使速溃,为外科要药。

    【用量用法】    3 ~ 10 g,煎服;每次1 ~ 1.5 g,研末服。

    【使用注意】    孕妇忌用。痈肿已溃者忌用。

    鸡血藤(藤茎)

    主产于广西、云南等地。去枝叶,切片,晒干,生用或熬膏用。

    【性味归经】    苦、甘,温。归肝经。

    【功效】    行血补血,调经,舒筋通络。

    【临床应用】    ①本品既能活血又能补血,对血瘀、血虚之月经病证均适用。血瘀者,则配川芎、红花、香附等;血虚者,则配熟地、当归等。②用于风湿痹痛及手足麻木、肢体瘫痪、血虚萎黄等,配伍养血活血通络药,如黄芪、当归等。

    【用量用法】    10 ~ 15 g,大剂量可用30 g,煎服,或浸酒服,或熬成膏服。

    王不留行(种子)

    全国各地均产。除去杂质,晒干,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    苦,平。归肝、胃经。

    【功效】    活血通经,下乳,小痈,利尿通淋。

    【临床应用】    ①用于经行不畅、经闭、痛经等证,常配当归、川芎、红花等同用。②用于产后乳汁不下,常与穿山甲同用;用于乳痈肿痛,常与蒲公英、瓜蒌同用。③用于热淋、血淋、石淋等证,常配石韦、瞿()麦等。

    【用量用法】    5 ~ 10 g。煎服。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

    乳香(树脂)

    主产于非洲索马里、埃塞俄比亚等地。入药,炒用。

    【性味归经】    辛、苦,温。归肝、心、脾经。

    【功效】    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

    【临床应用】    ①本品既能活血化淤止痛,又能活血消痈,去腐生肌,为外科要药,常与没药、血竭同用。②用于瘀血阻滞诸痛证,常配伍没药、丹参,如活络效灵丹。

    【用量用法】    3 ~ 10 g,煎服,宜炒去油用。外用适量,生用或炒用,研末外敷。

    【使用注意】    孕妇及无瘀滞者忌用,本品气浊味苦,易至恶心呕吐,故内服不宜多用,胃弱者慎用。

    没药(树脂)

    主产于非洲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及印度等地。去净树皮及杂质,打碎后,炒用。

    【性味归经】    苦、辛,平。归心、肺、脾经。

    【功效】    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临床应用】    本品功效主治与乳香相似,常与乳香相须为用。两者区别在于乳香偏于行气,伸筋;没药偏于散血化瘀。

    【用量用法】    3 ~ 10 g,煎服,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同乳香。

【十三、祛痰止咳平喘药】

    凡以祛痰消炎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祛痰药;反以减轻或制止咳嗽和喘息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止咳平喘药。由于咳嗽每多加痰,痰多又必致咳喘,化痰药多兼有止咳平喘作用,止咳平喘药也多兼有止咳平喘作用,且病证上痰、咳、喘三者相互兼杂。所以将这两类药物合并于一章,统称为化痰止咳平喘药。

【(一)祛痰药】

    祛痰药有寒热之分。凡以温肺祛寒、燥湿化痰为主要功能的药物称为温化寒痰药,本类药味多辛苦,性属温燥。适用于寒痰、湿痰症,如咳嗽痰多、色白、舌苔白腻之证,以及痰湿阻于经络所致的肢节酸痛、阴疽()流注、瘰(luǒ)疬()痰核。部分药物尚可用于风痰眩晕及痰浊上壅,蒙蔽清窍所致的中风痰迷、癫痫惊厥等证;凡以清热化痰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清化热痰药,本类药物味多甘、苦、咸,性属寒凉,适用于热痰证,如痰热郁肺所致的咳喘胸闷、痰黄粘稠、舌苔黄腻及燥痰犯肺所致的干咳少痰、咳痰不爽者,还可用于痰热所致癫痫、惊厥、瘰疬痰核、癥瘕及中风痰壅等证。

