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死亡诗社 幕后揭秘 – Mtime时光网

About

关于《死亡诗社》你不知道的10件事

1写在诗社“宝书”扉页上的话来自梭罗的《瓦尔登湖》;基廷老师朗诵的《哦,船长!我的船长!》出自惠特曼的《草叶集》;另外还有莎士比亚的《第18号十四行诗》和拜伦的《她在美中步履姗姗》。
2导演彼得·维尔选择按照年代顺序拍摄本片,目的在于更好地表现孩子们和基廷老师之间的友谊关系的进展,以及对他与日俱增的敬仰之情。
3彼得·维尔在悉尼的一所名叫Scots College的私立男子中学读书,影片中很多场景都是再现了学校的风貌,如制服、纪律以及对学校的整体感觉等等。
4电影拍摄于美国东部的特拉华州,位于安德鲁斯大街的一所寄宿学校。
5在原著中,基廷老师是死于白血病的,但导演认为影片关注的主体应该是孩子们。
6Liam Neeson原先是把导演的权利交给Jeff Kanew,但在罗宾·威廉姆斯加盟该片后,使得彼得·维尔成为该片的导演。
7约翰·基廷这一角色曾经考虑过达斯汀·霍夫曼来扮演。
8基廷引自惠特曼的诗句引用有误,正确的诗句应该是:“我听见自己无拘无束的叫喊声冲破了世界的顶端。”
9尽管电影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50年代,但是学生们在用的化学课本“化学:一门现代教程”,是罗伯特·斯默特1987年版本的。
10许多乐器在影片中被错误地使用在了1959年,如玻璃纤维大号、金属鼓架、高音鼓,这些的出现都至少早了20年。

Quotes

台词金句

 船长,我的船长!
                ——约翰·基廷
 及时行乐,孩子们,让你的生命超越凡俗。    ——约翰·基廷 
 学会自己思考,学会欣赏文学和语言。不管别人怎么说,文学和语言的确能改变世界。 ——约翰·基廷
 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约翰·基廷
 一旦觉得自己懂得,就必须换一种角度来看。这可能显得有些荒唐,或者愚蠢,但必须试一下。同样读书的时候,不要只想作者怎么看,想想你自己怎么看。——约翰·基廷

Goofs

穿帮镜头

·在影片开始不久,我们听见有类似于天鹅飞过发出的叫声,而这些鸟看起来更像是八哥。

·事实错误:基廷引自惠特曼的诗句引用有误,正确的诗句应该是:“我听见自己无拘无束的叫喊声冲破了世界的顶端。”

·声音不同步:在命令学生们撕了他们课本上的诗句的时候,基廷的嘴唇运动和他说的话不吻合。

·时代错误:尽管电影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50年代,但是学生们在用的化学课本“化学:一门现代教程”,是罗伯特·斯默特1987年版本的。

·时代错误:罗伯特·迪亚尼编撰的诗歌文选“文学:阅读,小说,诗歌,戏剧和散文”,于1986年出版。

·事实错误:在每次会议的开始引用的梭罗的诗句不正确。

·时代错误:许多乐器在影片中被错误地使用在了1959年,如玻璃纤维大号、金属鼓架、高音鼓,这些的出现都至少早了20年。

·约翰·基廷让孩子们站在他的桌子上,他收拾自己的东西准备离开教室,然后是静静地站在他的桌子后面,此时有三个男孩站在他的左边,右边没有人。而在接下来一个拍摄他的桌子的镜头中,可以看见有两个孩子站在左边,两个站在右边。

·山洞里,当奴旺达在和女孩们说话的时候,他右脸颊上的口红印在不同镜头之间,位置不断变化,口红印的大小也和最初的不一样了。

Story

幕后制作

  一群受传统教育的学生和一位反传统教育的老师之间究竟有什么是值得我们去深思?学生们在无助的情况下所做的决定又是什么?《死亡诗社》回答了这样一个命题。本片是导演彼得·威尔的上乘之作,曾获得四项学院奖提名,赢得最佳电影原创剧本奖。主演罗宾·威廉斯的出色演技,也为本片增色不少。

 “非主流”的好莱坞导演

  电影在情节的安排上行云流水,没有任何花哨,喜剧式的上半场和悲剧式的结局使得观众的心情也随着情节的变化而跌宕起伏。有着丰富而深刻内涵,又不落俗套的剧本使该片荣获奥斯卡最佳电影原创剧本奖。虽然彼得·威尔是好莱坞导演,但他的电影却没有浓重的商业味,他总是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美学理念来诠释深刻又矛盾的人性,为影片赋予丰富而深邃的内涵。在本片中,导演彼得·威尔更深入地涉及到成人与小孩的矛盾冲突,妥协服从与自我实现的无奈对抗,禁锢的思想与年轻生命的对立。
  影片从1988年11月14日开拍至1989年1月15日结束,历时2个月整。故事虚构了一所位于佛蒙特州的威尔顿预备学院,而影片的实际拍摄地是位于特拉华州的圣安德鲁学校。电影剧本根据作者托马斯·舒曼在蒙哥马利·贝尔学院(一所位于田纳西州首府纳什维尔的男子预备学校)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影片中基廷老师的角色灵感来自于康涅狄格大学的英文教授萨缪尔,是作者托马斯·舒曼曾经在蒙哥马利·贝尔学院读书时的老师。电影的另一个灵感来自于詹姆士·希尔顿的小说《再见,基普先生》,该书至少4次被改编成电视剧或电影。

  更改的结局

  原著中故事的结尾,佩里先生控告基廷毒害了内尔的心灵,要求学校赔偿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损失。托德和其他死亡诗社的成员联合起来为基廷老师进行辩护。此时身患白血病的基廷老师病情日益严重,孩子们也被留校察看,最终基廷老师死于白血病,但是却对孩子们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导演更改了原著的结局,更加突出了孩子们的个人成长经历,但他同时表示他希望当时遵循了原著的意思。同时,该片成为北美高中英文课上的电影教材。
  为了能够更好地捕捉到孩子们之间友谊的微妙发展,以及他们对基廷老师日益增长的敬佩之情,导演特地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拍摄。

  关于演员

  当年在选演员时,比尔·莫里和达斯汀·霍夫曼都是基廷老师的人选,但是杰夫·凯纽打算执导这部电影后,就让罗宾·威廉斯出演了该角色。事后达斯汀·霍夫曼对罗宾的试镜大为赞扬,认为他一定会比自己演的更加出色。
  罗宾·威廉斯饰演一位50年代的英文老师基廷,他热爱文学、爱好诗歌,鼓舞年轻人发挥个性的。他尽量收起一贯的搞笑伎俩,但他的即兴幽默已经深深融进基廷老师的教学风格当中,他出色的表演为本片增色不少。
  当年年仅18岁的伊桑·霍克饰演一个害羞、缺乏自信的好学生托德(Todd),并在片中大放异彩。在采访时他对导演彼得·威尔盛赞有嘉,认为导演对他的事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对导演的第一印象是“他讲话很有意思”,尤其是当时伊桑还没怎么遇到过澳大利亚人,但是他很快明白了导演想要的效果,他也交出了自己完美的答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死亡詩社》影史上最經典的教師題材電影之一 彼得·威爾“奧斯卡噩夢”的開始
可悲的现实妥协者
悲剧二重奏——论影片《死亡诗社》里的悲剧性
​这世上最酷的事,就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灵魂唤醒灵魂
《死亡诗社》影评
教师节,你会送礼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