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祝之友教授解读神农本草经----麝香

麝香 Shexiang

处方用名】麝香——鹿科Cerviae

经文
                   

麝香,味辛温。主辟恶气,杀鬼精物,温疟,蛊毒,痫痓,去三虫。久服除邪,不梦寤厌寐。生川谷。

本经要义


麝香:“麝”,she,音涉。又名香獐子,哺乳动物,鹿科,形状似鹿而小。头上无角,前肢短,后肢长,尾短,耳大,善于跳跃。毛黑褐色或灰褐色,带有不明显的土黄色条纹和斑点。雄麝犬齿发达,露出口处,习称獠牙。肚脐与生殖器之间有腺囊,能分泌麝香。麝香干后呈颗粒状或块状,有特殊的香气,有苦味。

《山海经·西山经》:“(翠山)其阴多旄牛、麢、麝。”郭璞注:“麝似鹿而小,有香。”唐·张祜《寄题商洛王隐居》:“随蜂收野蜜,寻麝采生香。”“麝香”简称“麝”,也泛指香气。元·周达现《真蜡风上记》:“男女身上常涂香药,以檀、麝等合成。”《红楼梦》第五回:“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

麝香,名贵中药。系鹿科Cervidae哺乳动物马麝Moschus sifanicus Przewalski.、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 Linnaeus.、林麝Moschus herezovskii Flerov.成熟雄麝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

恶气:其义有二。

 一指,天地间乖戾之气,足以害人害物,亦指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气或疫疠之气。《素问》卷一·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意思是说,邪气不散,伤害生物的贼风不断刮来,四时之风雨不节,而清洁之白露不下,则草木皆枯槁不荣。

二指,血肉腐败之气,或指气血阻滞而产生的瘀血的病理产物。《灵枢》卷九·水胀第五十七:“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意思说,寒邪侵袭肠体外面,与卫气相互搏结在一起,卫气不能正常运行,寒邪与卫气滞留在身体深处,附着肠外,病邪产生并逐渐增长,便生成了息肉。“恶气”在此处泛指病邪。

  鬼精物:泛指导致严重疾病的邪气。“鬼”,古人认为凡能够伤害人而使人致病的怪异生物;亦指导致人患严重疾病的邪气。“精”,即“精魅”(魅,指迷信传说中的精怪,亦指鬼怪物)。

温疟中医病证名。其义有三。

一指,疟疾病之一。《素问》卷十·疟论篇第三十五:“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岐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金匮要略》上卷·疟病脉证并治第四:“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二指,疫病的一种。《瘟疫论》之温疟:“设传胃者,必现里证,名为温疟,以疫法治之生,以疟法治之死。”

三指,各种疟疾。《素问》卷十·疟论篇第三十五:“夫风之与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何也?岐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帝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岐伯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1]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2]。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岐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3],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4]。”

蛊毒:《说文》:“蛊,腹虫虫也。”《春秋》传曰:“皿虫为虫,晦淫之所生也,臬桀死之鬼亦为蛊。从虫、从皿。皿、物之用也。”段玉裁注:虫于饮食器中,会意。

“虫”,一指古代一切动物的通称。《说文》:“虫,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从三虫。”王筠释例:“案:虫、Zaozi012、虫同物即同字。如古文以屮为艹之比。小虫多类,故三之以象其多;两之者,省之也;一字者,以象其首尾之形也。”

“蛊”,二指腹内虫食之毒。《说文·虫部》:“蛊,腹虫虫也”。段玉裁注:“中虫皆读去皆读去声……腹中虫者,谓腹内中虫食之毒也。自外而入,故曰中;自内而蚀,故曰虫,此与虫部腹中长虫,腹中短虫读异。”

