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古诗源》选品

 所谓古诗,在有白话诗之前和之后,所指事物是不一样的。古诗,也叫古体诗,古风,往体,这个词开始的出现是为了区别唐之后平仄严禁的格律诗而言的。不过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主导地位,诗歌方面,则深受外国诗歌影响,形成了破体、自由、白话的新诗。自此之后,古诗这个词在一般文学概念中也指向有了变化,代表新文化运动之前我国所有的旧体诗种类。这个概念上的区别要事先说明的。

古诗可以从两个范畴内去区分。一是时间,在唐人及以后人看来,所有唐以前的诗歌都可以看成古诗;二是体裁,在唐之后,虽然律诗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还是有人刻意写作一些破律的诗,这部分也可以看成古诗。

古诗源》是清人沈德潜选编的一本古诗歌选集,按照他的说法"兹复溯隋、陈而上,极乎黄轩,凡三百篇、楚骚而外,自郊庙乐章,讫童谣里谚,无不备成,书成,得一十四卷"。就是说选诗范围是唐以前的中国所有时期,但是不选《诗经》和《楚辞》。这种选集是我喜欢的,因为我们回顾中国古代文学,总无法跳出三个圈子:集,看书只是注目于一些时代性显著的集子上,《诗经》是也,《楚辞》是也;代,主要是因为朝代更替,各方引导,自然发展,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一代之文学"的现象,楚骚,汉赋,南北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品,都堪称一代之文学,非一代之文学不观的倾向是强烈的;人,盖我国人最好立言,人后总要留下一个个人的作品集,困守这些作品集就是人的画地为牢。

古诗源》一书洋洋大观,想来想去,还是挑汉之前的十篇赏析吧。盖汉之前独一卷,存诗百篇有余,合称《古逸》,而汉之后就是《汉诗》、《魏诗》之类的卷名了,而且以作者为基准划分。还是古逸更显古意。


============================
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这是《古诗源》开篇第一首,传为尧出巡闻一老者拍击土壤而记之。"日入而息"现在多化为"日落而息",和前面一句成为固定搭配在用。"帝力"一句现在有两种解释,一是帝王的作用于我无干,一是我不稀罕拥有帝王的力量。我个人倾向前面的解释,因为这主要是表现尧时的无为而治,天下太平,也符合早期社会统治权力不集中时的社会形态。

礼记》记载了号称神农时期的一首诗歌《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本,归其泽!"。应该是农事祭歌。放在《古诗源》第三首。按照我们现在排的中国世系图,这首诗应该比《击壤歌》更老。不过这些时期的诗歌都散见后人著作,是否伪撰然不可考,姑且看之,识之而已吧。

PS:我有一本很好玩的书,叫《开辟演义》,用戏说的方式串说武王伐纣之前事,第四十二回有载本诗。

============================
卿云歌

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出自《尚书大传·虞舜篇》,传为舜所作。所谓《尚书大传>是对《尚书》作解释性的一本古著作。尚通上,意为上古之书,是现存最古老的一本书籍,其文为尧及三代的重要文献,用语晦涩难解,多有伪作掺杂。其实《尚书》古只称《》,也就是说,书这个字就是《尚书》的特定称谓,就跟河古指黄河,江古指长江一样。孟子有云: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儿的书就是指《尚书》。在书这个字词义扩大化之后,这句话也生出了新的意义,而且解之甚切,当可一笑。

这首诗现在用得最多的是复旦大学的校名来历。其实复旦最开始的解释是"恢复震旦",是创始人开始办的震旦学校被传教士夺权之后,重开的一个学校。后来复旦名气日大,这个解释过于狭隘,不利宣传,于是发动学校老师遍览古籍,找了个新出处附会,居然有模有样解释得体,亦可一笑。

卿云歌的内容在复旦内外多有体现,校内最长一条直道称日月光华大道,官方BBS称为日月光华BBS站;卿云亦作庆云,景云,所以复旦六教边上有一家历史悠久文气浓厚的书店称庆云书店。不一而足。

卿云歌》曾经当过中国的国歌,两次,分别为袁世凯上台下台前后。有兴趣的自去查证。

PS:《开辟演义》,第四十七回有载。它的写法没有两个"兮"字。我个人倾向这种写法,一般认为"兮"为楚音。

============================
采薇歌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与嗟徂兮,命之哀矣。

传为伯夷、叔齐二人所作。此二人于《史记》有传,而且为列传之首,事迹如下:"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於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適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於首阳山。"

事迹仅占此列传不足三分之一,其余皆为引论和评论,可见司马迁是极为敬重此二人的。---- 虽然我们现在看起来不免有点迂腐。

另《诗经·小雅>有《采薇》一首,取最后一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衣。"传为边战士在归途中所作的诗,其中"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两句如今化为成语,使用甚广。

============================
琴歌

百里奚,五羊皮,忆前时,烹伏雌, 炊扊扅,今日富贵忘我为?

