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梅花尽头,少年如斯 | 纪念张枣


张枣,湖南长沙人。著名诗人,学者和诗歌翻译家。文学激情燃烧的20世纪80年代初,少年张枣顶着诗歌的风暴入川,二十诗章惊海内,以《镜中》《何人斯》等作品一举成名,成为著名的“巴蜀五君子”之一。


出版作品有:诗集《春秋来信》《张枣的诗》,《中国文化现代性研究》(德文),主编有《德汉双语词典》,《黄珂》等书。另有英语、德语诗歌和童话译作若干。出版译作《史蒂文斯诗文集》(与陈东飚合译)、童话绘本《暗夜》等。2012年4月,《张枣随笔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84年,刚刚22岁的张枣写出了《镜中》,诗中圆润流转的语调、唯美的用字、梦幻般的气氛,足以击中每一个读到它的人。《镜中》并不是横空出世。在那之前,张枣已经有6年的正式练笔,“很刻苦,心高气傲,但有一个好习惯:不着急,不屑于成功。”


不屑于成功,却真诚地追求着知音写作。他曾在一篇文章里这样写道:“写一首高山诗,写一首流水诗。”这种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心情,使得张枣在巴蜀与柏桦、欧阳江河、钟鸣、翟永明相遇,以至有了著名的“巴蜀五君子”。


张枣的早熟曾让他的诗人好友们吃惊不小,个中缘由与他的家庭有关。1962年12月29日,张枣生于湖南长沙“出过些人物”的张氏家族,有着“诗是吾家事”的氛围。他父亲是学俄语的,写诗,喜欢普希金,常读俄语诗给他听。


在读书上,张枣被目为神童。不到十六岁,他便考入湖南师范大学,专业是英语。语言方面,张枣的天赋很高,不仅英语,德语、法语、俄语都相当精通,还习过拉丁语,这让他有能力阅读外语诗,并将在外语诗中琢磨出的精微之处放置在汉语写作中;还可翻译他喜欢的保罗·策兰、乔治·特拉科尔等人的作品。他的译作虽然很少,但风格独特,为同行称道。这是后来的事。



大学期间张枣正式写诗,且认定了自己“诗人”的身份,对诗歌的狂热由此而始。那时他经常与韩少功、何立伟等人进行写作交流,但除张枣外,几人都以写小说为主,这交流便让他不甚快意。张枣是个极爱热闹的人,相信“文学是寻找知音的活动”,于是,大学毕业在株洲工业大学教了一年英语后,他终于受不住寂寞,更被当时四川几近沸腾的诗歌江湖所吸引,在1983年考入四川外语学院。在重庆,发生了他“文学活动中最重大的事件,就是遇到了柏桦。”


1984年深秋或初冬的黄昏,张枣拿着刚写就的《镜中》与《何人斯》到好友柏桦家中时,对《镜中》是把握不定的。这首在张枣的诗中确实也不属精品。尽管如此,诗中的古风和现代性形成的陌生感,彰显了张枣的明确诗观,如他自己所说:“我试图从汉语古典精神中演生现代日常生活的唯美启示。”他的这一写作追求在不到二十岁时就已开始。


而柏桦看了《镜中》后对张枣说,此诗将让你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果不其然,张枣更多的杰作都没有流传如此之广。正如记住了落满南山的梅花,许多人也不断地记起倜傥翩翩的张枣。



以诗歌在当代中国的边缘地位,恐怕再无“轰动大江南北”的可能,但这首《镜中》仍然传诵出了诗歌小圈子。当柏桦作出这个预言时,张枣张大眼睛,犹豫着,半信半疑。他一直不能理解:《镜中》太浪漫,不如自己其他的一些诗歌那么成熟,技巧高超,为什么会如此受欢迎?但是就像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样,这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青春感伤,天然地具备了流行的元素。诗中勾连起传统的意象,意境圆融,诗句清晰干净,非常现代,让读者觉得又是熟悉,又是陌生。更何况诗人如此年轻。这首诗,是带着天才的气息被创造出来的。


在当时的重庆,四川外语学院和西南师范大学有两个诗歌圈子,前者以张枣为首,后者以柏桦为首。这两个诗歌圈子,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诗歌主张。当时的诗坛,仍然是北岛、舒婷等“朦胧派”的天下。他们的诗作在1979年被官方媒体刊登之后,引起冒犯性的争议,也赢得了全国范围内的声誉。但是“朦胧”并非诗人们自发的美学主张,其后要怎么发展?而他们的诗作也受到了后起诗人们的质疑。


