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艺术含蓄学(6)
编者按:拜读艺术含蓄,让我们在创作的生涯中,去应用,去完善诗的含蓄美,含蓄与直露的分析,让我们对艺术生活的认识,深入了解,欣赏 第六章 含蓄有关概念的认识
从文学艺术理论的角度看,有些概念与含蓄相对、相近或相关,我们如果能对这些概念有个鲜明深刻的认识,就一定会使我们对含蓄的艺术手法有一种更高层次的理解。
一.含蓄与直露
吴乔《围炉诗话》中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这代表了一种最大众化的认识。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多,如陆仲昭在《诗镜》中云:“诗不患无材,而患材之扬;不患无情,而患情之肆;不患无言,而患言之尽……”连叔本华也说:“作文妙处在说而不说,正合希腊古诗人所谓‘半多于全’之理。切忌说尽,法国诗人所谓‘详尽乃使人厌倦之秘诀’。”含蓄自然是一种美,如田之章在《文章的含蓄之美》中非常精彩的说明了这一点:
王士桢《香祖笔记》云:“余尝观荆浩论山水而悟诗家三昧。其言曰:远人无目,远水无波,远山无皴。”谢茂秦《诗家直说》:“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隐然可爱,妙在含胡,方见作手。”这是以山水淡远比文词含蓄之美。
作者又引歌德诗云:“文词如美人手中扇,遮面而露目,目固面上之最动人处也,已与余成目矣!”指出此比“罕譬而喻,何必‘远人无目’方为含蓄哉”!似说歌德以“美人手中扇”喻含蓄比王士桢“远人无目”的比喻更形象、更生动。钱又说,魏尔伦比诗境于“蝉翼纱幕之后,明眸流睇”,言其似隐如显,望之宛然,即之忽稀,正严羽《沧浪诗话》所谓“不可凑泊(即接近)也”。法国一文论家说得更直接,谓“亦见亦隐”之境界如衣裳微开略露之人体,最能动情。美国一女诗人言幂面之纱使人难窥全貌,遂足以添姿增媚,故美人不愿揭示真容。此亦犹魏尔伦“纱幕后美目”之喻。
不论是以山水还是以美人为喻,都说明文章“语忌直,脉忌露”、“才涉唇吻,便落意思,尽是死门,终非活路”。半遮半露、含蓄淡远,如镜中花、水中月,才是逗引读者探知究竟的法门。
不过这样的看法,说的有些绝对。有人谈藏与露,对我们很有启发,他说:
藏,即隐忍含蓄,于无声之间吞吐天地,包罗万象,事事洞明。露,即直露与张狂,在挥洒之中酣畅淋漓,潇洒自如,袒露天性。孔子讲中庸之道,纳宇宙与心中,若汪洋肆恣广博,波澜不起;孟子善咄咄逼人,置刀锋于人身,似高山突兀奇崛,刺破青天。阮籍心中有块垒,只得穷途而哭;嵇康胸中有不满,刚肠疾物,遇事便发。李白高歌取醉,杜甫低头苦吟。邹忌寓规劝于家常话中,魏征置谏议于直言里。有人愿意藏,有人愿意露,一藏一露之间,构成人们不同的价值取向、生活态度。
是的,藏是一种美,露也是一种美。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情景,不同的主旨,对藏与露会有不同的选择;抒发不同的情感,追求不同的效果,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对藏与露也会有不同的选择。
汉代《上邪》一诗:“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此诗语意直露,但不能说不精彩。正是这种直露的语言,才把一个女子性格直率,情感热烈,敢恨敢爱的形象鲜明生动的表现了出来。
看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此诗也就是写眼前之景,优美而迷人,虽不含蓄,但同样动人心魄,读者对此也会感到色彩艳丽,富有生机,而共鸣在愉悦之中。
有些作品,因写作动机不同,而更适宜含义直陈在人们面前。比如,许多中学开体育运动会,在激烈的径赛中会播放一些鼓动诗,那么这样的诗如果含蓄了,反而不美。试想,在一百米决赛中,哪一个运动员会有细细品味含蓄隽永之诗的功夫呢?
政治鼓动诗,也是这样。直露,才显得有力,才更具有那种有气势的号召力。如拜伦《卢德派之歌》
  海外的自由的儿郎
  买到了自由----用鲜血;
  我们,不自由便阵亡!
  除了我们的卢德王,
  把一切国王都消灭!
  等我们把布匹织出,
  梭子换成了利剑,
  就要把这块尸布
  掷向脚下的独夫,
  用他的腥血来染遍!
  他腥血和心一样黑,
  血管腐烂如泥土;
  把血水拿来当露水,
  浇灌卢德所栽培----
  我们的自由之树!
  当年的《大刀进行曲》,也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全国武装的弟兄们,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
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
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
看准那敌人,
把他消灭!
把他消灭!
(喊)冲啊!
(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这首歌词,语言直白简洁,才更好的表现了那种慷慨激昂,精神振奋,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
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就抒发了一种 炽烈的感情,大有火山爆发喷之而出之感达到激情涌动,酣畅淋漓,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Rhythm哟!
还有一些打油诗,因为面向群众,意在轻松悦人,广为传播,也适宜语言俚俗,本色拙朴,内容直露,诙谐幽默。如《吹牛大帝》:
一滴水能漂大船,
落片树叶山砸翻。
一吹吹得狂风起,
蚂蚁拔河象输惨。
扬头得意唾星飞,
太阳贴脸金灿灿。
宰只蚊子宴大宾,
剩下做馅吃三年。

