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基本面看聚烯烃:“供”与“需”,谁是影响行情走势的根本原因?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潮讯财经立场
作者介绍:王别成

现任职于浙江省皮革塑料有限公司,担任投资研究部经理职务。曾任职于国内知名大型聚烯烃分销企业,从事PE现货销售8年、进口原料贸易4年。熟悉国内聚烯烃现货市场定价、分销及等各环节运行特点。2012年伴随国内LLDPE和PP期货交易的快速发展,个人转向聚烯烃市场基本面研究和期现结合模式的摸索。经历国内聚烯烃市场基差套利,点价业务、保价业务、场外期权等交易模式的发展历程。

文章原标题:上半年聚烯烃市场基本面复盘及展望

潮讯财经【智库观点】系列集结产业与金融的精英人员,为行业提供优质的大宗商品原创深度报告,如需投稿转载,欢迎在后台与我们联系。

大家好,我是王别成,今天跟大家交流一下上半年的聚烯烃市场的基本面分析、复盘与展望。

这个议题的范围是比较大的,也是从事大宗商品期货业务必须要参考的重要指标。那么到底什么是基本面,基本面到底经历了什么,未来对基本面又怎么样的预期?今天我们将在这几个维度去跟大家分析市场的行情。

首先想说一下基本面的内涵是什么,逐一拆解后各位可以明白每个环节的数据应该怎么去评估。

第一点是供需。

第二点是库存,我理解的库存就是库销比,因为库存的绝对值高低意义有但不大。库销比代表着边际的变化,我觉得库存和库销比边际的变化对于市场或者供求基本面的影响具有更重要的指标意义。

第三点是弹性。所谓的弹性就是价格的波动空间高不高,或者基本面上产品有比较大的价格弹性的空间,整体的市场的波动率就会比较高一点,我觉得这也是产品基本面上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

第四点是替代和补充。所谓的替代就是具体产品有没有足够替代的?比如这两年的聚烯烃市场就有生物可降解材料形成了替代和补充。

第五个就是从产业链的角度。如果从全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到终端消费,之后再到物理、化学回收在进入循环,各个部分都有合理利润的话,那么这个产业链就可以称得上是一条健康的、完善的产业链。如果产业链中的某几个环节占据了整个链条的绝大部分利润,那么这个产业链一定是无法长期维持的。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于产业基本面的5个核心要素的区分。接下来的讨论我们将主要聚焦在PE和PP上。

供给分析-PE

首先从供给角度分析PE市场,看2023年国内聚乙烯的投产计划。

总体来看增速还算可以。刨除掉一些僵尸产能和长期停车装置以外,按照2022年国内PE有效产能2883万吨来测算,2023 年上半年供应增速划转到年率上大概8. 7%,考虑到去年底以来偏低的GDP 来讲,产能增速其实也承受了一定的压力。

整体产能还是承压在HDPE上,虽然去年预计今年上半年整体增速较大,但市场上整体对于HDPE的预判是比较悲观的。大家去库存的比较干净,反而现在HDPE 库存在高增速下去的最干净,成为近期由于一季度海外中东装置的停车检修中价格比较坚挺的品种。

其实我们的产业链还是很有弹性的,它不是硬邦邦一块,供应增速上来了就一定是迭代或者说是弱的无以复加,相对还是偏弹性比较足的,产业的情况已经对市场进入比较快速的调整阶段。

可以看一下国内的 PE 的产能增速和开工率,光有产能但不能形成有效产量,对于市场的影响还是比较小的。产量过剩在我理解当中才是比较关键的核心的因素,就像今年上半年的 PTA,产能角度上来讲,国内的聚酯 PTA 是一个充分竞争严重过剩的行业,开工率大概常年在 80% 以下,但是也不妨碍他在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三四月份走了一波非常漂亮的走势。

