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甜瓜病害
甜瓜病害介绍及防治

  一、蔓枯病

  1.症状

  主要危害瓜蔓,主蔓侧蔓都易发病,发病部位常在植株茎蔓的近基部。病斑开始在近节部呈淡黄色,油浸状斑、稍凹陷、病斑椭圆形至梭形,病部易裂,并分泌出黄褐色胶状物,干燥后呈红褐色,或黑色块状。生长后期病部逐渐干枯凹陷、呈灰白色,表面散生小黑点。叶和果实也可受害,叶片上病斑黑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上有明显的同心轮纹,叶缘老病斑上有小黑点,病叶干枯呈星状破裂。果实上初期产生水浸状,病斑中央变褐色坏死斑,呈星状干裂,引起瓜腐烂,果实膨大到成熟期发病猛,蔓延迅速,严重时会造成绝收。厚皮甜瓜(哈蜜瓜型)易感病,薄皮甜瓜(普通甜瓜)抗病性较强。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此病由球腔菌感染引起的病害。病菌可在病残体上、土壤里越冬,种子表面也能带菌。病菌靠风、雨传播。病菌可从茎的节间、叶和叶缘水孔及伤品侵入。高温高湿、叶蔓茂密、通风不良、缺肥、植株长势弱均易发病,重茬地、低洼地发病重,施肥和整蔓造成伤口,病菌易侵染。

  3.防治方法

  实行2~3年的轮作。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并注意氮、磷、钾肥的合理搭配。

  播前种子消毒。 用70℃的热水烫干种子10分钟,水的体积是种子体积的3倍,烫种时要不停地搅拌,使种子受热均匀。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朵麦可15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用雷多米尔加百菌清至糊状涂茎。

  二、枯萎病

  1.症状

  发病初期,植株叶片从基部向顶端逐渐萎蔫,中午尤其明显,早晚尚可恢复,数日后植株全部叶片萎蔫下垂,不再恢复。茎蔓基部稍缢缩(变细),表皮粗糙,常有纵裂。病部在潮湿时,根茎部呈水渍状腐烂,表面常产生白色或粉红色霉状物。有的病株根褐色,易拔起,皮层与木质部易剥离,其维管束变褐色。苗期至成熟期都可发病,苗期造成子叶或全株萎蔫,茎基部变褐缢缩,呈猝倒状。发病高峰期在植株开花至座果期。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枯萎病的病原菌是镰孢霉属真菌。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厚恒孢子和菌核在土壤和未腐熟的带菌肥料及病残体中越冬,种子内部或表面都能带菌,是第二年发病的初次侵染源。病菌在土壤中,离开寄主仍能存活5~6年。厚恒孢子及菌核通过牧畜的消化道后,仍可保持其生存力。

  病菌在田间主要靠风雨,灌溉水和肥料、农具,种子等传播,地下害虫和线虫也可带菌,成为传播媒介。害虫造成根和根颈部的伤口,为病菌侵入创造条件。病菌由根尖、伤口和发芽种子的胚表皮细胞间隙侵入,然后进入维管束,在导管内发育,分泌毒素,干扰新陈代谢影响水分运输,引起瓜萎蔫,导致死亡。一般土质粘重,瘠薄,偏酸性或偏碱性重的土壤发病重。耕作粗放,过量灌水,或雨后造成田间积水,施肥不足及施用末腐熟带菌的有机肥料,偏施氮肥等都易引起发病。

  3、防治方法

  与非瓜类作物实行5年以上轮作,最好是水旱轮作。

  播种前种子消毒。 ①浸种,用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40分钟,捞出后用水冲洗干净,催芽,播种。②拌种,干种播种时,将种子用水浸后捞出,以种 子重量的0.2%~0.3%的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粉剂拌种,然后再播种。

  加强栽培管理,播前平整好土地,施足腐熟的有机肥作基肥,灌足底水,幼苗期适当灌水,生长期浇水时严禁漫灌和串灌。追施有机肥,合理搭配氮、磷、钾复合肥,可以增强植株抗病性。