  据文献研究,蛊病于殷商时代即已出现,流行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郡县。病以蛊称,谓之心腹切痛、吐血、下血之疾,即现今所称谓血吸虫病等。据此可推断蛊毒当指引起蛊病之病原。但后来蛊又有新义,谓之男性之少腹郁热疼痛而尿出白浊之疾,与当今前列腺炎性病变相关。《素问》卷六·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少腹寃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五·蛊毒病诸候·蛊毒候:“凡蛊毒有数种,皆是变惑之气。人有故造作之,多取虫蛇之类,以器皿盛贮,任其自相噉食,唯有一物独在者,即谓之为蛊。便能变惑随逐酒食,为人患祸。患祸于他则蛊主吉利。所以不羁之徒,而畜事之。又有飞蛊去来,无由渐状如鬼气者,得之卒重。凡中蛊病,多趋于死,以其毒害势甚,故云蛊毒。蛊吐血候:蛊是合聚虫蛇之类,以器皿盛之,任其相啖食,余一存者,名为蛊,能害人,食人府藏;其状心切痛如被物啮。或Zaozi013面目青黄,病变无常;是先伤于鬲上,则吐血也,不即治之,食藏府尽则死。”蛊下血候:“蛊是合聚虫蛇之类,以器皿盛之,任其自相食噉,余留一存者,为蛊,能变化为毒害人。有事之以毒害,多因饮食内行之;人中之者,心腹懊痛,烦毒不可忍,食人五脏,下血瘀黑,如烂鸡肝。”《本经》主蛊毒之药尚有天麻。主蛊注之药巴豆可作互参。

       痫痓 “痫”。中医病名。多指小儿惊风病变,发作时手足痉挛,神志意思消失,俗称“羊痫风”。《说文》:“痫,病也。”《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小儿杂病诸候·痫候:“痫者,小儿病也。十岁以上为癫,十岁以下为痫,其发三状,或口眼相引,目睛上摇,或手足掣纵,或背脊强直,或颈项反折。”

“痓”,中医病名,痓病。《集韵·至韵》:“痓,风病。”《素问》卷十·气厥论篇第三十七:“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王冰注:“痓,谓骨痓而不随,气骨该热,髓不内充,故骨痓强而不举,筋柔缓而无力也。”《金匮要略》卷上·痓湿暍[5]病脉证并治第二:“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痓,为难治。”《本草纲目》卷三·百病主治药·痉风:“即痓病,属太阳、督脉二脉,其证发热口噤如痫,身体强直,角弓反张,其则搐搦。伤风有汗者,为柔痓。伤寒湿无汗者,为刚痓。金疮折伤,痈疽产后,具有破伤风湿发痉之证。”

  去三虫指人体常见寄生虫:蛔虫、蛲虫、姜片虫;二泛指人体寄生虫。

  《诸病源候论》卷十八·湿病诸候:“三虫者,长虫、赤虫、蛲虫也,为三虫。犹是九虫之数也”。九虫候:“九虫者,一曰伏虫,长四分;二曰蚘虫,长一尺;三曰白虫,长一寸;四曰肉虫,状如烂杏;五曰肺虫,状如蚕;六曰胃虫,状如虾蟆;七曰弱虫,状如瓜瓣;八曰赤虫,状如生肉;九曰蛲虫,至细微,形如菜虫”。

  除邪:“邪”泛指一切病邪。除邪即驱除病邪。

  不梦寤厌寐:“梦寤厌寐”指睡眠时常有惊怪噩梦,遂因此而突然惊醒。

“寤”读wu。①表觉醒。《小尔雅·广言》:“寤,觉也。”《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吕氏春秋·离俗》:“惕然,而寤,徒梦也。”高诱注:“寤,寤觉。”白居易《梦仙》:“既寤喜且惊。”②表苏醒过来。《史记·赵世家》:“赵简子疾,五日不知人……七日而寤。”③表做梦。《说文·部》:“寤,书见而夜寤也。”“寐”读mei。表睡着。《说文·部》:“寐,卧也。”段玉裁注:“俗所谓睡着也。”《老残游记·续集自序》:“晨起午餐而夕寐”。

