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规则为维护感受而生
来自: 轮回jumper(从我觉察的那一刻,宿命打破了。) 2014-07-05 16:12:36
作者:李雪,广州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微博:@李雪爱与自由
微信:lixuexinlixue
正文:
我的文萱都有一个主题:孩子无须刻意培养,给予充足的爱,放任孩子自由发展,孩子就会展现无限的可能性,完成灵魂本身的使命。这让很多父母困惑,放任发展,那规则如何建立,真爰和溺爱的尺度怎样把握。
我们先思考下人类社会为何需要规则。规则存在的意义,是最大限虔维护每个人的感受。简单的说,为什么你不能侵占我的私有财产,因为那样我感觉很痛苦,而且绝大多数人都有相同的感受,所以人类形成共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为什么要设立交通灯,因为我们都需要安全放心地通过路口,交通灯维护了大多数人的感受。
这些规则大家都知道,可为什么一些人还是会违反规则呢?被训导明白的规则,并不能保证遵守,这也是家长发愁的地方,规则讲了100遍,孩子也表示明白和同意,就是时常违反。—个7岁女孩,进我房间不敲门直接闯入,我有些不满,进门之前先敲门是基本的礼貌,你这么大了咋还不知道呢。于是教肓她,进门之前要先敲门,我说请进,你再进来。她好像懂了,但下次如故。我又讲了一遍,照旧。很崩渍,直接吉诉她,你这样突然闯进来,我不高兴呀!小女孩恍然大悟,以后都会进门前甜甜的叫我“李雪姐姐”,很幵心地敲门。之前,我只是教给她冷冰冰的规则,规则和她的感受是割裂的。而我讲出真实感受后,她很自然地愿意维护我的感受,轻松自在地遵守规则。继续观察女孩和父母的关系,她的父母完全不介意孩子突然闯入,甚至在孩子闯入后挺幵心,所以孩子形成了直接推门的习惯。这个小女孩的规则不是被训练要求来的,而是在感受的基础上自然形成,所以她非常灵活,可以跟不同的人轻松保持不同的规则,自己的感受也没有被束缚。
为什么这个小女孩能够明白我的感受,而且愿意维护我的感受?女孩的父母给予了比较充足的爱和自由,几乎没有制定过什么规则限制她,所以她天然的感受力保持的很好,就是我们常说的同理心。所以她既能尊重自己的感受,也能体猃到别人的感受。在自尊与尊重他人之间,自然流动形成让彼此都舒服的界限。这就是规则存在的本来意义:让大家都舒服。
那为什么有些人要破坏规则,侵犯别人的界限,看别人不爽自己才觉得爽?这就是病态的人格。可以推测,这种人的童年,父母给的规矩一大堆,孩子一次又一次试图表达爱,想自由做自己的时候,却被父母冷冰冰地以规则的名义残酩切断,爱的流动几乎没有。所以他们的内心形成这种链条“规则=痛苦”,打破规则才可能有连结,这样的人当然没有能力尊重规则。所以,试图训练孩子守规矩的父母,如果训练过程切断了爱的流动,让孩子受苦,那规则就对孩子意味着痛苦,脱离了你的惩罚和奖励,将来他怎么白愿遵守颊则呢。
规则只有在涉及两个人的时候才有存在的意义,一个人的事情是自由的范畴。比如孩子什么时候洗澡,是自由的范畴,完全由孩子自己决定。如果洗澡需要大人帮忙,才涉及两个人,这时候才需要协商规则,比如爸妈11点睡觉,如果你洗澡雷要帮忙,那么要在11点之前。完全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大人闯进去要求制定规则,这是耍流氓。巯氓行径不会给孩子培养任何好习惯,只会让孩子逐渐丧失自己的感受力和判断力,智力和情商曰渐僵化,成为和大人一样不知所以然的麻木之人。
很多家长担心过度自由会变成溺爱孩子,导致孩子不断侵犯自己界限。首先,爱本身不存在过虔,真爱永远不会过多。自由也是多多益善,越多的自由,孩子越智慧,活得越精彩。那溺爱是怎么回事?没有孩子需要溺爱,溺爱是家长的需要。或者说,溺爱是家长在满足自己“内在缺爱的小孩”,并把“内在的小孩”投射给孩子,跟真实的孩子设关系。比如,有些家长舍得给孩子买上千块的童装,但是孩子想要的摇揺车却不肯充分满足,反复跟孩子较劲,因为童装是父母内在小孩的需要,而揺揺车是真实孩子的需要,真实的孩子长期得不到满足,怎么可能感恩父母的付出?