整体的角度上来讲,我觉得产能是过剩的,但是产量有没有过剩。还是要在具体的周期上,或者在具体的时间段上去具体分析,可流通的有效库存才是影响市场价格比较重要的核心因素,产能在某些程度上只能在长周期决定着一个价格的最高天花板,或者说价格的上行区间会相对明确一些,可以形成比较明确的分析。

这些数据一部分是个人跟踪,另外一部分来自于一些第三方数据平台的分享。我把它进行了一个数据的长期跟踪和整理。从目前的情况上来看,从今年上半年以来,红颜色这根线表明了国内的装置产能,它是到5月中的,从这目前的情况来看产能的开工率是有效的,处于80%- 90% 之间的稳定态,相对于跟这跟淡色的 2021 年的情况来比,我们的产能利用率是在下降的。那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在PE端,基本面的供求因素当中的供应这一个特点,已经对目前的市场情况产生了一定的调整,也就是说市场化的主动调整出现了。它的产能利用率已经在80左右。而且从季节性的因素来看,它符合了季节性因素的特点。从总量角度上来看,它比 2022 年略高,但是比 2021 年略有下降。说明市场已经进入了一种调整状态。

产能的供给一方面是开工率的下降,另外一方面就是对进口形成了有效挤压。

上图是初级形状的塑料进口,可以看到今年一直没有达到预期。从市场的情况上来看,今年的低进口一方面是由于一季度中东大检修导致内外盘倒挂和可供应量的减少,导致大家的采购量减少。另外一个方面说明国内装置的新开车产生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影响,它挤压了进口市场的供应份额。第一国内装置通过降低开工率,使产能增长的同时,产量的增长是其实低于产能增长百分比。第二,通过挤压进口原料的市场份额,达到了供应量的有效稳定,也就是说没有出现崩溃式的快速增长。国内产量的增长把开工率调下来了一些,总量增长得比较低,增速相对不达预期,进口原料的供应这两个月基本上在 105- 110 万吨每个月,而两年前大概还在 130 万吨到 140 万吨,去年大概在 115到120 万吨,整体都是在往下走的一个情况,挤占了这一部分进口的市场份额之后,把整体的国内供应的量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个是很明显的一点。就进口供应量的减少市场份额的降低再看一下中国 PE 日度产量。

我们可以发现 PE 的日度产量从多年均值的角度上来看,它确实处于相对高位,在同期当中产能最高的是什么?是 2022 年。2022 年上半年也经历了一波下跌,或者说一个库存积累的过程,2022 年的时候总量大概是在这个水平上,日产量的绝对值是低于2022 年的同期,供应压力的长期化是存在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看,上游聚合环节正在通过加开工率的调节,将日产量控制在市场相对还能够接受的范围内。但是这样的压力是长期化的开始,导致 PE 进入有效去库存的阶段,挤压进口,释放市场份额,让国内在相对产量比产能增长慢的过程当中保持绝对值供应量的相对可控。

供给分析-PP

现在我们看一下对PP供给的市场分析。

大家可以先看一下目前 PP 的市场供应在今年上半年 1- 5 月份的同期比PE 要高出很多。截止到 6 月份,总计的聚丙烯国内产能投放是 550 万吨,按照 2022 年国内 PP 有效产能是3807万吨,上半年的供应增速大约是在 14. 6%的水平,所以PP 的整体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包括 LP 的价格走势我个人觉得从产能增速的角度上也很好地解释了今年上半年 LP 的价差走势的驱动。

其实也许我个人觉得像这种产能增速的驱动是更实实在在的,它更能落实到价格本身的一个情况,产能增速扩大在这样的经济情况和需求疲劳的环境下价格自然承压。即使我们倒过来想,如果PP是一个具有高进口依赖度的产品,碳 3 的生产成本比碳 2 更高,那在这样的增速下,有可能做出来的表现度还是加扩的。

