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广东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状况与政策建议

广东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状况与政策建议

2010-04-27 18:13:58  来源: 浏览次数:3130
导读:为了促进经济尽快复苏和增长,首先必须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包括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都是一个统一的任务,就是形成危机后经济增长的产业基础。

一、走出危机的产业经济视角

为了促进经济尽快复苏和增长,首先必须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包括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都是一个统一的任务,就是形成危机后经济增长的产业基础。在目前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指导、调控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始终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主要矛盾,坚持和落实“三促进”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二、广东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广东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抢抓现代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在自主技术上、重化工业在规模优势上、传统产业在知名品牌上、服务业在加工制造两头延伸上取得了新突破,产业布局和结构日趋合理,产业发展初步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综合实力逐步增强,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立
  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广东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取得新突破,第二、第三产业“并驾齐驱”,不断优化升级,有力地促进了广东产业结构调整,2009年第一季度,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5.1:47.0:47.9,第三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83.1%。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自2003年以来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的比重;三大产业结构排序由“二三一”变为“三二一”,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由第二产业变为第三产业,广东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变局初现。
  (二)先进制造业发展加速,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明显,支柱产业在保增长中作用增强
  近年来,广东加快调整工业结构,积极引导优势产业发展,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较为明显,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电器机械产业为主导,汽车、石化等重化工业同步发展的工业产业体系,初步改变了长期以来以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为主的工业结构。
  (三)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环境日益改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促进广东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广东积极实施“十大创新工程”和高新技术产业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对促进全省产业优化升级、建设创新型广东、提升产业竞争力起到了推动作用。产业技术综合实力得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三。
  (四)全省产业转移取得初步成效,产业转移工业园成为为粤东西北地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对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止2009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认定的产业转移工业园32个,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9个。2008年已有建成项目的23个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实现工业总产值302.66亿元,利税27.72亿元,园区用工约16.42万人,其中本地劳动力9.96万人,吸纳本地劳动力比例达60%,转移工业园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粤东西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五)产业与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绿色广东”建设取得成效
  近年来广东在产业发展中,强调要处理好发展与环保的关系。通过严格实施环保规划、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大力提升改造传统产业,较好地实现了污染物负荷的削减,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初步得到控制,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绿色广东”建设成效显著。
  (六)区域产业发展更为协调,区域合作领域不断深化
  珠三角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整体实力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突出;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成效显著,东西北地区发展步伐加快。粤港澳合作进一步加强,泛珠合作日趋紧密,产业发展的空间和腹地进一步拓展。粤港科技合作中围绕“信息与通讯”、“精密制造技术及产品”等多个领域组织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联合技术攻关。

三、广东产业发展深层矛盾凸显

全球金融危机一方面给广东产业带来了冲击,另一方面也揭示出广东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与世界各国工业化过程的“一般模式”相比,广东产业结构非均衡性特征十分突出
  具体表现为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一产业劳动力转移明显不足等问题。
  (二)广东产业仍多数被挤压在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经济对外依存度偏高,抵御外部风险能力薄弱
  广东产业整体上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主要在加工制造环节参与国际分工,只具有生产环节的相对竞争优势,未形成自主切入国际流通领域的市场力,只有“接单”之功,没有国际“下单”之力,很少介入设计研发和营销服务环节,研发设计、特殊材料、关键部件及产品销售均严重依赖外方。外向依存度偏高,对出口依赖严重。广东加工贸易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占80%的绝对比例,内资企业占20%。这种状况不利于促进加工贸易的落地生根和本地民营经济的壮大,也不利于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实现更大的增值。
