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边际分析

   1、前言
    
    
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各项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同时也日趋明显地激励着置身于激烈市场之中的建筑企业对生产要素的最优利用和最优组合的不懈追求、激励着企业决策的科学化和高效率运行。铁路施工企业尤其是像我们这刚刚从运营局分离出来的施工企业,由多年来世袭的计划经济模式推向市场,其生存和发展处在强手如林的激烈市场大潮之中。在这种新的发展变化时期,社会条件和政策环境变了,企业的管理手段、运作方式、决策意识也均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变化。同时,随着企业独立经营向集团化和股份制改组的转化,企业的经营目标也势必由目前的追求利润最大化向更高层次的多样化转变……
    
    
这些变化和转化,都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必须具有新的、变化了的意识和与之相适应的知识和素质、具有时代特征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要满足这样的要求,光凭经验、热情和出大力流大汗、单靠定性的管理和决策是显然不够的。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必须学习和借鉴一些既能反映现代管理和决策特点,又可增强我们定量分析意识的管理经济学理论。
    
    
边际分析法就是管理经济学进行管理和经营决策的基本分析方法,用这种方法去分析企业在生产组织时生产要素的最优利用和最优组合,进行经营管理的定量决策等,将给我们一个新颖的思路和全新的观念,同时也能对我们在日常生产组织管理和决策中的一些作法有个理论性的升华。
    
    2
、边际分析法与企业经营决策
    
    2.1 
边际与边际分析法
    
    2.1.1 
边际的概念
    
    
企业在制定某种产品的生产经营决策时,总要确定一个合理的数量界限,越过或少于这个界限都不能为企业带来最大的利润。在管理经济学中,边际就是边缘的意思,它既可以指已经增加的最后一个单位,也可以指可能追加的下一个单位。这就是边际的一般概念。
    
    2.1.2 
边际分析法
    
    
边际分析法的实质是增量分析。管理经济学中,把在现有的生产经营条件下,由于增加产量而额外增加的成本叫边际成本MCMarginalCost)即边际成本MC=成本的增量/产量的增量;把由于增加产量而额外增加的收入叫边际收入MRMarginalRevenue)即边际收入MR=收入的增量/产量的增量。企业在经营决策时,不应根据全部成本来判断某些决策是否有利,而是把由此而引起的边际收入与边际成本相比较,若边际收入大于边际成本即MRMC,就是对企业有利(决策),否则就为不利(决策),这种经营决策分析方法就叫边际分析法。 
    
    2.2 
边际分析法在经营决策中的实际应用
    
    
在我们日常的经营管理中,边际分析思想普遍存在,它可以指导我们每一项经营决策。现结合机械设备租赁案例(例1)加以阐述。如某公司现有JTlll120KW发电机组,租赁台班单价为720元,经实际测算每台班总成本为612.93元(其中:基本折旧53.06元,大修理费33.16元,经常修理费108.12元,人工费82.67元,燃料费335.92元)。由于市场竞争,一般情况下设备均有不同数量的闲置,若今有一项目部欲以580元/台班的单价租用,那么作为企业经营者应如何决策呢?从成本核算角度,乍一看很明显,若出租的话,一个台班成本亏损32.93元,得不偿失,但若进一步分析台班成本费用组成,应用边际分析法会考虑这个问题情况如何呢?从台班成本费用组成中我们看出,基本折旧和大修理费是无论机械使用与否均应分摊的成本,而经常修理费、人工费和燃料消耗费是由于机械使用才发生的费用,并且在人工资中,根据国家及行业现行工资制度,政府性补贴约占工资总额的10%,所以我们可将台班费成本分为固定成本C=53.0633.1682.67*10=98.49元,变动成本C=108.12335.9282.67* 90=514. 44元。根据边际分析法的概念,每增加一个台班,引起的增量成本即边际成本MC=514.44元,而增加一个台班引起的增量收入即边际收入MR=580元,显然MRMC,所以在580元/台班的价格下决定出租仍对企业有利。这个台班单价除了补偿了经常修理,人员工资和燃料消耗等变动成本(计514.44元)外,还能补偿一部分固定成本65.56元(580514.44=65.56元);否则企业每天将亏损98.49元。按这个台班出租,也可以说给企业减亏65.56元/台班。上述分析方法也同样可用于模板加工、锅炉制造安装、塑钢门窗加工等项目的经营决策;工程分包、低价中标等任务承揽也可以用此原理分析、决策。这就是边际分析法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具体应用。
    
