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水利院校排名及介绍

 水利院校中比较出色的有: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河海大学(前身是华东水利水院)、清华土木水利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前身是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前身是水利部北京水利学校)、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西安理工水利水电学院、三峡大学土木水电学院(前身是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原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创建的农田水利化系)等等。

各个水利院校实力可谓不分伯仲,清华水利工程最强;河海的学科最全,而且河海大学就是以水利为特色享誉国内外;武水红极一时,院士和重点实验室都时刻彰显着自己的王者地位,培养的水利人才更是遍布全世界;大连理工大学一向以精悍而广为人知,其土木工程系历史也很悠久,沉淀下来的学术氛围和优美的学术环境也一直让人向往;四川大学水电学院也是全国一流的,尤其在岩土工程方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其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应该可以证明一切;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其专业搭配非常合理,在船舶与海洋工程同样造诣十分深厚;西安理工水利水电学院的水利水电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很有名气;三峡大学土木水电学院了,前身是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水电是立校之本;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依托农业学科的优势水利专业发展十分迅猛。

各个水利院校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很难有一个数字化的排名,下面汇集了上述院校的简介:

1.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源于1952年武汉大学水利学院。2000年12月,新武汉大学组建后由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的水力发电工程系、水利工程系、河流工程系、动机系水资源专业及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整合组成。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院现已成为综合实力突出、享誉国内外的水利水电高级人才培养的摇篮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学院下设四个系、九个研究所,拥有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沙科学、农田水利与水环境、工程泥沙、水电站过渡过程与控制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水文水资源、水工结构、水工模型、基础教学等4个实验中心。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255人,其中专任教师159人。教师中有教授63人,副教授63人。教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博士生导师45人。
  学院专业学科强大。具有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工程硕士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有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7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8个。与兄弟学院共建博士点4个、硕士点4个。有水利工程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有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港口海岸及治河工程4个本科专业。
  学院科研成果突出。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积极承担国家科技攻关、国家“863”、“97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参与了三峡、小浪底、南水北调和西电东送等国内几乎所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咨询工作,取得了一大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科技成果。近五年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其中主持2项,参加4项:获国际节水奖及省部科技进步奖62项,其中以第一单位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9项;发表论文40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的文章600余篇;到款科研经费总额达2.8亿元,是武汉大学“科技工作先进单位”。

学院对外交流广泛。与美国哈佛大学、俄亥俄洲立大学、艾瓦尔大学、艾瓦尔州立大学、怀俄明洲立大学、劳伦斯国家实验室;瑞士皇家理工学院、葡萄牙里斯本科技大学、国际水管理研究院、国际水稻研究所、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等二十多个国家数十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学者互访、互派留学生、科技合作与指导研究生等关系。每年约有30多人次教师出国讲学、进修、参加学术会议、考察,50余名国际著名专家、学者来院进行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学院主办了大型国际学术会议16次,国际合作项目14项,是武汉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先进单位”。
  学院人才培养成绩斐然。有本科生1500余人,研究生1000余人(含工程硕士)。另有成人教育、研修班、短训班等各类层次的继续教育。学院围绕厚基础、宽口径、高水平、强能力的目标,培养的人才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毕业生深受社会好评,学生一次性就业率稳居学校前三名,是武汉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2.河海大学(前身是华东水利水院)

