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当代为何难以出现众望所归的大师?

文·段宏刚

实际上,中国历史上大师层出不穷的时代有三个,一个是先秦时期,可谓是群星灿烂,诞生了老子、孔子、列子、孟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以及屈原、宋玉等大诗人,他们合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文化盛景。

二是唐宋时期,文学艺术空前繁荣,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韩愈、柳宗元、吴道子、阎立本、张萱、颜真卿、柳公权、苏轼、王安石、欧阳修、范宽、李公麟、梁楷、黄庭坚等文学界、书法界、绘画界大师。

三是距离现代并不遥远的民国时期,从现代文学六大家“鲁、郭、茅、巴、老、曹”,再到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张大千、徐悲鸿、李可染、于右任等书画界精英,再到王国维、康有为、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马寅初等国学大师,都是一等一的泰斗级人物。

把当代所谓的“大师”拉出来,跟以上三个时代的任何一位大师比较一下,可以说,难以望其项背,可望不可即,唯有无地自容。

现当代各方面条件都那么好,为什么却出不了众望所归的大师?这个现象确实值得深思。

可以发现,以上三个时代有以下特征。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其一,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利于大师的产出。

这一点,民国大师陈寅恪已经总结得很好: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如果一名知识分子缺乏这两项最基本的信仰,那么,就不大可能建立属于自己的学术体系,也就跟大师不沾边。

当然,要产生这两种信仰,跟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很大关系,学术、文化一定要远离政治才能更好发展。知识分子需要开放、包容、自由、轻松的环境氛围,只有如此,每个学者才有发声的机会,有机会在学术层面进行思想碰撞,进而碰撞出不同观点,利于创造出学术盛况的局面。

先秦时期恰恰拥有这种环境氛围,也没有出现所谓的“文化专制”,诸子百家的思想创造力一直像熊熊烈火一样在燃烧,才会诞生那么多开宗立派的大师。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唐宋时期之所以大师辈出,跟上层的文化导向有很大关系,许多皇帝和将相喜欢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不少帝王将相本身就是杰出的艺术家,给普通大众带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搞文化学术的人,群众基础大,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

在唐朝或宋朝,只要能写出好诗、好字,或者画一手好画,就有机会进入仕途,实现人生抱负,这在其它朝代是不可想象的。

民国时期跟先秦时期的情形差不多,知识分子不但社会地位很高,而且生活在文化氛围自由、宽松的时代。

并且,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待遇很高,像陈寅恪、梁启超、赵元任、吴宓等级别的学者、教授,每个月能拿到400大洋的薪水,一年工资就能在京城买下一套四合院,根本不需要为每日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发愁,只需专心做学问就足够了。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其二,“士精神”传承有序。

“士”在古代属于特殊群体,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他们是文化艺术的创造者、发扬者和传承者,对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作用显而易见。但是,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跻身到士人阶层,只有那些品学兼优,有学识,有抱负,有情怀,有担当,具有忠君爱国、严于律己的人,才可以称作“士”。

在许多情况下,士是君子的另一个别称,因此,社会各界对士人的要求很高。“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孟子对士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士人最基本的精神信仰。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这种精神信仰在历史上传承有序,并出现许多类似的人格宣言,比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都是对“士精神”的精准阐释和有序传承。

而现在,知识分子里边普遍缺乏对“士精神”的传承,许多人变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思想格局和人格精神都不够伟大,自然难以产生人心所向的大师。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其三,家学渊源。

如果对过去的大师深入了解一番,就会发现,大部分大师都有源远流长的家学,他们自小受家学的熏陶和影响,对某一方面产生偏执的真爱后,会不遗余力地投入大量时间、精力、金钱,在摸爬滚打中最终成就自己的学问。

历代大师的成才之路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大师很难手把手培养出来,而是在长期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中造就出来的,是“实践出真知”的结果。而现在的教育模式,恰好跟大师产生的机制有些背道而驰,很少出或不出大师也就不足为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寅恪为何要写出“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有一年,钱学森感慨:“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
真实的冯友兰
民国初年,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为何会选择投湖自尽?
叶公超:他是“假”名士,却有真本事
生风华年尚春秋┃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逝世,享年88岁。2016年5月25日杨绛病逝,享年105岁。钱杨之后,再无大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