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保本零风险_成过去式!银行理财产品有大变化→
进入2022年,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结束。这意味着,从今年开始,保本型理财产品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在各家银行手机银行APP的“银行理财”板块可以看到,净值型理财产品担当主力,过去关于银行理财耳熟能详的“保本保息”“零风险”都已成为过去。 



问:这种变化会对普通投资者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实际上,在为期3年的过渡期中,银行理财市场正在逐步地悄然发生变化。从银行角度,陆续开始清退保本型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代之以净值化产品;从投资者角度,不少人开始意识到银行理财产品变化的趋势,并对名下资产进行重新配置。
“既然银行理财不再承诺保本,存量到期后,我就打算转出一部分购买基金。”在北京工作的金融白领杜女士的选择代表了一部分具有较强抗风险能力投资者的选择。
值得关注的是,在资管新规落地之后,银行理财、信托资金、保险资金等正通过直接或与基金公司合作等方式,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证券市场中去,与此同时,我国基金发行市场规模也创下新高。
数据显示,21年20新成立公募基金1898只,超过年2020的1376只,创下历史新高,总发行份额近3万亿份。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官网数据,截至21年2011月底,我国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合计25.32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并首度突破25万亿元。据了解,2022年1月将有102只新基金开始发行。
而另外一部分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的投资者或“分流”到定期存款等产品中。普益标准研究员董加发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追求保本的投资者,可考虑定期存单、国债、纯债基金及风险等级较低的纯固收类理财产品等。风险承受能力较低,追求稳健收益的投资者应注意各类资产的流动性及配置比例,适当提高低风险等级、短期限理财产品的配置比重。
如此看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将成为投资者“买者自负”的基础,同时这也意味着,投资者教育仍然任重而道远。尽管过渡期结束了,但投资者教育远未结束。


问:2022年,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走势将如何?没有了“预期收益率”作为选择理财产品的标尺,投资者该如何进行理财产品的甄别?



“根据月度监测数据,21年20以来,各类净值型产品(在售)的业绩比较基准表现有较大差异,其中,固收类产品的平均业绩基准延续了上一年的下跌态势,但下跌速度有所放缓;混合类产品的平均业绩基准有一定波动,但未出现涨跌幅度超过5%的情形;权益类产品的平均业绩基准波动较为剧烈。”普益标准研究员王杰表示。
专家建议,投资者在挑选理财产品时,应更多关注产品是否符合自身的投资需求,具体可衡量产品的风险类型及风险等级,产品的开放类型等要素,看是否符合自身的风险偏好及流动性偏好。除此之外,可通过产品的夏普比率、区间收益及波动率等指标,衡量产品的风险及收益水平。
董加发认为,首先,投资者应树立正确的心态,理性看待理财产品的收益波动,了解理财产品的风险和收益基本特征,正确分析理财产品可能出现的收益波动情况;其次,普通投资者进行理财投资时,可借助专业机构的投资研究能力,判断形势、规避投资风险;最后,投资者应具备长远和全盘规划的投资理念,遵循投资长期化和分散化策略,摒弃短期投机的思想。
在打破刚性兑付,“真资管”的市场环境中,除了投资者的“买者自负”,实际上还有金融机构的“卖者尽责”。资管新规明文规定,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必须将“了解产品”和“了解客户”作为经营活动的首要准则。《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销售理财产品,应当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向投资者充分披露信息和揭示风险,不得宣传或承诺保本保收益,不得误导投资者购买与其风险承受能力不相匹配的理财产品。

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收益将与货币基金拉平


眼下,资管行业正式迈入新阶段,监管标准统一,行业藩篱拆除,银行理财将与其他资管产品同台竞技,大资管角逐暗流涌动。
可以看到,即使在过渡期收官之年的21年20,监管部门仍未有放松之意,规范性文件频出,旨在促使银行理财逐步公募化,彻底回归资管业务本源。《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理财公司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相继发布。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监管要求,存量超7万亿元的现金管理类理财市场,尚有不足一年的过渡期(截止到2022年末),按照“新老划断”原则,允许存量产品持有至到期,但不得再新增不合规资产。目前来看,该类产品规模和收益率均出现“双降”,平均七日年化收益率已跌破3%
“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货币市场基金,二者差别很小,替代性很强。目前看,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规模下降是必然的,货币市场基金规模或有所增加;同时,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收益率也会波动性下滑,并逐渐与货币市场基金趋同。”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郑忱阳表示。

来源:金融时报客户端

记者:赵萌

编辑:云阳 杨晶贻

校对:杨晶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银行理财哪家银行既利息高,信誉度又好?
每年获得10%的收益率有多难?正常投资年化收益率是多少?
春节前有哪些理财机会?-头条网
理财产品也会不靠谱 投资者挑选需慧眼识金
银行理财套路多,千万不要误入这些“坑”!
银行理财收益也挺高的,还要投P2P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