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蔡礼旭老师主讲  编辑:弟子规公益网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代表处世必须要慎言,谨慎自己的言语,不可言语太多,因为话多容易失言,容易说错话,就可能招致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更严重,招来灾祸。所以孔子的教学分四科,而言语排在第二位,所谓“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德行为本,言语不当,走到哪都造成是非纷争,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怎么去利众?言语排在第二位,我们了解到人一天不知道要讲多少句话,所以老人都提醒我们要修口德、积口德;不修口德,福报全从嘴巴溜掉了。
 

  比方喜欢批评人,喜欢挖苦人,喜欢讲一些伤害别人的话,那一天就折了很多福报。人假如懂得修口德,每天安慰人、鼓励人,都讲利益别人的话,甚至于人家寻短见,你一句话能劝他回头,那都积很厚的阴德。比方你“见人善,即思齐”,“道人善,即是善”,对这一方真正有道德学问的人,你不嫉妒、赞叹他,让更多的社会大众跟着他学习,这随喜功德,每个人受益都跟你的赞叹有关系,所以口德重要。一念“道人善,即是善”功德很大,但一念嫉妒、毁谤、批评,断了很多人的信心、法缘,这个罪业就很重了。所以对自己来讲,言语当中,要下很大的功夫来提升;对团体来讲,才能真正和睦相处。


  而我们要了解到,言语是心之声,是我们的心体现出来的行为,所以言语有问题,事实上还是心地偏颇了,都要从心地下功夫。比方“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这个多言是行为,病在哪?病在心太浮躁了。《易经》告诉我们:“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浮躁的人话太多了,他定不下来;吉祥的人他很安定、安详,言语不多。
 

  历史当中,晋朝宰相谢安,当时王羲之三个孩子去见谢安,结果见完以后,旁边的人就谈到,这三兄弟哪个德行最好?谢安马上就说到,最小的王献之最好,因为他两个哥哥谈很多没有意义的话,而他很有礼貌的问候长辈之后,就非常谦卑的在听长辈讲话。因为去见宰相这么有人生阅历智慧的机缘很难得,谦卑的态度一定是恭恭敬敬听,怎么还会多话?后来确实最有成就的,就是最小的王献之。所以《弟子规》也告诉我们,“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说话当中,其实学问很多,包含我们要能观照到我们讲话的存心,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再来,我们的态度好不好?我们讲话的方法妥不妥?我们讲话的时机对不对?一个人会非常谨慎言语,主要他也是很了解言语的影响事实上是非常大的,我们常常听到“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言语影响很大。包含俗话讲,三年的交情,一语寒心,温情全失,很多年的老朋友,一个言语苛刻,不能体恤他人,可能这交情完全就付诸东流。包含对自己的福报,有一句话讲,“一言折尽半生福”,一句话把半生的福报都折掉了。有的人讲话真的很刻薄,讲得让人家气到说不出话来,甚至于讲得让人家想自杀,这都是折了半生的福报。


  甚至很多家庭就因为言语不慎,出去外面言自己家里的丑事,可能就造成家人之间终生的隔阂,那都是言语不慎,所以不言家丑对一个家庭来讲太重要了。比方夫妻,假如太太把先生的不好到处讲,最后这个话又传到先生的耳里,先生一定火冒三丈,“我在人群当中怎么立足?”一定不能原谅妳,那就麻烦。假如先生的不好不讲,只讲先生的好,而且这个先生的好,最后还传到他的耳里,那这丈夫会想,“我才这么少的好,我的妻子都赞叹、都欣赏;我这么多不好,她都包容,她这样对待我,真是太令我敬佩了,我不能让她失望,好的我要更好,不好的我要改掉。”妳这个赞叹他的好、包容他的不好,就把他的良心给唤醒了。妳不赞叹他的好,还讲他的不好,最后隔阂就愈来愈深。


  所以言语要理智,要考虑后果,不能给自己设下很多一生都很难改善的障碍。不只夫妻如此,包含婆媳之间也是如此,婆婆假如到处讲媳妇不好,媳妇听到了很生气,也去讲婆婆的不好,那这一家不就让人看笑话了?所以有个地方讲,“婆婆背着鼓,到处说媳妇”,鼓挺响的,咚咚响;“媳妇背着锣”,那锣更响,匡,耳朵都震得很不舒服,“媳妇背着锣,到处说婆婆”。如是因,如是果,没完没了。不言家丑,这是治家的千古名言,决定不能违犯。