河海大学是一所拥有94年办学历史,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实施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近年来,以科技部批准成立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发改委批准成立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先后批准正式成立研究生院和建设“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为标志,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河海大学校本部位于南京市鼓楼区,并在常州市新北区、南京市江宁区设有校区,总占地面积2301.96亩。
  河海大学下设水文水资源学院、水利水电学院、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环境学院、能源与电气学院、计算机及信息学院、计算机及信息学院(常州)、机电工程学院、力学与材料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理学院、商学院、商学院(常州)、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系等专业院系。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水利工程),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9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10个国家级以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级以及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9个博士后流动站;38个博士点,124个硕士点,18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领域及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权点,24个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专业,48个本科专业。其中水利工程、土木工程两学科综合实力处于全国领先位置,尤其是水利工程学科总体实力最强,支撑及相关学科门类较多,水利及支撑学科人才梯队的综合实力处于国内一流地位。目前,各类学历教育在校学生38702名,其中研究生10704名,本科生18455名。
  河海大学现有教职工3245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4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938名;博士生导师274名,有12名院士受聘担任学校的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9年,学校承接的科研经费达4.18亿元。“十五”以来,学校承接的科研项目质量不断提高,承担了一批国家层面重点、重大研究计划和重点、重大工程科研项目。其中一批科研成果取得重大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3项,部省级科技成果奖194项。
  河海大学有着优良的育人传统。近十年来,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2005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研究生教育规模快速发展,研究生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已建成具有水利特色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基地。
  河海大学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是国家首批授权可授予外国留学生博士、硕士、学士学位的学校,已为4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近千名博士、硕士与学士,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1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协作关系。
  河海大学的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和关怀。1985年70周年校庆,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校名;1995年80周年校庆,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词:“面向未来,开拓进取,进一步发展水利教育事业”,李鹏、李岚清、钱正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为学校题词;2005年90周年校庆,温家宝总理视察学校并作重要讲话,以“献身、求实、负责”的水利精神对学校寄予了殷切期望。

3.清华土木水利学院

土木水利学院成立于2000年,其前身是土木工程系和水利水电工程系。
  土木工程系成立于1926年,是清华大学历史最悠久的系科之一。当时,系内分为结构、铁路及道路、水利、市政卫生四个科,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在水利学科的基础上成立了水利工程系,设河川及水力发电站建筑、水力动力装置专业。土木工程系设工业与民用建筑、建筑施工、给排水、暖通、建筑材料五个专业。
  60年代土木工程系和建筑系曾一度合并为土木建筑系,1970年改称建筑工程系。1980年建筑工程系分成建筑系、土木与环境工程系。1984年给排水专业分离后,恢复了土木工程系,同年水利工程系更名为水利水电工程系。1986年土木工程系增设“建筑管理”专业。
  2000年,为适应形势的需要,在土木工程系和水利水电工程系的基础上成立了土木水利学院,并在两系各自的工程管理相关专业的基础上成立了建设管理系。
  土木水利学院的成立,形成了“按一级学科建系,按二级学科建所,按相关一级学科群建院”的学科布局。在人才培养上,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工程管理三个专业共同形成“工程技术加工程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科学研究上,重视基础研究、注重工程应用、适应国家需求、推动学科发展。
土木水利学院的主要教学科研场地包括新土木馆(何善衡楼)、新水利馆、旧水力馆、土建基地、泥沙馆等。

4.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前身是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

建设工程学部的前身为土木工程系(1949~1955),1955年~1985年为水利工程系,1985年~1996年扩建为土木工程系,1996年~2002年为土木建筑学院,2002年6月~2009年9月为土木水利学院,2009年9月组建成建设工程学部至今。

建设工程学部由土木工程学院、水利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学院组成。现有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15个硕士学科点;6个本科专业;2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水利工程),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结构工程),2个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土木工程、水利工程)。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重点实验室(工程防灾减灾实验室),1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水科学与水利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研究创新群体。学部的水利工程和土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在全国排名前六位。学部所在学科为“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学部拥有结构合理、人才荟萃的师资队伍,现有在职教职工229人,教授58人,副教授49人。其中两院院士4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人、讲座教授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7人,辽宁省学科带头人3人,博士生导师59人。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海洋环境及灾害—机理、影响、预报及防护团队,工程结构破坏机理及安全性评价团队),辽宁省创新团队3个。目前在校学生250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64人,硕士生研究生741人,本科生1374人。

学部广泛地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活动,已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几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英国爱丁堡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签订了本科生2+2联合培养协议。聘请海外知名学者26人为学部的海天学者、客座教授。平均每年举办国际学术会议4次,接待海外学者来院讲学及访问参观500多人次,派出师生赴国(境)外参加学术会议、访问考察和讲学、合作研究、培训等近100余人次。

学部具有先进、配套的实验室群和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承担众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攀登计划和省部级重点基金项目,成果丰硕。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0余项。目前,学部正以“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为契机,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秉承“厚德和物,勤学创新”的精神,为把大连理工大学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砥砺勇进。