小时候几乎每个人都说我妈溺爱我,才把我惯出很多臭毛病。比如不洗自己的衣物,房间很乱,不懂感恩,乱花钱,不考虑别人感受等等。仔细回想,一旦我想清洗自己的衣物,妈妈就会打击我,你洗不干净还浪费水,还是给我一起洗了吧;她经常闯进我的房间收拾东西,一边收拾一边抱怨;去超市购物,我挑了自己最喜欢的几样,但妈妈还是会再塞一大堆昂贵的零食给我,然后回家抱怨我去一次超市花费比她一个月都多;她生病时,我试图关心她,她会说你看书去吧不要管我,后来又抱怨说白养活我了,这个白眼狼。妈妈似乎是一个“圣人”,她没有自己的雷要,没有自己的感受。这样的关系中,我如何同理她的感受,感知她的界限呢,又如何能生出感恩之心?后来我理解,她内心极虔缺爱,同时对得到爱已经绝望,所以通过牺牲自己来满足我,间接满足了她“内在的小孩”?而实际上造成,我“抢走”了她内在小孩的爱,她对我付出越多,也越怨恨我。
经常有妈妈说,为了孩子,自己牺牲了一辈子,结果却没得到爱和尊重。在这种“伟大牺牲”之下,我感受不到爱,经常做噩梦自己都快死了,妈妈也看不到我。面对外面的世界,我感受不到他人的感受,不能理解大多数人都理解的规则界限,经常侵犯别人的界限而不自知,好像从外星球来的,人际关系一塌:糊涂。后来离幵妈妈,我的天然本性才得以显露,我热爱收拾房间,把家里布罝得很有美感,喜欢做饭,越来越能同理别人的感受。
所以,若父母经常感觉被孩子侵犯界限,首先自省,你清晰而且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吗?如果你经常“阉割”掉自己的声音,不尊重自己的感受,又如何期望孩子能够同理你的心,照顾你内心最深处的小孩呢。孩子没有这种能力,即使心理医生,也只有在付费的那1个小时里,可以做到一部分。
规则,是为维护感受而生,两个清晰自己感受的人之间,自然会形成规则,而且是流动的、灵活自在的规则。最小化的政府带来最有活力的市场经济,规则最少的父母带来最不可思议创造力的孩子。面对孩子没有被层层防御包惠的心,真实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让孩子自由选择,成为他自己。别用我们狭隘的恐慌束缚孩子无限的可能。孩子的未来,一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所及。
**“转自在线心理咨询(微信号:xlzxol)
逃避的根源(转)
来自: outman 2013-04-12 11:35:02
当一个人陷入到理想化自我的幻想中的时候,就会无意识中逃避现实,逃避现实中的自己。其实刻意地表现得好,努力表现出一个完美的自我也是一种隐含的逃避,因为他无法面对本来的自己,不敢让别人发现真实的他。当社会主流强调开朗的时候,他就会努力多说话;当社会流行成熟的时候,他就会装作深沉;当他觉得自己幼稚的时候,就会装扮得老成……当他无法做到心中所期望的样子的时候,就会选择逃避,逃避总比直面要“安全”。当真实的自我暴露在现实中的时候,现实的洪流就会冲击其幻想中“完美自我”的形象。一位患者告诉我:症状其实就是对其自夸的一种讽刺。所以为了逃避现实中的“讽刺”,有些人宁愿不工作、不恋爱、不交友,甚至还找出很多理由来证明自己这种行为有多么“明智”。除了上文谈到过的逃避方式外,逃避有时还会以拖延和懒惰的形式表现出来。一些患者不敢努力,因为不努力就算失败总还可以给自己找到台阶下:不是我不行,是我没有尽力。而另一些患者,因为他很难达到其心中的“应该”,所以他不得不拖延,不得不懒惰,因为他直面了现实,就无法自欺了。
病态自负者选择逃避是害怕自负受损,而病态自卑者则是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但病态自负者还算幸运一点,因为他总能找到各种理由为自己的逃避与失败开脱,以维系理想化自我的幻想。而病态自卑者却没有那么幸运,因为当他逃避或失败的时候,几乎无法找到借口为自己开脱,会因此变得更加自卑与自恨。所以病态自卑者更容易绝望,绝望来自于他一直都没有达到其“应该”。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是任何治疗方法的“必经之路”。面对你所恐惧的,面对你所要逃避的,因为逃避只能强化恐惧,而不会真正地消除内心中的恐惧,也只有直面现实才能带来希望,才能打破内心中自负的枷锁。