    3
、边际分析法与企业生产组织管理
    
    
从投入到产出的过程在经济学中称为生产过程。企业在组织生产中,最关注的是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即用最少的生产要素投入去完成一定的产出或者以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去获得最多的产出,从而使企业获得最大化的利润。显然企业的生产组织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投入)。我们知道,生产要素分为自然资源、资本投资和劳动三大类;而作为那些可利用的、能给生产提供场所、原料和动力的自然资源(如铁路施工中的占地、施工用的自然水、无需购买的天然砂石等)在生产诸要素中所占比重不大;作为相对较固定的建筑物设施、机械设备、运输工具原材料的资本投资尤其是劳动这个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体力与脑力才能(具有经济意义的人的活动),既包括了生产过程中体力与脑力劳动、熟练与非熟练劳动,也同时包括管理者自身的劳动,在生产要素中所占比重最大。它的质与量在生产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也是诸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
    
    
同时,我们也不难理解,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发生变化,必然会引起产量的变化。从数学角度上讲,产量Q是生产要素X的函数,即Q=fX1X2------Xn)(X1X2------Xn是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对不同行业的企业和行业中不同经营管理水平的企业,其生产函数是不同的。根据目前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的铁路施工企业在组织生产时各类要素投入的特点,自然资源这类要素的投入一般可不考虑其变化,那么劳力要素(L)和资本(K)(含机械设备、运输工具、原材料、固定设施)两类要素投入量的变化是直接影响产量(进度)的关键因素(这时的生产函数可表达为Q=FLK))。我们不妨考察一个在铁路施工中较简单的具体生产过程(例2),如钢筋制作绑扎过程。在实际生产中,一般加工场地,作业平台等固定设施、各种机具(如:钢筋调直机、除锈机、切断机、弯勾机等)配备等条件不变,工人操作技术水平也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劳力要素就成了影响产量的单一可变生产要素,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劳力配置数量对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产生什么影响?这种影响会反映一个什么规律呢?
    
    
根据铁路现行作业特点,对制作绑扎铁路箱涵盖板钢筋生产过程进行考察,下页表中第1和第2栏分别是工人完成钢筋调直、除锈、配料、切断、弯制、分类堆码、划线、绑扎、检查、校正等十个作业工序内容时,每日不同的劳力要素投入量L和总产量TP的数据,第3栏表示平均产量APL(即总产量/劳力要素投入量),第4栏表示边际产量MPL(即总产量的增量/劳力要素投入量的增量)。将表中数据绘人图中。根据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三者之间的数学关系和它们在图中的表征可知:平均产量是坐标原点与总产量曲线上各点连线的斜率;边际产量是总产量曲线的斜率。从总产量曲线上的三个特征点(ABC三点)及这三个点在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上相应位置(A′B′C′三点)三者关系更明显地体现出来。即在通常生产组织中,总产量在可变生产要素刚开始增加时,总是增加的较快,以后将随着可变要素的增加,总产量的增加速度会越来越慢,到后来可能会停止增加,甚至下降;平均产量随可变的要素的增加,其变化规律也类似;而边际产量随着可变要素的增加后来竟出现负值,即这时当生产要素有~个增量时,其总产量是在逐渐减少的。
    
    
从上例中日制作绑扎钢筋总产量(kg)与日劳力投入量(工日)之间就存在这样的关系:完成从调直到校正十个工序内容的作业,当劳力投入较少时(2个或4个),每名人员可能要从事多种工作,人虽尽其力,而物未尽其用,这样少的劳力与已有的设备等固定设施相结合,产量必然较低;随着劳力更多的投入(如6个或8个),固定设施的利用率越来越高,逐步达到人尽其力,物尽其用,且工作人员的作业专门化逐步提高,工序衔接合理,劳动效率提高,产量迅速增加;但若继续增加劳力(如10个、12个甚至14个),钢筋加工量虽也继续上升,但增长的速度却不如以前;最后若作业场地、固定机械设备、平台、计量器具等不增加的话,劳力越来越多(如16个、18个以上),作业人员间彼此挡道、工序失调、甚至妨碍作业的正常进行,出现产量实际上开始下降的情况。这种现象所反映的道理看似比较简单,也容易被人们所认识,但它却揭示了一个客观存在于实际生产过程中的规律,即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如果技术和生产的其它要素保持不变,增加生产过程中某一个要素投入量,会使边际产量增加到一定点,跃过这一定点,增加要素投入量就会使边际产量递减。这个规律揭示了一个客观事实,即投入与产出之间有着客观的联系,它说明,并非所有的投入都能带来最大的收益,更不是投入越多产出也越多。正因如此,科学地分析企业投入量及所投入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对正确地决策十分重要。
    