  (三)技术基础薄弱,短时期内难以适应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工业企业技术层次低。高技术产业规模不大。研发投入不足,限制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关键零部件对外依存度高。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特别是部分零部件以及重要材料依赖进口,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高效的产业协同效应。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产品的内在动力和能力不足,企业普遍重引进、轻消化,重模仿、轻创新,发明专利在授权专业中所占的比例低于上海和江苏。大部分企业还停留在加工贸易阶段,品牌、创新意识薄弱,“广东制造”亟待“品牌突围”。
  (四)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给资源与环境容量带来的压力仍然较大
  在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限度内,土地资源已趋于枯竭,外延开发已逼近极限;以依赖大量物质资源消耗为前提的粗放型加工制造业体系,正在面临全球资源短缺和价格上升的严重冲击;传统工业化导致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群众的生理健康和精神健康。同时,依赖大规模土地资源开发支撑的外延式扩张,也必然导致农村社会矛盾冲突和城乡矛盾激化。
  (五)“腾笼容易换鸟难”,珠三角地区面临产业空心化风险,产业区域差距拉大趋势依然存在
  企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产业面临“空心化”风险。首先,企业有向外转移的趋势。其次,新增的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减少。粤东西北三地与珠三角的差距仍然很大,且呈扩大趋势。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珠三角、东翼、西翼和山区分别占全省GDP的75.2%、9.5%、6.8%和8.5%,珠三角占全省GDP的75.2%,而其他三个区域不到四分之一。2008年,区域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珠三角占全省GDP的将近79.4%,人均GDP最高的珠三角和最低的粤东地区的比例是4.1:1,差距依然很大。
  上述问题的出现,除了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直接导致企业订单减少,利润挤压的直接原因外,还有就是过于依赖传统的外向型发展模式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国际金融危机不过是进一步暴露了广东原来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缺陷和矛盾而已。这种模式依赖境外和国际资本的主导,两头在外为主,并且以依赖比较优势发展的低端资源密集、劳动密集传统产业为主,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被动的劣势地位,阻碍了广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把广东产业锁定在了世界价值链低端,压制了企业对创新的需求,导致广东经济效益低下,外向依赖严重,对环境及生态资源压力加剧。经受了危机冲击后,要否定的不是开放型经济,而是传统外向型经济模式。下一步广东经济发展调整的根本方向不是由外向转向内向,由国际市场主导转向内需市场主导,而是要实施和推进经济国际化转型战略,把由境外和国际资本主导的被动接受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外向型经济,逐步转变为由内源经济、本土资本主导的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相对高端的开放型经济。

四、广东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必将促使全球产业结构重新调整,在经济全球化加深背景下,全球产业转移和产业布局将出现新的格局,将为具备了一定基础的广东产业的发展带来重要契机。但是全球产业转型升级各方面表现出来的客观要求,给广东产业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一)广东产业整体素质难以适应全球化背景下世界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方向
  目前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背景下,各国产业结构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增强,产业结构的开放效应不断提高;高信息化、高科技化和高服务化成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与产业的国际转移并行;产业结构“软化”,第三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世界产业调整指向高新技术产业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而我省产业结构调整要跟上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还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我省产业素质基础较差。
  (二)广东制造业难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
  金融危机背景下,广东制造业面临产业升级和转型的一系列挑战:一是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制造业产品的外部需求明显减弱,各行业产能必须重新调整。二是广东制造业生产技术特别是关键技术主要依靠国外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自主开发能力仍较薄弱,研发投入总体不足,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缺乏世界一流的研发资源和技术知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不足,基本上没有掌握新产品开发的主动权。三是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难以在短时期内改变这种状况。四是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规模偏小,经营规模和专业化协作存在较大差距,品牌建设滞后,产品质量稳定性较差。五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实践经验不够,许多中小企业仅通过中介进入国际市场。
  (三)广东农业基础薄弱,向外难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向内不利于形成三次产业协同拉动经济增长格局
  受经济全球化影响,农业也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农业产业结构特别是种植业内部结构需要调整,要求不断提高作物的优质产品率,对畜牧业发展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广东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而目前广东农业的发展难以适应这两方面的要求。
  (四)广东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难以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服务支撑