很多人为了维系理想化自我的幻想,放弃了自由,放弃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因为他太害怕失败,太害怕受到他人的否定,太害怕发现自己不如人的地方,太害怕伤害与不确定性,所以他宁愿选择生活在幻想中也不愿面对真实的自己与生活。但也只有让现实的洪流冲进幻想的城堡,才能推翻这种专制的统治,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才能真正做到摒弃理想化自我而回归真实的自我。没有现实的作用,这一切是无法达成的,或者说现实是促成改变的重要媒介。虽然在面对现实的时候,患者会体验到强烈的焦虑及恐惧的情绪,但就算历史的变迁、进步与变革也不是一片坦途。对于治疗也是如此,推翻理想化自我的统治,推翻“魔鬼”的专制,也需要“流血”,而这点恰恰体现在面对现实时的紧张、焦虑、恐惧与不安。或者说,这些负面的情绪不是用来逃避的,反而是需要来面对的,这就好像是革命,越是遭到严厉的镇压,就越需要誓死反抗。
有人会说:“我面对了呀,并没有逃避,可是依然被恐惧、焦虑所束缚,情绪依然没有根本的好转”。这种情况并不是面对有错,而是在面对中,你对自己提出了怎样的要求?你是否要求自己要成为人际的中心?你是否要求自己要表现得完美无缺?你是否要求自己要受人欢迎?你是否在要求一种绝对的安全感?还是要求自己不能把缺点暴露在别人面前?面对就是面对,不要期望通过“面对”来达到自己心中的“追求”,毕竟一个普通人不会任何时候都表现良好,受到所有人欢迎,也不能活在绝对安全的世界之中。当你真的可以摒弃病态自负的时候,负面情绪才能慢慢变少,毕竟情绪是需要的一种反应,所以放弃伟大的“需要”才是根本。
有时,一些人是去面对了,但内心中却抱着一种“战胜”的态度——他期望通过“面对”就可以改正“缺点”;就可以受到所有人的关注;就可以摆脱人类局限性的束缚,当他没有“战胜”现实的时候又会选择逃避,甚至连“面对”的勇气都没有了。上文谈到过的一位害怕当众讲话的患者,他是去面对了,而且面对得很彻底。他为了摆脱对演讲的恐惧,甚至跑到公交车上去演讲,还要举办个人演讲会,去帮助他人来战胜演讲恐惧,其实他种种的行为都提示着他没有接受自己也会紧张,也会恐惧,也会有不足的现实。而他只是通过“面对”来去掉自身的“缺点”,想必这种努力一定会失败,毕竟他逃不过现实。并且,对于害怕不好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人来说(如,害怕生病、害怕晕倒、害怕惊恐发作、害怕死掉、害怕触犯法律等),他要么就会选择逃避,要么去面对也仅仅是想证明不好的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他的自负已经让他无法面对每个人都生活在“不确定性”之中的现实,他试图通过“逃避”或“面对”来为自己营造一个安全的、确定的、完美的世界,这种病态的要求显然也会无果而终。因为错不在于“面对”,而在于他的病态追求,如果不放弃这种病态追求,他永远无法领会“面对”的内涵:面对自己需要去面对的,是一种人生的责任,而非达到病态要求的手段。
而且,一些人也会扭曲“面对现实”,比如,虽然他也没有逃避人际,但却会力图表演出“完美的自己”,以赢得别人的肯定,所以他活得已经不是真实的他了。所以这种“表演”也是逃避现实的表现,逃避真实自我的努力。虽然在“面对”,但这种“面对”已经脱离了面对现实的本质,因为面对现实的本质表现在两个方面:面对真实的生活;活出真实的自己。所以,把自己表演得完美,也不是面对真实的世界。毕竟真实的世界,不会有人得到所有人的肯定,也没有人会完美无缺。
无论现实是如何残酷,真实的自己是如何的“失败”,我们总无法逃避;无论理想中的自己如何完美,我们都需要摒弃,而不是继续坚守或追求。越是对其坚守或追求,只会让我们越加迷失自我。我经常告诉患者的一句话是:“要知道自己的半斤八两。”意思是要知道自己是谁!既然是一个人,为何对自己提出神的要求?虽然患者口头上并不承认其自负的存在,也不会意识到把自己当成“神”来看待,但他的行为已经暴露了他的“追求”,毕竟,一个“人”怎敢对自己提出如此“伟大”的要求?记得一位患者羡慕某人开朗;某人学历高;某人婚姻好……但这些他并不是和一个人在比较,而是拿自己在和所有人的“好”在比较,当问他是否愿意和某一个具体的人调换时,比如,同事A或朋友B。他的回答是:不愿意。因为他仅仅是崇拜对方的某一点,而不是整个人,所以就算他变成那个人,也绝不会对自己满意。
