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鲁迅的原配妻子朱安
userphoto

2022.08.20 湖南

关注

人生四大乐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但遇见这样的乐事却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他与妻子的婚姻存在近41年,但从未有过夫妻之实,洞房花烛夜在别人看来都是春宵一刻值千金的美事儿,在他这俨然成为了一种无法逃避的痛苦。

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先生,他在自己的新婚之夜因为不想跟妻子圆房,便独自躲到书房去。

甚至为了控制自己的生理需求,他拼命工作,为了让自己保持禁欲,在天寒地冻的冬天都只穿薄裤子来压抑自己。

鲁迅一生正直坦荡,执笔战斗,但却怎么也没能逃脱出一段婚姻带给他的桎梏,而在这段婚姻中受到伤害的却不止一人。

1906年六月初六,浙江绍兴的周家门外围了一大圈乡里乡亲,大家簇拥在周家门口,指指点点议论着。

吉时到!随着一声响亮的吆喝,地上一簇簇鞭炮被点燃,在这噼里啪啦的吵闹声中,从火红的花轿里慢慢走出来一个蒙着盖头的女人。

此时的新郎呆若木鸡,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心里满是无奈与焦虑,他看了一眼新娘的脚,虽然看起来不像是“三寸金莲”,但不知怎么,看着还是觉得别扭。

而此刻的他之所以没有太大幅度的动作,除了心情糟糕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怕头上的戴着的假辫子一不留神掉下来,他在心里祈祷着,赶紧结束这场荒唐的仪式吧。

周家门庭人头攒动,新娘子在一众看热闹的人中间下轿走踉踉跄跄,突然她的鞋被轿子牵前头的粗木棍子绊了一下,本来就不合脚的鞋一下子被“脱”掉了,随鞋掉落的还有一大团一大团的白棉花。

新郎盯着被轿子“脱”掉的鞋和散出来的棉花,再回头看新娘那双无处安放,想要躲避的“三寸金莲”,瞬间明白了,他倒吸一口凉气,心中的绝望无法言说。

这场婚礼的男主角就是鼎鼎大名的文豪鲁迅先生,而那位“鞋塞棉花充大脚”的新娘叫朱安,是鲁迅的原配夫人。

尴尬并没有持续很久,看热闹的人们对新娘露出的“三寸金莲”似乎并不关心,而此刻的鲁迅呆在那却像是个怪人。

好不容易熬到礼成,两人被送进了洞房,待人都走了之后,鲁迅漫不经心的掀起新娘的盖头来,随即顺手摘下了自己的假辫子。

只见朱安长着一张长脸,身材矮小,第一眼看鲁迅的时候眼神中带着被驯服的软弱和慈善,抛却那双小脚不说,这样的长相和气质实在无法让鲁迅欢喜起来。

而新娘朱安看着摘掉假辫子的鲁迅一脸不悦,她想到了自己在鞋里塞满棉花的事被暴露,心里感到愧疚却无从下口。

鲁迅压根也就没想听她解释什么,天还没完全黑透就起身上床蒙着被子自顾自躺下了。

母亲鲁瑞按着头让他娶了这么一个女人,作为接受过新思潮洗礼的鲁迅来说怎会甘心呢?

爱情本就应该是两情相悦,而不是封建礼教那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看着眼前这个如木偶一样的女人已经成为自己的妻子,鲁迅陷入了深深的绝望。

一边是母亲的“为了你好”,一边是挑不出任何毛病的贤惠媳妇,那到底是哪里错了,哪里错了呢?

鲁迅想着想着竟然开始流泪,那种无法申辩的委屈就像一根利刺横亘在他心中。

过了不知道多久,朱安在一边正打算服侍他洗漱休息,鲁迅不耐烦起了身,发现朱安正用奇怪的眼神打量着自己。

鲁迅抓起镜子一看,脸上竟然被被单染出了靛青色,难道是泪水洇到了被单上,此时的鲁迅又羞又气,起身抱起自己的一团铺盖往书房一扔,气哄哄的走进去了。

朱安全程看着鲁迅,却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就这样在新婚之夜,鲁迅一个人睡在书房,留朱安独守着洞房的红烛到天明。

