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國古代少女十三種定情信物

在中國古代,定親是男女雙方確定婚姻關系、僅次于正式結婚的社會性的重要禮儀。定親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處于青春期的少女們卻常有用信物來定情的做法。迫于一定的社會壓力,交付定情信物一般都是男女雙方私下進行,他人無從知曉。

古代定情信物包括:手镯、纏臂金、戒指、耳環、香囊等,或者是家中祖傳的某種小物件、本人精心選購的某種紀念品等。不管信物爲何、價值是否貴重,信物總會有一定來曆或與自己有特殊的關系,其精神上的含義肯定是不能用物品是否值錢來衡量的。贈上了信物,猶如呈上了自己的心願,表明自己將終身不移其志。 

1、同心鎖:伉俪曾盟金石約,生死誓結同心鎖。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善良的女孩和的忠厚的後生相愛了,可是做商人的父親不想讓女兒過窮苦的日子,偏偏把她許給官家的公子。婚期來臨的時候,後生勇敢地搶出了新娘逃到了山裏。前有堵截、後有追兵之際,他們挽著手從山上飛身跳了下去,後人尋找它們的時候只發現了兩把鎖在一起的石鎖。 

這是一個美麗的寓言,一個虔誠的祈願,一個永恒不變的承諾。將一對相愛的戀人名字刻在鎖上,將兩個人的心緊緊地“鎖”在一起,默默無語中已經傾注了自已的愛的同心鎖,鎖上了,希望一輩子也不打開。去過黃山的情侶們一定不會忘記買一把同心鎖,鎖在山上,然後一起把鑰匙扔進深淵。

2、紅豆:願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相傳,古時有位男子出征,其妻朝夕倚于高山上的大樹下祈望,因思念邊塞的愛人,哭于樹下。淚水流幹後,流出來的是粒粒鮮紅的血滴,血滴化爲紅豆,紅豆生根發芽,長成大樹,結滿了一樹紅豆,人們稱之爲相思豆。

紅豆作爲相思寄托之物,古已有之。 送一串許過願的相思豆,會求得愛情順利;婚嫁時,新娘會在手腕或頸上佩帶鮮紅的相思豆所串成的手環或項鏈,以象征男女雙方心連心白頭到老;結婚後,在夫妻枕下各放六顆許過願的相思豆,可保夫妻同心,百年好合。目前,相思紅豆飾品風靡南國,時尚女性以佩帶紅豆精美飾品爲榮,男女戀人紛紛爲對方選擇相思紅豆飾品表達心中的愛意。

3、梳子:結發同心,以梳爲禮。

我國古時候,送梳子代表私訂終身,有一輩子都要糾纏到老的意思。

女子出嫁前,家人爲其梳頭時也有雲:“一梳梳到底,二梳白發齊眉,三梳子孫滿堂”,既包含了家人的美好祝願,也有愛意的傳遞。因此,不少地方有了情人之間送梳子的習俗。 

梳子到處都有賣,也有一些專賣店如譚木匠等,算是如今最容易買到的古禮了,這個元宵,不妨也去買一把梳子情人節禮物,跟心愛的女友結下白首偕老的約定吧

4、羅帕:帕出佳人分外香,天公教付有情郎。 

羅帕是較爲私密的東西,古代多用于傳情,帶著說不清道不盡的纏綿之意。“有女子,手執羅帕,巧笑嫣然”,想那女子,伫立于萬花從中,借著帕角的飄忽,暗送秋波,既掩去露齒的尴尬,又平添了幾分嬌媚,讓人憐愛之意頓生。

再加上這個“道具”質地輕,使用頻率高,特別容易掉落,古代的典故中,不少青年男女都是通過拾到羅帕而認識,隨後相戀。

5、香囊: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

香囊又稱香包、香纓、香袋、香球、佩偉、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據《禮記.內則》:“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纓,以適父母舅姑。”就是說青年人去見父母長輩時要佩戴“衿纓”即編織的香囊以示敬意。又因爲香囊是隨身之物,戀人之間也常常把它當做禮物相互贈送,以表衷情。

《晉書.賈午傳》中記載了賈充的小女兒賈午與她父親賈充的幕僚韓壽相戀的故事。幽會時賈午以西域的香料相贈,不料上朝時韓壽身上的香味被賈充察覺,他猜到了事情的原由以後沒有責怪女兒,而是讓女兒嫁給了韓壽,並因此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這西域之香應該由賈午裝在自己親手做的香囊裏相贈,才不算辱沒了貴重禮物和女兒家的一番情意。《紅樓夢》裏林妹妹也曾給寶哥哥做過香囊,一針一線都凝結著她的情思。有一回寫黛玉誤會寶玉把她送他的香囊送了人,賭氣把正在做的另一個剪了,香囊卻是寶玉貼身戴著,怎麽會送人?當芳華不再、紅雨落盡的時候,見香囊猶見伊人,卻只怕寶玉已是不忍再看了。 