虽然逃避可以让我们暂时感觉好过一些,可以暂时不必面对“失败”的自己,并可以继续维系理想化自我的幻想,但从长远来看,逃避并不是一种好的解决方式,只会让问题更加严重,而无益于终止内心中的战争。人总是逃不过现实,面对是医治重要的一步。如果连面对现实的勇气都没有,那么将永远无法停止两个自我的战争。当一个人可以面对现实的时候,他就离真我近了一步。但要切记:面对不是维系自负的手段,仅仅是做人的基本责任。
当一个人受到病态自负驱使,活在理想化自我的幻想当中的时候,就会恐惧表现出真实的自己及面对真实的生活。任何失败都是他难以容忍的;任何缺点都是他不敢暴露的;他会尽力在他人面前表现得完美,当表现不好的时候就会拼命地自责与自我否定。有时他也会把这种自我否定外移:认为他人也会如此看自己,他人也会贬低自己,认为自己无能。
因为担心来自于他人的否定,患者会力图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为了力图表现出高尚的品质,他会表现得很“宽容”,即使这种宽容已经损害了他的个人利益。他也会表现出崇高的道德感,甚至谈恋爱最后没有结婚,都会被他认为是玩弄异性;看了成人电影都会觉得自己猥琐。其实他仅仅是用道德感来包装自己,从中找到高人一等的感觉而已。有时,他也会故意表现得博学或好斗,这也仅仅是为了不想让别人看不起。表面看起来他是成功的或别人觉得他是一个很好的人,但他活得并不轻松,甚至会活得痛苦——他为了一直表现得好,做得完美,留给他人留下好印象,因此付出了太多。他付出了自己的自由,付出了对生活本身的热爱,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同时也忍受着无时无刻的焦虑感,因为他无法一直成功、出色、完美,但他又要力图一直表现得完美,所以他一直逼着自己去完成一件根本就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他又无法放弃,所以他活得很累,很不真实。一位女性患者,她在生活中总是刻意地和身边的人保持亲近,因为这样别人才不会觉得她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所以她交朋友,不是因为喜欢对方,而是因为恐惧被别人否定,所以朋友对于她而言仅仅是一个证明自己是一个“正常人”的配件。因此,在生活中她不敢说错话,做错事,每天活在紧张不安之中。走路的时候,她都不敢抬头挺胸,因为她害怕别人的关注,害怕别人发现她的紧张和不自然。有时,她也想抬头走路,但又担心别人因此就觉得她和以前不一样了,认为她在伪装。在某方面比她强的人身边,她更为紧张,因此她总是试图“打肿脸充胖子”以证明自己并不差。甚至在咨询室中,他都放不开,不敢说心理话,害怕因此而影响了她在我眼中的形象……只有在她一个人的时候,她才能卸下“面具”,所以生活对她而言已经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正是因为其“追求”,所以患者很难接受自己会脸红、紧张、不健谈、手抖、口吃等缺点,任何会阻碍他“追求”的东西都会让他恐惧。因此,他会用喝酒来掩饰脸红;用来故作镇定来掩饰紧张;用多讲话来掩饰口拙;用逃避来掩饰口吃与手抖……但,越掩饰,越拘谨;越恐惧,越紧张。最后他只能选择远离人群,逃避社交。
他每天都在“表演”:病态自负者是为了维系自己作为一个“神”的幻想;而病态自卑者是为了改造真实的自我,偏执地去追求理想化的自我。虽然在表面上有所差异,但在“表演”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他们都会力图表现得完美,力图做得出色。他所做的事情,不一定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这件事可以给他带来荣誉感,为了追求荣誉感他可以逼着自己变得多才多艺,即使他不具备这种天分;它会试图掩饰自己所有的缺点,虽然这种缺点是一种人之常情。一位男性患者,他在睡午觉的时候,从来都是脸对着墙,并把被子盖在头上,因为他害怕别人看到他睡梦中的表情不够完美;他从来不敢照相或在网络上视频,因为他认为自己不上像,如果他不能把“最美的一面”展示在别人面前,他就会选择逃避。有时为了维护自己苦心经营的良好形象,他也会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隐藏起来,很少和别人讲心里话,因为他害怕别人发现真实的他。他整日都是在表演,结果把自己作为“驴”的“耳朵”及“尾巴”隐藏起来,虽然很累,但是他却被自己的欲望所驱使,无法自拔。