“厌”,应为“魇”。读yan。参阅各版本,“厌”为“魇”之误。梦中惊骇,恶梦,谓之魇。《广韵·叶韵》:“魇,恶梦。”《集韵·琰韵》:“魇,惊梦。”《篇海类编·人物类·鬼部》:“魇,睡中魇也,气窒心惧而神乱则魇。”

祝按:“梦寤”“梦魅”“梦魇”“魇”其义相同。


[1]凄沧:“凄”通“凄”。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凄,俗子亦作凄。古籍中,“凄”、“凄”通用。寒凉之义。《正字通·水部》:“沧,寒也”。段玉裁注:“《仌部》凔字音义同。”《逸周书·周祝》:“天地之间有沧热。”孔晁注:“沧,寒”。“凄沧”指寒冷之意。指气候严寒、大凉。《素问》卷二十·五常政大论第七十:“阳明司天,燥气下临,肝气上从,苍起木用而立,土乃眚(sheng,音生,眼睛生翳)凄沧数至,木伐草萎胁痛目赤,掉振鼓栗,筋痿不能久立”。

[2]寒疟:疟病之一。因寒气内伏,再感风邪而诱发的一种疟疾,临床表现为寒多热少,日发一次,或间日发作,发作时头痛,无汗或微汗,脉弦紧有力。

[3]冤:此处为苦闷之意。

[4]瘅疟:疟病之一。“瘅”,dan,音旦。发热、热盛之义。疟疾由于感邪后里热炽盛而发。“瘅疟”指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疟疾。其临床表现为发作时,只发热不寒战,烦躁气粗、胸闷欲吐等症。

[5]暍:读ye。①表伤暑,即中暑。《说文·日部》:“暍,伤暑也。”《伤寒论》卷二·辨痉湿暍脉证第四:“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②表热。《广雅·释诂三》:“暍,烦也。”《集韵·曷韵》:“暍,热也。”《素问》卷十·刺疟论篇第三十六:“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中,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王冰注:“暍暍,热盛也。”

药物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收载:麝香,为鹿科动物林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马麝Moschus sifanicus Przewalski或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 Linnaeus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

【性味归经】性温,味辛。归心、脾经。

【功能主治】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经闭,症瘕,难产死胎,心腹暴痛,痈肿瘰疬,咽喉肿痛,跌扑伤痛,痹痛麻木,痈肿瘰疬,咽喉肿痛等。

【注意事项】本品不宜入汤剂,多入丸、散剂。孕妇禁用。密闭、遮光、防潮保存。

拓展阅读----药材(饮片)鉴别要点

毛壳麝香  为扁圆形或类椭圆形的囊状体,直径3~7cm,厚2~4cm。带毛的外科开口面残留有1/3~1/2的草质皮,棕褐色,略平,密生白色或灰棕色短毛,从两侧围绕中心排列,除去毛,可见棕褐色的革质皮,中间有1小囊孔。另一面为棕褐色略带紫的皮膜,微皱缩,偶显肌肉纤维,略有弹性,剖开后可见中层皮膜呈棕褐色或灰褐色,半透明,内层皮膜呈棕色,内含颗粒状、粉末状的麝香仁和少量细毛及脱落的内层皮膜,习称“银皮”“油皮或黑衣”。质柔软,气香。

  麝香仁  野生麝香又称散香,质软,油润,疏松;其中颗粒状者习称“当门子”,大小不等,表面多呈紫黑色,油润光亮,微有麻纹,断面深棕色或黄棕色;粉末状者多呈棕褐色或黄棕色,故有“黄香黑子”之称,并有少量脱落的内层皮膜和细毛,有时可见细小白色结晶体,人工饲养者呈颗粒状、短条形或不规则的团块;表面不平,紫黑色或深棕色,显油性,微有光泽,并有少量毛和脱落的内层皮膜。气香浓烈而特异,味微辣、微苦带咸,久闻有臊臭味。

