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歌如何走向平民与大众?

  我很看好当前的诗歌创作,尽管诗歌处于大众视线边缘,但写诗的人绝对数大,诗歌创作产量高,好诗的比例也不少,尤其是年青诗人们创作上的跟进,他们起点高,思维活跃,非程式化的写作,使他们的作品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也更具现代性,并且已从中产生了一批优秀的诗歌代表人物,令诗坛侧目,另外,网络的便捷对诗歌繁荣有着巨大的促进功能,网络诗歌的低门坎,为我们留住了在一大批基本的诗歌作者,他们同样也是基本的诗歌读者。所以,不管从哪一点上讲,都很繁荣,较之过去的诗歌,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存在的问题,就是创作上的趋同。因为现在的诗歌除了传统的报刊纸质传播手段外,个人的博客啊网站啊,在诗歌传播中的作用更大,传播更快。很多诗写者,一首好诗出来,写作的手法技艺语言文字甚至内容,在诗写者互相阅读之中也会被借鉴。每次我编我刊的诗歌栏目时,阅读大量来稿,常常会觉得诗歌稿件的类同。想从大量来稿中找出新鲜的诗歌来,确实不那么容易。所以,在强调个性化写作的今天,诗人们更要警惕趋同写作,要有自己独有的价值认定和独有的写作标准,并在自己的写作文本中具体呈现。

  就像诗歌被边缘化,写诗者仍然众多一样,虽然当下的诗歌存在类同、相互模仿等弊病,但好诗仍众多。如何看一首诗的好坏,每个人的标准却不一定相同。因为人们很喜欢以个人的好恶,以个人内心的经验和感觉,去判断一首诗的好坏。这就会让好诗的标准变得非常难以统一。在这里我想以时装设计制作来与诗歌作一个简单的比较,好的时装需要的是1、舒适上乘的料子,2、赏心阅目的色彩图案,3、新颖别致的样式,4、上身后的舒适度及美感。与诗歌对应起来,我理解的一首好诗,1、应该包含着人生智慧及灵动的语言,就像服装的质地,2、鲜活的时代内容,就像服装的色彩图案,3、新颖的别开生面的叙述和抒情方式,就像时装的样式,4、与读者一起完成的阅读效果。那就像衣服穿在身上的感觉。前面三点是诗人独自完成的,但最后一件点最难,就像服装,因为西施的衣服穿在东施的身上,东施还是东施。在我看来,当下的诗歌,已有了长足的发展,诗坛上不断有好诗出来,但很多好诗却鲜有欣赏者和掌声,尤其是在广大的读者那里。所以,从这点上说,好诗更需要有眼光的读者。

  这也就转到诗歌如何传播的问题上来了。这也是诗歌如何走向平民与大众这个问题重要的一个方面,另一个问题是诗歌创作如何作向面向大众的努力。但我觉得与诗歌如何更好地传播相比,诗歌本身的问题要轻得多,也就是说,提高大众的阅读水准,才更是解决诗歌受众少的重要的问题。

  首先,诗歌本来就是文学的桂冠,是文学中的文学,受众少本来也是情理之中,那种全民皆诗全民打油的诗歌“亢奋”,反而是一种病态,而且,诗歌写作不被热捧,也许也不是一件太坏的事,这更有利于坚持诗歌写作的人,静下心来,更自主也更自在地写作,更有利于诗艺的进步。其次,当下社会的价值取向不断趋于功利、实用,且越来越向着物质化大幅度倾斜,物质化的压迫,又使人们普遍性心浮气躁,诗歌的阅读以及对诗美的追求,无疑是一种奢侈;再就是许多年来新诗美学教育的缺陷,导致几代人已普遍失去对诗美的鉴赏力,且诗歌文体写作的品质越是纯正,其接受难度越大,也使得现代诗歌成为大众的阅读盲点。以上种种,使诗歌与大众似乎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

  要让对立的双方趋同,只能双方都作转身运动。诗歌如何向大众转身?这也是让诗人们深感苦恼的事。其实自古以来,哪个诗人不想让自己的作品洛阳纸贵呢?但现在的诗人很像不善经营的生产者,满天下找读者却仍很少有人会买他的账——“这是我新出的一本集子,请你批评啊!”印出来后,一本本地送人,为自己的诗勉强找一些免费却仍不可靠的读者。记得有一次,一位诗人跟我说起,说他的诗集送人,会在上面写上一句话:“请至少读上三首”,瞧,诗人的态度多么谦恭啊,在最红火的诗集销售量也不及畅销书一个零头的现实中,这也是诗人比较识时务的谦恭。大众不去买诗歌的账,即使白送,他们也不读。强求是不行的,也是行不通的。所以,那些想让诗歌走向大众的诗人,就该在写作上更好地具有这样的一些品质:在精神上保持一种对现实处境和人的存在状况的当代觉悟,关怀人类整体;在具体的诗歌中能生动地表现芸芸众生,世间百态,发出平民和大众的声音,眼光要多向下,甚至有一种平民的大众的立场,娴熟地瞄准当下底层市民生存的本真状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寻找诗意通过对现象的穿越,写出“上升的蔚蓝”。这样的诗歌,将更能说出世道人心,代言时代,应该会受到更多人的欢迎。