    温化寒痰药性多温燥,容易助火动血伤津,故热痰、燥痰及有吐血、咯血倾向者应慎用;清化热痰药性属寒凉,易助湿伤阳,故寒痰、湿痰之证,不宜应用。

    半夏(块茎)

    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去外皮及须根,晒干,为生半夏;一般用姜汁、明矾制过入药。

    【性味归经】    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效】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临床应用】    ①用于湿痰、寒痰证,尤善治脏腑湿痰。治湿痰阻肺,症见咳嗽痰多,常与橘皮、茯苓、甘草同用,如二陈汤;治寒饮停肺,咳嗽气喘、痰液清稀者,可配细辛、桂枝、麻黄等,如小青龙汤;治湿痰上犯巅顶之头痛、眩晕,常与天麻、白术等同用,如半夏白术天麻汤。②用于各种呕吐,若胃寒呕吐,常与生姜同用,如小半夏汤;胃热呕吐,配伍竹茹、黄连。③用于痰阻气机,胸脘痞闷。如为寒热互结者,可与黄芩、干姜、人参等配伍,如半夏泻心汤;如为痰热互结,可配伍黄连、瓜蒌等,即小陷胸汤;若痰气互结,梗于咽中之梅核气,可配伍厚朴、茯苓、苏叶等,如半夏厚朴汤。④治癥瘕、瘰疬痰核之证,可与昆布、海藻、贝母等化痰软坚散结之品同用。

    【用量用法】    5 ~ 10 g,煎服。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法半夏长于燥湿;半夏曲则有化痰消食之功。

    【使用注意】    反乌头。其性温燥,对阴虚燥咳,血证,热痰,燥痰慎用或忌用。

    【现代研究】    本品含生物碱及多种氨基酸等。有镇咳祛痰、缓解支气管痉挛和抑制呕吐中暑作用;有抗实验性胃溃疡、抗肿瘤及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天南星(块茎)

    主产于河南、河北、四川等地。除去须根及外皮,晒干即为生天南星;用姜汁、明矾制过,称为制南星。

    【性味归经】    苦、辛,温,有毒。归肺、肝、脾经。

    【功效】    燥湿化痰,祛风止痉。

    【临床应用】    ①用于湿痰咳喘,常与半夏、橘皮、枳实等药配伍。②用治风痰眩晕,常与半夏、天麻同用;若治风痰阻络的手足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可与半夏、白附子同用。③治破伤风,常与白附子、防风、僵蚕同用;治痫症、癫狂,可配伍僵蚕、半夏。

    【用量用法】    3 ~ 9 g,煎服。

    【现代研究】    本品含皂苷、安息香酸、氨基酸等。天南星有镇静、镇痉和镇痛作用;有抗肿瘤作用,主要用于子宫颈癌。

    附药    胆南星

    为天南星用牛胆汁拌制而成的加工品。药性苦、微辛,凉;归肝、胆经。功能清热化痰,熄风定惊。主治中风、癫痫、惊风、头风眩晕、痰火咳喘等证。1.5 ~ 6 g,煎服。

    白芥子(种子)

    主产于安徽、河南等地。晒干后打下种子,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肺、胃经。

    【功效】    温肺化痰,利气散结。

    【临床应用】    ①用于寒痰咳嗽,常配伍苏子、莱菔子,如三子养亲汤;用于悬饮咳喘,胸满胁痛,常配伍甘遂、大戟。②用于痰湿阻滞经络之肢体麻木或关节肿痛,配伍马钱子、没药等。

    【用量用法】    3 ~ 6 g,煎服,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作发泡用。

    【使用注意】    本品辛温走散,消化道溃疡、出血者及皮肤过敏者忌用。用量不宜过大,过大容易导致肠胃炎、腹痛、腹泻。

    瓜蒌(果实)

    全国各地均产。将壳于种子分别干燥,生用,或以仁制霜用。

    【性味归经】    甘,寒。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    瓜蒌皮:清肺化痰,理气宽胸;瓜蒌仁:润肺化痰,润肠通便;全瓜蒌:兼具以上功效,并能散结消肿。

