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放军里有多少国军俘虏兵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俘虏政策

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一般都让俘虏自由选择去留。但在解放战争时期,为了补充自己,削弱国民党军队,中共是“基本上不释放”俘虏的。这些俘虏兵的加入,无疑充实了解放军的兵力,战争后期俘虏兵占了全军30%左右,到了1949年更是达到70%到80%。

1945年中共的俘虏政策:基本上不释放,削弱国民党军队,增加我军之补充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俘虏政策是基本上不释放俘虏的,而是把他们改造成“解放战士”,以壮大自己的力量。1945年10月16日,《中央关于战俘处理办法的指示》阐明了解放战争时期的俘虏政策:“为了削弱国民党军队,增加我军之补充。”中共曾以“本人人有用之原则,基本上不释放”,概括这一时期政策的特点。[详细]

不过,这一政策带来了负面效果,国民党士兵听后害怕被俘而顽强抵抗。另外,中共还要管俘虏的吃喝拉撒,加上有些俘虏特别是官佐不易改造,管理、教育成本很大,给解放区的民众带来了沉重负担。于是从1946年开始,中共调整俘虏政策,释放部分顽固不易改造的俘虏。[详细]

俘虏顶用,陈毅称“我们的营长不如人家的班长”

中共的士兵大多是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也没有受过多少正规训练;相反国民党军队的士兵素质都比较好,战术素养高。所以,中共喜欢用俘虏兵。譬如,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俘虏74师8000多人,因为74师士兵素质特别好,是模范师,受过非常正规的训练,每个士兵起码都有高小文化水平,解放军里的连长都不一定有高小的文化水平。74师8000多俘虏被分到华东野战军的各个纵队里,陈毅说这些俘虏兵真顶用。1947年底,陈毅做报告说明华东野战军为何打仗打得好,总结了一条经验,就是会用俘虏兵:

“我军勇敢固然好,就是一排排的集团冲锋,当把敌人冲下去时,牺牲的人也是一排排的。这种冲锋一遇到顽强的敌人,伤亡就更大,说明我军没有很好的战术是不行的。我们有一个营长指挥三个连去打一个村里的敌人,村外是开阔地,不讲究机炮火力掩护,敌人等到我们冲到七八十米远才打枪,冲一次就死伤七八十人。一个俘虏兵是轻机关枪射手,他看见营长叫‘打!打!打!’,说:‘营长你叫打哪里呀?’营长没法答他。他说:要用机枪封锁敌人的枪眼,掩护冲锋。营长同意了他的意见。他并提出要用三挺机枪封锁五个枪眼,他先负责布置,搞好标尺,试验射击目标,然后指挥三挺机枪一齐开火,压住了敌人的火力,营长就发命令冲锋,以手榴弹打进去,没有一个伤亡,敌人就被迫投降了。这是战术作用。我们的营长不如人家的班长,俘虏兵起了指挥作用,这是我们战术上有缺点的缘故。 ……”(《华东一年来自卫战争的初步总结》,陈毅,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三十日至一九四八年一月一日))[详细]

为让俘虏倒戈,中共善待俘虏可俘虏不买账:到共产党这里,升官也不发财

为让俘虏倒戈,中共发动糖衣炮弹攻势。以东北战区为例,中共南满部队俘虏了国民党184师,南满辽东军区对184师给予了种种优待,每天吃的都是大米,蔬菜供应也比解放军都多一倍。穿的衣服及日用品也作了特殊供应。相比之下,从关内来的解放军老部队,吃的是高粱米,穿的是灰布破军衣。但是俘虏开始并不买账的,闲来无事就聚在一起赌钱,暗中抽大烟的也有,还说:“到共产党这里,升官也不发财。”(《东北野战军纪实》,刘统,P575,人民出版社)

此外,俘虏兵被补充到解放军中后,开始不明白为什么要和国民党打仗。比如东北解放军三纵20团9连俘虏兵很多,在1946年2月保卫辽阳战斗中,“距敌只有一两百米,地形十分有利,火力也很密集,但就是没见打倒几个敌人”。原来,连队中很多解放战士有“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想法,打仗时故意枪口抬高不打敌人。同时9连逃亡也很严重,有一次一个晚上就逃了22人。在晋察冀1947年6月保北战役中,有一个纵队竟然有近千人逃跑。华东渤海军区1946年有一万五千人逃亡,后动员了九万新兵,竟然又有五万人逃亡。”[详细]

为此中共又从“思想教育”入手改造俘虏,激发他们“对蒋美的仇恨情绪,拥护反攻”

俘虏表面上服从,但并非发自内心效忠。所以,怎样将俘虏改造成解放军并为己所用就成了关键问题。中共当时采取一个方法就是,动员俘虏“诉苦”。“诉苦”在土改时经常用来向农民灌输阶级意识,让农民发掘“疾苦”,动员他们进行阶级斗争。这种方式被移植到改造俘虏上去了。