看一下刚才的思路,很明显日度的开工率上 PP 已经是处在全员第一位上, PE 是逐步地在往下走,从开工率的角度也很好印证了为什么说 PP 的开工率在往下走,但是 LP 的价差还在走扩,因为 PP 的开功率是受到了市场弱势的压制,它这种开工率某种程度上我认为是反映了市场的结果,而不是驱动价格的原因。正是因为市场的弱势导致被动化的上游的降负荷。开功率是市场弱势的结果。这是我个人的想法,开功率是市场弱势的结果,而非市场主动调整的驱动和原因。

在这样的情况下, PP 的上游开工率往年大概在 80%- 90% 之间主力合约做波动,今年到上周末的时候大概只有 75% 点几,最低的时候在百分之七十一二这样最极端的位置上。那在这种情况下,有效的产能增长率有可能只有 4%左右,这个有可能跟现在的市场感受度是比较接近的,需求的疲弱,出口的弱势对应着 4%- 5% 的产量的增速其实会感受到压力,但是又不会感受到一种卖不完货或者快速累库、不停累库的感觉。

国内 PP 开功率仍然呈现着一种非常稳步的下行趋势,从年初到现在大概有 4- 5 个月的时间稳定在80% 以下,市场正在通过主动调减开功率应对过剩,市场疲弱导致开工率的主动调节,而不是处于市场化的过程进行主动下降。

我个人比较喜欢把聚酯作为 PP 和 PE的参考系,我倾向于产业都是有周期的。PTA 或者 PVC 的产业周期走在 PE 和 PP 之前,那么意味着其实PTA 走过的老路,PE 和PP都会去走一轮,包括产能过剩的最好表征就是开功率的持续性、趋势性的下降。如果说装置的年度开工率低于80%,基本上就可以肯定地认为这个产业已经进入了上游产能的过剩阶段。从目前的情况上来看,PP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已经实质性地进入了。因为它的开工率常年低于80%,按照今年的情况和新增产能增速,很难相信在未来的 6 个月里面可以让国内PP的装置产能增速拉到 85%- 90%。只有这样才能跟前上半年的 70%做一个平均,让全年的开工率维持在 80% 以上,我觉得下半年要做到 85%- 90% 的开工率比较困难。

如果是这样的话,基本上做出一个大胆的预测和推断,就是聚丙烯PP的全年开工装置就是基本上在 80% 以下,我个人比较倾向于PP 已经实质性产能和产量双过剩,进入了一种实质性地通过聚合利润的压缩进入开功率下调的阶段。对于PP的聚合利润和交易策略的设计,我认为可以作为一个逻辑出发点和研究体系架构的出发点去思考。

看一下国内供给端 PP粒日度产量的季节性分析。

其实我们会发现除了前面两个月PP 的产量比较高以外,今年的 PP粒日度产量并没有突破历史的大数据区间。除了这个阶段以外,即使到今天这种产量也是在放到下半年的角度上来看也没有特别过分,在季节性上它是高的,但是放在全年水平或者多年水平上。面对这样的产能增速和有效产能,我们的产量其实是不高的。通过10%的开工率调价,一年减少了三四百万吨的供应,对于市场的影响调整还是比较主动和积极的。

国产的 PP 日度产量本质是维持在多年的正常水平上,没有发生非常过分的情况,虽然有新装置的持续性投产,但有效产量并没有明显增加。有效产量是需要重视的,虽然很高确实是有供应压力,但是有效产量这一块并没有形成价格向下的有效驱动,甚至于说有效产量如果放在前两年市场当中是会对市场产生非常强大的支撑效果。

对PP做一个结论性的分析,PP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产能、产量双过剩的阶段,持续性的局和利润压缩将成为长期趋势。有的朋友会好奇从产业周期的角度讲,进入这个阶段 1/ 2 到 2/ 4 的位置,折点是以什么为标准?我认为特点是行业平均加工利润为负,有一部分人已经不赚钱,有一部分好的装置或者说管理能力强的装置还在赚钱,综合下来聚合加工利润为负的情况下,那就是双过剩从最恶性的红海竞争进入一个自我调节的一个状态。那我觉得这是加工有聚合,利润为负的。