    【临床应用】    ①用治痰热阻肺,咳痰黄稠,常与黄芪、枳实、胆南星等同用,如清气化痰丸;治燥热伤肺、干咳少痰,常配伍川贝母、天花粉。②用治胸阳不振、痰阻气滞所致胸痛彻背之胸痹证,常与薤白、半夏、白酒配伍。③用治肠燥便秘,可与火麻仁、郁李仁等润下药同用。④全瓜蒌具散结消肿之效,配清热解毒药治疗痈证。肺痈咳吐脓血,配芦根、鱼腥草等;肠痈,配桃仁、败酱草;乳痈,配蒲公英、鱼腥草。

    【用量用法】    全瓜蒌10 ~ 20 g,瓜蒌皮6 ~ 12 g,瓜蒌仁10 ~ 15 g煎服。

    【使用注意】    反乌头。脾虚便溏及寒痰、湿痰忌用。

    【现代研究】    本品含三萜(tiē)皂苷、有机酸、糖类与脂肪油等。有降血脂和增强冠状脉血量的作用;并有广谱抑菌和祛痰作用。

    贝母(鳞茎)

    主产于四川、浙江等地。川贝母除去须根,粗皮,晒干,生用;浙贝母拌以煅过的贝壳粉,吸去浆汁,切厚片或打成碎块。

    【性味归经】    川贝母:苦、甘,微寒;浙贝母:苦,寒。归肺、心经。

    【功效】    清热化痰,散结。

    【临床应用】    ①治痰热咳嗽,常与枇杷叶、知母、黄芩同用;治肺虚久咳,常与沙参、麦冬等同用。②治肺痈咳唾脓痰,多与芦根、薏苡仁、鱼腥草等同用。③治瘰疬痰核,常与玄参、牡蛎同用。

    【用量用法】    3 ~ 10 g,煎服。每次1 ~ 1.5 g,研细粉冲服。

    【使用注意】    反乌头。脾虚虚寒及湿痰忌用。

    【现代研究】    含川贝母素。有祛痰、镇咳、平喘、降低血压和升高血糖等作用。能松弛肠道平滑肌。

    竹茹(茎的中间夹层)

    主产于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阴干,生用或姜汁炙用。

    【性味归经】    甘,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    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临床应用】    ①用于痰热咳嗽,常配伍桑白皮、瓜蒌;用于痰火内扰所致心烦不眠,常配伍枳实、半夏等。②用于胃热呕吐,常配黄连、半夏等。

    【用量用法】    6 ~ 10 g,煎服。清热化痰生用,止呕姜汁炙。

    【现代研究】    本品对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竹沥(汁液)

    新鲜的淡竹或青杆竹等竹竿经火烤灼而流出的淡黄色澄清汁液。

    【性味归经】    甘,寒。归心、肺、肝经。

    【功效】    清热豁痰,定惊利窍。

    【临床应用】    ①本品性寒滑利,祛痰力强。用于痰热咳喘,痰稠难咯,顽痰胶结者最宜,常配半夏、黄芩等。②用于中风痰迷,惊痫癫狂等证。本品入心、肝经,善涤痰泄热而开窍定惊,常配胆南星、牛黄等。

    【用量用法】    30 ~ 50 g,冲服。本品不宜久藏,但可熬膏瓶贮(zhù),称竹沥膏。

    【使用注意】    本品性寒滑,对寒痰及便溏者忌用。

    天竺黄(竹竿内分泌液干燥后的块状物)

    主产于云南、广西、广东等地。砍破竹竿取出,生用。

    【性味归经】    甘,寒。归心、肝经。

    【功效】    清热化痰,清心定惊。

    【临床应用】    本品清化热痰之功与竹沥相似而无寒滑之弊,又兼清心定惊之功。用于小儿痰热惊风,常配胆南星、辰砂;治中风癫痫,常配伍黄连、石菖蒲;治热病神昏,常配伍牛黄、连翘等。