    
当然,要想计算企业生产组织过程中生产要素合理的投入量,还需进一步地分析。我们不妨将生产过程划分为如图所示的三个阶段,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分析,我们可找出企业生产要素投入的合理区域。第一阶段,即劳力要素L的投入量小于L2I区,这一阶段的生产特征是,总产量、平均产量均呈上升趋势,而边际产量则先递增后递减,即增产的速度由渐大到渐小;这时单位产量中所分摊的固定生产要素成本和可变生产要素成本均呈下降趋势,增加投入能进一步降低成本,因此生产若停留在这个规模上而不继续扩大可变要素(劳力)的投入量,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第三阶段,即L的投入量大于L3区,总产量和平均产量都已超过各自的最高点呈下降趋势,边际产量已为负值,单位产量中所分摊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都随生产要素的增加而增加,这在经济上显然也是不合理的,若生产处于这一规模,就需立即减少投入,从而降低成本。第二阶段,即L的投入量从L2增到L3时的区,这一阶段总产量仍上升,平均产量开始递减,边际产量继续递减,且递减速度加快,虽然比平均产量小了但仍为正值,即产量仍在递增,只是增量在逐渐减小。这表明由于总产量继续上升,单位产量中所分摊的固定成本仍在下降,而由于平均产量已开始下降,单位产量中所分摊的可变成本则开始上升。因而,也正是这样,也只有在这一阶段,才能找到一个使两种成本的减少和增加值相等的投入量,这时无论再增加还是减少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都会造成总成本的增加,生产效率的降低,从而影响经济效益。那么究竟在哪个量值上的投入量最合适从而构成可变要素与固定要素的最佳投入结合(即企业的经营点究竟落在哪里),还需考虑生产要素的价格和产品(钢筋成品)的价格后进一步分析。
    
    
不妨仍结合上例2这个在铁路施工中的实际生产过程来进一步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国家铁路基本建设工程设计概预算编制办法补充规定》TJ199755号文规定,人力配合机械制作绑扎箱涵盖板钢筋(A3钢)的定额基价为3881.09元/吨(其中人工费268.46元、料费3485.91元、机使费126.72元),而料费和机使费在本例的产品中是固定要素成份的费用,工费是产品中可变要素成份的费用。所以在本例的产品价格中,只考虑工费。按“55号文的预算编制原则,由定额基价计算到本章费用的系数约为1.4,再由本章计算到十一章的系数约为1.22,因此本例产品价格 Pq= 268.46 *1.4 *1.2=458.52元/吨,边际收入 MR=边际产量 MPL*产品价格PQ,将计算结果逐行填入表中第5栏。假定企业平均工日单价为 23.94元/工日,若以两个工日为一单位要素,则单位可变生产要素价格PL=2 * 23.94=47.88元/工日,这里PL也就是边际成本 MC。从表中的边际收入数据可看出,企业每日应投入10个工日而不是8个工日或12个工日去组织这项生产,因为投入8个工日时边际收入为64.19元,大于边际成本47.88元,此时增加L的投入对企业是有利的;若投入 12个工日时,边际收入为22.70元,尚不足以弥补因增加一个单位的生产要素所增加的成本(47. 88元),此时减少要素投入是对企业有利的;再看投入10工日的L,其边际收入 MR=48.15元与边际成本 MC=47.88元基本相等,换言之,只有这时,企业既不需要增加也不需要减少生产要素的投入。
    
    
从以上数据对比分析可知,一个谋求最大利润的企业总是在不断地增加其可变要素的投入量,直至它的边际产量收入等于其边际成本即该要素的单位价格为止。如果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收入大于要素单位价格,增加要素投入会使利润增加,而当边际产量收入小于要素单位价格时,减少要素投入量也会增加利润。所以只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时,企业利润最大,此时的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为最优投入量,可变生产要素与固定生产要素的组合为最优组合。这也是边际分析法在生产组织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4
、企业短期经营决策中的贡献分析思想
    
    
贡献分析是边际分析法的进一步引深和运用,它对企业的短期经营决策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所谓贡献,就是增量利润,是由于采取某种决策所引起的增量收入与采取该决策所引起的增量成本之差。若贡献小于零,表明增量收入小于增量成本,该决策方案不可行;若贡献大千零,表明增量收入大于增量成本,该决策方案可行,并且对于贡献大于零的话决策方案中,贡献最大者为最优方案。
    