5.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源于1944年建立的理工学院土木水利系。学院现由水力学与山区河流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利水电工程系、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系、农业水利工程系、热能与动力工程系、岩土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水文与水资源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工程科学与灾害力学研究所、工程结构研究所、工程设计院水电分院、水资源研究中心组成,设有三个校“523”工程实验室(水利土木工程实验室、水动力学实验室、水土资源实验室),7个研究室、2个资料室。 学院拥有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国家重点学科“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和“岩土工程”、2个博士后流动站(水利工程、土木工程)、8个博士点和10个硕士点(含水利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以及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国家重点学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水文水资源”省重点学科、“现代水利水电科学与工程”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和“985工程”二期“西南资源环境与灾害防治科技创新平台”及四川大学“工程安全与灾害力学交叉学科中心”。有4个本科专业, 现有在校学生2100余人,其中博、硕士生400余人。现有在职教职工150余人, 其中工程院院士1人,特聘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25人,正高级职称37人,副高级职称44人,具有博、硕士学位的人数占60%以上。

6.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前身是水利部北京水利学校)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坐落在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之滨的郑州市,是水利部与河南省共建、以河南省管理为主的高校,是河南省重点支持建设的骨干高校之一。2005年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水利电力为特色,工科为主干,理、工、农、经、管、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满足国家对水利建设人才的需求,在政务院的直接关怀下,由当时的水利部部长傅作义于1951年主持创建了学校的前身--水利部北京水利学校。1958年,北京水力发电函授学院、北京水力发电学校并入,成立北京水利水电学院,隶属水利部管理。1960-1978年19年中,著名水利专家、中国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汪胡桢先生担任学校校长。1965年,学校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1969年学校迁至河北省,先后在岳城水库和邯郸市办学,1978年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并在原北京校址成立了研究生部。1990年学校迁至河南省郑州市办学,2000年起,实行水利部与河南省共建、以河南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学校占地2330亩。学校现有水利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机械学院、电力学院、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建筑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社科部、体育部、研究生处、人文艺术教育中心、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8个教学单位;设有49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15000余人。学校1981年获得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共有水利水电工程、水工结构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地质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农业水土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设计与理论、流体机械与工程、应用数学等28个硕士点,其中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学校有3个省部级一级重点学科,21个省部级二级重点学科。学校具有硕士研究生单考权资格,具有推荐并接受免试研究生资格、开展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资格和工程硕士招生培养资格。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农科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2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学校拥有教职工1300余人。两院院士潘家铮为我校高级顾问,中国工程院院院士顾金才、王浩、倪维斗、周丰峻为我校教授、双聘院士,学校还聘请了刘光鼎、王思敬、林皋、赵国藩等国内外知名学者、科学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担任学校的兼职教授。学校设有6个省级特聘教授岗位。近年来,先后有100余人次获得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省级教学名师、省管优秀专家、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经过多年的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发展趋势好的教师队伍已经形成。

我校与90多个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研究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作关系。学校现有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院士工作站,1个院士实验室,11个研究(院)所。近年来,学校先后承担了30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学校是水利部、建设部监理工程师定点培训基地,培训点遍布全国,每年为国家培养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员2000余名。学校工程监理中心是甲级建设监理资质单位,承担了东江─深圳供水改造、珠江河口整治、山西万家寨引黄工程等多项大型工程的监理任务。学校参与科研和参加监理的“东江--深圳”供水改造工程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被中纪委誉为“廉洁工程”。学校注重产学研相结合,主动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国家大型水利工程,先后参与了三门峡、万家寨、葛洲坝、小浪底、长江三峡、南水北调、东深港 (东莞—深圳—香港)供水、珠江入海口疏浚等国家重大水电建设项目的科研、设计、监理、模型试验等工作。学院勘察设计研究院具有乙级资质,曾成功承接设计了海南国际会展中心“美丽之冠”、郑州市杂技馆等省市重点、亮点工程,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学校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工作历史悠久,从1958年起就先后接受越南、尼泊尔、印度尼西亚、喀麦隆等国留学生。1960年学校受水利电力部委托负责援建越南水利水电学院。学校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先后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到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进修、考察或开展合作研究。学校分别与英国沃里克大学、莫斯科建筑工程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等国际知名学府建立了校际合作交流关系。学校与美国托伊州立大学和匹兹堡州立大学签订了《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2006年开始与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合作办学。