传为百里奚妻子唱。百里奚,春秋虞国人,晋灭虞,逃楚,为奴,秦穆公闻,欲求,恐楚知其贤而不予,五羊皮赎之,委以国政。百里奚治秦,助穆公为春秋五霸之一,实为秦强乃至合四海之第一奠基人。

这个诗歌是说百里奚离家多年,妻子寻至秦国为人浆洗谋生,欲认,恐不与,于堂上作乐时,自言善音,琴而歌之,遂夫妻相认。

东周列国志》是我很小的时候看的一本书,上面就讲了这个故事,这首诗也是我学的诗歌里面前十的顺序了。不过我记忆里面是这样说的:"百里奚,百里奚,身价只值五羊皮,当年送你离家去,烧了门闩炖母鸡"。身边没有《东周列国志》,无法查对,不知道是《东周列国志》改得白话了一点,还是当时老外公特地为我改得通俗了一点,或是我记忆有误。《东周列国志》,是对我影响很大的一本书,老马识途,匹夫有责,火牛阵等等都在目历历。

还有三段式的版本,辑录如下:
百里奚,五羊皮,忆前时,烹伏雌, 炊扊扅,今日富贵忘我为?
百里奚,五羊皮,父粱肉,子啼饥,夫文绣,妻游衣。嗟乎,富贵忘我为?
百里奚,五羊皮,昔之日,君行而我啼,今之日,君坐而我离。嗟乎,富贵忘我为?

============================
去鲁歌

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

见《史记·孔子世家》:"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於大夫。孔子遂行,宿乎屯。而师己送,曰:'夫子则非罪。'孔子曰:'吾歌可夫?'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

就是说季桓子接受齐国的美女从而享乐三天不问政事,祭祀之后又不分肉给官员,当时为鲁国最高法院院长的孔老二就发牛脾气走人了。

这个故事有很多可以讲的地方,首先是为什么是季桓子受政而不是鲁国公呢?那是因为当时鲁国国君的权力已经被三个大夫架空了,这三个大夫都是鲁桓公之后,故称"三桓"。国将不过,孔先生居然还好意思出来做官,亏他自己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然后是孔先生为什么出走?这儿看起来是季桓子待他不礼,故而出走。今人视角去看可以解释为"自尊受伤害了",然后死要面子就走人了。但是还有一个传说背景司马迁没说,就是孔先生掌权之后三个月就杀了一个自己的学术对手,季桓子于是故意不分祭祀给孔先生,羞辱他,赶他走。或可一看。

第三就是孔先生为什么"宿乎屯"。屯是什么地方?就是鲁国的南面国界边的一个地方。你他妈的走人就走人呗,干什么还要在国界边上赖一晚啊。据说是孔先生期待季桓子去挽留,谁知道季桓子只是派一个下人去看一下,什么挽留的表示都没有。于是孔先生气愤得留下一首诗,以免自己走得太过于灰溜溜的了。

历史,可以有很多解读方式的。

============================
接舆歌

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却曲,无伤吾足。

出自《庄子·人世间》,《人世间》是《庄子》的内篇之一,《庄子》的内篇经过多方考证,基本可以确认是全部出自庄子的手笔的。

这个故事是说孔子到楚国的时候,楚国的一个隐士接舆经过他的马车,唱了这首歌。先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接舆,舆是车的意思,接有连接,迎接,接触的意思。"接舆"整体是一个固定动作,叫这个楚国隐士接舆,并不是说他真名就是接舆,而是以事代人,这件事可能是说他是个赶车的,也可能只是指他经过孔子车前这件事。这种命名方式在《庄子》里面随处可见。晋·皇甫谧《高士传·陆通》有:"陆通,字接舆,楚人也。好养性,躬耕以为食。楚昭王时,通见楚政无常,乃佯狂不仕,故时人谓之楚狂。"我认为晋人的说法不可信,还是按照庄子整体的人物命名风格去理解比较可信。二是凤,古代传说天下大治,德性盛行的时候,凤就会现世。这样这首歌的意思就很好理解了,说的是天下不德,凤不现世,圣人应该归隐,劝孔子不要四处游说了。