    【用量用法】    3 ~ 6 g,每次0.6 g ~ 1 g,研粉冲服。

    【现代研究】    本品含竹红菌甲素,具有明显的镇静抗炎作用。

    胖大海(种子)

    主产于泰国、柬埔寨、马拉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印度等国。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大肠经。

    【功效】    清肺化痰,利咽开音,润肠通便。

    【临床应用】    ①本品甘寒质轻能清宣肺气,化痰利咽开音。用于肺热声哑、咽喉肿痛、咳嗽等,常单用泡服,亦可与桔梗、甘草等同用。②本品能润肠通便,清泻火热,用于燥热便秘、头痛目赤等证,可单味泡服,或配清热泻下药以增强药效。

    【用量用法】    2 ~ 4 枚,沸水泡服或煎服。

    【现代研究】    本品对血管平滑肌有收缩作用,能改善黏膜炎症,减轻痉挛性疼痛;水津液具有促进肠蠕动,缓泻作用。

【(二)止咳平喘要】

    本类药物,味多苦辛,性有寒温之别。以宣肺祛痰、润肺止咳、下气平喘等为主要功效。适用于外感、内伤所致咳嗽气喘。

    止咳平喘药其性多为沉降收涩,故麻疹初起、疹(zhěn)出不透者忌用。

    杏仁(种仁)

    主产于我国东北、内蒙古、西北、新疆及长江流域。晒干,去皮,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    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

    【功效】    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临床应用】    ①临床可同用止咳平喘药。外感风寒咳喘痰多,常与麻黄、紫苏、橘皮等药同用,如杏苏散;风热咳嗽,配伍桑叶、桔梗、菊花等药,如桑菊饮;外感燥热咳嗽,可与桑叶、贝母、沙参等同用,如桑杏汤;肺热咳喘,配伍石膏、麻黄、甘草等清肺止咳之品,如麻杏石甘汤。②用于肠道便秘,常与当归、生地黄、火麻仁等同用,如润肠丸。

    【用量用法】    3 ~ 10 g,煎服。

    【使用注意】    本品有小毒,勿过量。婴儿慎用。

    【现代研究】    本品含苦杏仁苷、苦杏仁酶、苦杏仁油等。苦杏仁苷经水解后产生微氢氰酸,能抑制呼吸中枢而起镇咳平喘作用。若过量可致中毒,甚至呼吸机麻痹死亡。

    桔梗(根)

    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切片,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    苦、辛、平。归肺经。

    【功效】    宣肺,利咽,祛痰,排脓。

    【临床应用】    ①用治咳嗽痰多,胸闷不畅,不论寒、热皆可应用。若风寒袭肺,常与杏仁、苏叶等同用,如杏苏散;若风热犯肺,则可配伍桑叶、菊花、连翘等,如桑菊饮;亦可用于痰阻气滞、胸膈痞满,常与枳壳、瓜蒌、半夏等同用。②用治咽喉音哑,常配薄荷、牛蒡子、蝉蜕(tuì)等。③治肺痈,常与鱼腥草、冬瓜仁、芦根等药同用。

    【用量用法】    3 ~ 10 g,煎服。

    【现代研究】    本品含桔梗皂苷等。能使呼吸道黏液分泌量增加,使痰液稀释易于排出,故有祛痰作用。有抗炎、抗溃疡及减慢心率的作用。

    苏子(种子)

    主产于江苏、安徽、河南等地。晒干,生用或微炒,用时捣碎。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肺、大肠经。

    【功效】    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临床应用】    ①用于痰壅气逆、咳嗽气喘,常与白芥子、莱菔子同用,如三子养亲汤。②用于肠燥便秘,常与杏仁、火麻仁等同用。

    【用量用法】    5 ~ 10 g,煎服。

    前胡(根)

    主产于浙江、湖南、四川等地的称为白花前胡,主产于江西、安徽等地的称为紫花前胡。除去须根,晒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归肺经。

    【功效】    降气祛痰,宣散风热。

    【临床应用】    ①用治痰热郁肺,咳喘气急,常与桑白皮、贝母、杏仁等同用。②用治风热犯肺,可与桑叶、菊花、杏仁等同用。

    【用量用法】    6 ~ 10 g,煎服。

    葶(tíng)苈()子(种子)