服务业在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生产服务业,既不能脱离各个产业生产发展而独立成长,各个产业的发展又离不开生产服务业提供的支持。目前广东生产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是许多必要的行业没有发展起来,二是服务业发展与各行各业生产发展的互动机制没有形成,三是生产服务业发展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还不完善。
  (五)广东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生态产业建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现代产业体系本质上必须是生态型产业体系。生态农业包括生态种植业、生态林业、生态畜牧业和生态渔业。生态工业包括第二产业生产过程生态化、产品生态化以及环境保护产业。生态服务业包括服务业自身的生态化建设以及为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提供服务的生态服务业。广东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对生态产业体系的建设还缺乏整体战略。

五、广东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及重点

(一)总体思路
  广东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是: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为契机,创新产业科学发展模式,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升产业的经济推动效应、社会带动效应、生态协调性和产业先进性为四大战略支点,着力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中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以全球视野引导广东产业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主动切入全球价值链高端,培育新兴战略型产业,坚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产业文化创新相结合,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导向作用,强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基于集群的产业链高效整合,形成上、中、下游紧密协作的完整产业链条,促进中小企业战略联盟发展,打造核心企业引领发展、中小企业配套发展的优势产业集群。发挥珠三角核心经济圈的辐射、服务、带动功能,加快环珠三角产业协调发展及泛珠三角的产业整合,深化粤港澳台及东盟地区的经贸合作,共建产业创新平台,培育共同战略产业。坚持实现双向开放战略,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推动加工贸易模式转型升级,推动外向型经济向产业链高端拓展,改变两头在外的传统加工贸易发展模式,增加一般贸易出口比重,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转型。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加速广东产业结构升级,力争构建起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为核心、高新技术产业为引擎、优势传统产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使广东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全面提升广东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战略地位。
  (二)发展重点
  1、以技术和品牌带动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通过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高度融合,巩固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对于仍具有增长潜力或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如家用电器、纺织服装、轻工食品、建材、造纸、中药等,要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产品质量,增强整体竞争力。以提高产业链配套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为重点,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工艺设计,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大力发展环保、节能、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优势传统产业向品牌效益型转变,提升产品档次,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同时,要坚决退出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且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见效慢的产业领域。
  2、积极培育新型战略产业
  顺应国际产业发展演变规律,瞄准欧美等先进国家和地区,努力把握全球新技术革命发展路径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以世界眼光超前规划、发展自己的战略产业,突破价值链低端循环锁定,获取经济中长期增长的驱动力。未来广东应大力发展以下八大战略产业:
  ①新能源与低碳经济产业。广东要加快开发利用清洁、可再生能源,重点研发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及核能利用技术,积极研发节能汽车、清洁替代燃料汽车、混合动力和纯电力汽车,鼓励低碳技术的开发、设备制造,加快绿色生态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促进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②生命科学与健康产业。广东应将当代生命科学前沿技术与传统中医学优势相结合,力争在健康科学的某些关键领域率先突破,争夺产业优势地位。
  ③“核高基”及下一代互联网产业。“核高基”(核心电子元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是信息领域核心技术,奠定信息产业的软硬件基础,广东应力争在某些关键产业环节和关键技术领域有所突破,成为游戏规则的制订者。
  ④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业。广东应率先构建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产业体系,加速新材料与制造技术绿色化、智能化、可再生循环进程,研发高精、高速及微米/纳米制造关键技术与设备。
  ⑤环保产业。广东要加快开发、推广综合治污与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技术和装备,重点研发污水处理及循环利用高新技术和设备,大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⑥海洋产业。广东应以提高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为核心,着力发展海水增养殖业、海洋生物医药和食品工业、海洋能源和淡水利用、海洋环保、海洋灾害防治等重点领域,率先建成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蓝色产业带。
  ⑦“物联网”与现代物流业。广东要积极跟踪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动向,建设RFID产业基地和研发基地,争取参与某些标准的制订,抢占物流业国际竞争的主动权。
  ⑧文化创意产业。广东应充分发挥岭南文化的特色和底蕴,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重点发展数字内容、文化传媒、创意产品制作分销与版权贸易、咨询策划、设计创意等高端行业。加速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相互融合,带动广东制造业和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3、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主动嵌入全球产业链高端
