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娃系列] 幼儿数学启蒙不一定需要大动干戈,润物细无声同样也可以

原创 大陆博士 大陆的星辰大海 2019-10-17

今日要给大家分享的幼儿数学启蒙的活动,是不需要大家大动干戈准备材料的,如果你掌握了精髓,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你都可以使用;当然我也必须要补充一句,提供儿童丰富的物质探索无论对于幼儿的大脑发育,心智成长,亲子关系陪伴质量的提高都是非常有益处的,因此,如果你有时间,有精力,能够坚持,适当提供一些需要预备材料的活动,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下面我们要讲的内容与“集合-分类-比较”有关,为什么要把几个概念放到一起讲呢?

它们往往是不可分割的,自然会联系到一起,如果仅仅是课堂教学,可能教师会分开举例讲解做练习,这样做也未必适合低幼儿童,幼儿的学习过程对于“意义感”的追求往往高于学龄后儿童

这里的“意义感”指的就是,儿童需要对你当前设定的具体情景觉得合理,有趣,假如你没有铺垫和构建好情景,只是生硬地要求他们完成某一项任务,他们要么迷惑,要么抵触,学习效果自然会打折扣了。

所以在幼儿数学启蒙中,“润物细无声”是尤为重要的。

要做到这点,家长就需要掌握一点点数学启蒙的知识,比如我们经常在说的“整体部分”,就是基础:事物都可以看成整体,也可以分成部分,部分可以合并为整体,也可以单独拿出来再看成另一个整体。有关于“整体部分”的逻辑其实是简明扼要,你通过这四个字的字面意思就能理解的,我基本上没有什么需要特别补充,甚至也谈不上去讲一堂课。

真正有难度的其实在于如何设计一个活动,或者说家长要学会如何在生活中体现出来。

“集合-分类-比较”,其中的“集合”你可以把它看成是“整体”的意思,它也包含了“整体部分”相关的逻辑,只不过当我们说集合的时候,会涉及更多数学概念,比如“交集”我们就很难用“整体部分”类似的词语去概括,但是“交集”这个词就很好地表现了其中的数学关系。(今天我们不谈交集,就不延伸去讲了)

在《幼儿数学核心概念》一书中对幼儿理解集合概念分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理解“根据物体的属性对集合进行分类”,这样幼儿就明白什么是集合,以及集合是如何构成的。
第二个层次:理解“同一组物体可以按不同的属性进行分类”,这样幼儿就对集合与分类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集合的认识会更加灵活。
第三个层次:理解“集合之间可以进行比较和排序”,这样幼儿就能够理解如何判断不同物体的多少了。

你们看,在这三个层次的理解中,“集合-分类-比较”是统合的,不可分割的。所以家长可以想象一下,在日常活动中,我们不可能不进行分类,单独讲集合;也不可能分类完了之后什么也不做,那么分类就没有意义了。

让我们来看一个模拟的生活类活动
妈妈买了一些水果回来,妈妈对宝宝说:宝宝每天要吃一个水果,看看现在一共有几个水果,宝宝可以吃几天呢?——孩子可以数一数,一共有9个水果,对应可以吃9天(这里又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概念)
妈妈问宝宝更喜欢吃🍎还是更喜欢吃🍐?
宝宝说:更喜欢吃🍐
妈妈说那我们把这些水果分一分,看看🍐可以吃几天,🍎可以吃几天吧
可以让孩子自己分类,妈妈协助或提示宝宝把水果一字排开,两种水果上下对应,一一匹配起来;然后孩子数水果:
🍎有4个
🍐有5个
哪个更多呢?🍐更多(通过一一对应,可以让孩子明白谁多谁少,这就是数量比较的基础)
🍎有4个,一天一个,可以吃几天呢?
🍐有5个,一天一个,可以吃几天呢?
🍎吃的时间长还是🍐吃的时间长呢?
妈妈还可以继续发挥:每天吃同样的水果看上去太单调了,要不要我们交替来吃呢?引导孩子将🍎和🍐交替排列起来,并让孩子观察到这样的规律:ABAB模式
现在我们可以把这些水果放到冰箱里存放好了,每天取一个,接下去每天吃水果的时候,妈妈都可以带着宝宝查看一下,还剩下几个🍎,几个🍐。整体是9个水果,可以按照“吃掉的”和“剩下的”分成两类,进一步比较和统计数量。

以上是一个非常简单生活化的场景,我稍稍展开了一些细节,让家长可以看到数学启蒙是如何融入其中的,假如你根据孩子的情况改变一下其中数字的大小,或者增加水果的种类,又会产生很多变化。

虽然看上去这个活动很长,包含的数学概念很多,但其实你仔细想想,真正涉及数学引导的过程可能每次只不过几分钟而已,你完全不需要正儿八经跟孩子玩半小时一小时,你只需要每天遇到吃水果的时候,稍加点拨指导就可以了,剩下的时间里你可以很愉快地和孩子吃吃喝喝玩玩乐乐。

看上去是不是很简单?