1946年10月《解放日报》就作了介绍,提到“在举行了这种诉苦大会的地方,成千成万的俘虏兵打开了眼睛,他们立即就觉悟到一系列的问题,立即就自动要求加入我军,与蒋介石和帝国主义者拼命。”

诉苦会能否成功一个关键是发现典型人物。典型人物不仅要苦大仇深,而且还要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这样才能生动感人。西这北野战军一个著名典型是解放战士于德水,他在军人大会上的诉苦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于德水全家五口人租种40亩地,因父亲病了交不上租地主就拉走了农民家的命根子--耕牛,全家不得不打短工谋生,自己在铁场拉风箱,到年底却给铁不给钱,哀求半天才给了一点。被抓兵后,有一次父亲来看他,因为衣服破烂不准进,在外边转了三天,碰巧遇上才见面,想到伙房要点饭给父亲吃,却被司务长恶语相加。“诉到这里,于德水放声大哭,在场同志无不落泪”。

诉苦会并不是哭过就完了,非常重要的是趁热打铁把俘虏的疾苦原因归结为国民党和蒋介石,进而激发他们的打倒蒋介石的意志。西北野战军干部廖汉生回忆到,“开始有的单位没经验,只是简单地诉苦,结果诉完了,哭完了,教育也结束了。纵队和旅、团领导发现后及时指出:诉苦不是目的,流泪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搞清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才能挖出造成穷苦的根子。”[详细]

俘虏谈思想转变:以后要分地,我们就是革的地主老财的命,对革命道理我懂得了一些

中共对俘虏的改造效果如何呢?香港中文大学服务中心收藏了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缴获的中国人民志愿军26、27军等部队作战中遗失的大量档案文件、士兵家信和日记。这些文献恰好提供了一些证据。根据缴获资料中几个连队的“政治质量统计表”可知,国民党俘虏兵占了连队的1/3左右。其中俘虏兵谈了自己的思想转变,一个15岁就参加国民党军的士兵这样说明:“在国民党中时,说解放军要杀人,心里有些怕,但是一解放过来,吃又吃得好,天天吃火腿,同志对我很好,又发衣服,发两双鞋,比老同(志)还多些,我就感觉优待俘虏就是不错……在进军西南中,听指导员上课讲,我们是穷人的队伍,我自想,我家是穷人,以后要分地,我们就是革的地主老财的命,对革命道理我懂得了一些。”(《叶生明入团志愿书》,见韩国翰林大学亚洲文化研究所编文献资料,第2卷)

朝鲜战争是1950年,距内战结束只有一年,从这些俘虏兵自述可以看出他们中相当部分对中共十分效忠的,而这也可以佐证,在朝鲜战争最艰苦的一段时间里,部队虽有逃亡或临阵脱逃者,但一般仅为部队总人数的百分之一强,也说明这些俘虏兵的忠诚。

也有俘虏理解不了阶级斗争思维,反问:不是蒋介石、美国使我这样的

当然了,俘虏兵也不是全自主无思考、被任意灌输的木偶,有俘虏兵对“诉苦”不感兴趣,也理解不了中共的阶级思维。陈毅在总结“诉苦”教育的经验时就提到这些觉悟不高的“俘虏”:

“……有位俘虏兵听了起来说:‘蒋介石怎么压迫人呢?我是贵州人,从贵州坐飞机到浙江,又从浙江坐飞机到南京,从南京到徐州;不是蒋介石我那里能坐到飞机。美国人帮助中国军队武器金钱打日本,怎么是侵略?’他不参加诉苦大会就走了。一研究,他是一个兵痞,长期受统治者情感的蒙蔽,一时不容易认识与觉悟起来。但他有一个好处,就是认为自己被共产党捉住没杀了,共产党是他的恩人,要报恩决定不开小差,坚决为共产党打仗,后来先从生活上团结他,与他一起吃饭闲谈,有时顺便把他带到会场听人诉苦,初时还反感。一次他听到一个战士诉说他父亲死了,他母亲卖淫养活他长大,又被蒋军抓兵抓走,母亲饿饭等悲惨情景,全场战士听到都哭了,他也哭了。问他‘为什么哭?’他答:‘这和我的历史一样。’问他:为什么不诉苦?’他说:‘这和蒋介石、美国人没有关系,又不是蒋介石、美国使我这样的。……’”[详细]

战争后期前线兵力需求俱增后方兵源吃紧,中共对俘虏“一个不放”