  顺应国际产业演变规律和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必须打破广东产业发展的传统路径依赖,坚持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主动嵌入全球产业链高端,着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提升广东在国际产业分工新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广东要抓住当前国际产业格局大调整的有利时机,主动承接国际产业新转移,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高端产业,着力扶植战略型的新兴高技术产业,加强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力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产业升级的方向应当向产业增值链的两端,即上游的研发设计环节、下游的营销服务环节延伸,抢占价值链高端。政府要发挥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的导向作用,对自主创新企业及产品实行倾斜性政府采购政策。
  4、坚持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相互促进,优化全省产业布局
  广东在实施产业转移战略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产业转移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以产业转移带动产业升级,以产业升级促进产业转移,从而推动全省产业层次全面提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全省产业国际竞争力。珠三角要加快转移比较劣势产业,逐步将占用资源较多、与地区产业发展重点不相适应、不具后续发展潜力的劳动密集型低端产业转移到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通过“腾笼换鸟、造林引凤”,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腾挪空间,创造条件。通过产业的“转”与“接”,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实现地区产业的重新布局,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要发挥土地、劳动力廉价的优势及特色资源优势,主动创造条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有选择地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在转移项目的引进过程中要积极推动企业技术和设备更新换代,提高环保准入门槛,使产业在转移过程中升级。通过粤东西北地区资源与珠三角产业资源的对接,实现创新要素的融合与互动,构建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和全球趋势的省内产业分工协作和价值链体系,最终推动全省产业升级。
  5、加强粤港澳台及东盟地区合作,建立多元、多层次、全地缘的产业开放合作格局
   以落实《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敢于“先行先试”,以构建国际产业链优势为目标,实施全地缘产业开放战略,扩大开放领域,深化对外开放,以开放促进产业转型、优化、升级,全面提升广东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战略地位。要进一步深化粤港澳更紧密产业合作,以金融、物流、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加大CEPA在广东先行先试的力度,联手抢占产业国际竞争战略制高点;以加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及产业链构建为切入点,提升粤台产业合作水平,重构加工制造业产业链国际优势,共同拓展东盟和新兴市场;以国际产业链优化重构为目标,全方位推进与东盟的区域经贸合作,致力于打造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链条;推进与环大西洋地区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产业高位对接,力争获取引领产业升级导向的前沿产业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支持;推进泛珠三角及国内中、西、东部的区域合作,巩固与拓展广东产业优化升级的内陆腹地;加速大珠三角产业的深度融合,辐射带动环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通过面向全球各区域的全方位开放,提升广东对内、对外的辐射能力,改善广东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实现全球经济危机后广东新一轮产业转轨升级。

六、广东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一)从战略层面加强产业政策导向和规划引导,推动产业科学发展
  1、建立产业发展的高层组织协调机制
  建议由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科技厅、省信息产业厅、省文化厅等部门抽调专人联合组成广东省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战略产业等各专业领导小组,采取定期联席会议办公的方式,研究制定产业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对于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战略产业,要从省委省政府层面上进行超前战略部署和统筹协调。
  2、抓紧制定和实施《广东省战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重点项目规划》
  结合当前广东的经济发展条件和产业发展现状,在科学预测与谨慎选择的基础上,由省发改委牵头会同省经贸委、省科技厅等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广东省战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具体时间段内每一种战略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着手制定《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重点项目规划》,支持建设一批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大、创新能力强的现代产业项目,做好项目储备,力争以点带面,促进我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在整合省重大战略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基础上,结合广东扩大内需的新十大工程及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十六条政策措施,专项引导资金投向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高端产业,重点扶持关系产业全局的关键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头项目,通过投资的增量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结合国家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加快制定扶持广东战略产业发展的倾斜政策
