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沧浪之水(一):悲情的屈原忧伤的端午

 

一、端午的光复与光大

在中国传统的节日中,端午节应该算不上是显赫的节日,它没有中秋的祥和、春节的喜庆,春运大迁徙的壮观恢弘、全民参与、让人叹为观止,较之清明与中元节(七月半“鬼节”),又少了一份宁静与肃穆。

端午节地位的光复与光大,直接得益于几年前韩国的不怎么靠谱的端午申遗,它刺激了我们脆弱的神经,我们眼睁睁地看着韩国成功地劫掠了我们的文化,悲愤难抑。痛定思痛之后,我们终于感受到了这寻常节日的深处,那个叫做“文化”的东西。

于是,我们有了一天的假期,粽子的身价也一举超过了包子和饺子。我们还记起了一个人,那是二千二三百年前比我们还要悲愤的屈原,可是,恰恰忽略了屈原所以悲愤的原因。

二、端午其实是个忧伤的故事

2291年前的今天,也即屈原沉江的那天,想来应该是一凄风苦雨的黄昏吧?

朝中遭排挤,君王不信任,民众不理解。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当江水漫过头顶的时候,是决绝还是绝望?

屈子之才却不免离骚之忧,留下了2000多年的悲怆。

三、屈原是一个符号

好像不止是楚国故地的湖北人吃粽子,东北、甚至秦国故地陕西人及周边也在吃粽子。对了,还有朝鲜半岛的韩国。

有人说,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作为楚国遗民,在湖北人做来,是再正常不过了。而齐、燕、赵、魏、韩等国的后裔,吃粽子纪念屈原属于莫名其妙。特别是韩国,跟你没有关系的一个外国人,瞎纪念什么?

这样的诘问有没有道理姑且不论,我们可以先看一个现象:圣诞节,一西方基督徒的节日,与你中国人何干?这些年国人越闹越欢,还整出“圣诞大餐吃饺子”的中国特色,人家怎么没诘问你?

记得当年胡适曾质疑过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屈原这么个人,因为司马迁之前并无关于屈原的记载。这似乎不是个问题,可以留给历史学家。于我们看来,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屈原已成为一个符号,一个象征。和岳飞、文天祥一样,成为爱国忠君忧民的直观载体,使我们心中的崇高与神圣不再抽象。

四、悲情但不是悲剧

说起屈原,世人大多冠以“悲剧”一词。从中国人习惯的处世哲学看,似乎是对的,理想主义与现实的碰撞,注定是粉身碎骨——这或许是一种宿命,更是中国文人理想中的应有的风骨,屈原做到了,朱自清也做到了,与之同类的还有“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兄弟。

“其志洁,其行廉”,“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又如“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砒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楚辞章句叙》)“其忠可以激俗,其清可以厉贪。”(唐王茂元《楚三闾大夫屈先生祠堂铭并序》)屈原,是担得起这样的赞美的。

不愿同流合污,怀瑾握瑜,一腔热血无人理会,一腔忠诚无人能解,不得已决然投江,以至于千年后的我们依然感受到屈子的孤寂无助与无边悲情。

 

假如历史可以假设,我为屈原设计了几种选择:

第一,随渔父而去,做一隐士。进,可效姜子牙,退,可作陶渊明,即使不能建立旷世奇功,至少无损名节;

第二,顺应潮流,“与世推移”。中国历史上的贰臣还少吗?而且名声不都是很差的。不想当洪承畴、吴三桂,就当施琅吧,以其品行才干和楚王的不待见,谅秦王不会有太多的为难,至少不会放逐;

第三,加入国殇勇士的行列,慷慨赴死,“严杀尽兮弃原野”,成就 “鬼雄”。

可是,夫子还是选择了第四条路,怀石沉江。

凡事总得有个评判标准:孔子曰成仁,孟子曰取义。那么,屈原的选择是用死亡给理想献祭,求仁得仁,求义得义,我们有什么理由谓之悲剧呢?如果一定要说悲剧,只能是楚国政治的悲剧。

某“成功人士”说,屈原是一个失败者,他本来可以做一个成功者,仅仅因为他不会与楚王沟通。才有了遭谗放逐,愤而沉江的结局。

我想,如果屈原选择了“与世推移”,那么将成为另一个意义上的屈原,由于坍塌了我们的信念,涂炭了我们的理想,或为历史的悲剧;而透过对屈原精神的不同解读,折射出今人精神世界的荒芜,无疑是现实的悲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谁造就了屈原的悲剧?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端午节遐思
你知道秦人是如何过端午节?
关于端午节你所不知道的冷知识
【端午专题】郑炯炜作品《五月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