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73岁初代丁克现状颠覆想象:无儿无女,活一天开心一天,后事已经想好…
也就是说父母+孩子组成的三、四口之家是比较普遍的家庭模式。我们身边未婚未育的、丁克的、空巢的……也眼见着越来越多。提起这个,是因为前两天的一篇文章聊到独生子女的养老难处。的确,在谁也逃不掉的养老问题上,没孩子的人难免比有孩子的人要焦虑。他们不止有主动选择丁克的、独身的,也有因空巢、失独而不得不成为一代户的。最近我看了一些老人的现状和中年人的计划,觉得很有参考意义。有个博主街头采访过一位上海阿姨:73岁,没有孩子。她和丈夫都是大家庭出来的,特别渴望人少清净的生活。采访的小伙子都忍不住问,上了年纪,这样要怎么生活呢。阿姨则爱玩,就每天上公园跳舞、打鼓,顺便负责买菜回去。这样做到了各自尽兴,同时配合默契,能彼此照应生活。别的阿姨总因为要带孙子抽不开身,她却一身轻,随时想走就走。至于往后的问题,她也不太纠结,现在过得快乐最要紧。这是老伴尚在的情况,但岁数大了,总有一天要面临着失去和孤独。另一个上海的朱奶奶就是如此,她86岁,老伴多年前已过世。不孤单是不可能的,所以朱奶奶尽力把日子过得认真充实。但朱奶奶会用心为自己做每一餐,荤素搭配,甚至摆个盘让自己赏心悦目。打理的花花草草,每天拍下照片,做成美图,发给老同学老朋友。一来问好,二来也是报平安,这是老人互相关照的方式。但选择了不靠子女养老,她就努力让自己维持状态,不依赖别人。“真不行了,我就安安静静地走,一切从简,不麻烦别人。”有在养老院工作过的网友坦言,她发现那些无子女的老人,其实在人生的前数十年早就习惯了自己照顾自己。某节目跟拍过一个70岁大叔,退休后他选择养老院做“终点站”。喂流浪猫,上手工课,养花烹茶,好像在度过一个悠长的人生假期。最近刷到个博主的视频,给打算无子女养老的人提了个醒。她很快就要踏入40岁,预计不会结婚了,要么结了婚也很难有孩子了。比如上了年纪骨密度变低,弯腰驼背不说,还会影响行走,甚至摔倒。脑力也会失能,尤其一到退休,忙碌了一辈子突然无所事事。年轻时没什么感觉,但到了一定岁数,身边的朋友都忙着顾各自的家庭。你没事干,也没人陪,真的可能对自己人生的价值产生怀疑。有子女的老人可以通过年轻人了解到新鲜事物,没孩子的呢?就像现在,老年人不会智能手机不懂扫码支付都很难出门。住养老院、请护工、看病治病的钱,都需要提前准备吧?并在20多年的日常生活中,一直有所筹备,以应对风险。为了延缓生理上的衰退,他们早早开始健身,定期撸铁。不会像年轻时没心没肺摄入高热量高脂肪,而是碳水蛋白质蔬菜合理搭配。避免脑力上的衰退和落伍,他们培养爱好,尝试新事物。比如喜欢旅行,就每隔一两年安排一次旅行,体验各种有趣的东西。比如40多岁,学着拿起装备拍时髦的vlog,还摸索运镜和技巧。这类事,会给人以很强的价值感,让人不陷入焦虑、自我怀疑。之后一个人的工资用于日常开销和房贷,另一个人的工资做其他分配。除了买养老保险,其他的意外险疾病险适当购买,又根据自身情况做了适量定投理财。力求到了岁数后,他们的养老金+理财收入足够日常生活和偶尔旅游的开销。想清楚一切问题,做好一切打算后,他们反而更轻松了。毕竟人生在世,能陪自己到最后的,可能不是子女,而是老伴或者自己。看了他们突然发现,其实有子女和没子女的晚年,不是A和A-的区别。儿孙满堂也好,独善其身也罢,人最终都要学会自己为自己打算、为自己铺路。在任何一个年龄段正视问题、正视需求,才是对自己负责。联想到前几天湖南一个61岁千万富翁,被几个孩子强制送到精神病院后自缢身亡的新闻。突然意识到,决定我们晚年是轻松还是艰辛的,或许不一定是有没有子女、有几个子女。生病行动不便,每天需要有看护、医疗、康复方面的大量支出,各种显性和隐性成本加起来,一年大概需要10-20万。不知道需要为老病时“被照护”准备多大一笔钱的人,可以用这个数字做参考。其实由于人口结构变化的趋势,我们国家的养老市场也会渐趋成熟。北京上海等地就曾提出过“9064”和“9073”养老服务模式。现在“助浴师”“陪诊员”这些新职业也在兴起,未来的养老生活质量说不定也会越来越高。杭州有位一辈子独身的83岁刘奶奶,两年前就到“浙江遗嘱库”,嘱托护老。还会根据老人的实际需求,帮请护工,定期上门探访,过年过节陪老人吃顿饭,为老人买换季衣被,帮助老人购买墓地……看完这一切,其实不论对有孩子还是没孩子的人,都是一种关于未来的提醒。还是那句话,身体健康和经济独立,再加上心态阳光,才是幸福的底气。作者 | 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间略懂点人生歪理。关注【王耳朵先生】(ID:jwymm666),一个路见不平,就忍不住一声吼的中年boy。
主播 | 闻悦,爱唱歌的主持者,公众号:闻悦来了。
人生路长,只有身体无恙,
才能把生活过成想要的模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
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