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日诗话】穗言穗语,作品
2月28日穗言穗语


1、“一切艺术本质上都是诗。”海德格是一个十分注重艺术作品的哲学家,而在各种艺术中他最重视诗。他曾在三十年代《艺术作品的本原》里断称:“一切艺术本质上都是诗”,此见我深表同意。 

2、说到诗与哲学的关系,实际上简而言之就是诗与思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我看来,是两个独立的圆圈,有互为覆盖的一部分,但更重要的在于彼此独立的部分。由此两者不可互为取代,只可互为补充。(未来可以通过一些具体案例,来表现诗与哲学之间的关系。) 

3、诗歌的言语,由思落入实际的文字,最后形成了诗的文本过程。很多时候,诗“看似游戏,而实质不然。”(荷尔德林诗释)。在我看来,说:“诗是语言的艺术”,毋宁说诗人找到了语言的原始秘密,本质的言辞,由此反映事物的光泽。 

4、如海德格所言:“语言自己在说话”。诗人,往往传达神灵的声音。这种说法,几乎所有的文化里都曾纪录过,也几乎很多国家、民族的诗人都曾如此感应过。 

5、“主导力量不再是艺术家所欲表达的心态,而是他欲借以表达心态的语言本身。语言,美和意义的乡土,自己开始思考、说话……语言之流在它流经之处按照自己的法则创造着韵律,创造着无数其它的联系,这些联系甚至是最重要的,虽然还从来未被探索过,未被充分认识。”——(《日瓦格医生》6,437页) 

6、语言在某种未被说出的东西中说话。诗人由语言本身丰富的蕴藏,所牵引着,聆听、应和这种本然而是的语言,从而让万物展现它们的本来形象。“存在,在思中形成语言,语言是存在的家。人栖息在语言所筑的家中。思者和诗人是这一家宅的看家人。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说使存在的开敞形乎语言并保持在语言中。”——(《论人道主义的信》7,313页) 

7、诗人何为?一个贫瘠年代,作为一个诗人,就是以诗的方式,找寻众神遁形时留下的踪迹。诗人在世界的暗夜里道说神祗。 

8、在《读诗的艺术》里,一再强调:要把诗当诗来读。因为诗歌,在某个时代或时期里,有时被我们附加了太多的意义,譬如:时代的声音,文化的触须,政治的鼓点,民族的心跳,性别的面具,道德的盾牌。这并不是诗的损失,而是诗让许多类似的比喻成为了可能。 

9、真正的好诗,在我理解,是超越它所在时代的所有理论,是可以让时间来随时验证,并且藐视时间尘埃遮蔽的真相。 

10、比较中外、古今赏析诗歌之法,实在有天壤之别。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司徒空曾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几乎中国的古人,都认为诗歌最好不要过于涉及到理论之路。彰显一种诗意,要在不被限定死的境界和框架里进行。而外国的诗论或者西方理论批评,却强调一个“有迹可寻可循的逻辑结构,以因果律为根据,陈述,然后证明而呈现的批评过程。”它们几乎遵循以下的条件: 
1)有阅读,认定出作者的用意和主旨。 
2)抽出例证,加以组织和阐明 
3)延伸,然后总结,得出一个具化的结论。 

11、古人言诗,贵在意在言外,使人思后而得之。某种意义上,这种观点,于现代诗歌赏析来看,仍不过时。一个诗歌批评家,必须将读者“思而得之”的东西能清晰地呈现在其他的读者面前。这时候点到为止的片段性批评,就不足以表现诗歌的能指本身。所谓“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这样的美感经验实质上,还是一种直觉体验,并非演绎推理而得。现代诗歌,有自己内在的逻辑结构和关系。 

12、诗歌无须媚俗,也不是用来取悦大众的。诗歌是关乎于精神层面的思考和呈现。和时代同行,但不同流合污! 

