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支架式学习理论

最邻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

显然,这种教学思想是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换句话说,最邻近发展区定义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可见儿童的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可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因此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1] 

支架式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法。该教学法是指一步一步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当的、小步调的线索或提示(支架),让学生通过这些支架一步一步的攀升,逐渐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支架式教学法在透明私塾的个性化多维智能教学系统(MITS)中已有应用。

教学方法

 播报

脚手架

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基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如上所述,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要的,也就是说,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2] 

组成环节

 播报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1] 

如何构建强大且适宜的学习环境?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2、对所教学科感兴趣、热爱教学,并能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的基本结构和关键概念

3、以发展和培养学生在认知、人际、个人等领域的多维能力为教学目标,且在不同层面的教学目标设计上予以落实和改进,如:教学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等,即教学目标的多层次深入。

4、向学生呈现课程及其章节的基本结构,将学科知识和学生的已有经验联系起来。采用能体现学生学习的社会性、主动性、关联性、参与性、自主权等特征的教学原则,以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核心学科知识,并在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过程中对学习内容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分析和创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并相信自己能获得成功。

5、让学生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懂得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会自我评价和反思;评价要体现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并且要体现公平和一致性。

02基本特征

深度学习可归纳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五项基本学习原则、问题导向下的四类学习活动。

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即:教师要从教学设计师的角色转变为学习设计师,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对话、互动与参与,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两个基本点: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充分利用智能技术的教学优势。

五项基本学习原则:即主动性、社会性、关联性、参与性、自主权。

问题导向:问题导向是将学习引向深入的重要策略,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解决是教学中最重要且最有意义的学习和思维活动。有意义的问题要联系现实世界、联系学生生活、联系学科实践。这四类活动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及体验学习。

03设计框架

学习目标:在具体目标的设计中,需要处理好核心素养目标、学科素养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活动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使每节课的教学都能成为通往核心素养目标的阶梯。

学习内容:强调知识之间的关联、知识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联和知识结构化。所谓结构化的学习内容,既指向内容组织的逻辑性,又指向具体施教过程中内容任务情境问题的四位一体,以及问题与问题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结构化特征。

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上要求有高度参与和学习投入,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的机会,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初步理解,同时学会独立思考,发展元认知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共享观点,加深、拓展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其团队协作、沟通表达、问题解决等核心能力;在探究和体验学习的过程中将直接经验转化成间接经验,形成深度理解和长时记忆,发展其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

学习评价:倡导形成性评价(最有效的方式为即时反馈)并支持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评价内容除学科知识外,还可以是学生高阶思维、人际交往和个人学习能力等的提升情况。形成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专家评价、家长评价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模式,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反思自己,监控和调整自己的态度、认知和行为,进而逐渐发展其自我效能感和元认知能力。

智能技术:智能时代需要更具高阶性、挑战性、创新性的核心素养目标,智能技术可被应用于创新教学方式、进行恰当的教学设计,以吸引学生参与、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投入,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加速器和促成器。技术作为一种催化剂,只有当其使学习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有力、教学评估更有效且连接课堂内外学习的时候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04实施策略

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一切学习发生的前提,而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持续激发学习动机呢?建议实施这四种连续的教学策略:

注意(Attention,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引起学生的注意;

关联(Relevance,即通过增加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需求、真实世界的关联性,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信心(Confidence,即通过告知学生学习的评价标准、体验成功、提供及时反馈并告知学生的成功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让学生建立自信心;

满足感(Satisfaction,即给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并提供积极的反馈,让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感到满足,从而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上述策略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持续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从而为深度学习的发生提供基础保证。

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深度学习强调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深度理解和迁移。建议教师从以下方面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向学生呈现学科和章节的知识结构,强调学习内容之间的关联性;

让新知识教学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以便学生更好地加工和理解。

注重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能力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认识和控制能力。让学生掌握元认知策略,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成为一个自我调节的学习者,并能指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更为有效的认知加工。

对教学内容进行的组织和转换、自我负责、自我评价、寻求帮助、做记录、复述与记忆、设定目标和计划、复习、自我监控、任务策略、时间管理等学习策略是行之有效的元认知策略。

积极营造关爱、信任、安全的课堂氛围

积极的课堂氛围与学生的行为、情感、认知投入和学业成就显著相关。教师和学生在正式的或非正式的互动中形成的课堂氛围,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感知,而这种感知会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影响。

除了关爱信任投入等课堂氛围营造外,安全感作为学生的一种心理需求,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安全感意味着相互尊重、自由和创新,学生只有在安全的学习氛围中才会勇于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问题和展示自我,其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才能真正得以充分发展。(选自:现代教育技术杂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有效的实施支架式教学
五大教学模式概念:构建主义,元认知,支架式教学……
小学教育心理学
林崇德:创造性人才 创造性教育 创造性学习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一——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