二.含蓄与朦胧
人们比喻含蓄,一是像只看到倩女的背影,容貌怎么样,凭你的想象,这是藏而不露;一是像中东地区的倩女一样,只看到迷人的双目,整体容貌就是一个迷了,这是半藏半露;一是像月光下的倩女,朦朦胧胧,这是若藏若露。后一种情况是朦胧。朦胧只是含蓄的一种状态。
那么。朦胧有怎样的特点?试想,雨雾蒙蒙中的山,你望去整体来看是山,但又看不清是怎样风光的山,你可以想象是这样的山,或那样的山,这样的朦胧是“浅朦胧”;再如,雨雾蒙蒙中看花,如果可见度太低,只看到隐隐约约的红色,你或感到是花,或感到是血,那就是“深朦胧”了。
我们看顾城的《感觉》一诗: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朱自清说:“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香气,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对此他深有感触地说:“发现这些未发现的诗,第一步得靠敏锐的感觉,诗人的触角得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经人到的底子里去。”此诗正反映了这一点,像印象派的画作一样,作者把自己一瞬的感受,非常诗意的表现了出来。但显然具有一种朦胧的美,我们也隐隐约约感到了一种朝气、一种活力的美,但要再具体揣摩,又扑朔迷离,这朝气活力是因为孩子是人类的未来吗?还是孩子的衣服色彩透露了孩子的活泼,孩子的好奇,孩子心灵的鲜活明媚。这是一个浅朦胧。艾青说:“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了思想感情,而凝结为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完成'的艺术。”那么这首小诗的形象,读者会从“朝气活力”的思想情感中心,荡开去品味它所蕴含的具体内容。
再看顾城的另一首小诗《弧线》
鸟儿在疾风中
迅速转向