学校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学校”、河南省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连续10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连续13年获得“河南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获得2005年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两项并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连续三届被评为“河南省艺术教育一类院校”。学校还连续荣获“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和“河南省就业信息服务和网络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建校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为国家水利电力建设事业培养了10万余名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学校生源质量好,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学生素质高,获得很高社会评价,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7.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设有土木工程(含建筑工程、桥梁工程、地下工程三个专业方向)、水利水电工程、港口航道及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含海洋工程、船舶工程、国际航运管理三个专业方向)4个本科专业;以及工程管理第二学位本科专业,工程造价管理(专科)高职专业。工程硕士培养领域包括:建筑与土木工程、水利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每年招收本科生11个班330余名,二学位生30余名,高职生50余名,硕士研究生240余名,博士研究生50余名,在校生2500余名;同时还承担 400余名工程硕士、在职申请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学院下设土木工程系、水利水电工程系、港口工程系、海洋工程系、船舶工程系、国际航运管理系6个系;并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院、水利工程研究所、结构工程研究所、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研究所、结构与桥梁工程研究所、水力学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地下工程研究所、钢结构研究所、工程仿真中心等10个科学研究机构;设有水运水利勘察设计研究所、土木工程设计所、网架工程公司、司法鉴定中心等工程设计服务机构。

建筑工程学院在职教职工200余人,专任教师13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1人,博士生导师27人,教授37人,研究员2人,副高级职称教师50人,讲师及助教46人,实验技术人员5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4名(3名双聘),长江学者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8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2名;师资力量雄厚,梯队结构合理。

学院现有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及船舶与海洋工程三个一级学科,全部具有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土木工程、水利工程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其中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及结构工程二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学科为天津市重点学科。

学院现设有土木工程实验中心、水利工程实验中心、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中心三个实验研究基地,拥有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港口与海洋工程实验室),一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监测工程研究中心),两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港口与海洋工程实验室、工程结构及新材料实验室)。建筑面积22833平方米,拥有设备2300台(件),价值5219万元,拥有有世界高校第二、国内唯一的大型冰工程实验室,先进的多功能方向谱港池、交互式三维可视化工程仿真平台、船舶工程和结构工程实验室等。

学院现有30多个特色研究方向,近5年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项目、“863”、“973”等各类纵向课题150余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横向科研课题数百项,年均科研经费3500余万元;近5年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9项,其他省部级科技奖励4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近20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700余篇。

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从这里走出,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我院培养“两院”院士4位,培养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还有一大批高级领导干部和国家特大型企业负责人和总工程师。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我院校友在2008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中成功“会师”。

8.西安理工水利水电学院

水利水电学院是我国西北地区的水利水电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始建于1937年的西北工学院,距今已有今七十年的办学历史。

学院现有双聘院士2人,教职工205人,教师173人;其中教授47人(博士生导师21人),副教授50人,目前在校学生3400余人,其中本科生2600余人,博士生200余人,硕士生500余人。

学院目前设水利水电工程等9个本科专业,其中水利水电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为陕西省本科名牌专业,并同时招收海军国防生。学院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是目前西北地区唯一设有水利工程、土木工程2个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水文学及水资源(国家重点学科)等9个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水工结构工程等15个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同时在水利工程、建筑土木工程和电气工程领域具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设有10个系所、《西北水力发电》编辑部和水利水电土木建筑研究设计院,有教育部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水资源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陕西省黄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并设有土木工程等三个实验中心,下设10个实验室。

学院的科研紧密结合我国西北地区的特点,特别在旱区的生态环境治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近三年,学院承担“973”、“863”等国家项目56项 。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4项(重点项目4项)、国家攻关项目12项。国家大型工程项目8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2项。科研到款9662万元。获省部级奖16项(一等奖5项);国家专利16项。出版专著30余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346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37篇。

学院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日本等10余国的高校或科研机构签署了合作交流协议或开展学术交流,互派学者,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社会各界团体及著名学者在学院设立了8项奖学金。学院已为国家培养出2万余名毕业生,他们在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做出了突出贡献(1982年至今,学院培养的毕业生现任企事业单位总工程师300余人,政府机关副厅级以上领导50余人,高校、科研院所教授、博导200余人,大型企事业单位负责人50余人,2人获全国“五一” 劳动奖章),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顶得上!