这场婚礼从一开始就已经是个可以预见的悲剧,她为了取悦他而在鞋子里塞棉花,而他为了母亲和世俗不得不戴起假发。

这段从根上就充满“虚假”的婚姻拴住了两个人的一生,伤害到与之有关的所有人,但讽刺又荒诞的是,这段“稳固”的婚姻竟然存在了41年。

这场荒诞的婚礼还得从鲁迅的母亲鲁瑞说起,因为这门结好的亲事正是鲁瑞亲自给儿子选定的。

朱家在绍兴从商,家境不错,家里有一儿一女,父亲非常宠爱这个女儿,但从小就对她进行了严格的“女德教育”。

1899年,已经21岁的朱安,还尚未婚配,在绍兴,女儿十六七岁不出阁是一件让全家都抬不起头的事儿,更何况此时的朱安已经21岁,而另一边的周家正逢家道中落。

鲁瑞心想你女儿年岁大不好找,再嫁就只能是给人家填房做小,朱家想,虽然你周家家道中落但至少是个正派的好人家,而且儿子尚未娶妻,两家一合计,这俩人在一起不是正好。

于是由母亲鲁瑞做主,时年18岁的鲁迅和21岁的朱安定了亲,但定亲没多久鲁迅就拿着奖学金去日本留学了,所以本来定于1901年的婚礼因为留学耽搁了。

说起儿子拿着奖学金去日本留学的事情,鲁瑞打心底觉得非常骄傲,而已经结了亲的朱家也觉得此事非常有颜面,毕竟未来的女婿将是个有学问的人,所以朱家也愿意等女婿学成归来。

在日本鲁迅接受着与以往不同的新式教育,内心感受着新思潮的蓬勃涌动,1903年回国探亲的鲁迅一改国人辫子长袍的打扮,他剪短了头发,还穿起了西装。

这样的扮相的鲁迅让鲁瑞和朱家人心里都隐隐不安,此时的鲁迅仿佛跟他们是两个世界的人,不过没过多久鲁迅就返回了日本,两家人的担心也暂时搁置下来。

人说好事不出门,谣言满天飞,朱家不知道从哪听说鲁迅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已经娶妻了,这个消息一出朱家人可坐不住了。

我的宝贝女儿苦哈哈的在这儿等你儿子等了六七年,他倒好自己在外国娶了老婆逍遥快活去了,朱家人哪能忍得下这口气。

随即便找到周家门上讨要说法,鲁瑞见这阵势知道这事儿必须要赶快解决。

好不容易送走朱家人,鲁瑞犯了愁,心想着该怎么把这个“心野”了的儿子从日本揪回来成亲呢。

不多时,远在日本的鲁迅收到了传讯说,家中母亲病危,请速回。

鲁迅听完顾不上自己的学业,日夜兼程赶回了绍兴老家,一到家门口迎接他的却是一场婚礼,母亲鲁瑞正好端端的站在那看着他。

此时的鲁迅仿佛一个演员,在这场母亲排好的大戏中,他饰演一个被给了“大惊喜”的男主角。

鲁迅曾经与朋友评价自己的婚姻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这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负有一种赡养的义务,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对于母亲送出的这件“礼物”,作为儿子的鲁迅没有理由拒绝,但他也同样没有理由接受,这桩婚姻说到底只是朱、周两家的强制联姻,是封建痼疾的所在。

而这种痼疾为何要再强加到他和朱安的身上呢?鲁迅搞不懂但也挣不脱,他只有选择出走。

从新婚之夜开始,在书房连续睡了四天之后,鲁迅不告而别匆匆回到了日本,对于母亲这份突如其来的“礼物”,他还没有想好要如何安放。

回到日本后的鲁迅渐渐冷静了下来,他明白现在事情已成定局,而且朱安也确实非常不容易等了自己六七年,自己至少不应该是当时那样的态度对她。

但是一回想起朱安看他时候那种又爱又怕,被驯服的眼神,还有那双恐怖的“三寸金莲”,鲁迅的心里就无端觉得别扭,明明不是一路人,却偏偏硬要他们躺在一张床上,真是作孽。

虽然鲁迅还是心存芥蒂,但是木已成舟,他还是想着要尽力改善他与朱安的这段关系,于是在后来一段时间,鲁迅时不时会写信给朱安。

在信中,鲁迅总是跟朱安提到两件事,一是要朱安放足,二是要她去学堂学习文化知识。

而朱安对于鲁迅的劝诫却不为所动,鲁迅让她放足,她说自己年纪已经过了,再放开也于事无补,所以作罢。

而去学堂念书是万万不可的,这是违背了“女子无才便是德”,朱安说,我的责任就是当好周家的儿媳妇,照顾好婆婆与大先生,我爹说,女孩子,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

这样固执不听劝的朱安让鲁迅非常的无语,也渐渐对她失望,朱安不知道鲁迅之所以这么做,是有意在让她靠近自己。

夫妻双方生活在一起最起码要有共同语言,这是鲁迅对婚姻的精神需求,而他在经历了不能选择爱情的处境之后,开始“曲线救国”的“改造人”,可如今这个人不仅不明白自己所想还不肯跟上自己的步伐。

