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诗歌鉴赏法

从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到高考的实际命题,从日常教学实践到考试实际情况,诗歌鉴赏题一直都是个难点,得分率很低。面对这种情况,学生则普遍认为,时间久远,时代隔阂是古诗词难以读懂的最大障碍。但我以为出现这种问题不应该归咎于时间,我们没有静下来,没有调动情绪去与诗人相应和并且引起共鸣才是最大的障碍。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得好:“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源波讨缘,虽幽必显。”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诗歌就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体现,所谓“诗言志”是也。但按现在的接受美学观念来讲,这样的表述却并不全面,诗歌应该既是诗人情绪流动的凝固化的物质形式,它传达诗人的情感,又要通过欣赏主体的接受,感发志意。也就是说,从创作方面来说,诗之生成是性情所至;从接受角度讲,欣赏者阅读诗歌作品要想正确地理解原意,必须披文入情,探本求源,才能把握住促成诗人创作动机的真实性情。因此,读诗就不仅是欣赏文本的结构规则、语言形式,获得感官的快适,而且要领会诗人抒发的情志、意念。古人表达的这些情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八类,这些同时也是我们当代人常有的情感:

1、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2、怀古类:或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

3、思乡类: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4、战争类: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5、闲时类: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6、借景抒情类: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

7、托物言志类: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

8、爱情类;在古代诗词中占的比重相当大。其中不少精品以其丰富的内容、美好的情感、多样的手法,被人们世代传诵。

然而诗人到底通过什么来表达情感呢?宋人魏泰曾在《临汉隐居诗话》中说道:“诗者述事以寄情,事贵详,情贵隐,及乎感会于心,则情见于词,此所以入人深也。如将盛气直述,更无余味,则感人也浅,乌能使其不知手舞足蹈;又况厚人伦,美教化,动天地,感鬼神乎?”这里的“事贵详”“情贵隐”就是指诗人通过描述事物来表达情思。所谓的事物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诗歌形象,即意象,而情思就在语言所提供的意象之外。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能读懂和喜爱古诗,也就是因为我们有破解其中的密码——意象,说古诗难懂是由于时间久远只是一种托词而已。诗歌是抒发情感的艺术形式,但它又是含蓄委婉的艺术,它讲究的是“词约意丰”,诗人一般不直接宣泄内心的强烈情感,而是在诗歌意象的运用上下足功夫,以无情说有情,用有形表无形。意象是联系外在事物和诗人内心情感的纽带,也是我们把握诗歌主旨的关键,我们读诗就是要紧紧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去感知,去体味,去发掘意象的内存涵义,才能破解和鉴赏诗歌的全部奥秘。于是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也就成了破解和鉴赏诗歌的一把金钥匙。那么怎么指导学生借助诗歌中的意象来分析鉴赏诗歌呢?

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形象,是交融着思想观念与感觉的知觉映象,是“意”与“象”的结合,它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但这些意象并不就高深莫测,它们具有强烈的传承性。因为自然景物的变化是缓慢的,高山、河川、世间万物并不随着贤才的更替、骚客的更换而变迁,因此一些常用的景物在历代诗人反反复复的运用之中,它们便与一些抽象的意义有了比较固定的联系,这些具有了人性化的意象很大程度上就有了“传承性”的特点,如“杜鹃”往往代表的是“冤情”或“离情”(杨花落尽子规啼),“杨柳”往往代表“惜别”(惜我往矣,杨柳依依)“梧桐”往往又是“凄苦”、“哀伤”的代名词等等。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心理会给某些意象约定俗成的内涵。把握意象,从一个民族特定的文化出发,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提到菊花,往往表达“不畏权贵,追求淡泊”的情感,塑造的往往是隐士的形象;一提到“月亮”,往往指“思乡”之情,塑造的往往是游子的形象;一提到“杨柳”,往往指“朋友依依惜别之情”,塑造的往往是“好友”的形象;一提到“鸿雁”,往往指书信,指“羁旅伤愁”的情感,塑造的也往往是“思乡者、思人者”的形象;一提到芭蕉、雨声,就想到孤独寂寞。意象的传统文化内涵一旦同作者新注入的情感融为一体,往往使意象更具有魅力,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之所以脍炙人口,就与它贴切地使用了“杨柳”、“残月”这些传承性意象密切相关。又如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既用了翠竹和青莲的意象来彰显诗人自己高尚情操,又用了浣女和渔舟来反映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以及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因而我们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去感悟和积累那些具有“传承性”的意象,找出内在的规律,就会有助于帮助学生突破诗作的外在的表层意思,进而准确地理解隐藏在这些意象里的里层的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所在。

