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科学家袁隆平的哲学人生
李业伟 新湘评论 2018-12-06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毛泽东曾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比作“政治上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并认为,“一切做对了的事,考究起来,都是合乎辩证法的”。陈云也说过,学习哲学,可以使人开窍。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以“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为题,与首都高校近6000名新入学的研究生进行交流,讲授他用哲学指导水稻科学研究,让哲学与自然科学结缘。言语之间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一个科学家的人生旅途中充满了深刻的哲学智慧。

“因为有很强的希望在激励我”:形象地诠释了理想和动力的关系。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这说明了理想与动力之间的辩证关系,一个人只有树立远大理想,激情才会更为热烈,动力更为持久。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说明了情感、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袁隆平年轻时目睹了大饥荒灾难,亲眼看到5个人饿死在路边,这深深触动了他。他立下了毕生的志向,就是要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从此,解决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成为他终身的奋斗目标,成为激励他献身水稻、奋发成才的巨大动力。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怀着“民以食为天”的强烈责任感和科学报国的崇高理想,袁隆平数十年如一日像农民一样,背上一个水壶,带着两个馒头,中午下田,头顶太阳、脚踩烂泥,一干就是几个小时。袁隆平对此乐此不疲、乐在其中。有人问他为什么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袁隆平很认真地说:“因为有很强的希望在激励我。”正是缘于坚定的理想信念,他走进了水稻王国,播撒希望的种子,整整一生俯身与土地深情对望。

“选育过程就是一个利用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对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矛盾是发展动力的原理的生动解释。袁隆平告诉他的学生,学习哲学对于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很有指导意义,把哲学运用到水稻研究之中去,是他最大的心得。袁隆平在学生时代和开始投身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时,就通读过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和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其中的一个重要原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使他想到植物和动物的单纯增长,数量的发展,主要的也是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由此他认为,既然大田偶尔见到个别优势很强、“鹤立鸡群”的水稻天然杂种,就说明这是水稻内部的矛盾性使然,决定的因素在于双亲的遗传性有无差异。因此,科学家便大胆挑战当时“水稻没有杂交优势”的流行观点,决心坚持实验。杂种优势主要表现在杂种第一代,但水稻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不可能满足生产所需的第一代杂交种子。袁隆平联系到杂交玉米、高粱等作物的成功实践,认为这需要培育出一种雄蕊退化但雌蕊正常的雄性不育系。而这要求有两个授粉对象:一是能使不育系的雄性不育特性一代一代保持下去的品种即保持系;二是与不育系授粉后杂种育性能恢复正常的品种即恢复系。由此,他得出结论,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必须把这“三系”培育成功。他不无感慨地说,选育“三系”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利用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在杂交水稻试验过程中,袁隆平反复思考《矛盾论》中“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的道理,对存在的问题坚持从内部找原因,从而使他领悟到,采用亲缘较远的不同材料杂交,以扩大核质之间的矛盾,很可能是突破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可靠途径。后来的实践证明,哲学是科学研究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杂交水稻研究成功,是自然科学与哲学结缘的成果。

“有好多事情失败里包含着成功的因素”:科学家对矛盾转化原理的具体理解。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双方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还告诉我们,人们对于真理的认识,总是在不断深入的,总是在逐渐接近真理。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是通过许多的失败才能获得,只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吃一堑,长一智”,是可以取得成功的。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过程中,经历了上千次失败,但他毫不气馁,说:“有好多事情失败里包含着成功的因素,因为失败当中有经验、有教训”,“只要大方向是对的,就应该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才有希望取得最后的成功”。科学家的话充满了唯物辩证法。正是凭着根据矛盾转化的原理,他不畏艰险、反复实验、勇攀高峰,最终探骊得珠,体会到成功的乐趣,终于成功培育出杂交稻,创造了水稻高产的世界纪录。杂交水稻就是他多次失败孕育的硕果。

“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正确把握。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创新的不竭源泉。袁隆平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他认为,任何一个科研成果都来自于深入细致的实干和苦干,这是他的经验之谈,也是在学习《实践论》后认识到了实践的真谛。实践是理论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在社会上存在浮躁风气,甚至连一些“三农”专家一年很少到农村,可以想象,如果脱离了实践,长此以往,是不会提出真知灼见的。袁隆平要求学生,如果不下田,就不培养他。袁隆平认为,坚持在第一线,这样才会发现新品种,才会接近灵感。他不迷信书本和权威,并身体力行,已是八旬老人还坚持在水稻生产基地,心无旁骛,专注于田畴垄亩之间,连雷雨天也不放过。他把田间地头作为实验室,创造了领先世界水稻超高产的奇迹,为人类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

“透过偶然性的表面现象,找出隐藏在其背后的必然性”:正确认识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科学研究就是揭示事物的本质,揭示内在的规律性,需要有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毅力。袁隆平院士曾深有感触地说:“科学家的任务,就是要透过偶然性的表面现象,找出隐藏在其背后的必然性”,“灵感是知识、经验、思索和孜孜追求综合在一起的升华产物。它往往在外来因素的刺激下突然产生,擦出火花来”。袁隆平所说的“必然性”,就是指发展的规律、事物的本质。袁隆平数十年如一日躬耕田野,把偶然性当作科学的朋友,在长期的苦苦追寻、长期的冥思苦想中捕捉灵感、抓住机遇。他举例说,1997年他到江苏农科院观察他们培育的新品种,其中有一个品种形态吸引了他,他突然一闪念,领悟出了超级杂交水稻的株型模式,现在这个模式已经在选育超级杂交水稻品种的实际工作中运用,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介绍了这个模式。袁隆平感悟到“一闪念”,就是灵感。他多次提到,大方向要把握好,要正确。他所说的“大方向”,就是透过现象,对未来趋势作出的大致判断,就是尽量符合实际。

“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统筹兼顾工作方法的深刻感悟。科学家并非人们想象中的苦行僧,袁隆平虽然生活简朴,但生活很有情趣,其内心世界里充盈着炽热的情感,这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每天他都要挤出时间参加游泳、打排球等文体活动,与科研工作相互调剂,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他年轻时就喜欢音乐,把音乐作为人生的补药,用音乐放飞梦想,悉心倾听浪漫的音乐,身心得到愉悦,人格得到全面发展。他说人就像一粒种子,健康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他形象地用打麻将作比方,只要统筹调配、得当安排使用,也可能以劣胜优,否则,也会转胜为败。丰富浪漫的感情世界和缜密严谨的科学思维相互启发,相互促进,让他走向成功。做事先做人,这是袁隆平一辈子最深刻的感悟。他品格高尚,为人朴实,甘当人梯,把团结协作看作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袁隆平始终保持着一颗年轻的心,发挥团队精神,带着他的科研团队不断向新的目标迈进。

哲学是人生大智慧,学好哲学,终身受用。袁隆平是我国著名农业科学家,但他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哲学思想指导自己水稻创新的科研人生。他历经沧桑的面孔透出农民般的质朴,话语中却闪烁着哲学思想的智慧灵光,让人们从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受到思想的启迪。

(选自《新湘评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此人是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他的一项发明,解决了人类大难题
七律赞袁隆平(原创)
袁隆平驾照
他们画过袁隆平
袁隆平正研究第四代杂交水稻 产量可达每亩1500公斤
《 沁园春 ·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赞 》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