    主产于河北、辽宁、浙江等地,采割后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    苦、辛,大寒。归肺、膀胱经。

    【功效】    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临床应用】    ①用治痰涎壅肺所致的咳喘气逆、胸胁胀满、不能平卧,常配伍大枣同用,如葶苈大枣泻肺汤。②用治水肿、胸腹积水、小便不利之实证,单用有效,或配伍防己、椒目、大黄等同用,如己椒(jiāo)苈黄丸。

    现代临床有单以本品研末服,或配以生脉散、参附汤等同用,治疗肺心病衰竭,见水肿喘满者 ,有较好疗效。

    【用量用法】    3 ~ 10 g,煎服。

    百部(块根)

    主产于安徽、江苏、湖北、浙江、山东等地。洗净,置沸水略烫或蒸至无白心,取出,晒干,切厚片,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归经】    甘、苦,平。归肺经。

    【功效】    润肺止咳,灭虱杀虫。

    【临床应用】    本品功善润肺止咳,可用于多种咳嗽病证。久咳不止,气阴两虚,配伍黄芪、沙参;风寒咳嗽,配伍橘皮、紫菀、白前等;秋燥咳嗽常配桑叶、菊花、知母、沙参等;虚劳咳嗽、骨蒸咳血,则可配伍麦冬、阿胶、三七等。

    【用量用法】    3 ~ 9 g,煎服。外用适量。

    紫菀(根及根茎)

    主产于河北、安徽等地。编成辫状晒干或直接晒干,切厚片,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归经】    辛、苦、甘,微温。归肺经。

    【功效】    润肺下气,化痰止咳。

    【临床应用】    本品可用治各种咳嗽,故不论寒热虚实、内伤外感。如治外感风寒、咳嗽痰多,可配荆芥、白前、橘皮等;若肺虚久咳、劳嗽咳血者,可配伍阿胶、知母、贝母等养阴润肺止咳药物。

    【用量用法】    5 ~ 9 g,煎服。劳嗽咯血多用炙紫菀。

    款冬花(花蕾)

    主产于河南、甘肃、山西、陕西等地。阴干,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肺经。

    【功效】    润肺下气,化痰止咳。

    【临床应用】    治疗咳嗽的要药,无论寒热虚实均可应用,尤适宜久咳不愈、年老、幼弱、孕妇等,常与紫菀相须为用;治寒饮停肺之咳喘,常配伍麻黄、射干、细辛等,如麻黄射干汤;治燥热伤肺,可配伍杏仁、贝母、桑白皮等,如款冬花汤;治肺虚久咳、劳嗽咳血,常需与润肺养阴的百合同用。

    【用量用法】    5 ~ 10 g,煎服。外感咳嗽宜生用,内伤咳嗽宜炙用。

    白果(种子)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除去外壳,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    甘、苦、涩,平,有小毒。归肺经。

    【功效】    敛肺平喘,收涩止带。

    【临床应用】    ①用于久嗽不止、喘咳痰多。如寒喘,常与麻黄、甘草等配伍;如肺热喘咳痰多,则可配伍黄芩、桑白皮等,如定喘汤。②用于下元虚损,带下清稀者,可配伍乌药、莲肉、蛇床子等;如属湿热下注,带下黄稠者,则须配伍黄柏、芡实、车前子等清利湿热之品,如易黄汤。

    【用量用法】    6 ~ 10 g,煎服。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不宜大量生食。

    【附】    银杏叶

    为银杏树的叶。味甘、苦、涩,性平。归肺、心经。功能敛肺平喘。用于肺虚喘咳。近年来,以其做原料提取银杏总黄酮,用治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及血管痉挛等病证,均取得良好效果。

    桑白皮(根皮)