病态自卑者会比较多地体验到自己在伪装,因为他总是力图做得完美,但却总是无法做到,偶尔做到又开始担心别人会发现他只是在伪装。所以他内心中的痛苦与挣扎更为强烈。为了让他人看得起,他会力图表现自己,但却很容易变得焦虑,因为他担心别人发现真实的他并没有他所表现得那么好,担心别人把他看穿。有时,也因为他太过于自贬,所以就算是他努力获得的,就算是他本身具有的能力,他也会觉得是一种伪装。就算别人认为他可爱、漂亮、有能力、成功,他也不会相信这一切,其实他的“潜台词”就是:我认为自己是一头猪,那么所有人看到的也将是一头猪,如果别人看到的是一个人,那么别人一定是在欺骗我。其实,他的自贬来自于和理想化自我的对比,而非他真的如此糟糕。并且,也不是别人在欺骗他,而是他一直用理想化自我的形象来蒙蔽自己的双眼。
病态自卑者就算达到了一些目标也会表示怀疑,就好像自己不配享受这种美好,或认为这一切纯属运气,而非实力,所以他极其担心再次失去。如果他获得了一份爱情,就会担心对方是爱他这个人,还是另有所图;如果他获得了某种成功就会担心下次就不会这么好运了;如果他获得了一份工作,就会担心当别人发现他的“无能”的时候,就会把他开除。虽然他就是他自己,但他却看不起这个现实中的自己,所以也就不会相信有什么好的事情会落在自己的头上。一位女性患者的一段经历让我记忆深刻:一次她去相亲,发现那个男人很优秀,之后回到家里问她的爸爸说:“他都那么优秀了,干嘛还需要找老婆?”。当然,她的爸爸很奇怪她为何会问出这样的问题,并向她解释,男人总需要女人,这个简单的道理。她会如此问,其真实的意图在于:一个人既然已经达到了她期待中的完美,那么就可以胜任一切,可以面对一切,可以解决一切,既然这样,又何必还要找一个女人来共同生活,岂不是多此一举?这反映出两个问题,第一:她过于美化理想中的自我,第二:他过于贬低真实的自我。就好像达到理想中的自我就可以一切顺利,就可以一个人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难题。而现实中的自己只能依赖他人而活,只有得到他人的肯定才有价值。因为她过于贬低真实的自己,但又生活在这个现实自我的躯壳当中,就算有人会爱上她,她也不会感到幸福,只会体验到更多的焦虑:她害怕对方有一天发现她原本是一个不可爱、也不值得爱的人,那时就会抛弃她,离她而去。所以她说话的时候,会尽力揣测别人的喜好,尽力说一些别人喜欢听的话,就好像要把自己扮演成“知心姐姐”,所以她几乎没有了自己的个性,好像自己的想法不重要,他人的想法和需求才是最重要的。但这样做的结果却是,她越来越无法在人际中体验到快乐,越来越活得不真实。当她的朋友和别人更亲近的时候,她就会怀疑朋友是不是不喜欢自己了,接着就会自我怀疑,担心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好。所以她陷入到了害怕孤独,但同时也害怕人群的矛盾当中。
从中我们会发现,“表演”及“伪装”也体现出了对理想化自我的过度美化。就好像成为理想中的自己,生活中的一切都不是问题,他自己也会爱上这个完美的人。正是因为有着如此美妙的幻想,他眼中真实的自己就好像“废品”一样,成功是偶然,失败是必然;可爱是偶尔,令人讨厌是经常。这种自我否定有时会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对真实自我越加憎恨,对理想化自我就会越加美化,对真实自我的憎恨与对理想化自我的美化成正比。因此她会发出:“他都那么优秀了,干嘛还需要找老婆?”这样的疑问,也就不足为奇了。
病态自负者也会存在伪装及表演的情况,但他却很少会意识到这一点,因为在潜意识中他已经把自己当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来看待。所以,他体验到更多的不是伪装,而是焦虑:担心自己发挥不出自己的能力,达不到他自认为可以达到的目标。所以,他整日在表演却浑然不知,任何可能会暴露其不完美的东西都会让他紧张不安。比如,就算他在喝多酒的情况下开了几个玩笑,事后还会紧张、焦虑,担心别人会往心里去,因为这种“出格”的言行是他“圣人”般的做人标准所不容的。病态自负者,是一个更卖力的演员,为了捍卫自己心中这种“超人”的自我定位,他需要时时刻刻把自己表现得完美无缺。他是自负的,同时也是痛苦的,因为他的自负无法战胜焦虑;他的自大无法克服恐惧;他的幻想无法摆脱现实。当他过于沉迷于完美自我的幻想,而又把这种幻想当成现实的时候,悲剧就这样一点点地上演。