七十年的建院历史是情系水利、奉献水利的历史;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历史。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严谨的治学作风,严肃的教学态度,严格的学生管理” 的优良传统,铸就了“团结协作、自强不息、乐于奉献、求实创新”的水院精神;致力于培养根扎西北、敢为人先的一流工程师,积淀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情系水利、追求卓越! 

9.三峡大学土木水电学院(前身是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

土木水电学院下设水利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系、工程力学系、图学部5个系(部)。设有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等5个本科专业,其中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湖北省首批本科品牌专业、国家教育部首批立项建设的特色专业;拥有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结构工程、工程力学、岩土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地质工程等7个硕士点。

学院现有教职工144人,其中专任教师114人,教授17人、副教授34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2人,硕士47人;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67人。拥有国家级专家3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获中华电力基金奖3人,获霍英东青年教师科研奖1人;国务院特贴专家4人,国家电力公司跨世纪学术带头人3人,湖北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3人,湖北省跨世纪人才工程第一层次1人、第二层次3人;湖北省教学名师1人。

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现有水利工程、土木工程2个湖北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在“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结构工程”等学科设有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岗位,拥有水电工程施工与管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学院科研成果突出。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积极承担国家科技攻关、国家“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参与了三峡、水布垭、溪洛渡、向家坝、糯扎渡、锦屏、“南水北调”和“西电东送”等国内几乎所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咨询工作,取得了一大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科技成果。近五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10余项。

学院依托水电行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设有土木水电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具有CM认证资质)、建筑工程设计所(设计甲级资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所(设计乙级资质)。

学院对外交流广泛。与日本京都大学、德国柏林应用科技大学、法国克莱蒙大学、法国里尔科技大学、法国杜威矿业学院、荷兰特文特大学、美国孟菲斯大学、美国匹茨堡大学、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加拿大瑞尔森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俄罗斯莫斯科水工研究所等建立了学者互访、互派留学生、科技合作与交流等关系。

学院人才培养成绩斐然。有在校本科生2600余人,研究生450余人(含工程硕士)。另有成人学历教育、研修班、短训班等各类层次的继续教育。学院围绕厚基础、宽口径、高水平、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毕业生深受社会好评。连续五年学生一次性就业率稳居学校第一名。

面对土木工程与水利工程建设事业新的机遇与挑战,学院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创新发展为动力的办学思路,发扬团结协作、锲而不舍的精神,为将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而努力奋斗。 

10.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原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创建的农田水利化系)

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的前身是1958年10月在原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创建的农田水利化系,1984年更名为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水利与建筑工程系,1987年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系,1994年撤系建院,成立北京农业工程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1995年随着北京农业工程大学与北京农业大学合并为中国农业大学,学院更名为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学院位于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地处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北口,中关村与奥林匹克公园之间。校园环境优美,交通便利。

学院于1958年创立后,始终将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首要目标,不断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1958年招收了第一届农田水利专业本科生,共3个班。1962至1963年,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建成了农田水利、水工建筑物、水力学、抽水机和建筑材料实验室,为全面提高教学、科研、生产实践能力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1980年,学校迁回北京后,又将上述实验室进行了全面修复和完善。
   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63、64届毕业班同学结合房山、涿州灌区工程实际进行了毕业设计,师生得到全面锻炼,收到了预期成效。65届毕业班沿袭了这一传统,又在北京市通县永乐店农场进行毕业设计,为解决低洼盐碱地的改良和农田基本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受到区县和基层单位的好评。
   1965年至1966年期间,受北京市市委和市政府指派,广大教师、干部率66、67届同学深入顺义县、密云县的公社、生产大队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规划工作,并在现场教学,经大半年的实践锻炼,全面提高了广大师生的政治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并顺利完成了规划任务,受到北京市相关部门的赞许与标准。
   1971年至1972年,学校迁入四川重庆后,我院(系)相关专业教师又分赴四川省忠县、万县、成都、映秀和云南省昆明、大理等地进行了考察,探索教学改革思路,并筹备招生工作。1975年,学校迁入河北省邢台市,我院(系)结合当地生产实际,继续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并于1976年恢复招生。1978年招收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农田水利专业本科生。
   1979年,学院迁回北京办学,广大教师的办学积极性大大提高,并于当年创办我国第一个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开办水力机械本科专业。进入八十年代后,学院办学质量稳步提高,科研工作逐步深入,在农田水利、水力机械、农业建筑环境和农村能源等方面,学院教师深入到国民经济主战场,特别是水机教研室所开展的微型泵产品,在国内产生重要影响,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发展做出了贡献。1988年,为了满足国家对建筑领域人才的重要需求,我院开办了工业与民用建筑本科专业,从此开始了土木工程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