  1、以深化产业链、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加快制定振兴装备制造、汽车、钢铁、石化、船舶制造等产业的倾斜政策,通过财政、税收政策引导,鼓励联合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在用地、用电、上市融资等方面向优良大企业倾斜;制定扶持电子信息、生物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环保、海洋等高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加大信贷支持,加强公共技术开发服务平台建设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争取将优质项目列入国家重点技术创新计划或重点新产品试产计划;制定、落实对家电、纺织服装、轻工食品、建材等优势传统产业的调整振兴政策,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支持优势品牌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积极扩大城乡消费,建立产业退出机制。
  2、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潜力大的服务行业、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和服务贸易出口等的政策支持。设立物流、创意、金融、服务外包、会展等重点服务产业引导和支持专题,纳入由相关财政扶持资金构成的广东省服务业引导资金支持范畴,并与国家的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相衔接。建立服务业引导资金支持项目与商业银行的沟通机制,引导商业银行积极向服务业重点项目发放贷款。
 (三)着力扶持关键产业链条中的核心企业,推动中小企业联盟,提高企业抗御风险能力,夯实现代产业体系的坚实根基
  1、按照“大项目带动、配套企业跟进、产业集群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着手制定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重点项目规划,支持建设一批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大、创新能力强的现代产业项目,做好项目储备,力争以点带面,促进我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在整合省重大战略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基础上,结合广东扩大内需的新十大工程及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十六条政策措施,专项引导资金投向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高端产业,重点扶持关系产业全局的关键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头项目,通过投资的增量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高度重视产业集群、产业链条中核心企业的作用,针对重点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规模和技术优势,吸引为其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实现区域内产业无缝对接,构筑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链。建立和完善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办法,在广东主导产业领域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在财政专项资金、更新改造、自主创新、能源供应、土地供应、上市融资、名牌创立、知识产权、政府采购、人才引进、信息服务、行政服务等多方面实施相应优惠与扶持政策,使龙头企业成为推进广东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发挥核心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完善市场网络组织,打造产业链较为完整,产业人才、资金和技术高度集中的优势产业集群。
  3、积极推广中小企业战略联盟。充分认识战略联盟的优势,勇于探索,善于利用战略联盟做大做强企业。大力培养联盟能力,企业必须把联盟能力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和能力来培养和学习。实施战略联盟决策时,应高度重视联盟内部管理的协调和整合。国际战略联盟的组织形式已向技术联盟方向发展,强强联手的竞争型联盟、适应互联网发展的虚拟联盟已成为国际战略联盟的主导方式。企业应尽快适应这种变化,选择适应自身联盟能力的适当的联盟方式,最有效地发挥联盟优势,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4、加强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必要的支持和服务,及时出台应急配套措施,切实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环境,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抗御风险能力。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政府引导性财政投入,缓解企业经营困难。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工作,积极研究出台有针对性支持措施;加快培育和发展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等。有效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为中小企业在非常时期发挥吸纳就业和刺激内需作用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建立完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快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对优质的、成长型的中小企业贷款给予信用支持,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帮助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缓解资金压力。
  5、重点扶持高成长型、创新型、科技型、效益型的种子企业,大力扶持本土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帮助企业获得再生能力和新的竞争能力。加大技术创新和人才开发支持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对科技创新企业和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符合鼓励出口类产品的生产型出口企业,报经批准后给予适当的水利建设资金、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方面的优惠。加快促进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开拓国内市场,增强国内配套能力,建立低附加值和高附加值产品互补的产品体系,提高劳动生产率。
  6、建立健全重点行业、重点产品风险预警机制和外贸预警体系。加强对金融危机和经济形势发展的跟踪研究,对经济运行和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密切监测,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强化政府部门、商会协会为主的中介组织、企业间的联动工作机制,及时应对和主动防范境外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等各类贸易摩擦。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完善中小企业监测体系,对苗头性问题及时预警,引导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建立企业紧急事态应对机制,及时提供有效应对和救助服务。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劳资纠纷潮开辟“绿色通道”,以加快解决劳资问题。建立破产欠薪应急保障基金,优先解决倒闭企业工人工资问题,并加大力度打击恶意欠薪和欠薪逃匿的企业主。