  选用抗病品种。一般薄皮甜瓜比厚皮甜瓜抗病。

  嫁接育苗。用南瓜,瓠瓜作砧木进行嫁接栽培。

  药剂防治。 重病田可穴施药土,药土的比例为1:100,在穴内下铺、上盖,然后覆土。 可选择的药剂有70%甲基托布津,50%多菌灵等。田间发病初期可选用25%溶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在植株根部浇灌,每株灌药250毫升,每5~7天一次,连灌三次。用“绿享一号”、“绿享二号”、“绿享五号”进行土壤处理苗床每平方米1克对枯萎病防治效果较好。

  三、疫病

  1、症状

  茎蔓及嫩茎节发病较多,叶和果实发病少,成株期受害重,苗期较轻。发病初期茎基部呈暗绿色水浸状,病部渐渐缢缩(变细)软腐,呈暗褐色,病部叶片萎蔫,不久全株萎蔫枯死,病株维管束不变色。叶片受害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水渍状大病斑,发展速度快,边缘不明显,干燥时呈青枯,叶脆易破裂。瓜部受害软腐凹陷,潮湿时,病部表面长出稀疏的白色霉状物。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该病是由疫霉真菌侵染引起的病害。病菌以菌丝体、卵孢子等随病残体在土壤或粪肥中越冬成为第二年主要初次侵染源,种子也能带菌,但带菌率较低。翌年条件适宜孢子萌发长出芽管,直接穿透表皮侵入体内,在田间靠风雨、灌溉水及肥料、农具等传播。

  病菌发育温度为5~37℃,发病适温28~30℃,在适温范围内,高湿 (相对湿度85%以上)是甜瓜疫病流行的因素。发病高峰多在暴雨或大雨之后,田间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病害将严重发生。重茬栽培或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发病重,追肥伤根发病重。

  3、防治方法

  实行轮作。选5年以上末种过葫芦科作物的田块种植。

  选用耐病、抗病品种。

  加强田间管理。采用高畦栽培,中午高温时不要浇水,严禁漫灌、串灌。

  药剂防治。用70%疫霜灵可湿性粉剂(乙磷铝) 灌根或喷雾,对疫病防治效果较好。也可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250~300毫升,每7~10天一次,连续防治3~4次。

  四、炭疽病

  1、症状

  幼苗发病,子叶边缘出现褐色半圆形或圆形病斑。茎基部受害,患部缢缩,变黑褐色、幼苗猝倒。生长中后期,叶片、茎蔓和瓜果都可受害。叶片发病时,初为黄色水渍状圆形斑点,病斑扩大后变褐色或黑色晕圈,有时出现同心轮纹,干燥时易破碎。茎和叶柄上的病斑椭圆形、稍凹陷,上生许多小黑点,严重时叶片干枯。果实受害,初为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后扩大成圆形,凹陷的暗褐色病斑常出现龟裂。潮湿环境下,甜瓜成熟果极易在病斑上溢出粉红色粘质物质,严重时病斑连片,甚至完全腐烂。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该病是刺盘孢属的真菌侵染所致。病株残体和种子带菌,是主要的初次侵染源,病菌借风雨传播,田间操作也能传播病菌。甜瓜在贮藏运输中病菌也能侵入发病。

  湿度是发病的主要因素, 降雨过多,温度在20~24℃,相对湿度在97%以上时,发病最快, 相对湿度低于54%时病害就不能发生。连作地、田间过多施用氮肥,植株密度大,排水、通风不良等发病重。随着果实的成熟度抗病性而降低,贮藏运输期遇到潮湿环境易发病造成腐烂。

  3、防治方法

  选用无病种子及种子消毒。从无病株、无病果中采收种子。播种前种子消毒,用70~80℃的温水烫种1分钟,烫种时不停搅动,用清水洗净催芽或播种。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得量的0.3%拌种。

  加强栽培管理。 选择排水良好的沙壤土种植,与非瓜类作物进行3年以上的轮作。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性。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收获后把病蔓、病叶、病果清出田外烧掉。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开始喷药,常用药剂有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25%溶菌灵600倍液。