拓展阅读——中药材鉴别专用术语

     当门子  特指麝香仁中不规则圆形或颗粒状者之习称,表面多呈紫黑色,油润光亮,微有麻纹,断面深棕色至黄棕色。

  银皮  特指毛壳麝香内层皮膜,为包裹麝香仁的一层很薄的棕色膜,质地柔软,经久不硬。又习称“黑衣子”。

  冒槽  为麝香的专用经验鉴别方法之一,是指取毛壳麝香用特制槽针从小囊孔插入,转动槽针,摄取麝香仁,立即检视,槽内麝香仁应有逐渐膨胀高出槽面的现象。

  人工麝香  由于麝香资源稀缺,价格昂贵,又是常用中药,我国在1975年开始人工麝香配方研究,在深入了解天然麝香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基础上,经过20多年的研究,以有效成分的代用品“芳香素”为主,加入天然麝香原有的主要化学成分,并以天然麝香为对照品对人工麝香的药理作用做了系统的比较,经原卫生部批准人工麝香研究成功,并已投入生产,应用于临床。

知识拓展——市场麝香真假鉴别

        麝香为用途广泛的名贵中药材,目前不能满足用药需求,市场上出现很多掺假麝香,注意鉴别。

1.掺假麝香特点 掺假麝香主要是在天然麝香中掺假,常见掺假品:糌粑、荔枝核、羊粪、血液、赭石粉、磁石、淡黄粉、锁阳粉、朱砂粉、肌肉、肝脏粉、雄黄粉、儿茶粉等。这些掺假物,有的用肉眼即可检识,有的需借助显微镜或理化方法方能鉴别。

2.麝香常用经验鉴别方法

  ①槽针法:取毛壳麝香,用特别槽针从囊孔插入,转动槽针撮取麝香仁,拔出槽针立即检视:槽内的麝香仁应有逐渐膨胀并高出槽面的现象,习称“冒槽”,且麝香仁油润,颗粒疏松,香气浓烈。

  ②手试法:取麝香仁少许,置食指与拇指间,揉搓能成团,再用于手指轻揉即散,应不粘手,不染指、顶指、结块。

  ③灼烧法:取麝香仁少许,撒于坩埚中或贴片上灼烧,初则迸裂发出爆鸣声,随之即融化,膨胀沸腾,起泡似珠,香气四溢,应无毛,肉焦臭气味,无火焰、心星或油迹扩散出现;灰化后,残渣呈白色或灰白色。

  ④水试法:取麝香仁少许,撒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应多数净溶于水面,水液澄清,微带黄色,香气四溢,去水仍清香不臭。若沉淀多者,可能有矿物掺杂;若水液浑浊者,可能掺有淀粉或其他植物类粉末成分掺入。

  ⑤口尝法:取麝香仁少许,放入口中,应具有甘、辛、苦、咸、酸五味,并有清凉浓郁香气,钻舌直达舌根。

  ⑥鼻闻法:取麝香仁少许,放入手心中,经两手摩擦,即闻到香气经久不散,久闻一致。故有“三香”之说。

  ⑦分墨法:取麝香仁少许,撒入磨好的墨汁砚台中,即可看见墨汁分开,分开后可见砚底无墨汁。

  ⑧纸压法:取麝香仁少许,放入易吸水的洁净纸上,再用洁净吸水的纸压之,则纸上不留水迹或油迹,纸也不染色。若纸被染色或有水迹、油迹则含水量过高或掺有含油脂物质。

  ⑨葱鉴法:用缝衣针一枚,穿上线,再将棉线浸入浓葱汁内,然后将含有葱汁的线穿过麝香囊,来回2~3次,嗅之葱气消失者真。

临床药师、临床医师注意事项

临证必须掌握的温病三宝

中医中药治疗温病高热神昏之“温病三宝”,亦称“中药三宝”。

  《温病条辨》卷一“安宫牛黄丸”(牛黄、郁金、犀角、黄连、朱砂、栀子、雄黄、黄芩各一两,珍珠五钱,冰片、麝香各二钱五分)功能:清热解毒,豁痰开窍醒神。主治:温热病,热邪内陷心包之证等。适用于高热烦躁,神昏谚语,亦治疗中风昏迷及小儿惊厥属热邪内闭者。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至宝丹”(犀角、朱砂、雄黄、玳瑁、琥珀各一两,麝香、冰片各一分,金箔、银箔各五十片,牛黄五钱,安息香一两半)功能:清热解毒,化浊开窍。主治:温病痰热内闭心包证,卒中急风不语,神昏谚语,中恶气绝,小儿急惊风等。