  (四)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基于集群的区域持续创新体系,推进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发挥政府采购的导向作用,提升广东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1、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基于集群的区域持续创新体系。围绕广东省支柱产业和潜力产业,在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建设一批以大中型企业为依托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鼓励中小型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究开发,组建联合开发中心。以市场化为主的运作模式,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重点建设省级高技术产业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和省级公共实验室。鼓励组建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联合体,实现产学研的深度合作。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创建技术战略联盟,组建省级开发研究院,联合开展前瞻性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要向产学研合作项目倾斜。发挥特色专业镇集群创新特点,构建包括产品研发、质量检测认证、职业教育培训和电子商务四大体系在内的产业创新平台,推动区域内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
  2、推动全方位的自主创新,积极培育新型生产要素,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要推进包括品牌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产业制度创新、生产方式创新、业务流程创新、经济概念创新等的全面创新。同时,在参与国际分工时,更要注重创新能力、人才资源、产业配套、制度、文化等组成的新型非物质生产要素的培育,通过创新和本土人力资本、特别是企业家等高级人力资本的发展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使广东产业发展早日跳出“比较优势陷阱”,增强应对国际风险能力。
  3、从战略高度重视技术标准的研究制订,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围绕广东省主导产业,加强数字家庭、移动通信、Linux软件、智能交通系统、现代中医药等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制订,重点制订和修订物流、金融、电信、旅游等一批服务行业标准。制订技术标准研制资助管理办法,引导和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技术监督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积极开展技术标准企业试点,建立技术贸易壁垒应对和防范机制。
  4、加强区域和国际化的技术创新合作,有效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加快推进省部产学研合作,搭建省部合作大平台,充分利用国家层面的创新资源。立足广东产业发展需求,引导部属高校、科研机构集成优势科技资源投入广东产业发展。建立粤港联合创新区,推动粤港澳创新资源共享。构建国际化合作网络,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创新合作。
  5、发挥政府在促进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借鉴国际政府采购经验,对新能源、新材料、环保等高技术产品领域实行倾斜性政府采购政策;将符合先进技术发展方向、有较大市场潜力、需要重点扶持的产品纳入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加强自主创新投入、知识产权保护、人才等支撑体系建设。
  (五)积极拓展内销市场,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培育广东本土跨国公司,推进经济国际化战略转型
  1、要统筹企业和政府的资源,形成合力,推动“广货北伐”,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转为独资合资企业,积极开拓内销市场。努力推动广东企业到中西部投资设厂,通过资本输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我省经济素质和竞争力。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设立加工贸易企业融资专项资金,建立内销快速通道,扶持外向型企业扩大内销,帮助提高企业竞争力。
  2、鼓励加工贸易延伸产业链,促进加工贸易由OEM向ODM、OBM转变,增强设计研发能力和品牌营销能力。产业链的延伸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向研发、设计等产业链上游发展,二是从事加工增值较大的环节,在产业链中游精选,三是拓展国际物流和营销业务,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四是进入关键零部件和设备制造,向产业链配套拓展。广东加工贸易产业链的延伸要同时抓好这四个环节,鼓励广东省加工贸易企业增加国内采购和从事深加工结转业务,注重培养前后关联产业的零部件配套能力,通过中间产品的进口替代,延长国内产业链条,形成产业聚集;同时引进国外先进制造业技术,完善加工贸易的产业配套体系和配套能力,最大限度满足加工贸易需求。支持建设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
  3、大力培育广东本土跨国公司,走出去开辟国际市场。善用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选择一批资金、技术力量雄厚的大中型企业,重点进行扶持,鼓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和扩张,扩大企业的规模,提高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能力。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建立海外生产体系、销售网络和融资渠道,开展跨国经营。重点支持企业通过并购国外知名品牌和优质资产,形成自成一体的国际营销网络;重点支持企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设立境外研发机构,提升创新能力。通过培养一批有规模、上档次、高水平的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进一步扩大跨国经济合作,加快向外进行产业转移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步伐。
  4、加大“引进来”力度,注重将引进外资与提升产业层次、改善环境质量相结合。充分利用金融危机中全球产业分工格局大调整带来的机会,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把引进外资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发展、改善环境质量等紧密结合起来。优化投资主体结构,着力吸引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到广东投资,设立先进制造基地、配套基地、服务外包基地,以及研发中心、分销中心、采购中心和地区总部,并做好与其生产、销售相配套和有关联的公司的投资引进。积极引导外资投向适合广东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技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配件、关键零部件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技术密集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建立和推行招商引资项目评估体系,制定技术和环保准入门槛,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外资项目。要创新招商方式,综合运用“资源招商”、“项目招商”、“人脉招商”、“网络招商”、“服务招商”、“专题招商”、“顾问招商”等方式,促进投资。并且逐步在主要发达国家建立海外招商工作点。抓住龙头项目开展重大产业招商工作,以龙头项目带动相关产业投资。