这个故事在《论语》里面也有记载,《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基本可以看出来,《论语》讲这个故事是从《庄子》摘抄过来的。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个纯学术问题,那就是《论语》的成书时间。首先看孔子的生卒年:约公元前551--公元前479。然后看庄子的生卒年: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我们知道孔子本身是叙而不作的,《论语》是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的创作,一般认为是孔子离世之后一百多年的时候成书。《微子》是后五篇,向来成书时间争议很大,如果我们可以假定这部分是抄《庄子》的,我们起码可以推出这部分的成文时间是孔子过世近两百年之后的。

============================
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中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2006年之前,你不知道这首诗,可以原谅;2006年之后,你还不知道这首诗,你就完全OUT OFTIME了!你难道不知道今年票房小甜心冯大刚同学导演的超级大片《晚饭》里面就用了这首诗么?就是这首诗,完全提升了《晚饭》的文化品味,你可以骂背景瞎扯剧情无聊对白搞笑人物苍白,但是你不能诋毁伟大祖国的宝贵文化遗产!

这首歌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是有出处的,就是汉·刘向《说苑》:"鄂君子晳泛舟於新波之中,乘青翰之舟,张翠盖,会钟鼓之音毕。榜枻越人拥楫而歌,於是鄂君乃揄修袂,行而拥之,举绣被而覆之。鄂君,楚王母弟也。"《晚饭》出来之后,有人据此说这是一首同性恋之歌,很是适合《晚饭》这部乱伦的电影,笑。

另外一个说法我没找到出处,说:鄂君子皙泛舟河中,打桨的越女爱慕他,用越语唱了一首歌,鄂君请人用楚语译出,就是这一首美丽的情诗。有人说鄂君在听懂了这首歌,明白了越女的心之后,就微笑着把她带回去了。

从情理上来说,第二个版本是后人的美化附会。不过,很多人一定更喜欢第二个版本,毕竟美好的东西大家都喜欢,特别是爱情这档子事。

============================
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传为荆轲作。《史记·刺客列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於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从曹沫到荆轲,《史记·刺客列传》一共记载了五位刺客,其中荆轲之名可谓最大。窃以为原因有二,一是荆轲刺杀的人等级最高,千古一帝,能和秦始皇捞上一点关系,名头就不一样了;二是他失败了,失败者有时会应为同情而获得远超应得的赞赏,除了荆轲,这一点也表现在后面要说的项羽身上。

战国策·燕策》记载了比《史记》更详细的荆轲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史记》在讲这段故事只是对《战国策》的缩写。《战国策》有三个小故事《史记》未取,一是奉金掷蛙,荆轲在池边以瓦掷娃,燕太子丹使人奉金代瓦。一盘扔完,荆轲回去了,说,我不是爱惜太子的钱,只是我手累了而已。二是千里马肝,荆轲和太子骑马,荆轲说:听说千里马的肝特别鲜美。于是太子丹回去之后马上杀最好的马,取肝进之。三是美人玉臂,荆轲和太子丹喝酒听美人弹琴,荆轲说:好手琴者!太子丹马上要送琴女给荆轲,荆轲说我只是喜欢他的手而已,于是太子丹命人砍下琴女的手,以盘进之。《战国策》为纵横家之言,"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历史要从这些人身上算起,其文也多有渲染夸张之处,故不可全信。但是其时,刺秦之事尚未点破,田光已死,荆轲出行之事只差一层窗户纸而已了。在这个时候,荆轲和燕太子丹都心照不宣,荆轲恣意放纵,率性而为;太子丹曲意逢迎,不惜血本,其实都是人性在特殊状态下行事荒唐的一种映像。这几个小故事或可作戏说观之,但何尝又不可当正史品之矣!

============================
楚人谣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史记·项羽本纪》:"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这句民谣怨念之重,似尤在目!

非常有意思的是学界如今对"楚虽三户"这句民谣的解释依然很不一致。一说三户指的是三户水(今河北临漳西)。意思是只要楚国还有三户水,就能忘秦,事实是,项羽败秦主力的战役就在附近;二说三户指的是楚国的三大姓:昭、屈、景,可惜,没有陈(胜)、项(羽)、刘(邦)姓,这三个人可都是楚人;三说这话就是说哪怕楚国还剩三户人家,最后都可以灭秦,极言楚怨秦之深!