对于固执愚昧的朱安,鲁迅最终选择了放弃,虽然他想挽救这段有名无实的婚姻,但是无奈一个巴掌拍不响。

鲁迅早已经大步流星迈向了新世界,而朱安却始终甘愿待在封建痼疾的阴影之下,背道而驰的两个人终究是渐行渐远。

鲁瑞的这份惊喜对鲁迅来说是个“惊魂之喜”,与朱安的这段婚姻可以说给他留下了很深的阴影。

鲁迅与朱安结婚之后从来没有行过夫妻之实,虽然鲁迅后来从日本回国,与朱安和母亲一同住在北平,但鲁迅依然没有对这段荒诞的婚姻“低头”。

往后的近20年,鲁迅在冬天的时候都只穿薄裤子,好友郁达夫说,鲁迅是在用寒冷来降低自己的生理欲望。

直到1925年,鲁迅才感受到自己真正所要寻找的那种爱情,她是事业上的扶持、精神上的支柱、生活上的伴侣,是与朱安完全不同的新时代女性,许广平。

鲁迅与许广平两人志趣相投,很快便坠入爱河,1927年两人在上海同居,1929年他们的孩子周海婴出生。

这才是鲁迅理想中的爱情,因为有爱才能有一切,但此时问题又来了,现在自己找到爱人了,两人又有了孩子,何时才能给爱人一个名分呢。

鲁迅当父亲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北平,鲁瑞听完之后非常的高兴,而一边的朱安竟然也出奇的平静,甚至她还在替大先生高兴。

鲁瑞看着儿媳朱安说,你俩结婚这些年也没有个孩子,语气里带着些责备。

朱安听完有些委屈说,这生孩子不是一个人的事,大先生一直不回来,就算回来连一句话也不同我讲。

鲁瑞听完之后无奈摇了摇头,只一声叹息作罢了。孩子出生后,鲁迅曾回到北平想劝朱安离婚,但是转念一想,如果他真的跟朱安离了婚,朱安就要被送回绍兴老家。

一个深谙“三从四德”的女子却被夫家赶了出来,在绍兴那个吐沫星子淹死人的地界,朱安就算有勇气回去,也没有勇气再活下去。

尤其朱安本就固执,鲁迅知道就算提了离婚,朱安也不会同意,就算朱安同意了,她最终的结局也只有一死。

一边是想给爱人一个名分,一边却是无法撼动的封建思想,鲁迅左右为难,情急之下鲁迅想出一个自认为妥帖的办法。

他带着解决办法回到北平家里,走进了朱安的卧室,打算跟她好好谈谈。

鲁迅与朱安刚说了没几句,朱安就站起身连连摇头摆手,明确表示拒绝,并以要做饭为由匆匆跑了出去。

原来鲁迅跟朱安说要朱安以周家义女的身份再次出嫁选择自己的幸福,作为一个旧社会妇女的朱安哪里经得起这样“离经叛道”的吓唬,所以连想都不敢想就匆匆逃走了。

鲁迅再没有办法解决他与朱安的这段关系了,所以最终他回到了上海,像只逃避的鸵鸟,往后尽量不再回北平的家里,只是每个月寄钱回去给一家老小生活。

就这样鲁迅与许广平生活在上海,而朱安陪着鲁瑞留在北平,名义上朱安仍然是鲁迅的原配妻子,但实际上,直到1947年朱安病逝,这段持续了41年的婚姻,还泾渭分明的如同一张白纸。

1936年10月,鲁迅在上海病逝,此后因为贫困,朱安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糟糕,虽然有许广平的接济,但时局动荡加上距离太远,始终难以照料。

艰难的日子里朱安啃野菜窝头,患了病也因为没钱医治越拖越重,这时候小叔子周作人跳出来说,既然您是大嫂,何不把大哥的藏书卖一些出去好度日。

鲁迅藏书出售的消息一经传开,震惊了文艺界,大家纷纷劝说朱安说,那是周先生的遗物,是要好好保存的,不该卖的。

朱安说,既然你们说藏书是大先生的遗物,那我也是他的遗物,你们连我一起保护了吧!

这句话恐怕是这位有名无实的妻子这一生中说过的最掷地有声的一句话了,而这句话恰恰也诠释了朱安的一生。

无论是在鲁迅生前还是死后,朱安从始至终都是鲁迅的一件“遗物”。

1947年6月,朱安去世了,去世的前几天还有记者采访她,期间她对于自己的婚姻说了这样一句话,周先生对我并不算坏,彼此间并没有争吵,各有各的人生,我应该原谅他。

这是朱安此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谈与鲁迅的关系,这个苦命的女人独守一段婚姻整整守了41年,当初鲁迅尚能通过刺骨的冰冻使自己冷静,而朱安却在封建痼疾的迷宫里祭出了自己一生的幸福。

诚然,朱安是不幸的,但造成这种不幸的绝非鲁迅,而是那千百年来压抑人思想的,吃人的封建礼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44年朱安要卖鲁迅遗物,许广平托人劝阻,朱安:我也是鲁迅遗物
【鲁迅的婚姻】朱安:由来只有新人笑 有谁听到旧人哭
这可能是鲁迅情感史上最痛苦的一天……
她为了得到鲁迅的爱,吞下所有的委屈,却因为做了一件事被人诟病
鲁迅原配朱安,徐志摩原配张幼仪,一沉一浮间见证一个时代的变迁
这是鲁迅母亲鲁瑞与朱安的合影,鲁迅留洋时,母亲给他包办婚姻,找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