现在假如你需要一点点结构化的活动,更类似于一种课堂,或者我们需要教一类相对专业程度高一点,需要一定重复训练的概念,下面这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请看图:

这个游戏选自《幼儿数学核心概念》

书中介绍了“二分法”,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类方式,比如孩子对着一堆五颜六色的珠子,她很喜欢粉红色,于是把珠子分成“粉红色的”与“不是粉红色的”,无论这些粉红色的珠子是什么形状的,都归为一类,其他的归为一类。这是典型的“二分法”,也称为“二元对立分类”,从集合的角度可以这样解释:一个集合具有相应的属性,另一个集合则没有这类属性。

有了这样的概念,就可以玩上面这个游戏“我的规则是什么?”。

“这个游戏里,小组长把一组物体按照某个属性分成2累,一类是具有这一属性的,另一类物体是没有这一属性的。为了发展这种技能,西蒙娜老师从15-20颗串珠中把所有的星星,无论是红色、黄色、粉红色还是蓝色的,挑选出来,要求孩子们仔细观察以上的过程,并问我的规则是什么。教师可以问:谁还有其他规则?”

(选自《幼儿数学核心概念》

这里的规则指的就是孩子创造自己的规则,比如,我的规则就是分出黄色的珠子,其他归为一类称为“非黄色的珠子”;或者我的规则就是分出星星状的珠子,其他不是星星状的珠子归为一类。

这个游戏的升级版就是“猜物品”或者“猜数字”,比较适合学龄后儿童,通过头脑中的二元对立分类,提出关键性问题,比如“是红色的吗?”,从而通过排除不可能的,不断缩小范围,最终找到目标。(这个游戏在一阶段数学微课中有详述)

如果说“二分法”是一种很重要的很基础的分类方式,那么接下去这种分类后的比较则是孩子掌握“次序”“排序”的必备能力。

在《儿童早期数学教育》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在学前班至幼儿园阶段,家长能帮助儿童用比较词标记日常物品,比如,家长可能一周强调一组如'热-冷’的词语,在家中和学校里,成人应鼓励儿童将对立词和生活直接联系起来,例如,'我的汤太热了,没办法喝’,'我的牛奶凉了’。大人询问后要让儿童大声说出词语,而不是只肯定性地点点头。你可能问:'你的汤怎么样?’而不是问:'你的汤热不热?’有时儿童需要机会运用新词语,而成人却说得太多。”

在这段描述中,家长要注意两点

第一:在生活中注意让儿童进行比较,运用反义词来描述事物;
第二:当成人已经教会孩子理解一个新词的含义,就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应用。

书中还说道:

“至于学习其他反义词如粗糙-光滑,可以在鞋盒里装满需要分类的物品,如丝、人造纤维、绸缎、毛毡、灯芯绒、毛巾布等面料,厨房洗刷用具,水果篮,小石头,在鞋盒里放入两种分类的标签,家长和儿童可以共同收集。”

由此可见,“比较”这种能力,在早期启蒙中,很重要的是从比较属性开始,寻找正反面入手,逐步地当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了,他们也就能胜任更加复杂的排序了,排序本身就是一种高级的比较能力。

比如下图:

(选自《儿童早期数学教育》)

“给两组物体排序称为双重排序。《金发姑娘和三只熊》的故事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熊爸爸拿到一只大碗,熊妈妈拿到一些中碗,熊宝宝拿到一只小碗。只要排好的顺序有规律可循,每个集合都可以自成一体。如熊爸爸要节食所以拿到小碗,熊妈妈拿到中碗,而熊宝宝太饿,所以拿到了大碗!”

故事你可以随心编排,正序匹配简单,逆序匹配难,具体就根据孩子的程度加以调整。

最后如果你觉得这样的活动还是有点挖空心思要找素材,找故事,不方便,不妨看一看下面这个视频:

(选自低幼探索课,视频已加速)

这个活动是做家常菜的环节,凉拌土豆丝,将土豆切成粗细不同的丝,对应红椒也切成三种不同粗细的丝,然后进行一一匹配。

今天举的这么多例子,基本上都是家庭非常容易实现的,你不妨回去动动手,尝试一下,多学习学习一些专业的书,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够帮助你掌握提高数学启蒙的技巧,随着你越来越熟悉这些概念和方法,你与孩子的亲子活动也会变得越来越高质量,数学启蒙也能做到“润物细无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宝宝学数学,最值得收藏的20个游戏!
幼儿数学启蒙的最佳时间,你发现了吗?数学游戏看这里,轻松启蒙
2017年度图书畅销人气榜单
除了数数,教孩子数学启蒙还有更高级的玩法
宝宝学数学系列视频课程
每个孩子都是数学天才,再不启蒙就晚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