  《温病条辨》卷一“紫雪丹”(石膏、寒水石、磁石各三斤,犀角、羚羊角、青木香、沉香各五两,玄参一斤,升麻一升,炙甘草八两,丁香四两,朴消、硝石四升,麝香粉半两,朱砂粉三两)功能:清热解毒,息风镇痉开窍。治疗温热病,邪热内陷心包,壮热烦躁,昏狂谚语以及小儿热盛惊厥等。

  中药三宝,皆治温病高热神昏,三方中均有麝香,但在临床上选用时有何不同?

  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三方均有中医清热解毒、开窍的代表方剂,但三方药性有所不同。安宫牛黄丸药性最凉,其次是紫雪丹,再次是至宝丹。安宫牛黄丸长于清热解毒,适用于高热不止,即邪热偏盛而身热较重者;紫雪丹长于息风止痉,适用于热动肝风而致惊厥、手足抽搐、高热烦躁甚至昏迷之患者;至宝丹长于芳香开窍,化浊辟秽,适用于高热、昏迷深重伴有发热痰盛患者。

  对于中药三宝: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的临床选用,中医界有一句经典诀语:“乒乒乓乓紫雪丹,不声不响至宝丹,稀里糊涂牛黄丸。”“乒乒乓乓”指高热神厥、手足抽搐、高热烦躁的患者常发出之声响;昏迷深重、发热痰盛的患者往往“不声不响”;对于高热不止,神志昏迷的患者,仿佛是“稀里糊涂”的患者。可作为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临证选药和处方点评时参考。

医籍论选

   凡香皆生于草木,而麝香独出于精血。香之神异者也,气味辛散温行。主辟恶气者,其臭馨香也。杀鬼精物,去三虫蛊毒者,辛温香窜,从内透发,而阴类自消也。温疟者,先热后寒,病藏于肾。麝则香生于肾,故治温疟。惊痫者,心气昏迷,痰涎壅滞。麝香辛温通窍,故治惊痫。久服则腑脏机关通利,故除邪,不梦寤魇寐。

——明·张志聪《本草崇原》

  麝食柏叶,香草及蛇虫,其香在脐,为诸香之冠。香者,天地之正气也,故能辟恶而杀毒。香能通达经络,故能逐心窍凝痰而治惊痫,驱募原邪气以治温疟。而魇寐之证,当熟寐之顷,心气闭寒而成。麝香之香气最盛,今闭者不闭,塞者不塞,则无此患矣。孕妇忌之。

—— 清·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

  麝香,味辛温。主辟恶气,香气盛,则秽气除。杀鬼精物,香能胜邪。温疟,香散邪风。蛊毒,香能杀虫。痫 ,香通经络。去三虫。虫皆湿秽之所生,故亦能除之。久服,除邪,不梦寤魇寐。魇寐由心气闭塞而成,香气通达则无此患。

  此以气为治,麝喜食香草,其香气之精,结于脐内,为诸香之冠。香者气之正,正气盛,则自能除邪辟秽也。

—— 清·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拓展阅读——识药认药

Hello,伙伴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教你正确使用“急救三宝” - jinzcloveok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中医“急救三宝”是哪三宝_急救技巧_中华医药网官方站
牛黄清心丸与安宫牛黄丸傻傻分不清?一文读懂!
中药急救“三宝”久负盛名!专家提醒服用时需谨慎
金衣侍卫
北方人家中宜常备安宫牛黄丸;南方人为什么家中常备片仔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