  这婆婆包容媳妇的不好,尤其现在很多媳妇是独生子女,他们家就她一个女孩,跟这个媳妇有缘,还得教她,“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婆婆得教,丈夫得教,得有耐心教,不能批评她,到处说她不好。包容她的不足,称赞她的好,婆婆这么一称赞,最后话传到自己媳妇耳里,“婆婆真有度量,我这么多缺点她都包容;我这么一点好她都赞叹。”很受鼓舞,更努力的要把自己这媳妇做好。那媳妇不讲婆婆不好,反而都是称赞婆婆可贵的地方,婆婆听了以后也很感动,就更爱护媳妇了。这样互相赞叹,婆婆多了个女儿,媳妇多了个妈,都是从不言家丑开始做起。


  我们既知言语对自己的修养、对家庭、对整个团体的影响,就会更谨慎,就会很冷静的观照讲每句话目的是什么、应该存什么心态讲。《弟子规》有句教诲,就把言语当中重要的这些环节都点出来,“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过,谏使更”,代表目的是什么?是希望父母、亲人改过,为他好,这是目的。我们存什么心?存爱他的心、真诚的心去劝他。那目的清楚了、存心清楚了,态度呢?要柔和,“怡吾色,柔吾声”,态度很好。我们要去劝人,态度凶巴巴的,人家一下子很难接受。“谏不入”,一次劝,劝不动,“悦复谏”。《弟子规》每个字都有人生的智慧。“悦”是什么?找他欢喜的时机去劝,他能察言观色,适当的时机劝;“复”呢?不厌其烦,一而再、再而三耐心的提醒,这个“复”就是我们必须有耐心。“号泣随,挞无怨”,父母不能理解、亲人不能理解,还骂我们、还指责我们,不了解我们的苦心,我们还是不改我们的这份初心,就是为了爱他,帮助他改过,并不是要他对我们有什么回报;反而他不能理解,我们不忘这个初心,更包容,更等待好的时机再来劝,不要急于一时。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上次我们讲到这句,有谈到言语对人生、对家庭、对社会都是很重要的修养。对自己来讲,不懂得言语的分寸,自己折福、遭祸都很难避免;对家庭,没有言语的分寸,可能就会失和,会冲突;社会没有言语的分寸,可能会造成团体当中的对立、冲突,甚至于言语不懂得分寸,可能“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比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什么天下兴亡跟一般的人都有关系?其实“兴”跟“亡”皆在人心,人心善,风调雨顺,人心重道义,家和人乐;人心不善,人心重利轻义,这个家跟国家社会它就是一个衰亡的情况。整个社会是重道义还是唯利是图,谁决定的呢?应该跟我们每个人都分不开。


  现在看到年轻人都很自私,重自己的利益,这是结果,原因出在上一辈的人把利摆在义前面,所以这一代的人都自私自利比较多。“人不学,不知义”,没有把做人的道理教给他,那他从小自我、自私习惯了,就变成这个样子。我记得小时候,听到长辈在谈论考哪个科系好,做哪个行业好。都听到:某某人做医生,每个月赚十几万;某某人又做哪一行,赚的钱特别多。所以填科系的目的,都是为了赚更多的钱,那等于是我们这一代在考虑任何事情,都把钱摆在第一位。重利就轻义,所以什么出来了?不愿意养老人的现象出来了,现在很多农村,孩子出去了都不照顾老人。再来,夫妻离婚率愈来愈高,因为没有道义,见利,这个夫妻关系就很脆弱。兄弟之间为了财产上法院。这些情况都因为人心重利轻义所造成,可是这个风气却可能是我们每个人在谈话当中慢慢形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所以“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什么时候会有过失?我们讲的话跟经典不相应就有过失,因为在误导社会风气。请问大家,我们每天讲几句话?大家有没有算过?没有人算过,我们概略估计一下,有没有五百句?可能有吧。好,这五百句都跟道义相应,这个人这一天增长了很多的福报,五百句都是给人智慧、给人利益、给人信心、给人温暖,那可能他一天的功德就改变命运;但假如五百句当中,绝大部分都跟经典不相应,那他这天也折了不少福报。所以我们的老祖先教我们要积口德,因为嘴巴每天讲这么多话,心里有仁德,话就不会离开仁德;心里假如刻薄,那可能句句话都会让人难受。
 