少年去捡拾
一枚分币

葡萄藤因幻想
而延伸的触丝

海浪因退缩
而耸起的背脊
这首小诗是深朦胧,我们只感到四种弧线,作者用四个互不相关的意象并列在一起反映出来,同时一定对诗人心灵有一种触动;而我们的理解,也会千奇百怪,各不相同。早期象征主义大师马拉美反复强调“诗只能暗示,如直呼其名,诗的享受便减去四分之三”。但这暗示更是扑朔迷离。这首小诗是一个主题吗,还是多个主题?许多鉴赏者也被这样的诗吓住了,不敢说表达了什么。也许是四种美的弧线,“鸟儿”写审时度势的弧线;“少年”写学会珍惜的弧线;“葡萄”写绿色创造的弧线;“海浪”写能进能退的弧线。也许是四种丑的弧线,“鸟儿”写顺风转舵投机的弧线;“少年”写不注意金山而只注意一丁点利益的弧线;“葡萄”写触丝海阔天空幻想的弧线;“海浪”写不能再勇敢直前而退缩的弧线。你的理解,绝不会和我相同。这就是深朦胧。
其实顾城自己对这首诗有解释,他说:
这首诗外表看是动物、植物、人类社会、物质世界的四个剪接画面,用一个共同的“弧线”相连;似在说:一切运动、一切进取和退避,都是采用“弧线”的形式。
  在潜在内容上,《弧线》却有一种叠加在一起的赞美和嘲讽:对其中展现的自然美是赞叹的,对其中隐含的社会现象是嘲讽的。
写到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一件艺术品,是我们自己凭自己的感受来理解呢,还是只追寻作者的意旨呢?艺术品只在作者自己的案头,那就只有作者自己的意旨;一旦走入社会,作品应当只有欣赏者自己的理解。记得过去有个美术老师,在课堂上画了一个广播(即喇叭),让学生临摹,但由于画得不像,学生却在下面议论“好一个筛子”,老师只好在广播旁边注几个字---这是广播。我们艺术家的作品,总不能像这样旁注几个字吧,以防别人的理解和自己的意图不同。更何况我感到只追寻作者的意旨,更像考古,哪是艺术欣赏!一般诗尚且见仁见智,朦胧诗更是有广阔的理解空间。是的,人世间情无达诂,美无达诂,诗无达诂。
能产生一种朦胧的美,首先是艺术手法的特殊性,如朦胧诗的特点,有资料概括为:
1。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朦胧诗人采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定”的隐约性、“诗无达诂”的多义性。
2。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一反传统的以比喻手法为中心的诗歌创作方法。诗人在凝神观照中,拆除开所观照的对象,把自己的生命输送到没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赋以静止的生命以灵魂,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这种“移情说”应用到文艺创作便产生了象征手法。象征附丽并寄托着朦胧诗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象,具有着无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于表达多层主题,表达复杂感情,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
3。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常常采用艺术通感(移觉)手法和艺术变形手法。
4。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喧泄心灵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结构。不拘于只借助外部的声音循环作为诗的韵律美,而是重视诗行中的内在声音美以及其他各种内在的韵律美。尤其重视把外部的韵律和内部的韵律结合起来,从而使诗歌的韵律美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其二,也和含蓄蕴场的艺术处理有关。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当某些内容使欣赏者产生含蓄悬问后,如果解决这个含蓄悬问的含蓄蕴场,是个充足蕴场时,就是一般的含蓄。这里所谓的充足蕴场,就是为理解含蓄蕴面提供了充足的条件或线索。如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中,结尾更是生动: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这篇小说,在结尾描写了新媳妇对为了抢救担架员而奋不顾身地扑在即将爆炸的手榴弹上而英勇献身的通讯员的纯洁感情。由于在小说的前面,有通讯员向新媳妇借被的生动情节,和这献身的壮举等描写,这就形成了充足的蕴场,所以新媳妇这“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等耐人寻味的语言行动,就能使读者相对确切的品味揣摩出来 。
如果,解决某个含蓄悬问所依凭的含蓄蕴场是个不足蕴场,甚至是个零蕴场时,就可能成为朦胧了。记得当年看刘谦在《美术》的插页上,所发表的《小巷》,画上画着一条极其平常的小巷,而一个年轻的姑娘正回头凝视着这深深地小巷。她为什么凝视呢?由于画面提供的只是一个不足蕴场,所以内蕴朦朦胧胧。倘若这个姑娘手上再拿点什么,或小巷中再添点什么景物,那么我们或许就鲜明的捕捉到其中的寓意了。
朦胧总是唤起不同的欣赏者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想象,使不同的欣赏者获得不同的审美信息,使不同的欣赏者产生广阔的、多向的情感共鸣。