1985年早春,“第二代”诗人代表北岛去到重庆,在张枣的宿舍与张枣、柏桦进行了简短的谈话。这场“第二代”与“第三代”的见面只是开端。1991年,《今天》在海外复刊时,北岛邀请张枣做诗歌编辑。当时二人都“孤悬海外”,同病相怜,却也藏着更深的分歧。



1986年,张枣随德国女友赴德国读书。关于在德国的生活,张枣给诗人陈东东的信里抱怨道:“我在海外是极端不幸福的,试想想孤悬在这儿有哪点好?”“你可以想象国外生活的紧张节奏吗?不但省略了我们十分颓废的午睡,吃饭也马马虎虎,睡眠也随随便便,生活就是一只表,昼夜不停地运转。对于我们中国人,尤其是我这种好逸恶劳的家伙,算是一场大惩罚。”


和热闹鲜活、友朋相伴的中国相比,德国是要寂寞得太多。这里不再有诗友间的互相激发,也没有掌声随时在侧,甚至婚姻生活也不顺利。张枣烟抽得很凶,开始酗酒,每天晚上都要喝醉,才能入睡。但张枣也认为“这是神的意旨”,所以他觉得,“这个牢我暂时还得坐下去。”这么说可能与他一直钟爱的“陌生化”有关。


张枣在德国期间所写的诗歌大部分收录在《春秋来信》中,并在1998年在国内出版。这本他称之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诗集,只收了他的六十几首诗和一些译诗,展现了他希望被读者看待的诗人形象。陈东东跟他第一次见面的当天晚上,在一家小饭馆里,张枣让陈东东看他的那卷诗稿。“我是个大诗人”,张枣对陈东东说,说了不止一次。



但是后来追溯的“陌生化”决定论,并不能弥补复杂的漂泊感。他老觉得得不偿失。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起,张枣开始经常回国,与此同时,诗歌之于中国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是1980年代,文化处于中心位置,诗歌已逐渐被边缘化,诗人不再成为明星,而中国的物质生活却迅速丰裕起来。诗人钟鸣形容说,革命和金钱教育了一代人,代价惨重,前者破坏了诗人和历史最幽暗的部分,后者破坏了诗人和文学——乃至书写——最纯洁的关系。


大约在2006年,张枣做出了抉择,彻底返回了祖国。他对这个决定的原因这样表述:我渴望生活在母语的细节中。我当年与它分开,是因为自己本事不够,需要依靠身体的距离的帮助来落实陌生化。现在练好了桩,该像只蝉儿一样飞回去唱一唱。“我相信我作为诗人的命运只有回到祖国才能完毕。”



回国后的张枣选择了滋味浓重的生活,但是更为严肃的北岛却不认同这个选择。北岛经历了漫长的流放生涯,曾在北欧孤独的永夜难以入眠,但是他说,他感谢寂寞,让他完成了生命的沉潜,没有淹没在国内的虚华之中。他觉得这是诗人、作家必过的关坎。在张枣回国前,北岛曾经和张枣通过几次很长的电话,他深知张枣性格的弱点,他认为,声色犬马和国内的浮躁气氛会毁了他。他对张枣说,你要回国,就意味着你将放弃诗歌。张枣完全同意,他说,他实在忍受不了国外的寂寞。


2010年3月8日,48岁的张枣因肺癌在德国医治无效去世。之后,诗人们评论他的诗歌成就,回忆他才华飞扬的青春——逝去的人很容易成为神话,却很少提及他最后的日子。只有在只言片语中,表达些许惋惜。张枣在纵情“生活”,也仍然热爱诗歌,谈论诗歌,但是写作需要更大的意志、更严格的纪律,无法创造,让他更觉压力,也更加投入“生活”。钟鸣说,他后期生活的紊乱,证明了他的绝望与放弃,同时,也证明了原来对他期望很高的人,也完全放弃了他。



张枣一生短暂,只留下百首不到的诗作,汉学家顾彬写讣闻道,他是一个天才,但他没有珍惜自己的才华。然而张枣也早已这样说:“写作就是一件无用的事,是浪费生命、青春年华的颓废行为……就是追求失败。”



2018年3月8日,是张枣逝世8周年的纪念日。一位诗歌之星的陨落,纵然使人忧伤,但他留给我们的诗句,却一遍又一遍在唇齿之间吐露芬芳。


把他的诗带在身边吧,就像他还未曾离去一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镜中》不是张枣最好的作品,却是了解他最好的门径 | 唐晓渡读《镜中》
流亡者与对话者的存在之诗 | 人物·张枣|诗歌|诗作|镜中|诗人
《回到镜中的诗人》张奇开/sina
为了生者和逝者,大地之书翻到此刻丨北岛在先锋
追寻诗歌之甜———张枣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