  与此同时,大众也应该向诗歌慢慢转身。如何转,首先有赖于诗歌教育的跟进。现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挺强调诗歌教育,高考作文也可以以诗应题。这是诗歌的幸事。但总觉得做得还不够,比如古诗选的到是共认的经典,新诗的选择却大大滞后于当下,所选之诗很少能反应今天诗歌的艺术成就。问题出在哪?自然是选的人的诗歌审美趣味问题,他们自己也有待于补上现代诗歌这一课。大学里的诗歌教育也一样,学生们读到的很少是当下真正优秀的国内外诗歌作品。因此,诗歌艺术在今天已有了长足的进步,而诗歌教学仍停留在三四十年前,这总是一件令人遗憾事的事。我们还是耐心期待,这种状况会很快改变。另一方面,随着大众的文化素养日益提高,诗歌素养也会随着大众阅读鉴赏能力水涨船高,那时候,诗歌受众自然会增多。

  其次,政府及民间也要多搞一些诗歌活动。尽管这样的诗歌活动不是很纯粹,有人因此冠以“泛诗歌文化活动”这样的概念。比如开一些与当下经济文化生活密切关联的主题诗歌朗诵会,举行一些主题诗歌大赛,举办一些与经济和旅游结合起来的诗歌节、开展与地方历史文化相关的诗歌作品征集活动等等。尽管这样的诗歌活动,醉翁之意往往不在诗,诗只是搭搭台子,但受众却很广,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介、普及新诗美学知识的作用,也可以弥补课堂诗美教育之不足。尽管也会有一些负面的作用,比如我们宁波响应诗刊社“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搞了好几年主题诗歌朗诵会,在台上那些明明白白的诗歌,很少具有纯正的诗歌品质的诗,也许会对受众产生一些误导,以为这样的诗才是诗。

  我想到的另一个能让大众向诗歌转身的举措,就是让诗歌能利用强势媒体,发出自己的声音。比如在大报上是否可以在固定的位置推出“每周一诗”什么的,以加强诗的传播;比如电视,我们的大众是不是可以专门拥有一个二十四小时的诗歌频道?而不是新年到了,才在电视上弄一个新年诗会,有大事件发生了,才弄个诗歌朗诵会。这个诗歌频道,将能及时向广大观众传递世界诗歌信息,诗歌动态,让观众欣赏到最好的诗歌作品,有普及性及的诗歌理论讲座,也有专业的诗歌理论探讨,报道各地的诗歌活动盛况等等。当然,这样的频道估计像我们地方性的纯文学刊物,是要陪本的,是要靠各级财政及社会各界支持的。但是,我们这么一个大的国家,已经维持着那么多亏本的刊物,还在乎多养一个频道?何况,当诗歌真的如我们所期待的,走进了平民和大众,说不定诗歌频道还能挣钱,养活一大批光会写诗的诗人呢。

  另外,要让诗歌走向平民与大众,我还想到的一点是走一条曲线救国之路,那就是,将诗歌这种纯文学性的东西当作母体,衍生出包含诸多诗歌元素的各种文学艺术等产物,以给平民与大众一种潜以默化的诗歌影响。现在的文学艺术各门类的手法都在相互借鉴,比如诗歌艺术诗歌语言、想象力及诗意就被广泛地运用在小说、散文的创作中。这是纯文学之间的诗歌应用。但诗歌艺术同样可以适用于更广的领域。我记得在网上看到过这样的论点,这次重新去找却没有找到,大概意思是认为诗歌艺术也可以等同于任何一个科学原理,在现实中得到广泛应用。我觉得这种说法很有可行性,如果我们很少有办法让大众与诗人们坐而论诗,静下心来接受现代诗歌教育,那我们也可以试着将诗人们体会到的,感动着的诗意的东西,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他们,让诗歌之美悄悄地影响大众的情感方式、语言表达。比如影视中引入诗歌元素,让流行歌曲的词、让广告语、让网游语言等等更精致漂亮含蓄内敛,典雅精致,诗味悠长。诗人在这方面应该多尽力,这也是在进行诗歌普及和教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营销的正邪三观,你确定你吃透了吗?
急遽多元的时代,诗人何为?
诗歌界为何对汪国真嗤之以鼻
余秀华诗歌:最重要的是我们听见小草在歌唱
2017年度中国十佳诗人:张明宇
写作手记(1-3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