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酒的古代文明——酒的发展史。

宗圣集团 前天


有文明的地方就有酒

啤酒,葡萄酒,米酒,这个世界三大酿造酒,伴随人类文明,长盛至今。当古巴比伦工匠挥舞着刻刀,将啤酒配方刻入石质的汉谟拉比法典之时;

当埃及画师挥洒着艳丽的颜料,在金字塔壁画上记录葡萄酒的酿造之时;

我们华夏名族,也已经在用成套的陶器,酿造独一无二的米酒。

华夏米酒

米酒作为最正统的中华酒,一直伴随华夏历史。每一个让人魂牵梦绕的历史故事,总有少不了它的身影。它是鸿门宴的剑与盾,煮酒论英雄的试探,杯酒释兵权的权力游戏。

是陶渊明的洒脱,李白的放浪,武松的勇气,李清照的沉醉不知归路。所以当我们说中国酒史,是在说最正统的中国酒——米酒

先人们喜欢将重要的创造,集于一人之身,所以就有了杜康造酒的传说,实际上,在很早很早以前,早到还没有文字的新石器时代,作为农耕起家的华夏民族,已经开始酿酒了。

啤酒用麦芽,葡萄酒用葡萄汁,他们可以直接发酵成酒。而华夏民族,则选择了最为复杂的酿酒之路——谷物酿造米酒。要知道谷物里富含淀粉,必须先转化为糖,才能转化成酒,但谁叫我们是农耕文明呢,用富余的谷物酿酒,最为合适。于是先人们创造性的发明了中国独有的发酵物“酒曲”他能让谷物一边糖化。一边酒化,是不是很神奇,所以我们从上古时代就开始种的谷物就有:黍米,大米,小米都成了酿酒的好料。

自此,中华酿酒文化,就在米香中,越酿越精。

美酒
中国酒的历程是什么样的呢
1

美酒

历史在前进,米酒的酿造工艺也是在不断改进的,总体来讲呢,就是米酒的度数越来越高,酒液越来越清澈。

2

喝酒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是为了追寻醉酒时的那种感觉。酒精度越高,那种感觉来的就越快,所以古人在酿酒的时候,一直在追求更高的度数,因为早先的米酒,度数实在太低了。想喝醉真的是挺不容易的,基本上都会先喝撑。比如秦汉时候,米酒的度数也就4度左右,这还是掌握“核心技术”的酒,至于老挂在嘴边的“一壶浊酒”就是连4度都没有的带有些许酒精的稀米汤。


这种度数,跟现的水啤酒差不多,在想想现在有人喝啤酒一桶不醉的嘛,你就不难理解那时候的人为什么那么能喝,所以魏晋之前,喝“一石”(汉,一石约40斤)也不稀奇,比如刘备的老师卢植就能一石,是不是很恐怖的量,想喝这么多酒要去多少趟茅房啊.......

但随着工艺的改进,中国米酒度数不断攀升,到唐时,好酒能达到8-12度左右,颜色也变成琥珀色,你说他是黄酒也是可以的,只是还没有达到巅峰。我特别喜欢唐代诗词里对好酒的描述“玉碗盛来琥珀光”“流离中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当然唐朝的时候,能酿出得的好酒还是太少,大部分还是度数偏低,漂浮着发酵物残留的浊酒,比如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就是当时普通人家酿的普通酒,但味道嘛,肯定没有琥珀色的米酒好。

米酒最终品质稳定下来是在宋朝。此时好酒度数能达到14-18°,这也基本是酿造酒的度数极限了,正如前面所说,度数再高,连产生酒精的酵母菌都受不了。这时正儿八经按工艺做出来的米酒,基本上就是现在的黄酒了。

最牛的是,唐朝时候酿酒,已经懂得通过低温加热工艺,给刚酿好的酒灭菌。这种思路的技术换个名词你一定听说过,那就是“巴氏消毒法”(思路相同,但操作还是有点区别的)。这种技术,比西方早出现了至少800年。

通过这种灭菌方法,再加上酒度比较高,彼时的好酒已经可以封存起来,放很长时间不酸败。这样酒就能长途运输,另外就是“陈藏”才能实现,通过陈藏,可以大大提升米酒(黄酒)口感、风味。

另外米酒度数的不断攀升,就意味着酒量的不断下降。说“这人酒量真行”的描述,就从秦汉的“一石”变成了唐朝的“一斗”(一石的1/3),再到宋朝能喝个三升(3斤)就算很不错了。到现在喝黄酒,酒量大喝3斤也是常有的。

  美酒夜光杯

后来到了元朝,人们发明了蒸馏酒,那时候白酒还不叫白酒,叫“烧酒”“烧刀子”“阿力吉”,被称为白酒是建国以后的事情了。它直接将粮食和发酵的曲伴到一起,放在窖池里发酵后蒸馏,这样蒸馏出来的酒度数超级高,能达到60-70度,喝一口简直就像有人拿一把锉刀在你的喉咙里摩擦~摩擦~。现在的白酒原酒出来基本就是这个,我们喝的成品酒一般是降度到40-52°左右,还要经过陈放、勾调处理等复杂的过程。

虽然古人一直在追求酒度数的提升,但是度数更高的蒸馏酒——白酒,自从元朝出现后,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得到主流社会的追捧。因为白酒的度数太高了,醉的太快,口感也太冲,这与明清时候文人追求“微醺”的感觉并不符合,所以黄酒依然是大众的主流用酒。

但是白酒也有自己的优势:想达到同样的醉酒程度,白酒比黄酒便宜的多,而且劲够大。所以慢慢就受到底层劳动人民的追捧。特别是到了清朝中后期,中国百年的屈辱史就是这个时候开始的,战乱频繁、天灾人祸,用来酿黄酒的小米、大米、糯米,都不够人吃呢,哪还有多余的拿来酿酒。更何况打仗导致运输困难,黄酒保存不好就变质,导致黄酒愈发的贵了。

而酿白酒的主要原料——高粱,并不是主食,高粱杆还是修河的必不可少材料。成本低,劲大醉的快,保存方便。这些特点在乱世时期,那可是无可取代的巨大优势啊。于是白酒就在这个时期,势不可挡的反超黄酒,成为饮用量最大的酒。但即使是这样,黄酒依然倔强的流行于上流阶层,讲究的宴请还是少不了。

直到1949年,无产阶级铁拳横扫一切,新中国成立了。一方面是领导层当初大多是苦哈哈出身,就算不是,在随后抗战过程中也过得挺艰苦,那都是喝惯了白酒;最重要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很长一段时间,也都在勒紧裤腰带中前行。

粮食一直紧缺,酒当然就更稀缺了。所以自上而下都推崇白酒,甚至在制定“五年计划”、国家战略时候都有白酒的内容,讲究的是怎样用更少的粮食酿出更多的白酒。所以就在这种环境下,白酒彻底把黄酒挤到犄角旮旯里,成为绝对的“霸主”,一直延续至今。

这就是米酒和白酒的过往与关系。另外很多人觉得黄酒就是南方的产物,其实在白酒占据主流之前,全国各地都有好的黄酒。北方以小米、黍米酿造的米酒,历史上也是有许许多多出名的好酒。只能说古时候好酒不分南北,就看哪家技术强、口碑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黄米清酒的话题
中国古代黄酒的酿造:概述
《杂谈酒文化》(一)——中华美酒源远流长
中国人普遍大量喝白酒的历史不到100年,我们是没有喝白酒的基因
将进酒,杯莫停?古人的酒并不能与现代的酒等同
《三国演义》“煮酒”辨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