  所以讲话是要负责任的。比方为人父母者思想观念错了,讲出来的话误导孩子一生。所以当父母的人不能乱讲话,在孩子面前不能乱发脾气、不能乱讲话,这对孩子一生负面的影响太大。
 

  我曾经跟大家举过一个例子。有个小学老师,他的孩子到他们学校读书,他是行政人员,行政人员一般都是等这些班主任、老师都回去了,他们行政人员才走,他们是办公的。他的孩子小一,去了学校,孩子性本善,知道父亲都是比较晚才下班,他就主动的帮忙老师、帮忙班级,留下来关窗户,做最后的检查。你看他主动服务他人。


  这“性本善”,科学家都有做实验。比方在一、两岁的孩子面前,大人故意走着走着就装作东西掉下去,这个孩子摇摇晃晃的走过去,拿起这个东西就走过去要还给那个大人。有没有人教他?他一、两岁,父母又没教他:“人家掉东西要拿回去还人家。”这是出自于他性本善。所以父子有亲,那是天性。再来,为人想,善良,这在孩子身上看到,甚至还有感同身受的能力。比方两、三岁的孩子在那里玩耍,一个人跑前面,一个人跑后面。第一个人不小心跌倒了,跌得很重,声响很大,结果撞下去以后,第二个人哭了。你们有没有看过这样的景象?跌倒的人没哭,后面那个小朋友哭了,为什么?孩子的心很敏锐,他能感受到别人的痛,所以第一个跌下去了,第二个先哭,因为第一个还没回过神来发生什么事,突然跌倒,他还没搞清楚,还来不及哭,第二个先哭了,等到他知道痛了,他才哭。结果,第二个人的妈妈过来了:“哭什么哭?又不是你痛,是他痛。”把孩子的天性扼杀掉了。


  我有次到山东去,他的小孙女四岁,隔壁家送他们一条大鱼,活的,拿个盆子装,因为太大,尾巴露出来,结果就把它给切掉了,血就流出来。他那四岁的小女孩看到了,拼命哭:“牠痛啊!牠痛啊!”所以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有爱心的人他能感同身受动物的苦痛。所以这些例子都让我们能感觉到孩子的天性,但是得教才行。


  我们有位同仁就说,他的孩子两、三岁看电视,看到杀戮的场景流眼泪,不敢看:“好可怜!”结果当这孩子念小学六、七岁了,父亲不经意的走过去,同样是杀戮的战场,他的孩子变成喊着:“杀!杀!杀!”两、三岁看到是流眼泪,六、七岁以后变成在那里助阵,显然是因为接触的东西不对了。我们的孩子可能被不好的电视节目给污染了,也可能被我们大人错误的思想给污染了。


  所以这个孩子读小学一年级非常热心,每次帮忙完班级,回到爸爸的办公室跟爸爸一起回家,就这样做了好一段时间。有一天他同样进入父亲的办公室,父亲对他讲:“怎么每天都是你做?真笨,多吃亏啊!”这孩子愣住了,他本来做得很高兴,要到爸爸的办公室都半走半跳的。其实这个我们应该有体会,助人为乐、为善最乐,这是正确的思想观念。结果父亲这么一讲,他就愣住了,可是在他的心中父亲是非常崇高的,所以父亲的话他就听了。家里的问题就出来了,你看出状况了,这个孩子从那天开始不做了,他不愿意吃亏,慢慢变什么?计较。“为什么叫我?”计较变什么?刻薄。


  到小学四年级,有天骂他的同学“没父亲的孩子”,因为他的父亲过世了,那个同学哭得很伤心。他变刻薄了,一个本来乐于服务人的人,就因为父亲误导了,变成这样。他骂他同学没父亲,没多久他们家遭小偷,他的父亲脾气大,对那个小偷穷追不舍,最后追到死胡同,那个小偷可能也被追急了,一转身拿刀刺他父亲,一刀刚好刺到要害毙命。这孩子刚骂完人家没父亲,他就变成没父亲。这故事是他念中学自己回来反省,讲给自己的老师听的。


