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文“风骨”说浅探

谈及中国古代文论,我们不可能忽视“风骨”这一术语,但是“风骨”一词在古代典籍文论中出现得并不太早,牟世金以为,字面上类似于“风骨”一词的诸如“骨气”、“骨力”、“风气”等,在书籍记载中出现得很早,然而,“在刘勰的《风骨》篇之前,‘风骨’一词不仅未见于文论,亦未见于书论或画论。”

1、对于“风骨”,历来说法众多,在此不一一列举。刘勰《文心雕龙》中《风骨》开篇论述了“风骨”的含义和作用:

“诗总六艺,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行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若风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

我们可以看出,“风骨”不是单纯的偏指“风”或“骨”,而是“风”、“骨”并提,两者又相互关系,才使得诗文的“情”和“辞”个性鲜明,而片面地把“风骨”看做“骨力”之类遒劲的格调是不足取的。

但是,在《风骨》篇中,刘勰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劲力”,如提到“文骨”、“负声无力”、“刚健既实”、“捶字坚而难移”、“乃其风力遒也”、“ 肌丰而力沈”、“骨劲而气猛”等等,这些强调的中心用刘勰自己的话说就是“风骨之力”。可见,“风骨”不是单指“力”,但“风骨之力”却是刘勰提出“风骨”说的重点。为什么刘勰要这样提出呢?这是针对魏晋以后,后世诗文“采丽竞繁”的创作倾向来说的。唐代释皎然说:“正始中,何晏、嵇、阮之俦也,嵇兴高逸,阮旨闲旷,亦难为等夷。论其代,则渐浮奢矣。晋世尤尚绮靡。古人云:‘采缛于正史,力柔于建安。’宋初文格,与晋相沿,更顦顇矣。”

2、刘勰是南朝梁时人,看到“建安风骨”之后的晋代、南朝时代的宋等“渐浮奢”,“尚绮靡”,所以提出要有“风骨之力”。这种文论思想,当是吸收前人经验,由论人转到论文,《世说新语》里《赞誉》篇有很多类似论人的说法,如“世目李元礼:‘。谡谡如劲松下风’”,“王右军……道祖士少‘风领毛骨,恐没世不复见此人’……”,“王右军目陈玄伯:‘垒块有正骨。’

3、说的都是人的品格气质刚正不偏,而把这种论人的说法移植到诗文当中,实际上一方面是对“绮靡”文风的反对,深层次还是对创作者的态度乃至品性提出的要求,这一点从《风骨》篇对“文气(养气)”说的认同上可以看出来。篇中说:

“故魏文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故其论孔融,则云‘体气高妙’,论徐干,则云‘时有齐气’,论刘桢,则云‘有逸气’。公干亦云∶‘孔氏卓卓,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并重气之旨也。”

“养气”说的首倡者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及至发展到后来,诸如“文以气为主”等,是明显地由论人之说转引发展为论文之说了。而“文气”说由于有此渊源,还是要推溯到其对个人“养气”的品性精神上的要求。“风骨”也是如此。

这样看来,“风骨”说的第一要点或者说刘勰的第一意图在于“骨”和“骨”所代表的“力”,往深层次推之是对创作者自身人格精神修养的倡议,即要有刚劲爽朗的品格和气质。但是有“骨”而忽视其它方面又会如何呢?释皎然说到:“古诗以讽兴为宗,直而不俗,丽而不巧,格高而词温,语近而意远,情浮于语,偶象则发,不以力制,接合于语,而生自然。建安三祖、七子,五言始盛,风裁爽朗,莫之与京。然终伤用气使才,伪于天真,虽忌松容,而露造迹。”4提出建安三祖、七子的五言诗歌“风裁爽朗”,具有“骨力”,却气过于文,“露造迹”。

刘勰当然也注意到这一点,所以在提出“骨”的时候,还加以“风”来通融圆转:“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思不环周,牵课乏气,则无风之验也”。并且,他在“骨”之外还提到了“辞”、“采”的重要性:“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若骨采未圆,风辞未练,而跨略旧规,驰骛新作,虽获巧意,危败亦多”。“骨力”盛则显得刚直,而情采一旦没有契合,不管是文章还是诗词势必显得“造迹”,缺少一种天然的风韵。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风”是含有“辞采”、“情致”的意味的。

4、以上小议了“风”、“骨”提出的意图和“风骨”的侧重点,然而要根据《风骨》篇引文道明什么是“风骨”却很难:第一,引文论述“风骨”多用比拟等抽象方式,“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行之包气”,没有相当于现代的“下定义”式的叙述,虽然在文本之外给我们一个具象的审视范畴,却只是突出本体和喻体相关系的某一点,不能给我们完整的解释。第二,即使是里面提到的诸如“志气”、“意气”、“清”等,其意义也不是固定的,具有多重义和歧义,在具体的语境中其意义也可能有变化。第三,也是最本质的一点,中国古代文论不是单纯的就文论文,或者就文论人,而是文学理论与传统哲学、美学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体系,《文心雕龙》当然也不例外。所以, 易中天教授用审美的方法去解读“风骨”,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了解“风骨”含义的途径。他说:

“第一,它们(“风”和“骨”)是文学作品的某种内在素质而不是外部形态……”

“第二,‘风’与‘骨’这两种内在素质,又都有某种内在的力量,故又称‘风骨’之力……”

“第三,因此,‘深乎风’而‘练于骨’,是文学创作的第一美学原则……”

“那么,这两种在文学创作之前就必须具备的、有着内在精神力量的素质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就是《宗经》‘六义’要求的真情、清风、信事、直义。”

5、运用美学的方法,“风骨”就不单是指事会意之辞,而是成为一种精神意识层面的代言。这样来看,“深乎风者,述情必显”,“风”代表的是“情”在文本中的外化,是一种类似于圆的审美体验;“练于骨者,析辞必精”,“骨”是思想、文辞的内在架构,代表“理”,要求条理清楚,给人以练达的“力”感,是一种类似于方的审美关照。所以,“风骨”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刘勰的文艺观,也是审美观,他是要用一种审美的视角构筑心中理想的文学世界。

鉴于此,我们大抵可以归纳出“风骨”的这样一些特点:第一,“风骨”的本意在于“骨”,继而以“风”来圆通完善,最终构成了对诗文整体的批评。第二,不能单纯地割裂“风骨”而用词语来替换,它作为一个文学评论的术语,已经具有了“象”外之意,要结合诗文文本来审视。第三,“风骨”发端于个人主体论,由论人引申到论文,由文学批评逐渐上升到一种审美的高度,在体悟时要充分调动审美感官及经验,不能就事论事或就文论文。这些,应该是“风骨”说的要点,或者说是解读“风骨”的要点。

注 释:

1牟世金:《〈文心雕龙〉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59页。

2、4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03页。

3刘勰:《世说新语》,刘庆华译注,广州出版社2001年版,第107、116、118页。

5易中天:《〈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22、123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学理论常识(二)
诗学概念400题 第(一)辑
古代文论关键词
《文心雕龙》'情采"分析(请求批评稿) - 文论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
中西比较文论研究之论风格
「古代文论」《文心雕龙》中的文论观点之文学发展观、风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