因为他过于卖力地“表演”,而忽视了生活本身,就算他有某方面的特长与才能,也会被这种“追求”埋没,因为他的能力与精力都被分散到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上,即使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他都会逼着自己做到心中的“应该”。如果他够幸运,在商界或政界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受到他人的崇拜,也同样是可悲的,因为为了维持这种优越感,为了达到自己内心中的“应该”,他很少会体验到生活本身点滴的快乐。比如,朋友间亲密的幸福,有亲人在身边的温暖。记得一位患者,在他母亲身边都会紧张,都担心被母亲发现自己的不完美之处。用农民来做一个比喻,他很少会体验到看着自己栽种的庄稼一天天长大的快乐,他更多的只是关心:我的收成是不是最多的,我的收入是不是最高的。因为他只能从结果中找到自命不凡的元素。
治疗的关键在于,首先要停止两个自我的战争,接下来就是要活得真实,不再伪装。因为所有的伪装都是一种自欺,所有的掩饰都是一种逃避,逃避的是现实,迷失的将是真我。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去伤害别人,去侮辱别人,随意发泄我们的愤怒和不满,仅仅意味着,我们要停止这些自我美化的行为。如果你并不是一个健谈的人,为何还要逼着自己多说话?如果你对一些人是不满的,为何还要满脸堆笑?如果你不是一个很强势的人,为何还要故意表现得强势?如果在人际中你也有想法要表达,为何害怕说错话而只做一个听众?如果你就是一个老实或温柔的人,为何不能活出自己的本来面目?……
有的人可能会问:其实我都不知道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的,如何活得真实?其实这反应出压抑真实自己太久之后,他已经很难区分开真实的与虚假的自己。但当我们不再为荣誉而战;当我们不再刻意表演得完美;当我们不再做一个“圣洁”与“完美”的人的时候,真实的自我就会慢慢浮现,这时我们才能自然、放松地去做事,去做人,而不是被逼迫。
停止战争:摒弃理想化自我
“荣誉是权力、威势、胜利……的综合物。在‘自我理想化’形象的笼罩下,心理症患者为了满足强迫性的需要而热心于荣誉的追求,于是迷失于幻想与无限的王国中。而且,只当他们误将幻想当成‘真我’,只当他们出卖自己的灵魂──真我时,他们才能得到此种荣誉。因此,荣誉的追求通往了痛苦的心灵”。——卡伦?霍妮
内心中的挣扎来自于两个自我的战争——真实自我与理想化自我。只有停止这场战争才能找到内心中的平静。因为误把理想化自我当成真我,所以才会产生病态的自负,进而延伸出种种病态的要求。当自己无法达到想象中完美的时候,就会出现自卑与自恨。最后,当内心中的战争无法调和的时候就会用到最后的逃避手段:自残与轻生。
内心中的战争起源于两个自我的冲突,患者不恰当的解决法与努力方向最终导致了“全面战争”。他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维系理想化自我,以逃避真实的自我,就算来做心理治疗,也是希望心理咨询师能够帮助他插上“翅膀”(达成理想化的自我)。比如,在我患病期间,一直希望有一个人,一双手,能帮我从抑郁中解脱出来,并找回自我。但我那时期望的这个自我,其实是理想化自我,而非真实的自我,就是在幻想中我都期望自己变得能说会道,受人欢迎,非常成功……就好像抑郁没有了我就可以成为这个理想中的自己了。但可悲的是,我无法摆脱这个真实的自己,又无法达到理想中所期望的样子,一直在两者的夹缝中生存。所以,治愈的关键在于接纳真我,摒弃理想化自我,停止两个自我的战争。
上文谈到过两种倾向的人:病态自负者与病态自卑者。前者已经把自己等同于理想中的自己,已经用幻想取代了现实。所以任何失败都是他无法容忍的,任何来自于他人的否定都是他难以接受的,他一直努力把自己打造得完美,而且在内心中他也认为自己很完美,无懈可击,所以他不能容忍自己有比别人差的地方,不能接受自己在他人面前丢脸,当然也无法面对自己的缺点。如果他有缺点无法改变;如果他有失败无法避免;如果有人不喜欢他,那么他经常会说的话是:“连普通人都能做到的事情,为何我做不到?”是呀,“普通人”,不知道他所谓的“普通人”是哪一个星球的,起码我还没有见过任何方面都“及格”的普通人。而病态自卑者表现为对理想化自我固执地追求,这时他还没有把自己等同于理想化的自我,而仅仅是一种向往,或“应该如此”的一种心态。所以,这类人在人际中会体验到强烈的自卑感,自卑感的来源在于他的表现距离他的期望太远,而非和现实中的某人比较。就算他和某人进行比较,也不是和对方进行整体比较,而是和他人的某一点相比较,这一点正是他所向往的。其实,这种比较很不公平,毕竟拿自己不擅长的方面和别人擅长的方面比,本身就是一种扭曲的比较,其中隐含的追求依然是在任何方面都要胜过他人。