  大家冷静想想,假如这个孩子他的乐善好施保持,甚至他的父亲还鼓励他,他们家会变成这样吗?不可能。所以一个父母的思想观念将决定一个家庭的命运。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就形成性格(刻薄的性格决定没有福报);性格就决定命运。这故事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讲话不可乱讲,都要依循经典、依循真理来讲话。孔子说他“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圣人讲话都是非常严谨、谨慎,所讲都是符合圣贤的教诲,不能自己拿着话乱讲。“信而好古”,对古圣先贤的教诲百分之一百的信心、不怀疑。因为我们老祖先的教诲,传了五千年不衰的真理。


  所以讲话谨慎,首先不能违背真理讲话。因为我曾经听到有人在谈话就说:“做什么行业都没关系,只要能赚钱就好了。”这话有没有误导大众?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怎么可以这样乱讲?
 

  包含我还曾经听过有个妈妈说:“孩子孝不孝顺我,没有关系,反正我自己有退休金。”我说这个话妳不要再跟别人讲,不然妳造的罪业可大了,妳这句话在告诉下一代的人不用孝顺父母。下一代不孝顺父母,他连做人的根本都没有,那不是老人的灾难,而是这些年轻人的大灾难。


  她还有个说法:“反正我自己有退休金。”她还没老,她就知道她的退休金拿得到?今天她叫人家不用孝顺父母,请问这些年轻人会懂得尊重老人吗?不会。这些人二十年之后,这个国家属于他管了,他不孝父母、不尊重老人,他会不会把老人的福利删掉?会不会?有可能。当他想要享更多福的时候,请问把谁的权益拿掉?他不敬老,当然把老人的权益拿掉,那我们的退休金还在哪里?所以这个女士算盘打得她觉得很好,人算不如天算。还是教育重要,教育才能长久,你眼前好像看得到那个利,事实上我们没有好好教育下一代,都不可能如我们所愿的。所以“至要莫若教子”,人这一生最重要的,没有比下一代教好更重要,这下一代不只是自己的孩子,还有整个社会的下一代。


  言语除了要讲真理,不能误导人之外,言语,孔子讲:“刚、毅、木、讷,近仁。”“刚”,是刚强,不为欲望所诱惑,财、色、名、食在他面前不会诱惑得了他,这“刚”,不受诱惑的人心地清净,接近仁德。“毅”是果敢,就是见义勇为,“有德者必有勇”,仁德的人,他可以“杀生成仁,舍身取义”,所以有这个“毅”,果敢,然后勇于去行仁义的人,他是接近仁德了。


  现在很多企业家,他把传统“家文化”的理念落实在企业里面,让社会大众都相信伦理道德可以把事业做好,让大家对传统文化起信心,他才肯学。人不学传统文化、不学道德,都是堕落,所以他看了不忍心,主动来落实传统文化在他的企业,这也是“毅”。假如有二十个大企业,按照传统文化落实在企业文化当中,给全中国信心、全球华人信心,这是真正给传统文化复兴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大众都相信了。因为现在人很现实,学传统文化以后有没有发展?学传统文化、落实传统文化的企业愈做愈好,大家就有信心了。


  昨天我从广州飞回来,报纸上就写,广州中山大学(中山大学算广州最好的学校)规定大一的学生,还没进校的那个暑假(考完大学的那个暑假),规定要做三十个小时的义工,还有要学一部经典叫《弟子规》。这些名校带头,“国家将兴,必有祯祥”。所以这些企业带动得好,这些学校慢慢也都跟进。这个是“毅”。


  “木”就是质朴,就是很朴实,不虚华、不虚荣,本质很好,仁慈的人不好这些虚荣,所以近仁。那“讷”呢?言语迟钝,看起来好像不大会讲话,其实他是言语谨慎,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假如今天他在朝廷当中为人民谋福祉,他会辩才无碍,但是私底下在跟人交谈,他会比较木讷、寡言,为什么?他要考虑到这话讲出去,有没有刚好伤到人家的心。比方说,刚好这个人丧父,我们在那里谈我爸爸对我多好,不了解这情况,可能触动他的伤心事。包含可能要谨慎他的整个背景有没有哪些忌讳?或者他成长过程有没有哪些忌讳?不要犯了人家的忌讳,无形当中得罪人,无形当中伤害人。