    主产于安徽、河南、浙江、江苏、湖南等地。晒干切丝,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经。

    【功效】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临床应用】    ①本品性寒入肺经,能泄肺火兼泻肺中水气而平喘。用于肺热咳喘,常与地骨皮同用,如泻白散;若水饮停肺,胀满喘急,可与麻黄、杏仁、葶苈子等同用。②本品能清降肺气,通调水道而利水,用于水肿证,尤适宜风水、皮水等阳水实证,常配茯苓、大腹皮等。

    【用量用法】    5 ~ 15 g,煎服。泻肺利水,平肝清热宜生用,肺虚咳嗽宜蜜炙用。

    【现代研究】    本品有利尿作用,对神经系统有镇静、安定、抗惊厥、镇痛、降温作用。

【十四、安神药】

    凡以安定神志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安神药。

    安神药性味以甘平为主,主要功效为安神定志。根据药物的性质,又分为重镇安神和养心安神两类。适用于心悸怔忡(chōng)、失眠多梦及惊风癫狂等证。

    应用本类药物时,须根据病因病症,选择适宜的药物配伍。如阴虚血少者,应配伍养血滋阴药;心火亢盛者,应配伍清心泻火药;肝阳上亢者,配伍平肝潜阳药。

    矿物类药物易耗伤胃气,须酌情配伍养胃健脾之品,只宜暂服,不可久用。部分药物具有毒性,更须慎用。

    柏子仁(种仁)

    主产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晒干,压碎种皮,阴干,生用。

    【性味归经】    甘,平。归心、肾、大肠经。

    【功效】    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临床应用】    ①用治阴血不足引起的虚烦不眠、惊悸怔忡等,常与酸枣仁、五味子等同用,如养心汤;兼盗汗者,亦可与人参、五味子等同用,如柏子仁丸;若心肾不足,阴虚阳亢所致的虚烦不眠、心悸、健忘,可配伍生地黄、玄参等养心滋肾药,如天王补心丹。②用于阴血虚少、年老体弱等肠燥便秘,配伍杏仁、郁李仁等,以增强其润下之功,如五仁丸。

    【用量用法】    10 ~ 18 g,煎服。

    【使用注意】    便溏及多痰者慎用。

    酸枣仁(种仁)

    主产河北、陕西、山西、山东等地。晒干,生用或炒用,用时打碎。

    【性味归经】    甘,平。入心、肝经。

    【功效】    养心安神,敛汗。

    【临床应用】    ①用治心肝血虚引起的失眠、惊悸怔忡等,可配伍何首乌、龙眼肉等;若肝虚有热之虚烦失眠,常与知母等同用,如酸枣仁汤;若心脾两虚、失眠多梦者,常与当归、龙眼肉等配伍;若心肾不交、健忘梦遗者,常配伍生地、麦冬等。②用治体虚自汗、盗汗,多与人参、浮小麦等同用,以增强补虚、敛汗之功。

    【用量用法】    10 ~ 18 g,煎服。1.5 ~ 3 g,研末睡前吞服。

    【现代研究】    本品含多量脂肪油和蛋白质,多量维生素C,有镇静、催眠作用,能对抗咖啡因引起的兴奋状态,与巴比妥类药物表现协同作用。煎剂还有镇痛、抗惊厥、降温作用。

    远志(根)

    主产于河北、山西、陕西、吉林、河南等地。晒干,生用或炙用。

    【性味归经】    苦、辛,微温。入心、肺经。

    【功效】    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痈肿。

    【临床应用】    ①用于心肾不交之心神不安、惊悸,常配朱砂、茯神等;用于健忘证,常配伍人参、石菖蒲等。②用于痰阻心窍,神昏癫痫,常与郁金、石菖蒲同用。③用于咳嗽痰多者,与贝母、桔梗等同用。

    【用量用法】    3 ~ 10 g,煎服。

    【使用注意】    有实热或痰火内盛者,以及有溃疡病及胃炎者慎用。

    朱砂(矿石)