准确地抓住意象的冷暖色调,也可以抓住诗人隐约的情思。对此,我们首先可以通过描写物象的形容词去分析,如果这些形容词色彩明丽则为暖色调,色彩阴暗则为冷色调,冷暖色调所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一般地暖色调表达乐观愉悦,欣喜快乐,积极昂扬的情调,而冷色调表达的是消极颓废、凄凉感伤、低沉抑郁的情调。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色彩清新明净,作者对这山中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其实就是落叶,但它不仅疏疏落落而且比落叶更加枯黄无光泽,“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沦落他乡,年老多病又壮志未酬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其次,看意象的冷暖色调还要注意描写物象的季节特点。古典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春季给人的是蓬勃向上,充满生命力的,但早春和暮春则也不同,早春是新事物新生命的诞生时节,总是欣欣向荣的,流露出的感情多半是喜悦,但暮春主要的有落花和流水,似乎是生命的凋谢,易产生时光易逝之感,情感则多是感伤、惋惜和留恋,所以会产生伤春惜春的情怀。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歌描绘的是初春季节的景物。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春风和煦;百花初放,芳草如茵,芳香浓郁:春光明媚。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生机勃勃、春意盎然。青日和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春天的温暖,在溪边沙洲上静睡不动。整个画面和谐统一,色彩鲜明,生意勃发,流露出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的欢悦情怀。而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写的是暮春之景。前两句一“稀”、“一尽”、“一飞”,三字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凋零空寂的气氛。 夏季则是炎炎似火,多些烦躁情调或者独享炎热之中的内心清凉和惬意的。秋冬在整体上则是凄清、肃**和悲凉。秋季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容易产生生命衰飒的情感,再者传统给了文化中的秋大多是悲愁凄清的情调,或者就是另一端的歌颂生命的成熟和收获,硕果累累的昂扬。冬季是寒冷枯寂的,既可以用来表现愁苦、绝望和孤寂之情,又可以表现清高孤傲之志,如柳宗元的《江雪》,只有二十个字,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孤独,性格却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凌然不可侵犯的渔翁形象就呼之欲出了。

除了意象,知人论世在我们理解作者的含蓄感情中扮演了也相当重要的角色。这是孟子提出的一种文学批评原则和方法,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我们通过王维的字“摩诘”就可以了解他一些思想了。摩诘经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为净名、无垢称诘,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称的人。他取这个字,表明了他和佛教有不浅的因缘,他的田园山水诗也由此染上了相当浓郁的禅的味道。《山居秋暝》中清幽明净的意境既是他的一种人格追求也是一种佛的境界,正如他的字。如果我们知道杜甫既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又常年颠沛流离、愁苦多病、壮志难酬的痛苦经历,我们就不难理解杜甫“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和“空”给我们带来的寂寞难耐、英雄迟暮之叹。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给学生讲透彻作者的经历和思想,尤其是那些在文学史上有着突出贡献的著名诗人。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给学生们灌输这种理念:以情拉近时空距离,以意象深入情感内核,以色调自知冷暖人间,以人世感受生命状态。在阅读时以精读的方式实践这种阅读法,养成习惯,我想,学生不仅善于解古诗鉴赏题而且会喜爱上读古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歌鉴赏-读诗方法
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高考古诗词鉴赏中常见意象归纳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讲座:送别悼亡诗鉴赏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高考鉴赏古典诗歌基本常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