  5、努力推进经济国际化战略转型。一是由主要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求发展向谋求国际竞争优势地位转变;二是由国际加工制造基地向多元化国际中心区域转变;三是由国际产业链低端向国际产业链中、高端转移;四是由境外、国外资本主导向本土企业和资本主导转变;五是由注重经济直接收益为主向注重战略利益为主转变;六是由引进内聚为主向以内聚为基础,外扩为主转变;七是由侧重单一国际区域开放为主向多元国际区域开放转变;八是由依靠比较优势为主向依靠竞争优势为主转变;九是由物质经济为主向物质经济、非物质经济并重转变;十是由国际单打竞赛为主向国际团体竞赛为主转变。推动经济国际化战略转型,必须全面依靠创新,形成经济国际化五大战略支点,即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制度创新、战略创新和构筑国际人才高地。
  (六)积极稳妥地实施“双转移”政策,推进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
  1、抓紧对“双转移”战略进行全面的评估,明确目前所处的转移阶段及其特征,把握未来的工作重点和突破方向。根据金融危机的影响深度以及国内经济下滑的形势变化,对“双转移”的有关政策适当作相应的动态调整。
  2、全省产业转移的区域布局总体规划和指导意见,引导和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和集中发展。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广东省城镇规划及各地级以上市城乡建设规划、珠三角城市群规划等规划的要求,各地市要制订科学的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布局的功能定位。同时各地市还要制订产业转移实施方案。
  3、进一步落实产业转移园区的政策及资金支持。统筹用好省级400亿元财政扶持资金,突出抓好东西北地区的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区建设。重点建设好以产业转移工业园为代表的大型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提高园区的项目接纳能力和产业配套发展能力,促进珠三角产业转移项目或其他外来投资项目的加速集聚。在新建园区的规划上,要坚决突出主导产业,做好入园项目的分类指导,引导有潜力的企业入园,增资扩产,滚动发展。同时,加强对现有园区的整合工作,在全面清理与评估基础上,集中力量扶持前景较好的园区。
  4、健全珠三角与欠发达地区的利益分享合作机制。冲破在行政区划内画地为牢的传统观念,打破行政壁垒,制订各地市政府之间相互认可的制度,包括财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用工制度、环保制度、资格认证及产品认证制度,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加强政府间在产业转移等方面的相互合作与利益分享机制建设,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加快我省区域经济的融合,共同推进珠三角的提升与东西北的振兴。
  5、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建立相关激励机制,充分利用广东现有的各类职业技工学校、职业培训学校、职业培训中心,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教育和岗前实用技能培训,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且具备一定素质的劳动力资源。推动教育资源向山区倾斜,通过教育促进人口结构转换。
  (七)大力发展新能源和环保产业,重点整治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推动产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1、积极发展再生资源、新能源、环保节能等新兴产业,加快绿色生态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大力推行能源结构调整。推广使 用电、天然气、液化气、轻柴油、水煤浆等清洁能源。积极拓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着力发展环保技术与装备、环境服务等环保产业。开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试点。以石油化工、汽车制造、钢铁、装备制造和食品等产业和耗能大户为重点,培育循环经济型试点企业;在重点产业园区和中心城市,探索发展循环经济及低碳经济的有效模式。
  2、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严格控制新建扩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除严格执行国家、广东省对“禁止和限制发展的行业”的有关产业政策法规外,建议综合考虑能耗、环境容量、用电总负荷、土地资源供给有限性、行政管理成本及规模经济等因素,通过核定部分限制类行业的单位工业增加值耗能要求,提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业的准入门槛,从源头上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建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上项目与广东省及各市的节能减排指标完成进度挂钩、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的机制。加强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整治,分类处理,加快调整提升。应针对非金属矿物制品加工(陶瓷、水泥、玻璃等)、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化学原料与制品制造、纺织印染、造纸、电力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制定具体的整治实施方案,开展专项检查整治工作,并综合运用环保治理、安全生产、节能降耗、交通运输整治、税收征管以及实行差别电价、水价和排污费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使其调整改造提升。
  3、制定鼓励节能降耗的优惠政策。完善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机制和补偿机制。从政府采购、土地供应等方面对生产和使用可再生产品、发展循环经济的制造企业给予扶持。鼓励企业广泛使用清洁能源、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材料,在产品设计、生产、使用、回收全过程中最大限度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在有条件的区域积极推广热电冷三联供。
  (八)着力推进与港澳台及东盟的紧密产业合作,构筑联手推动产业链国际化的前沿国际空间
  1、深化粤港澳产业合作,推动三地产业“无缝对接”。加快建设“粤港澳紧密合作区”,促进粤港澳更紧密产业合作。发挥“一国两制”独特优势,加大CEPA在广东先行先试的力度。以生产性服务业合作为突破口,在招商引资上重点向香港的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金融、物流以及中介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倾斜,鼓励港商设立服务外包企业、地区总部等。加快建设“粤港澳金融合作平台”,建立确保三地金融资源充分流动融合的长效合作机制,合理利用好两个创业板市场。力争用珠三角的实体经济维护港澳资本市场的相对稳定,促使粤港澳成为国际金融危机的避风港。联手推动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捆绑”应对危机。粤港可以联合设立研发基金、技术与设备更新基金,扶持企业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可以考虑在广东省内增加保税园区,协助厂商解决进口原材料缴存关税和保证金的问题,确保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资金周转顺畅。
