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惟楚有材”门联的由来 李跃龙

李跃龙:“惟楚有材”联的由来

原创 李跃龙 橘洲点评 2019-07-26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是悬挂在岳麓书院大门的门联。丁善庆岳麓书院续志卷之四艺文》中有记载,但未注明作者,相传为嘉庆时山长袁名曜和学生张中阶所作。这幅作品因为歌咏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而广为流传,闻名遐迩,进而又成为宣传湖南的一张金灿灿的名片。


在这幅对联的传播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正是因为对它的误读和认知歧义,推动了它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变得格外有名。


首先是湖北人士对它的解读,这个“楚”是指湖北还是湖南?湖北人当然认为“楚”是指湖北,“楚材”是指湖北的人才。


其次,大家都认为“惟楚有材”这句话表明湖南人口气大,而且在吹牛皮。这完全是一种误读,“惟楚有材”的“惟”是发语词,没有“唯一”“只有”的意思。这幅对联的意思就是说,楚是个出人才的地方,又以现在最为兴盛。


在平常的语境下,一句平平常常的联语,被解读得人心如此纠结,是对联沾了岳麓书院的光,还是岳麓书院蹭了这幅对联的热度,探讨一下,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曾经有楹联学者指出这幅对联是集句联,上联出自左传》,下联出自论语。但我个人认为,上联并非出于左传》。因为左传中原文是虽楚有材,而非惟楚有材”。而且左传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属于明显的贬义,是对楚国不重视人才、留不住人才的反常现象的直接批评,从而派生楚材晋用这样一个成语。文字做些微调整,则意思已完全不同,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最早把“虽楚有材”变成“惟楚有材”,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在元代,吴回桐江续集送常德校赵君已有“惟楚有材”之谓。


明代王世贞、清代朱彝尊等名家都说过这句话。其中,方濬师在蕉轩随录中甚至说“惟楚有材,信矣”。


从明初宋濂开始,将左传虽楚有材、晋实用之”转化为“惟楚有材、晋实用之”,宋濂的初衷是从元初名臣耶律楚材(字晋卿)的名字来历发议论,何乔远、吴兆宜、徐炯等人跟进转述。本质上仍然是为左传》的观点背书


但把一个贬义的词汇改造成褒义词,把一个批评语气转换成肯定语气,专门针对楚地培育人才这个主题,进而写到文章中,要归功于清顺治年间一位已经离任的湖广巡抚林天擎。顺治十四年春,新修武昌府学落成,他应邀作文以为纪念:“余思惟楚有材,自昔艳羡。况我清宾兴叠诏,已多联翩而登为之前茅者矣。后之龙鹏奋,何可数量?”林天擎以前湖广巡抚身份说出惟楚有材”,那么这个“楚”当然是指湖北和湖南,而且没有歧义。


新词“惟楚有材”出现以后,因为它的正面意义,得到高度认同,湖广的文人士大夫广泛运用并发扬光大。比如康熙中后期湘潭籍名宦陈鹏年,享有清誉,苏州人曾立专祠四所,其中就有纪念他的陈公祠。据楹联丛话庙祀下记载其祠联:“洛蜀任分门,惟楚有材,增赋肯凭官似虎;河淮方夺路,如尊乃勇,拯民忍使国无鸠。”联家把“惟楚有材”这个评价送给了出生在湘潭的著名清官,也认可“惟楚有材”包括湖南。


湖北人对“惟楚有材”也有一份特殊感情,尤其是武昌,并且积累为一种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2006年,武汉市政府将“惟楚有材”传说颁布为武汉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昌贡院悬挂有“惟楚有材”题刻,还融入了地名,有楚材街、楚材巷。


前辈的湖南人士是认可的。曾国藩在咸丰八年六月份经水路抵达武昌,盘桓8天。现存武昌的“惟楚有材”牌楼就是曾国藩所题写,我们可以从其六月二十八日的日记“早,写贡院匾,至午刻毕”找到佐证。


湖南和湖北两省都曾经是楚国的核心地区,有很多共同的历史文化资源,应该合作而不排他,共享、共同开发而不否认对方。一个“楚材”,各自表述,这是应有的基本态度。对联话卷一题署一中曾记载清代武昌两湖书院门联,“荆衡秀气、邹鲁遗风”。“荆”当指荆楚湖北,“衡”泛指南楚湖南,吴恭亨评价此联“八字包罗万有”,个中深意值得我们今天一些意见极端的人士好好学习。


由“惟楚有”再扩充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则出自康熙四十八年安陆知府杨绿绶撰写的创建阳春书院记,见之于民国李权钟祥金石考卷五。钟祥为郢中故地,留有宋玉阳春台遗迹,从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角度看,打通文脉,激励莘莘学子见贤思齐,把新创办的书院命名为阳春书院,的确是个金点子。杨知府认为创建书院的目的,“一以仰古人,一以开后学,欲使肄业其中者,词擅阳春,文赓白雪,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文章第一次把惟楚有材”和“于斯为盛”两个成语组成一个新的词组,并赋予了新的意境。


湖南使用“惟楚有”一词,稍晚于湖广巡抚林天擎。康熙中查昇岳麓书院赋中的惟楚有材,文教兴兮;书院优崇,萃群英兮”,非常明确,这个“惟楚有材”指的就是岳麓书院。因为查是浙江海宁人,他的定调为后来湖南人所沿用,并且发扬光大,也不失为公正。


嘉庆年间,袁名曜出任山长,在岳麓书院的发展史上有不少建树,比如创建濂溪祠,重修六君子堂,改建自卑亭,捐资修葺朱张渡、圣庙、文昌阁和御书楼,但最为人所共知的,却是他与学生张中阶共同创作的大门楹联。第一次化文为联,把“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句话改作书院的对联。虽然是一字未改,但不失为一次成功的创作。从对联的创作技巧上,既可看成流水对,又是一幅标准的自对。


由文到联,由平淡到出彩。仅仅八个字的这句话,本来属于阳春书院,但默默无闻;袁、张二人改成对联悬挂于岳麓书院,却是无人不晓。所谓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探讨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幅名联的由来,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两湖所共有的历史文化背景。虽然认知尚有差异,但两省在地方文化上的共祖现象却是无法否认的。由“虽楚有材”到“惟楚有材”,由“惟楚有材”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再由文章版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到对联版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一段汉字的传奇之旅,彰显的是相同文化底蕴下的与时俱进,传承的是一段充满楚文化持久魅力的佳话。

 

 (本文为湖湘文化名言100句系列研究之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下第一名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到底是指湖北还是湖南?
争议不断,长沙岳麓书院“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背后的历史真相
书院1  岳麓书院
最近,湖南湖北两地围绕“惟楚有材”及“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中的“
长沙岳麓书院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是不是太狂妄了?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楚”指湖南还是湖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