    
对企业决策实践中,常遇到以下五种情况,均可用贡献分析的方法考虑:
    
    4.1 
企业是否接受低价格的追加定货时的决策
    
    
若企业仍有富余生产能力,且无论接受追加订货与否,对其它产品或经营项目均没有影响,虽然订货价格低于全部成本,但高于单位变动成本时,即可决策一接受追加的低价格定货。上述例1所分析的发电机组低价格租赁决策就是此类决策的具体应用。
    
    4.2 
对成品或半成品是外购还是自行加工的决策
    
    
此类决策只要比较二者的增量成本大小即可,若外购的增量成本大于自行加工的增量成本,则决策一自行加工;反之,决策一外购。
    
    4.3 
开发哪一种产品的决策
    
    
比较哪种产品的贡献大。决策贡献大者,(注意:需比较用于其它用途所带来的利润即机会成本大小)。
    
    4.4 
对亏损产品是停产还是转产的决策
    
    
若生产A产品虽然亏损,但其贡献仍大于零,决策一不停产;若生产B产品的贡献大于生产A产品,则决策一将A产品转产B产品;若生产A产品即亏损且贡献又小于零,则决策一停产。
    
    4.5 
某项追加任务交由哪个下属公司独立完成的决策
    
    
在这种情况下,若用传统做法,是将任务安排给单位成本最低的下属公司。但由于全部成本计算法计  算的单位成本中包括了无关紧要的固定成本,往往导致作出错误的决策。正确的决策方法是交由增量成本低的公司去独立完成。
    
    
因此,企业短期经营决策中的贡献分析思想是:决策的依据是贡献而不是利润。
    
    5
、企业生产函数与规模收益
    
    
用边际分析法去研究企业的生产组织管理和经营决策的重要前提是企业的生产和成本等方面的函数关系。就目前铁路施工企业而言,企业函数的模拟和归纳难度很大;它需要对大量的生产和经营数据、经验的概括、统计、归纳和总结。由此不难理解,影响边际分析法在经营决策中应用得当、准确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日常生产管理中的数据收集和统计的及时与准确性,显然它在相对固定生产模式的工业产品的生产组织和经营中较容易做到,但对于在目前的生产组  织管理和经营水平条件下的铁路施工企业而言,也不失是一种换(借)脑的新思路。
    
    
世界上应用较广的生产函数是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即Q=akbLc;拟定企业生产函数后,利用数据采用统计方法和回归法,可求出函数的具体表达式,进而为进一步分析企业运作效果打下基础。由此可见,企业的信息工作和统计工作急待加强。
    
    
本文结合案例,重点分析了生产要素的最优利用和最优组合问题。但对一个企业,按比例增加所有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对总产量或总收益会产生什么影响、即规模收益如何,也是企业在生产组织管理和经营决策中值得研究的问题。如企业的生产函数Q=fxy),当生产要素xy的投入量均增至k倍时,若产出Q的增倍hk,即产出的增幅大于生产要素的增幅,表明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将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简言之,若h=k,则生产处于来规模收益不变阶段;若hk则生产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只有当一种生产要素X的边际产量MPx和它的价格Px之比等于另一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MPy和它的价格Py之比时,两种要素之间就达到了最优的组合比例,否则就需继续改变要素的组合比例。因此,研究企业的规模收益和要素之间的组合比例,对企业生产规模的决策十分重要。尤其对目前在追求企业规模与收益的同步增长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对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不断发展壮大的经营策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6
、结语
    
    
边际分析法是管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管理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其理论基础是西方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说。边际分析法为企业生产组织管理、经营决策提供了一个定量分析的方法和途径,同时它也客观地存在于企业的经济活动全过程,并且在企业集约化经营的今天,边际分析法的原理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看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如何正确地运用它。当然,企业的生产组织管理和经营决策的实际情况相当复杂,尤其是当前铁路施工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仍受到社会、政府和不尽规范的市场行为等诸多方面的制约,其生产和成本等方面的函数关系很不明朗。但是,无论如何,边际分析法给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会提供一个打破传统观念束缚、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的理论方法和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 
管理经济学/常艳颖主编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5
    
    2. 
管理经济学(Managerial Economic TheoryApplciations and  Cases)【美】埃德温.曼斯菲尔德(Edwin Mansfield)著;王志伟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7

 

注:此文章乃转载,供大家分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成本利润分析法在企业管理的应用
边际分析法
管理经济学:第五章、成本利润分析练习题(附答案)
13自考经济管理02204资料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2021年管理经济学考研题库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