6、玉佩:何以結恩情?美玉綴羅纓。

玉在中國的文明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五經通義》說玉“溫潤而澤,有似于智;銳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撓,有似于義;有瑕于內必見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墜,有似于禮。”孔子說“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他認爲玉具有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等君子的品節。《詩經》裏有“言念君子,溫其如玉”之句。古人給美玉賦予了那麽多人性的品格,以至于到現在人們仍將謙謙君子喻爲“溫潤如玉”。

“羅纓”是古代女子出嫁時系于腰間的彩色絲帶,以示人有所屬,所以《詩經》裏有 “親結其缡,九十其儀。”描述女兒出嫁時,母親戀戀不舍地與其束結羅纓,這就是“結缡”,它後來成爲古時成婚的代稱。清聞人倓《古詩箋》中把“美玉綴羅纓”解釋爲“以玉綴纓,向恩情之結。”古代女子爲心儀之人的佩玉結綴羅纓,心意昭昭。

《紅樓夢》第二十九回寫寶玉和黛玉怄氣,將頸上的通靈寶玉一把拽下又摔又砸,惹得黛玉大哭,襲人勸寶玉“妳不看別的,妳看看這玉上穿的穗子,也不該同林姑娘拌嘴的。”一句話又讓黛玉傷心不已,顧不得病搶過玉來,用剪子將自己給寶玉結的穗子剪成好幾段。一對癡情的人何苦這樣相互折磨,其實林妹妹的一番情深都在這玉玦上,寶哥哥怎麽會不知道?

7、纏臂金:何以致拳拳?绾臂雙金環。

“绾臂雙金環”指臂钏,又稱纏臂金,這是一種我國古代女性的纏繞于臂的裝飾,是用金銀帶條盤繞成螺旋圈狀,所盤圈數多少不等,一般三至八圈,也有多到十二三圈的。纏臂金的奧妙在于戴上之後無論從什麽角度看,所見都爲數道圓環,而相互不關聯,宛如佩戴著幾個手镯般美麗。 

蘇東坡《寒具》詩雖然是寫一種叫馓子的食物,但詩中“夜來春睡濃于酒,壓褊佳人纏臂金。”的句子更讓人聯想到一個戴著纏臂金的女子于濃睡未醒中,帶出幾許醉意的妩媚,由此也可見臂钏爲古代女性容色增輝的效果。

8、耳環:何以致區區?耳中雙明珠。

我國女性從很早以前就開始用各種耳飾打扮自己了。最早的記錄見于《山海經》“青宜之山宜女,其神小腰白齒,穿耳以鎼”,《三國志》中諸葛恪說:“穿耳貫珠,蓋古尚也”。耳飾又分爲耳丁、耳珰、耳環、耳墜等樣式。清初李笠翁在他的《閑情偶記 生容》裏將耳飾裏小巧簡潔的耳環稱爲“丁香”,將繁複華麗的耳墜稱爲“絡索”。他說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見耳環在古人審美觀念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9、钗:何以慰別離?耳後玳瑁钗。 

钗爲珠翠和金銀合制成花朵或其他造型的發钿,連綴著固定發髻的雙股或多股長針,使用時安插在雙鬓。《續漢書》中說:貴人助蠶,戴玳瑁钗。據《華陽國志》記載:涪陵山有大龜,其甲可蔔,其緣可作钗,世號靈钗,可見古人尤其看重玳瑁制成的钗。 

钗不僅是一種飾物,它還是一種寄情的表物。古代戀人或夫妻之間有一種贈別的習俗:女子將頭上的钗一分爲二,一半贈給對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見再合在一起。辛棄疾詞《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寶钗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即在表述這種離情,納蘭性德詞中“寶钗攏各兩分心,定緣何事濕蘭襟”也飽含與自己所愛分離的痛楚。

而在曆代關于分钗寄情的詩詞裏,最讓人傷懷的還是白居易的《長恨歌》——回頭下望人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唯將舊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將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黃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10、簪:何以結相于?金薄畫搔頭。

搔頭是簪的別稱,據《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寵愛李夫人,有一次取下李夫人的玉簪搔頭,搔頭之名由此而來。古時規定罪犯不許戴簪,就是後妃有過錯也要退簪,因爲簪還象征著尊嚴。周宣王的姜後有一段“退簪勸政”的佳話:說的是周宣王一度沈溺安逸,荒疏了國政,明曉大義的姜後爲了規勸丈夫勤政,就退去了發簪和耳墜長跪于永巷,表示自己有罪,周宣王知道王後的心意後感到羞愧,于是開始勵精圖治,開創了周王室的中興局面。 