  五、霜霉病

  1、 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先出现水渍状黄色斑点。病斑扩大后,受叶脉限制呈不规则多角型黄褐色。在潮湿条件下,叶背面病斑上有灰黑色霉层,底部叶片先发病,由下至上蔓延,严重时病斑连成片

  ,全叶黄褐色,干枯卷缩,叶易破,病重植株一片枯黄。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此病是由假霜霉真菌侵染所致。病株残体带菌,温室内越冬,病菌靠风雨、气流、昆虫等传播。

  湿度大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在叶面上 有水滴和水膜的条件件下,温度在16~20℃时,病菌就能侵染发病。暴雨、大雨或漫灌后,病菌易侵染,发病快,易造成病害发生和流行。在干燥的条件下病菌2~3天就失去萌发力。因此保护地空气湿度的大小是发病的关键。

  病菌对温度适应范围广, 5~30℃病菌都能萌发,侵入温度范围为10~25℃。病害流行的适温为20~24℃,温度高于30℃或低于10℃病害就受到抑制。露地栽培5月上旬~6月中旬发病重,温室、大棚栽培,3月中旬~6月中旬发病重。

  3.防治方法

  选择抗病品种

  选择地势高,土质肥沃,质地沙壤的地块栽种,重施有机肥,追施磷钾肥。在生长前期适当控水,结瓜后严禁大水漫灌,及时整枝,保持田间通风良好。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喷药加强防治才能收到良好预防效果。一般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40%疫霜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防治效果较好。

  六、白粉病

  1.症状

  主要侵染叶片、叶柄,茎蔓也可受害,果实受害较少。发病初期,叶面上产生白色粉状小霉点,不久逐渐扩大为成片白粉层,逐渐蔓延到叶背、叶柄和蔓、嫩果。后期白粉层变灰白色,白粉层中出现散生或堆生黄褐色小粒点,小粒点最后变黑色。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此病是由单丝壳白粉菌真菌侵染所致。病菌可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借气流雨水传播。温室中可常年发病。病菌在10~30℃之间都能萌发,而以20~25℃最为适宜,一般田间湿度大,气温在16~24℃时,白粉病流行加快,发病重。在偏施氮肥,植株徒长,枝叶过密,通风不良,光照不足发病也较重。

  3.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采取加强栽培管理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田间应注意加强水肥管理,防止植株徒长和早衰,施用有机肥,氮磷钾复合肥,及时整枝,保持通风良好,作物收获后病株残体及时清除,减少第二年初侵染源。

  药剂防治。 植株发病初期查清发病中心,及早喷药,控制病源蔓延。发病后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用20%粉锈宁乳油15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较为显著。预防用药可选50%甲基托布津可湿粉剂或25%溶菌灵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效果较好。

  七、叶枯病

  1.症状

  病菌以危害叶片为主,也可危害叶柄、瓜蔓及果实。发病初期病斑为褐色小点,逐渐扩大呈直径2~5毫米的圆形斑,边缘隆起,界线分明,具有微轮纹,中央呈白色,外围为褪绿的褐色晕圈。发病后期有时几个病斑全并成大斑,不久叶片焦枯。果实染病,病菌可侵入果肉,导致果实腐烂。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真菌感染引起的病害。病害可以由种子、病残体携带,成为初侵染源,病斑上病菌靠气流、风、雨传播,形成再次侵染。坐果期气温高、田间湿度大,易于病害的发生。病菌在5~40℃范围内均可萌发,最适宜温度为25~32℃。瓜地连作,排灌不良,植株生长不良均易于发病。一般坐果以后植株受害重,品种间抗性差别较大。

  3.防治方法

  选用无病种瓜留种子及种子进行处理。①温汤浸种:种子在55~60℃温水中 (即三份开水兑一份凉水) 浸种15分钟,浸种时不停搅拌。②药剂拌种,浸种后,催芽前按种子重量的0.3%用50%多菌灵拌种,直接播种。

  瓜地要及早清除病残体,重施有机肥,亩施5000公斤以上。

  严格选地,实行轮作换茬,不与葫芦科作物连作。加强肥水管理,不漫灌、串灌。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25%溶菌灵可性粉8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