楚国忘秦,我觉得是有文化根源的,战国七雄,燕、齐、韩、赵、魏都是很传统的中原文化,对于百姓而言,你国灭我国或者我国灭你国,都是肉食者操心的事情,百姓不会有太多的感觉。秦国虽然崛起于西部,和西戎混杂而有悍风,但是整体文化还是中原文化的。唯独楚国,自命蛮夷之地,尚巫有殷商遗风,在文化层面和中原文化并不混同,所以亡国之后,楚人屈辱感是很强烈的,更兼楚国国域广大,人口众多,民风亦蛮。在秦的暴政下,先站出来的是楚人,冲在最前面的是楚人,当不足为奇。

============================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传为项羽作。《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於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楚汉之争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意思的一幕。结果是流氓刘邦打败了英雄项羽。项羽虽亡,后世的景仰反而远超胜利者刘邦,也是一趣事。项羽这个英雄,我看是个假英雄,理由如下:

1、气量狭小,说项羽可以为士兵吮吸脓毒,但是舍不得奖赏下人。有说要奖给下人的印章,自己都把玩得角都圆了还舍不得送出去。能共苦,难同甘。

2、自满好谗,项羽进入咸阳,火烧阿房宫三月不息,然后说出这样的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难怪别人说他沐猴而冠了。还有自命霸王。整个标准土财主心态。

3、残忍好杀,坑秦卒二十万,这一条足够把他钉在反人类的历史耻辱柱上了!白起因为坑卒被打为兵家另册,他项羽凭什么逃过谴责。仅就史记他的本纪草草读来,烹人简直就是他的业余爱好,刘邦老爸都差点着了此道。这样的人,多活一天都是上天的过错。

4、刚愎自用,最显著的例子就是鸿门宴不听项伯言放走刘邦。前前后后不听的事情多之又多。以勇武胜的人,看不到自己的智谋短板,还自鸣得意,不亡非天道。

5、错解仁义,鸿门宴是例,阵前不烹刘邦父亦是。一个残忍血腥待人的人,居然对自己的对手讲仁义,无疑是这世界上最滑稽和搞笑的一幕。结合前面他待人的恶劣表现和对刘邦的不同来看,不是他脑子被枪打了,就是他潜意识暗恋刘邦。

6、儿女情误,儿女情长不是不可以,只是项羽的儿女情长在当时的背景下也显得这么无聊。虞姬对项羽而言明显不是爱恋的表现,只是恐惧到头,寻求的温柔乡的逃避而已。这个霸王行将就死的时候,内心居然是这么脆弱。这种表现只有南唐后主李煜投降前跑去听歌舞,叹息今后难得一览可以与之一比了。

7、强而不折,引一句老子的话: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项羽之败,最终败在不过乌江上面。死要面子到这种程度,也算死有余辜了。

不是我要以成败论英雄,只是项羽之败实在是因为他不是英雄,只是一个目光短浅,在乎一时之得失喜乐的莽夫而已。历史成就了他,也必然要毁灭他。我心目中的英雄本色:恪守大节,不拘小节,荣辱不惊,应时而动。流氓刘邦,无一不合也!

============================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是汉诗卷汉乐府里面的,拿出来凑十首之数,是因为我用这句话当QQ个人说明的时候,有人锐利地指出了我的"山无陵"写错了。解说的同时,也正好拨乱反正一下。

这句话应该很著名,我的意思是以另外一种形式著名,琼瑶婆婆在《还珠格格》里面用了这个汉乐府的一个改写形式: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琼瑶婆婆很喜欢抄古诗词来提升文化品味,源于《诗经》的在水一方,源于《汉乐府》的青青河边草,都是这样截的,这种截法和电影《晚饭》用《越女歌》有异曲同工之妙,结果就是她在这个文化外衣下面讲一个再庸俗无聊的故事,粗看上去依然是这么浪漫超脱。

但是琼瑶婆婆毕竟没文化,截改得都没文化,"乃"改"才"不说了,这个只是古今用字习惯而已。先说"陵"改"棱",陵者,型势起伏也,棱者,突出尖锐也。山无陵,就是说山化为平地,而无棱的山到处都是,南方不是一片片的包子山么。错了也就错了,琼瑶婆婆还非要在歌词里面白话解读,强化自己的错误:"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我无语了。

再就是琼瑶婆婆的截取让人愤怒。这首乐府最强的地方在哪儿?不是说生离死别的爱情,这样掏心的句子多的是。请注意"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五事相排,并无一个并列结构,五个词组,每一个词组的结构都不一样!这是多么强悍的文笔啊!写文字稍多一点就会感到写排比句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现在易地而处,你想五个意思差不多的东西,然后重叠言之,但是不许排比起来,你会如何写?

欣赏这样的古诗,非要用心才是。

2006.12.24 冰凉咖啡
祝大家圣诞快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果荆轲刺秦王成功了,刘邦项羽能提前灭秦吗?
历史上最危险的饭局:一场千年的误会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三户指的是谁?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项羽是楚人,刘邦也是楚人
亡秦必楚!深仇大恨使得楚国发此毒誓,最后楚人果真颠覆秦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