这里我们可以对供给进行一个总结。

首先,从边际增量角度来看,确实存在压力,但存量已经通过市场化力量呈现主动收缩态势。从有效供应(产量)角度,并未出现爆发式增长。PP供给调整更加明显,有效供应量维持正常水平,并未跟随产能增长而增长;PE国内产能供应虽有增长,但通过进口原料市场份额几盏,实现整体可控。

第二点,明确的判断:局和利润持续收缩,上、中游之间价格博弈更为显性化,中游面临产能去化和调整;

第三点从基本面角度,当下供给中性判断。不能判定为上半年市场弱势及下行的主要推动力。

需求端

说完了供给,再说一下需求。供给是比较好测量的,因为这个行业是三角型行业,越往上供给越好测,头部产业较少,捋一遍基本上能把数据全部都理好了。需求测量可能会相对困难一些。不同地区也会有不同的数据,我这边是把所能收集的长期跟踪的数据和一些外部公司的交流的一个情况绘制成图,大家可以看到波动率也会比较小一点。我觉得开工率的图和季节性图主要是看趋势,从具体的趋势上来讲就说明一个问题,今年的HDPE日用包装行业其实是运用最多的一个行业,今年比往年低了大概 10- 15 个百分比的开工率。

全国的包装膜样本企业的人流指数,这个指数是指在一个包装膜企业里面每天的人流量有多少。这个是基于大数据,通过GPS、手机信号进行的跟踪。这个数值在近期也是出现了下跌。

物流指数也是呈现下降的。这个数据的特点是把以前我们所谓的一种需求调研、走访和询问式的调研转化为一种客观的流量的数据的跟踪。那么物流指数它就是通过每个企业物流园区或者说是薄膜企业内部的车辆运输情况,进行了一个指数的编程。主要从中国很多车队的一些 GPS 情况或者说货运网站上的情况而来,货运指数高的时候,薄膜包装企业的生产情况需求情况肯定好,因为只有需求好了,运送原料才会比较频繁。

下游开工率也是比往年低了 10- 15,和 HDPE 薄膜包装可以相对应.

行业之间的情况还是比较接近的,因为整体开工率都是在以 10%- 15% 的角度往下走,那说明其实目前的需求弱和开工率降跟行业的个性关系不大,而是有共同的驱动因子在驱动这个情况的发生。如果是非共同因子的话,应该是有些企业好,有些企业差。说明驱动某一个行业的情况和驱动整个产业的情况不是同一个因子。目前看是同一个东西在驱动整体需求再往下压了 10%- 15%。

BOPP是节前有一轮备库所以相对好一点,但是从整体的角度上来看,它比往年还是低了 10 个点左右。

那么我们可以对需求做一个整体总结性的判断。

首先,PE/PP终端需求弱,具有普遍性。从订单,原料库存(锁定加工利润意愿)、人流去留指数等多个角度相互印证。

其次,需求下降幅度明显高于供给调整幅度,这是导致供需缺口扩大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驱动价格下行及市场弱势的核心变量,变相导致边际供应过剩。后期判断核心,市场需求是否还有进一步走弱的可能及空间。

价格弹性问题

我觉得价格弹性的波动率大家可以是关注的,可以看到目前处于长期的一个下降的趋势,稳定地往下走, PP 这种价格趋势波动率逐步下降的过程更为明显。

在供求失衡的情况下,特别是产量和需求之间存在一个刚性的缺口,产业机内产能出清阶段,价格上线被富裕产能有效压制,供给弹性高,需求相对缺乏。价格波动率逐步降低,以稳定而慢速特征,朝着产业平均成本靠拢。

上半年基本面总结

第一,基本面弱势主要是由于需求不足导致的,而非供给增量。

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出口弱势,包括塑料制品本身及其他商品出口所涉及的塑料制品需求;内需恢复至正常水平。