  有句格言讲:“凡一事而关人终身,纵确见实闻,不可着口;凡一语而伤我长厚,虽闲谈戏谑,慎勿形言。”有一件事关乎一个人终身的名节,纵然我是真正看到了、听到了,确定是真的,不能把它挂在口上,为什么?看人要看后半段,浪子回头金不换。人家以前犯的这些过失,我们还常常挂在口上讲,就让人家没有改过自新的机会,让人家在人前抬不起头来,这就伤了自己的厚道。你不去张扬他,包容甚至去鼓励他,人才愿意改过自新。甚至他是被人家侮辱的、陷害的,我们还常常挂在口上,那不是又把他人生的痛,再一次挑起来?就好像人家已经有伤口,你还拿着盐洒在这伤口上。
 

  “凡一语”,平常讲一句话,这话里面有伤我的厚道,那言语里面有讽刺别人、有挖苦别人,虽是闲谈、开开玩笑,都不应该有这种言语出现。所以让气氛和乐一点,决定不用去挖苦别人、数落别人。那种轻松在哪?对人生的豁达、自我的诙谐、自我的反省、检讨,挺好的。这个厚道的存心时时不可离,因为一离,就伤了自己的厚道,折福了。所以古人言语当中,都不得罪人、不伤害人。


  再来,不批评人。这“言语的修养”,很难在一、二十分钟把它谈得很仔细。我们刚好在古文班的时候,有就言语的修养谈了四个半小时的课程,这里就简略的挑些重点跟大家交流。“不批评”很重要,我们上次有提到,讲话要讲得明明白白,对自己有没有益处?对别人有没有益处?不然都是随顺习气,讲了以后自己又后悔,然后又净干损人又不利己的事情,那不是太愚痴了吗?一言一行要做什么事?利人又利己的事情。损人又不利己,干嘛做?
 

  批评,首先自己傲慢、不自爱,被这些坏的习性牵着鼻子走。再来,批评,伤了别人又害人。从自身来讲,第一个,傲慢;再来,在这个时代,很多事情“事非经过不知难”,要成就一件好事容不容易?不容易。很多人主动去付出,结果人家主动付出,不只没有赞叹,还一大堆批评,那不是伤了付出人的心吗?你们有没有经验,很热情的主动去付出,还被一大堆批评,最后你怎么样?留着眼泪:“都没人理解我。”黯然神伤走了。伤了付出人的心,这是很不好的发展,以后谁都不愿意付出了。人有时候批评起来,会把很有智慧的人,批评得很愚昧;会把很难的事情,讲得很简单:“搞成这个样子,假如是我来,三两下就OK了。”讲这种话的人,那真的是伤付出人的心,因为什么?不忠、不恕。“不忠”,你真的忠是尽心尽力,你就不会在旁边批评,直接进去帮助人了,还讲那么多批评的话。再来,都把事情讲得那么简单,根本没有设身处地事情的难处,就“不恕”。“恕”是什么?如其心,感同身受才是恕。刻薄、批评,皆从不忠、不恕的心出来的。所以批评的副作用太大了。


  第三,影响团体军心。请问大家,在军中影响团体军心的人要怎么处理?你们回答不出来,因为你们活在太平的年代,没打过仗。你看,动摇军心影响太大了,来人啊,去上一节《弟子规》的课。这个影响军心,首先我们刚刚已经提到了,伤了付出人的心;再来他假如批评的是领导者,就让整个团体失去了凝聚力、失去了对领导的信心,这个团体马上就四分五裂。孔子说什么样的人最可恶?“恶居下流而讪上者”,处在下属的位子常常批评领导者,就知道这个影响太不好。或者,不是批评领导,是批评同事,你一批评这个同事,其它人听到了,不都对他不信任?整个人和都打坏了。所以“一言丧邦”,批评的话,可能让一个团队就瓦解掉了。


  请问大家,信任容不容易建立?不容易!信任要摧毁容不容易?容易!可能一、两句话就毁掉了。所以常常想到言语对团体的影响,自己就慎重。历史当中有个故事,叫“曾子杀人”,大家听过没有?你们没有反应,意思就是还没有到二十一遍,这个故事还没讲二十一遍,所以还有可能记不住。这是科学家的研究,要讲二十一次才会记住。但是,科学家说二十一次,请问大家,有没有遇过一次就记住的人?有。那你有没有去问他,你为什么一次可以记住?用心。用什么心?用觉悟的心。因为用这个故事来对照自己,印象深刻。再来,用慈悲的心:“这么好的故事,我马上把它记起来,我明天就可以讲给别人听,利益别人的人生。”所以听故事用悲智双运的心听,跟一般的人不一样,一次就记住了。
 