战事到了1948年,前线人力物力的需求与日俱增,经历累月的战事也已让后方兵源吃紧,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也认为“乡村人口大为减少……各区扩兵(包括东北在内)均已至饱和点”,因此发出指示:“今年华北、华东、东北、西北各区除个别地方原定扩兵计划准予完成外,其余均不应扩兵……今后前线兵源全部依靠俘虏及某些地方部队之升格。”。

“前线兵源全部依靠俘虏及某些地方部队之升格”,最终还是要从俘虏这一群体上作打算。1948年8月发布的《中央军委关于兵源补充问题的指示》,再次调整俘虏政策:“除俘虏军官与士顽仍按中央工委会议决定方针处理,给以良好教育,分批放走以瓦解敌人外,对俘虏士兵原则上应是一个不放,大部用于补充部队,小部用于后方生产……其不能充任战斗兵者,亦可充任担架兵、辎重兵或分配后方机关服务,调换青壮人员补充前方。一般不能服兵役之老弱,应分配在解放区就业,参加农业生产或其它生产,以增强解放区劳动力,减少敌区的劳动力。”[详细]

战争后期“即俘即补”,上午国军下午共军,被俘国军师长:这不是自己人打自己人么!

战争后期,中共的兵源补充十分依赖俘虏,中共以“即俘、即补、即战”方式不断补充兵源,也就是上午俘虏,中午补充到解放军的部队里,下午就参加作战。这在淮海战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淮海一战,中共就把被俘的国军士兵立刻编入解放军部队用作战力,本来这些壮丁被国民党抓来后整训,然后整编,然后上战场作战,这个周期最少大半年,蒋介石辛辛苦苦训了一年,好不容易上战场了,但刚打一仗就给共产党送了礼了。

因此,在战争后期许多俘虏“甚至姓名还没被本连同志记牢,就在战斗中牺牲了”。一个被俘的国民党军师长看到许多还没来得及换下国民党军服的战士已经站在解放军队伍中参战,无可奈何地说:“这不是自己人打自己人么!”据叶飞回忆,“我军转入大反攻以后,部队中俘虏兵的数量越来越大,在连队战士中约占80%以上。当时真是前两个小时还是国民党兵,过两个小时就成了解放战士。有的甚至还未来得及上连队的花名册,就在战斗中牺牲了,成了无名烈士,这是常有的事。”[详细]

战争后期俘虏兵占了全军30%左右,1949年更是达到70%到80%

这些俘虏兵究竟占了解放军总数多少?1948年8月23日,朱德在人民解放军总部作战局战况汇报会上指出:“现在我们的军队有百分之六七十是解放战士。” 毛泽东在1948年10月10日发出的《中共中央关于九月会议的通知》中指出:“两年内……溶化了大约八十万左右从国民党军队来的俘虏兵,使他们变为解放战士,掉转枪口打国民党。”对此,江林平在其《“解放战士”群体的产生及其规模》一文中分析:“这里提到的‘两年内’,根据上下文判断,指全面内战爆发后的两年内,即1946年7月到1948年6月。虽然毛、朱二人用的都是概数,但至少说明截至1948年,野战军已有半数以上是解放战士,若就全军而言,解放战士则占了30%左右。……1949年上半年,在全军范围内,解放战士已经占到了65%到70%。之后,这一数字仍有上升。解放战争结束后,1950年6月,周恩来在一次政务会议上说:“以军队的成分说,解放战士占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如此, 难怪乎毛泽东说我军人力、物资的来源主要在前线,就是靠俘虏国民党的俘虏兵、缴获国民党的枪炮来壮大解放军。”[详细]

结语

为何俘虏兵上午是国军下午就迅速变成了共军,调转枪口向着原本的战友?这自然与中共对俘虏改造有术有关。但事实上,国民党的三民主义,与当时中共宣传的政治理念、政策主张和言论宣传,本来就有诸多相似一点。况且对于那些官士兵来说,无论何种信仰,归根结底无非都是为“人民”而战,打完战“以后要分地”,为了一口饭而已,选择哪一方或许差别不大。当然这些俘虏也是迫于无奈,他们被时代所裹挟,被国民党抓上战场,被中共俘虏后又被重新派往战场,他们不得不选择其中一方。而随着国民党自身的弊端日渐暴露出来,战争后期人心所向,战局大势所趋,不少人选择投向共产党,那就在所难免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放战争的兵源从哪来?1948年中央会议:打败国军的兵源来自国军
孟良崮战役后,我军为何改变俘虏政策,74师一个俘虏都没放走?
淮海战役中出现支前民工盛况
淮海战役中解放军俘虏国军照,成群被俘,图4俘虏全部加入解放军
解放沈阳时连长俘虏了一名小兵,35年后连长是副军长,小兵成军长
淮海战役俘虏政策的成功:华野四纵陶勇报告“我纵连队解放成分已占8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