三.含蓄与晦涩
含蓄具有可解读性,而晦涩正好相反,欣赏者无以解读。
我们说一般含蓄是或如看一女子的背影,或如只能看到她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而朦胧是她笼着轻纱的形象,或笼着密纱的倩影,那么晦涩就是她完全盖着盖头了,这样你就不知道盖头里是少女还是老妇,是东施还是沉鱼落雁的女子了。我们说深朦胧,已经逼近了晦涩,但尚可多样化解读,而晦涩你就不知该怎么理解了,甚至连猜测的线索都不留。
晦涩,更多的见于诗歌。
朦胧诗已经让人感到费解,如李商隐的一些诗,宋人惠洪《冷斋夜话》中说: “诗到义山,谓之 文章一厄,以其用事僻涩” 。吴文英的一些词,张炎批评“如七宝楼台,眩人眼 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段”。而晦涩的诗,更让人感到无可奈何。
有人说,这是由于诗人追求陌生化效应造成的。本来,诗歌的语言是最富有创造性的,因此追求陌生化本来无可厚非,也允许诗人有超常思维。我们经常见到诗人的语言世界,突破了逻辑规律,抛弃了理智法则,词语搭配不按原有的套路,时间和空间如神仙一般任意穿越,视觉、听觉和嗅觉形象随意牵手,万物可以尽情重组变形,看似歪曲了世界,却更真实的表现了主观世界,艺术魅力就生发在这荒唐而又富有现实精神凝聚的语言里。但这陌生,应该和熟悉和谐统一,我们才能在这新颖的语言里,沉浸在意境的美中。否则,陌生到极点,完全和“熟悉"割裂,我们就不知道诗人在说什么。那么,这样的诗就没有任何艺术价值,因为艺术价值是在艺术美在欣赏者的心理流动中完成的,当被屏蔽在任何欣赏者之外,还有什么意义可言。
也有人认为,诗是一种表现潜意识的文体,是潜意识的一道彩虹,他们寻找例证说,歌德在同艾 克曼的谈话中指出:“精灵在诗里到处都显现,特别是在无意识状态中,这时一切知解力和理性都 失去了作用,因此它超越一切概念而起作用。”还引用卡西尔的话说“诗不可能在我们平凡日常的世界中兴旺发达。 令人惊叹的东西,不可思议的东西,神秘的东西才是真正的诗歌形式所承认的唯一题材”。那么自然诗人就是诗神。但是,如果诗完全是潜意识的产物,自然会具有晦涩性。这样的诗,一是只有诗巫才能够解读,一是功力很深的心理学家可以解读,因为心理学家才会对人的字迹、梦境和你胡乱涂鸦的几笔画中,解读出潜在的信息。那么,这样的诗还是诗吗?
诗真是潜意识的产物吗?没有显意识的参与,我不知这诗是怎样写出来的。
再一种认识就是晦涩是诗歌语言个性化的产物,这种个性化反映在不同诗人用不同的隐喻形象,利用自身的私人话语权使用个性化超常的语言结构,以及为了区别于他人而采用的独特的错觉背谬的意象组合等等。但真正的诗歌语言,应该个性化的一面,和社会化的一面和谐的结合起来,人们才能读懂。再有个性化,一旦任何人读不懂,我想诗人们还发表出来做什么?恐怕只能告诉世人,原来诗人就是胡言乱语的疯子,想有什么艺术作用,社会价值,那只能是痴心妄想。
晦涩不同于含蓄和朦胧,这是必须明确的概念。徐慧慧在《论作为新诗症候的晦涩诗学》一文中,是谈晦涩的,但我们更感到是在谈含蓄的,如:
理查兹用媒质和要旨描述了隐喻的构成,认为要旨是隐喻的抽象意义或者本义;媒质是隐喻的具体 含义或比喻义。媒质不仅说明要旨还暗示更多的意念并和要旨形成一个多重意义的复合体。隐喻在 语言建构上总是要把两个不同的语境叠加在一起,也就是形成一种特殊的语境压缩方式,即在媒质 与要旨间形成暗示关系。正是这种暗示关系的远近显晦,决定了诗歌的晦涩程度。诗歌语言之需要 体现隐喻性大致出于这样一些原因:首先,隐喻是揭示现象本质的最简约的途径和方式,符合诗歌 语言的形式简约而内涵密集的特性;其次,隐喻意义的模糊而又综合,提供多种解释的可能性,能 激起读者的丰富联想与快感,而且它往往是对传统与常规分类的偏离,给人以陌生感与新奇感;最 后是隐喻的形象性,它能用感性形象表达理性内容,而这一点正最为深密地契合了诗歌的特质。诗 歌语言隐喻性的出现使诗从理解走向了感觉与想象,其中无疑潜在着认知方式的危机与对抗,从而 很自然地造成了诗歌的费解。
看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含蓄是和我们有“隔”,但这“隔”要在一个适当的距离内,如果“隔”真的有千山万水,那同样会或费解或晦涩了。
当然读不懂,有时也许是诗歌产生的文化背景和我们差别太大,或者就是我们的鉴赏水平或审美素养还不高。如果不是这样,读不懂的诗该怎样解释?
喜欢写晦涩的诗,让人总感到是有自私的目光,狭隘的心胸,扭曲的思维,和没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

附记:有些大诗人的诗,我琢磨了几个月也没明白,我有些气馁,我可是阅诗无数啊!那天我忽然想,这样的诗其他大诗人、大评论家 能看懂吗?当然,看不懂也不能说啊,“我”这样的大诗人、大评论家怎么能看不懂呢?就像《皇帝的新衣》中那些大臣一样,怎能可以说呢?既然大家都不懂,那我也敢写这样的诗了,只要翻字典,词语随机搭配,每天就可写三五十首。倘若再遇一个走了眼的评论家,还说不定赞扬我的诗,说诗味浓着呢。因此,我选这样的诗一首供大家欣赏---《瞥一眼马的喜剧》:
海上崛起了蚂蚁
野鹿 风化了天堂
岩石牵来历史的痴呆
咚咚,蜘蛛织着一条条狼

明眸上栽着绝对
看发愣怒对经脉忙
分开啊,藤条的世界
寻找酒店里的裤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悼汪国真
写诗必备的50个技巧
关于诗歌意象
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诗人张枣与他的诗歌
徐敬亚:把朦胧诗的价值告诉后来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