  2、加快提升粤台产业合作水平,重构加工制造业产业链国际优势,探索构建粤台合作的新型制度框架。把粤台产业整合与产业创新作为落实《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抓手,以更广阔的视野和世界眼光来思考广东产业升级。以加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及产业链构建为切入点,加强粤台在科技成果产业化(包括孵化器与创投业、工业技术研发体系、官产学研互动机制等方面)、支柱与战略产业(包括生物、环保、光电、新能源等领域)、以及产业链链际整合(包括互为创新链或产业链上下游,共同打造供应链优势等)等方面的合作。探索以“2×3”方式,即由双方专家及中介机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组成粤台经贸合作共同体,由过去民间和企业有限的合作转变为市场推动与政府协调、学术及中介机构牵线搭桥相结合的全方位合作。粤台双方在紧密合作基础上,共同开拓东盟市场和国际市场,通过更高层次上的对外开放和内部体制改革,重构加工制造业产业链国际优势。
  3、全方位推进与东盟的区域经贸合作,合力打造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链条。以制度创新探索广东与东盟合作的发展新思路。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议下,尽快制定广东与东盟的战略合作规划,建立省部经贸合作机制,与东盟各国建立多层次的经贸合作对话协调机制。抓紧落实广东-东盟合作备忘录,重点寻求并促进包括农业、信息通讯技术、能源与环境、贸易和投资、物流基础设施等11个领域的合作。努力寻求在东盟国家建立广东经贸合作开发区,重视抓好产业配套,建设一体化的产业链条,探索建立大区域的产业集群。充分利用东盟与日本等国之间相互开放的市场,以东盟为基地,开拓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
  (九)抓住金融海啸中发达国家人才外流的机遇,大力招募国际化高端人才,加快构筑支撑现代产业发展的人才高地
  1、大力实施“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引进工程”等人才工程,着重做好海外智力引进工作。抓住国际金融危机中发达国家人才外流的机遇,大力招募国际化高端人才,采取以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引进、项目引进等主要方式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技术研发团队。建议在广东省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中设立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人才专项资金,并建立海外留学生数据库,通过各种形式来充分吸聚海内外的各种科技人才资源。促进高级人才合理流动,实施科技人才居住证制度,建立可以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向选择的柔性人才流动机制。建立特级专家和首席工程师制度,力争在重点行业内形成一批技术创新的领军人才。
  2、努力营造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落户和成长创业的优越环境。通过在创业环境、收入分配、生活环境、法制环境、社会治安环境、文化环境等各方面的改善,增强对高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激发其扎根创业的积极性。建立人才“国际生活社区”,对企业高级人才在生活工作给予多方面便利和高素质服务。对高层次的技术带头人,财政可给予专项补贴。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要给予重奖,并为其进行高层合作、交流、考察、研究创造机会。
  3、重视利用多种教育资源,培养创新人才和科技企业家。围绕重点产业需求,鼓励企业与高校定向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高级研发人才和科工贸复合型人才;支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企业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培育和形成多层次的创新团队。把科技企业家的培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组织企业经营者赴国内外先进地区考察、或选送大专院校接受管理经营知识的短期培训等,帮助提高企业家的整体素质。建立与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强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工人的培养。鼓励条件好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申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支持建立民营资本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职业技术学校或职业技术大学。支持高校与企业开展联合办学、技术培训、共建实习基地,培养直接面向产业发展第一线的技能人才。整合现有社会培训资源,建立中小企业人才培养基地。
  (十)提升政府服务的国际化品质,进一步优化投资和营商环境,强化制度创新,增强广东对国际高端产业的吸聚能力
  1、提升政府服务的国际化品质,转变政府职能。重点是建立务实高效的政府形象,提高政府服务水准,推行阳光政务,促进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全面落实“一站式”办公、首问承诺制等工作制度,优化提升服务环境。要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项目,减少行政审批环节,对保留下来的审批事项,应该明确程序、时限和责任,增加透明度,健全监督考核机制。构建职责分明、分工有序、协同合作的政府部门联动机制,提高政府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效率。为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总部提供绿色通道,成立专门机构为其提供更为高效完备的服务。
  2、重视诚信制度建设,改善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建设高效的诚信体系、有序的市场秩序,切实为落户广东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发展空间。营造公平、稳定的法制环境,推动政策、法规等诸多方面与国际接轨。依法行政,廉洁执法,避免干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执法部门要制订统一的管理办法,避免重复检查和交叉检查。帮助提高企业应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的能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3、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与人居环境,增强文化包容性,建立高端人才的归属感与认同感。着力提升珠三角城市群宜居宜商宜工的城市魅力。完善交通、通信、水、电、气及高级商务酒店等城市配套设施,提高对城市国际化的管理和建设水平。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胸怀,融东西方文化习俗、文化传统和文明方式于一炉,形成城市文化的多元化,集中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和体现历史文化名城风采的文博设施,完善城市文化功能,增强对高端企业和人才的吸引力。(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十四五展望:机遇与挑战并存,产业园区发展能否按下“加速键”?
构建“十大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出炉 支持数字经济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成都老工业区寻发展,转型升级的路怎么走?
务实创新升级工业互联网
新百年路在何方(9)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