  八、细菌性角斑病

  1、 症状甜瓜的整个生育

  甜瓜病害介绍及防治

  期都能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果实和茎蔓。子叶上发病呈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浅黄褐色、半透明点状病斑。真叶发病,叶片呈水渍状小点,随后逐渐扩大, 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潮湿时叶背面病部溢出黄白色“菌脓”,后期病叶干枯,呈现黄褐色。病斑脆弱,易干裂脱落。茎、果实的病斑初期呈水渍状凹陷,带有大量细菌粘液。果实表面病斑处易溃烂,裂口向内扩展,一直延伸到种子上,致种子带菌。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该病为细菌性病害。 病菌由病残 种子携带成为初侵染源,病菌可由伤口和自然孔口如气孔、毛孔等侵入植植株,导致感病,若种子带菌,种子发芽时病菌即侵入子叶。病菌可通过风雨及昆虫和人的接触传播,形成重复侵染。低温多湿,或潮湿多雨,田间湿度大是病害发生的主要条件。连作地发病重。

  3、防治方法

  播种前种子消毒: ①采用60℃温水浸种15分钟,浸种时不停搅动。②采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拌种后直接播种,不催芽。

  实行与非葫芦科作物2年以上轮作。

  加强田间管理。生长期及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并进行深翻。田间应施足基肥,及时追肥,合理灌水,适时整枝,加强通风,降低田间湿度。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药,用25%瑞毒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防治。

  九、病毒病

  1、 症状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心叶出现明脉,后发展为花叶或深绿色病斑、畸形,干旱时病叶缩小,瓜蔓失去结果能力。一种是黄化型,在叶片上初为褪绿黄斑,后转为斑驳花叶,叶变黄、变厚,叶脉突出,叶缘呈锯齿形,株形矮缩,节间短。一种是坏死型,叶片上产生系统的不规则的坏死褪绿斑点和条斑,严重时植株矮化。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此病由病毒侵染所引起的病害。病毒在杂草、露地和温室、大棚中的作物体内越冬,经昆虫再传播,蚜虫传播危害最大。

  温度高、日照强,干旱易使蚜虫繁殖和迁飞,并降低植株抗病性,因而发病重。田间栽培管理粗放,缺水、缺肥,发病较重。瓜田间杂草丛,邻近田毒源多,蚜虫传播也发生较重。瓜田病毒病症状表现明显的适温为18~26℃,在36℃以上一般不再现症状,出现隐症现象。瓜类生长发育不同时期抗病能力不同。从出苗到开花期对病毒病敏感从授粉到坐瓜,抗病毒能力稍有增加,坐瓜后抗病毒能力更强。开花前染病,可能不结瓜或结畸形瓜,坐瓜期染病,瓜的品质有所降低,结瓜中后期染病只能在新梢上出现花叶,危害较轻。

  3.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和耐病品种,薄皮甜瓜比厚皮甜瓜抗病。

  轮作避免重茬。远离菜地种植,切忌甜瓜与南瓜混种,以免蚜虫相互传毒。适时早播并采用地膜、塑料薄膜覆盖,进行早熟栽培。

  加强肥水管理。要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结果期用0.2%~0.3%酸二氢钾进行叶面追肥,可对病毒病起到钝化作用,达到防病目的。

  种子处理。播种前用60~62℃温水浸种10分钟,浸种时不断搅动,待水冷凉后,再浸18小时, 然后催芽、播种;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20分钟,冲洗干净,再用清水浸18小时,然后催芽,播种。

  彻底消灭蚜虫。目前用2.5%一遍净乳油500~800倍液,防治蚜虫效果较显著,或用40%乐果乳油800~1000倍液防治。

  发病初期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或25%病毒K1000倍液防治。 宁波农经网 滦县农业信息中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季豆主要病虫害症状、发病条件和防治方法
花生如何防治花生冠腐病
甜瓜四种真菌性病害防治技术
番茄灰叶斑病高湿环境发病又急又重,采取7项措施有效防治效果好
西瓜枯萎病导致萎蔫死藤,了解发病规律,6项综合措施防治效果好
【重磅】高温不仅影响玉米不结实,同时还有瘤黑粉病|为来年不受灾害请及时防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