第二,基本面主要因素表征:PE、PP市场已经进入实质性双过剩阶段。

上游开工率,价格波动率(弹性)、加工利润等指标。市场化去产能过程以压缩加工费为路径展开。分销整合,低分销贸易利润。

第三,静态分析,PE、PP供求关系处于弱平衡状态,呈中性。

并未如市场普遍预期,承受巨大供给压力。

下半年基本面展望

下半年已经没有太多的 PE 的新增产能,都集中在 PP 上,这个也就是我说的 PP 市场化去产能的一个阶段比PP更快的原因。

下半年基本面的核心我认为从三个角度去想。以半年的情况判断,新增供应压力犹存,但是 PE 的实质性压力在于海外供应的回归。从目前的角度上来看下半年 PE 国内新增产能已经基本上按下暂停键,那有没有新增的可能性?有,就是进口的回归。

我说过上半年的进口缺失是有两个方面原因导致的,一方面是中东地区和北美地区一季度的大检修客观上导致了供应量的减少,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客观上供应量减少又正好对应着国内的高新增产,此消彼长,新增产能正好填补了因为主动检修而导致的进口市场份额缺失。

下半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进口的恢复是在预期内必然会出现的,至于恢复量有多少,能够实现多少,这个目前不好判断。但是恢复的过程是肯定会发生的,目前只能去跟踪,我们也不知道国外的具体情况。从欧美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消费情况来看,需求是在逐步往下走的,我估计未来三季度的爆盘量应该出现比较明显的增长,或者价格战的打压会更为激烈一些。

PP 的基本面取决于国内新增供应,下半年 PP 的有效供应量大概率不会出现爆发式增长;LP 价差存在修复的可能,我的这个观点跟大市场上大部分人的观点都有一些相左,为什么呢?我认为 PP 的供应变化是更可预判的,它的供应变化是增长,只要不出现恶性事件或者一些黑天鹅,市场已呈现出迎合需求变化的特点,正是因为这一点,我觉得 PP下半年的需求增量是在可预期的范围内,而PE的情况则受到了海外市场的巨大波动影响,存在一定的不可预知性。在这个情况下只要但凡有一次海外的供应冲击, LP 的价差就会呈现一定的收缩,这是我自己对于基本面情况的判断。

PP 可预见可控制,基本面情况大概是出于一种被动性的产能出新的过程去主动调整,那是因为来自于被动的市场压力;而 PE 则存在于三季度的进口盘的不可测和不可控的因素。第二点是核心供应变量,海外PE 进口增量下半年是大概率增加的,需要密切关注,极有可能核心的逆转因素就是刚才我说的基本面。第三点是我觉得在基本面当中需要深入思考的就是需求能不能更差?目前的需求是差,这一点已经是我觉得已经达成了整个社会的共识。有可能在两个月前或者三四月份的时候,大家对于一季度或者说上半年出口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分歧。进入到5月中旬下旬之后,大家应该是对市场已经有了一个彻底的认知,在5月以来的劳动节之后的市场中已经把这种差形成了一种有效的市场定价。所以说下半年的核心在于需求能不能更差,它的边际能不能出现一种 5% 或者一个3%的小幅的增量。我觉得这个才是下半年在基本面分析法当中需要核心考虑的。

我觉得下半年出口只要需求出口有 3%- 5% 的边际增长,就可以触动一波市场往上的修正,关于这点我有些策略上的建议。

就是第一,持续做空聚合利润。3MA—PP或者LPG- PP的组合我觉得是最明确的。第二点是在目前普遍预期悲观情况下,需求的边际的小幅改善将产生巨大的杠杆效应。低位持续做空盈亏比我觉得是有些不合适的,趋势做空需要谨慎的操作,可以考虑用期权策略替代期货工具。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感谢各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瑞达期货:下游农膜需求旺季 逢低多LLDPE
我国聚烯烃催化剂行业分析:PE、PP产能快速增长 市场需求大增
塑料PP低位强势反弹,该如何操作?
LPP套利逻辑分析【潮汐付晓芸专栏】
化工塑料
2001年以来我国二甲醚产量数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