《鼓吹曲詞.有所思》中寫壹個女子爲遠方的情人准備了一支玳瑁簪子,她用心地修飾這支簪子,加上雙珠還覺不足,再加上玉飾,如此珍重,自是出于一往情深。卻不料“聞君有他心”,于是她把那簪子 “拉雜催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複相思,相思與君絕。”何苦這樣做呢?還是從心頭難以割舍的那份情意吧。

11、手镯:何以致契闊?繞腕雙跳脫。 

手镯在古代有很多的稱謂,“跳脫”就是其中一種。宋計有功所著《唐詩紀事》中有個故事,唐文宗有一天考問群臣:“古詩裏有'輕衫襯跳脫’句,妳們有誰知道“跳脫”是什麽東西?”大家都答不上來。文宗告訴他們:“跳脫即今之腕钏也。” 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常見女子以手镯相贈戀人的情節。梁陶弘景在《真浩》中記述了仙女萼綠華曾贈羊權金和玉的跳脫。蒲松齡《聊齋志異.白于玉》中寫書生吳生偶入仙境與一個紫衣仙女歡好,臨別時,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钏送給吳生留念。

現在,手镯作爲信物的功能越來越淡了,但它仍然是女孩子們手腕上最美的風景線,古典與現代在不經意間暗暗地聯系在一起,戴著手镯的姑娘,妳可知道古代女性腕上的玉镯常常背負著盟誓的重托?

12、戒指:何以道殷勤?約指一雙銀。 

戒指既然是定親之物,所以古代未字女子都不戴戒指。隋代丁六娘《十索詩》所寫“欲呈纖纖手,從郎索指環。”或許可以說明古代,甚至是現代女子對戒指的那一份難言的情懷,這個信物最小,在女子心中的份量卻最重。滿懷著希望,伸出手來讓心愛的人爲自己戴上,而後,或許幸福地戴上一輩子,或許有一天對著它哭到心碎 

用戒指定情的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南朝劉敬叔《異苑》中記載沛郡人秦樹在冢墓中與一女子婚合,臨別時,“女泣曰:與君一睹,後面無期,以指環一雙贈之,結置衣帶,相送出門”,會面安可期,見指環如見其人,指環之重躍然詩裏。

到了晚唐時,戒指漸漸由男女互贈變爲只由男子贈與女子,這和今天中西戒指的贈饋方式是類似的。範摅《雲溪友議》中寫書生韋臯少時遊江夏期間,與少女玉箫從相識到相戀的故事。韋臯臨回家鄉前送給玉箫一枚玉指環,發誓少則五年,多則七年後會來娶玉箫。然而七年光陰過去了,薄幸的韋臯卻不複再來,癡情的玉箫絕望地滄呼:“韋家郎君,一別七年,是不來矣!”竟絕食而死。人們憐憫玉箫這一場悲劇,就把韋臯送給她的戒指戴在她的中指上入葬。很多年以後,韋臯官運亨通,做到西川節度使,才輾轉得知玉箫的死訊,他悔恨不已,于是廣修經像,以忏悔過去的負心。後來有人送給韋臯一名歌姬,名字容貌竟與玉箫一模壹樣,而且中指上有形似指環的肉環隱現,韋臯知道是玉箫托生又回到了他的身旁,二人終于以再生緣的形式實現了隔世的結合。是耶非耶?爲了人間有情人終局的美滿,只好姑妄信之了。 

這個故事裏還有一段寫韋臯憑借少翁招魂之術與玉箫的魂魄相會的情節,讓現代的人們體會了一個古代癡心女子對薄情人負約的責備。相會以後,臨去時玉箫對韋臯說:“丈夫薄情,令人生死隔矣!” 生死隔矣,只緣丈夫對感情承諾的薄情!而怨言竟然是面帶著微笑說出來的,這樣的微笑卻帶著何等的沈痛。千載之後,這段文字還讓我們讀來感慨萬千,而古代女子依人爲活的命運注定玉箫只能如此。當相思空擲了,還是如此難舍難棄的眷戀,望穿秋水地想念,一枚戒指誤了她這一世,她又一往無悔地戴著它到了來世。

13、中國結:情意相通。

“以結寓意,以結表情,結必有意,意必吉祥! ”

結字,把我們同祖先思緒相連;結字,使我們與古人情意相通。正可謂是: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少女十三种定情信物
古人的八大定情信物,你知道的有那些
承载了多少儿女情长——古代女性信物大观
古代女子常用的爱情信物(组图)
中国古代女子十大定情信物
男欢女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