病态自负者的战争更多的来自于逃避现实以捍卫理想化自我,而病态自卑者的战争更多的是来自于不断地追求理想化自我。虽然两者战争的根基都是来自于两个自我的冲突,但战争的侧重点不同。病态自负者已经把自己当成“白天鹅”来看待,所以无法接受也无法面对自己本来是一只“丑小鸭”的现实;而病态自卑者,虽然知道自己现在只是一只“丑小鸭”,但却梦想成为自认为可以成为“白天鹅”,痛苦来自于他抱着这种幻想不放,而又无法达到。虽然身边的人告诉他其实没有必要自卑,也没有必要看不起自己,但他就是无法相信别人的话,就是无法看到自己已经足够好的地方。
对于病态自负者而言停止这场战争的关键在于:需要从新自我定位,要知道自己是谁?病态自负者往往不能接受失败、缺点及被别人贬低,甚至在某些方面比他强的人面前都会倍感压力。也许他的朋友大多混的不如他好,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这样的“选择”才能让他放松,才能让他找到所谓的“自信”。如果这个世界真的以他的欲望为中心,如果他所有的病态要求都实现,那么他真的就自信了吗?自信的人,真的都能心想事成,心随所愿?其实就算他真的达到了,那也不是自信,而仅仅是一种病态的自负与狂妄的自大而已。虽然如此,他依然不会轻易放弃,毕竟,放弃就意味着他理想化自我的幻灭。所以他会想尽办法来维系其自负,而不愿面对现实。一位男性患者为了维系其病态的自负,竟然用了十年的时间来“坚持”,并且他还陶醉于其中。当高考失利时,他没有放弃,因为还可以继续自考,考了两年只通过一门,他也没有放弃,因为他的自负无法接受他自己不是研究生这样的现实,所以他继续屡败屡战。虽然每天看书的时候他根本就看不进去,但他还必须要求自己完成自己“伟大”的学习计划,其实他根本就做不到,因为在学习的时候,他的头脑中充满了各种幻想及担忧。比如,他会幻想在异性面前表现得如何多才多艺,并且也会担心自己突然会忘记了所学的一切,或害怕别人说他仅仅是假装学习而已。其实他仅仅是为了计划而计划,为了坚持而坚持,根本就不喜欢学习本身。因为缺乏对当下所做事情的喜爱,所以他的计划大多失败。其实,如此的执着,仅仅是不至于让自负在现实面前崩溃而已。
所以,只有摒弃这种对理想化自我的捍卫,只有放弃一切维系病态自负的种种努力,才能找回真我。有时患者口口声声地说找回本来的自己,当问他本来的自己是什么样的时候,他回答到:开朗、乐观、有精力、受人欢迎,起码要三分之二的人喜欢自己……因为他现在还不能做到每天都很有精力;因为他不能每天都很健谈;因为他还没有受到三分之二的人的肯定与欢迎,所以他认定现在的自己是需要“修改”的,而如果回归了本来的自己,生活就充满了阳光。殊不知,他一直在寻找的并不是本来的自己,依然是理想化自我,毕竟没有人能永远开朗乐观,精力充沛,并且自我接纳与肯定也不是建立在大多数人肯定的基础之上。
病态自负者需要放弃对理想化自我的坚守,打开“城门”让现实涌进来,而不是活在幻想当中,并维系自负的城堡。一位患者告诉我,经过几年的努力与治疗,他原以为自己好了很多,现在看来其实并不是,仅仅是找回了一些自负而已,所以他生活的重心依然在“守城”,守着这个幻想中的“自负城堡”。但真正的治愈,只有在打开城门的那一刻发生。“现实,这可怕的现实!”现实虽然可怕,但却真实。真实的自己虽然有限,但却自由,幻想的世界虽然完美,但却是一种内心中的夜郎自大。如果仅仅为了维系幻想的世界,整个人终将被各种病态的要求与“必须”所束缚。虽然生活在幻想的完美与自负中会让人飘飘然,会让人有成瘾般的快感,但这一切却是建立在丧失一个人的自由与成长为代价。
病态自负者一直在守城,阻止现实冲进“自负城堡”,而病态自卑者则是不断地攻城,攻进那幻想中的完美城堡,好像只要拿到那张城堡的门票,一切痛苦就不存在了,一切自身的缺陷都会消失,生活就会变得平和及美好,自己就可以拥有梦寐以求的“自信”了。病态自卑者虽然生活在自我的现实中,却备受煎熬,因为他没有拿到那张完美城堡的门票,所以他会更多地会体验到自卑而非自负,而他的自负只是表现在:“当我……的时候,我就会不一样。”就好像当他变成另外一个样子,也就是进入这个“完美城堡”的时候,他的自卑就会一扫而光,生活也就没有了挫折与失败,所以他既看不起自己,也看不起那些和他一样不够完美的人,因为他的自负隐藏在自卑深处。