    主产于贵州、湖南、四川、云南等地。研细水飞,晒干,装瓶备用。

    【性味归经】    甘,寒,有毒。归心经。

    【功效】    镇心安神,清热解毒。

    【临床应用】    ①用治心火亢盛所致心神不安、胸中烦热、惊悸失眠等证,多与黄连、当归、生地等配伍,如朱砂安神丸。②用治高热神昏、惊厥,常与牛黄、麝香等开窍熄风药同用,如安宫牛黄丸。③用治疮疡肿痛、咽喉肿痛及口舌生疮,常与硼砂、冰片等配伍,研末外吹患处,有解毒消肿止痛之良效。

    【用量用法】    0.3 ~ 1 g,冲服,多入丸散服。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内服不可过量或持续服用,以防汞中毒。切忌火煅。

    龙骨(化石)

    主产于山西、内蒙古、河南、河北、陕西、甘肃等地。贮(zhù)于干燥处,生用或煅用。

    【性味归经】    甘、涩,平。归心、肝经。

    【功效】    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临床应用】    ①用于心神不宁、心悸失眠、健忘多梦等,常与朱砂、酸枣仁等安神之品配伍;用治惊悸抽搐、癫狂发作者,须与牛黄、胆南星等配伍。②用于阴虚阳亢所致的烦躁易怒、头晕目眩,多与牡蛎、白芍等同用,如镇肝熄风汤。③用于肾虚遗精、滑精,常与牡蛎、沙苑(yuàn)子、芡实等配伍,如桑螵蛸散;用于崩漏、带下,可与乌贼骨、五味子等配伍;用于表虚自汗、阴虚盗汗者,常与黄芪、牡蛎、五味子等配伍,以收敛止汗。

    此外,煅龙骨研末外用,有收湿敛疮的作用,可用治湿疮痒疹及疮疡溃后久不愈合。

    【用量用法】    15 ~ 30 g,宜先煎;外用适量,研末外敷。镇惊平肝宜生用,收敛固涩宜煅用。

    琥珀(化石)

    主产于云南、广西、辽宁、河南、福建等地。去杂质,研末用。

    【性味归经】    甘,平。归心、肝、膀胱经。

    【功效】    镇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

    【临床应用】    ①用于心神不宁,心悸失眠,常与酸枣仁、朱砂、远志等同用;用于惊风癫痫,常与朱砂、全蝎等同用。②用治血瘀肿痛、经闭痛经等,常与当归、莪术、乌药等配伍。③用治淋证、癃闭、小便不利之证,常配伍金钱草、海金沙、木通等利尿通淋之品。

    【用量用法】    1 ~ 3 g。研末冲服。

    合欢皮(树皮)

    主产于长江流域各省。晒干,切段,生用。

    【性味归经】    甘,平。归心、肝经。

    【功效】    安神解郁,活血消肿。

    【临床应用】    ①本品疏肝解郁,悦心安神,能使五脏安和,心志欢悦。适宜于情志不遂,愤怒忧郁而致烦躁不宁、失眠多梦,可单用或与柏子仁、夜交藤、郁金等同用。②用于跌打骨折、血瘀肿痛,常配伍桃仁、乳香等;痈肿疮毒须与蒲公英、紫花地丁、连翘等同用。

    【用量用法】    10 ~ 15 g,煎服。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

    【现代研究】    本品有镇静作用;对妊娠子宫能增强其节律性收缩,并有抗早孕效应。

    夜交藤(藤茎)

    主产于河南、湖南、湖北、江苏、浙江等地。切段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    甘,平。归心、肝经。

    【功效】    养心安神,祛风通络。

    【临床应用】    ①本品味甘,有养心安神作用,适用于阴血虚少,失眠多梦,心神不宁,常与合欢皮相须为用。②用于血虚身痛、风湿痹痛,本品养血祛风、通经活络止痛,常与鸡血藤、桑寄生、当归、川芎等同用。

    【用量用法】    10 ~ 15 g,煎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药的基本知识
中药学专业知识(七)
80多种药食两用食物性味归经与功效(五)
药食两用食物性味归经与功效
中药性味归经功效 (之二: 各种中草药的应用/3)
清化热痰药、止咳平喘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