  曾子跟他母亲是母子连心。有一天,有个人跑来对曾母讲:“你儿子杀人了!曾子杀人了!”他妈妈说:“不可能的!我儿子德行这么好,不可能杀人。”完全不受影响。过了一会,第二个人来了:“曾子杀人了!你儿子真的杀人了!”曾母说:“不可能,我儿子不可能杀人。”心里犯点嘀咕了。第三个人来:“真的是你儿子杀人了!”其实是同名同姓的,结果曾子的母亲就有点紧张了,手足无措就走掉了。所以曾子跟母亲这样的信任,三次都受影响啊!所以人不可以听谗言,听了几次,父子关系会冲突、领导人会杀了忠臣、夫妻会离异。所以“谗言慎莫听,听之祸殃结;君听臣当诛,父听子当决,夫妇听之离,朋友听之疏”,就疏远了。谣言止于智者,信任不容易,但是几句话可能就动了。
 

  这个我深有感触,因为我曾经带一个我们庐江的老人,他从二00五年就跟我们一起了。结果有天,有个女的跟他讲说:“我是蔡礼旭的女朋友。”我们这同仁不相信,我还挺感动的,他一开始是不相信。然后接着这个女的一直跟他讲,讲好几次,然后还讲,“就在那个墙旁边,上面还有牵牛花,蔡某某对我讲了哪些山盟海誓。”讲到最后我们这个同仁相信了,从那一刻开始,他觉得看我,就觉得我怪怪的。所以大家看,从二00五年就跟我们一起了,是很有革命感情的,是一起开疆辟地,从庐江一起起来的,感情算非常深,但是人家几句话还是会受影响的。信任不容易建立,但很容易摧毁,所以人假如讲一些话,让人家父子、兄弟、夫妇失和,这造的口业非常重,所以不要乱批评。我最后还要补一句话,我没有交女朋友,不然你们回去还乱想。


  当然,很有意思,我父母常常去参加喜宴,因为我在家族是长孙,又是长曾孙,很多长辈特别关心我,每次看到我爸爸妈妈就会讲:“你儿子怎么还不结婚?”我父亲说:“我儿子没时间结婚。”我说“知子莫若父”,人生的因缘不一样,每个人要尊重自己的选择,走入婚姻要期许自己:夫妻相处、教育孩子,给天下人做好榜样。那我的因缘,刚好十年前就弘扬传统文化了,现在四海为家,忙得实在是不可开交,所以各有因缘,安住因缘,尽自己这一生的本分就对了。这第三。
再来,其实大家冷静去思考,都能体会得到,一个人会批评,他不懂“组织伦理”,今天你对于组织、团队觉得有哪些不妥,你应该向上反应,这才是组织的伦理,不然你就破坏了整个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所以人要懂事,首先要守伦常的关系,不能发脾气乱批评,这个失了为人下属、为人臣的本分。为人下属是需要劝谏的,觉得领导有哪些不妥,你觉得组织有哪些不妥,是可以劝的、可以向上反应,绝对不能到处批评。


  忠臣,“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但是不忠于自己的领导跟团体,这也要折很大的福。《了凡四训》中说的:“家之父兄,国之君长”,你在团体当中你要尊重领导,你不可以自作主张,你不可以胡乱批评。我们看到鲍叔牙推荐管仲,这是忠,所以他的后代十几世都是名大夫。同样的,我们常常破坏团体的团结,这个不忠也会殃及子孙,所以言语确实是要大的修养。


  这个言语,不能再跟大家分享了,继续分享下去今天连这一句又讲不完了。大家想深入这个言语,我们中心刚好有个专题“言语的修养”,可以提供大家做参考。那掌握核心,就是时时讲话的时候,明白自己的存心对不对,你带着情绪讲,绝对不对;带着自己的利益去讲,也不对,有目的的,不真诚。所以存心一定是真诚,存心一定是处处替对方想的慈悲去讲;不是发泄、不是翻旧账,看起来好像在讲经典的道理,事实上是在翻旧账,因为自己动气了。所以修学的人首先要不自欺,自己都已经动气了,“你发脾气了。”“我哪有!我哪有!”那就没办法了,谁劝都劝不动。所以第一个言语的存心要了解。