如果说具体的建议,那么对病态自负者我会说:“放弃守城,放弃维系病态自负的种种努力”。对于病态自卑者,我的建议是:“放弃攻城”。毕竟,这个世界并不存在你所期望的理想国;毕竟,生活是痛苦的,我们都是不完美的。如果执意要把自己变成理想中的样子,成为理想中的自我,只能离真实的自我越来越远,只能越加自恨——恨这个无法摆脱的现实及无法摆脱的真实的自己。总有一天你会被自卑与自恨的漩涡淹没,毕竟这场战争已经超越了现实,已经超越了人的局限性,所以注定失败。
病态自卑者难以停止内心挣扎的原因有两点:一是,难以放弃对理想化自我的追求;二是,无法接受真实的自己。
解决的关键在于,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追求”是多么的非理性。如,一位男性患者,他总是期待自己永远表现出男子气概,一点软弱的表现都让他无法接受,就算他表现出他所期望的男子气概又会担心被别人看穿,怕被他人发现他只是一只装大象的老鼠而已。我们知道就算大丈夫也有能屈能伸的时候,一个人怎能永远表现出男子气概,怎能永远不被别人伤害?这种追求本身就超越了现实。但他却往往会举出很多身边的人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要求是不过分的。如,某人,就做到了他所期待的男子气概或开朗。但当被问道:是否有人做到你所有的期待?这时,他陷入到了思索当中。其实生活中他不是和一个真实的人在比较,完全是同想象中的自己相比较,而且还会找到很多理由来证明自己这种比较的正确性。比如,这个社会不开朗怎么能有朋友?不表现出男子气概如何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不聪明怎么能成功?没有学历怎能有好的工作及生活?没有足够的魅力,怎能找到理想中的爱人?如果不可爱,怎能被人爱?其实这些“理由”虽然来自于生活,来自于“主流”的价值观,但他仅仅是利用了这些价值观来为自己的病态要求服务而已。毕竟是否能交到朋友不在于是否开朗;毕竟有没有男子气概与是否受尊重也不完全成正比;毕竟很多不聪明的人成功了,而“聪明人”反倒被聪明误……所以问题不在于一个人是否有缺点,有不足,问题在于为何一个人总是和自己的缺点过不去,总是和自己较劲。正是因为没有达到理想中的自己,所以才导致了对自己的苛责,如果不认识到这种追求的病态,那么将很难从自卑与自恨中走出来。
第二个关键点在于接纳真实的自我。当一个人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对理想化自我的追求当中,那么他就很难接受真实的自己。首先,我们需要放弃对理想化自我与生活的幻想。接下来,我们要慢慢接受真实的自己。在“抑郁的初步治疗”章节,我们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思维与情感的关系,也详细介绍了打败负性思维的方法,其实所有同负性思维对抗的训练,目的都在于接纳真我。负性思维与信念仅仅是一种因理想化自我而导致的对真我的否定,所以我们要停止这种自我否定以接纳真我。如,因为失败而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的时候,要试着温柔地告诉自己:这个世上没有永远成功的人;当被人拒绝与否定的时候,要坚定地告诉自己:这就是现实,没人能得到所有人的肯定;当自己不够完美的时候,要平静地对自己说:完美仅仅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幻想,要放弃幻想回归现实,现实本无完美,不要因为幻想而否定现实中的自己……
停止内心中两个自我的战争,关键在于放弃对理想化自我的捍卫与追求,接受现实与真实的自我,这才是心理治疗的实质,也是自我治疗的关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自卑与自负
灵魂深处的恐惧
痛苦的意义
病态的自恋者注定是“悲剧人”?
逃避痛苦人们选择了谎言,只有放弃病态的自我,才能回到现实
抑郁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