进入1990年后,我院在农业生物环境领域的影响不断扩大,研制的湿帘风机降温系统得到广泛应用,为国内设施农业领域的发展与状大作出了重要贡献。农业部在我院批准建立了农业部农业生物环境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同时,我院为国家水利发展献计献策,特别是针对北京市水利发展战略提出的若干有影响的方法和技术,被北京水利局采纳,我院在北京市、乃至全国水利系统的影响逐渐扩大。在这个时期,学院建立了富通环境工程公司和先飞农业工程公司两个开发实体,以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2000年,针对国家水利水电快速发展的形势,开办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从而,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本科人才培养格局。同时,学院在以农业节水为核心的农田水利领域,不断开展深入的科研工作,产生了一批节水灌溉新成果。

2002年,学院科研实验大楼建成,楼内设有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农村能源工程、土木工程、水力机械等领域的实验室。在校外,先后建立了北京通州灌溉试验站、河北望都教学科研基地、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产学研基地、甘肃石洋河流域农业与生态节水试验站等教学科研基地,在北京延庆等地建立了五个学生实习基地。流体力学实验室和土木工程基础实验室被北京市教委评为北京市高校合格实验室。

最近几年,学院将工作重点转入以学科建设为主,所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不断增多,专利、论文等科研成果不断增加,研究生培养规模和质量不断提高。经过两次研究生学科申报,我院研究生学科数量增加,培养体系更加完善,结构更加合理。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学科和农业水土工程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经教育部批准,成立了农业节水与水资源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经农业部批准,成立了农业部沼气产品及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华北工作站。经学校批准,中国-以色列国际农业培训中心在行政上并入水院,成立了跨学院的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

目前,学院设水利工程系、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系、流体机械与流体工程系、土木工程系等4个系,设农业水利工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设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水土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结构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水利工程、城市规划与设计等8个硕士学位点,设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水土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水动力学与水力机械等5个博士学位点。学院建立了从本科生、硕士生(包括专业学位)、博士生、留学生在内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创办50年来,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6000余名。目前学院在册学生总数为1512人,其中本科生1229人,硕士生195人,博士生和留学生88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93人,其中包括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授23人、副教授41人,70%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正副教授占专职教师总数的80%。现有研究生导师(含外聘)8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9人。

学院的科研领域涉及农业节水理论与技术、水资源与水环境、水土保持、水泵与水轮机、流体力学、农业生物环境、城镇规划、农村能源工程、土木建筑等,参与了包括长江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国家体育场鸟巢工程在内的多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研究与设计工作。学院共承担了包括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科学研究项目数百项,取得的多项成果居国内外领先水平,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近百项。2007年,科研经费达到2200万元,发表有影响的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数量达到100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奖励5项。

学院与许多国内外知名研究院所、企业和专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与交流关系,数十位国内外著名科学家被聘为我院讲座教授或客座教授,多家跨国灌溉公司在学院设有奖学金和奖教金,每年数十次接待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学院半数以上教师曾在国外学习或工作过。

作为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国家重点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正向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迈进;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至今已走过50年的光辉历程,正以崭新姿态跨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水利工程最“顶尖”31所大学排名
河海大学
高考志愿填报-三峡大学与长江大学重点学科专业名单
水利电力部八大强校
全国水利工程专业排名前五的高校, 个个都是王牌!
中国水利电力大学“人数”不多,但专业认可度不错,电力大学为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