  再来言语的态度要言行一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言语要谨慎、言语要厚道。包含我们这里讲的,“处事戒多言”,首先就是什么?不要浮躁,寡言的人心比较定、比较静。“吉人之辞寡”,吉祥的人言语不多;“躁人之辞多”,急躁的人话很多,讲完又后悔。所以要三思而后行、三思而后言。包含言语要心平气和去讲,这是态度。


  还有言语的方法,讲话,《弟子规》讲:“凡道字,重且舒”,这是讲话的原理原则,“勿急疾,勿模糊”。现在的人讲话太快,人家听不清楚,又不好意思问你。话多是心浮气躁,话快呢?也是急躁。请问大家,讲话是讲给谁听的?我这个问题这么难吗?讲给对方听,是吧?有没有人说讲话是讲给自己听的?那是自言自语。讲话既然是要讲给对方听的,当然要给对方听得清楚。我们今天跟对方讲话,讲得太快,人家对方都皱眉头,然后我们还补一句话:“我这个人讲话就是这么快”,自己不体恤对方,还给自己这么好的借口。所以人要心柔软,随时可以感受到对方的状况,看人家都皱眉头了,就是话听不清楚了,赶紧把言语放慢。


  所以什么时候是自私自利?在我们生活的细节都可以看出自己自私自利。讲话都不为对方想,不就是自私自利吗?有时候我们都觉得,自私自利我哪有?其实你细细想想,你在想自己不为对方就是自私自利。


  所以这个方法,包含提醒别人错误的时候要含蓄、要点到为止。你不要一下子把他所有的不好给他一次讲完,讲个痛快,讲到对方口吐白沫,你这方法就不对,或者讲得对方已经心里面讲:“我跟你没完!”那你讲话就太不敏感、太不敏锐。话可以讲三分,决定不要讲五分,不然叫攀缘;话可以讲七分,你只讲两分,叫不够意思。讲话这个度很重要。比方我们从事教学,我在小学教书,这个孩子百分之百信任你,你给他讲八分你对不起他;这个孩子已经翘着嘴巴跟你生气了,你还一直跟他讲,叫攀缘。所以“随缘”两个字不简单,讲话要委婉,不要太冲、不要太直,这些都是言语的方法、原理原则。


  包含讲话的时机,扬善于公堂,规过于哪里?私室。你要提醒他的错误,不要在众人面前,让他没有台阶下,让他很没面子。规过于私室,私底下跟他讲,光是这个做法,就让他感觉你处处替他着想,就好讲话了。


  包含讲话是“君子信而后谏”,他信任你,你才好劝谏他,你第一次跟他认识马上就说:“你这里不好,那里不好。”这违背人情事理,人家会误会说:“你是不是看我不顺眼?”所以信任很重要。那如何取得信任?你的行为让他佩服,你又常常关心他、对他付出,这个信任就建立起来了。这都是考虑到言语的时机。包含“交浅不言深”,这都是分寸,人言语懂分寸,言语、讲话很懂得进退,会让人很感动、很感佩。


  言语会有哪些影响?这个我们也能常常考虑到,自然就不会乱讲话,所谓“祸从口出”这就是影响了。包含“一言折尽平生福”,一句刻薄的话把一生一半的福报都给折掉了。包含“利刃割体痕易合”,今天刀割伤了,休息一阵子,它就缝合了,但是“恶语伤人恨难消”,可能就一句话,他就记一辈子,找你一辈子麻烦。这都是言语的影响,要考虑得到。我们有时候往往逞一时口舌之快,不知道后面的副作用可能很难收拾。
 

  所以,言语是修身重要的功夫。其实修身的根本是什么?修这一颗心。《朱子治家格言》每句都是修心,“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是存什么心呢?存谨慎的心,调伏浮躁的心,浮躁才会多言。再来,提起仁慈的心,他言语就懂得避讳、懂得不要伤害人、不要苛刻。


         

 
恭摘自老师演讲录《朱子治家格言》学习分享(第三集)07-049-009     
感恩老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所谓孝敬,就是好好说话
言语的修养很重要!
修口
民间故事:儿媳十年不孕,婆婆骂她不中用,道士:孩子在你爹那
终于成了你说的样子
49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