13、在我看来,诗歌广义的抒情性,是诗歌赖以存活的根基和活水的源头。当我们单纯地否定了诗意的抒情本质,一味宣传诗歌的理性和哲性,或者意识的无厘头,结构的重要性等等,我想诗歌已然失去了“纯粹”和“神性”的那一部分。广义的抒情性,不是狭义的抒情手法,而是一种诗歌缘于人类情感的地基。 

14、某种意义上,我们这个时代的诗人,也可以称之为“哀伤的朝圣者”,这让我想到哈罗德·布鲁姆在《论经典》曾一再提到词汇“经典悲歌”。一个缺乏经典的时代,众多的诗人,都在呼唤着、期盼着“经典”的诞生。而众口一致的所谓“经典”,在中国更是少之又少。 

15、其实任何时期,我们都需要文学经典。在与文化批评者的争论中,哈罗德·布鲁姆无疑是其中最为坚定而虔诚的“骑士”。这位美国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在其著作《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中,用充满怀旧和感伤的笔调,列举了西方26位经典作家及其不朽作品。换句话说,就是列出了一张书单,号召人们重新走上经典的朝圣路。 

16、我们不谈经典,是因为能够成为经典的东西不多,或者还没有正名和发现。我相信中国的许多诗歌作品,不乏经典。关键是谁来认定、集锦。能否达到一个共识,这才是最关键的。其实我们的确需要自我反省,搞清楚“经典”的真实意味。对我们自己所处的世界文化大环境,有一个清醒的意识和认知。 

17、“误读”一词,在我看来的确魅力四射。因为如果不“误读”,就没有一条道路的无限延展,甚至会去向不明。关键是对于诗歌来说,误读这两个字,并非字面之上的谜团,而是它能带动读者本身,如同一趟火车的车头,以个体的角度进入诗歌的内部。 

18、喜欢在阅读一本书籍之前,研究书名的由来,作者的简介,其成书的缘由和故事,以及他人的阅读体会和读书笔记等。我总觉得任何思想都是有源头和踪迹可寻的。没有无中生有的理论,只有水到渠成的整体诗论。 

19、阅读和批判,这一对息息相关的命题,它们本身就处于一种读后感言,呈现之后的两难状态。也就是阅读本身,就存在着“误读”区域,而阅读本身还带着读者的二次创作,审美意识的覆盖和还原。我的阅读感受和经验告诉我,很多时候,我们的阅读体会,会和作者重叠部分,但不可能完全覆盖。因为一颗心永远不可能和另一颗完成重叠在一起。这就自然而然,形成了诗歌文本,多义性的指向。 

20、一个诗人,对另一个诗人的作品,一定是允许误读的。我们甚至要感激误读,恰恰是误读的视野,能够打开一首作品原本的局限性。这就是为什么经典作品,被后世的阅读,一再解读、批点和反复揭示的根本。 

21、批评本身,也不是盖棺定论,它仅仅代表一种言论和读后感。批评的意义在于揭示和呈现作者甚至没有关注到的层面和深度。这就打开了作品、读者和作者三者之间的一个健康、宽畅、多义的交流通道。 

22、提到误读一词,不得不再提到美国学者布鲁姆,他的书《误读图示》,以及另一本书《影响的焦虑》,阅读的全过程,也可以说是广义上的“误读”,尽管我不喜欢如此笼统的定义。但事实上,作为时时阅读者的“我”,必然会陷入“误读”的花丛或雾霭中。  

23、布鲁姆在《西方正典》一书中,表达他的意愿:“每个人都会有或应该有一份荒岛书单,以防哪天为逃避敌人而栖身海岛岸边,或是劫后余生之际要以静心读书来打发时光”,他一直“希望文学幸存者们,会从中找到一些作者和书是他们从未谋面的,并且得到只有经典文学,才能提供的回报。”应该说:布鲁姆是哀伤而虔诚的,正如一个信教徒在悲伤之时的祷告。 
  
他像一个引路之人,想为同时代共同的文学信仰者们,在朝圣道路之上,点亮一盏路灯,驱逐鬼魅。将西方经典的核心,最终归结于莎士比亚的布鲁姆,指向的是他所熟悉的西方世界。作为我们或许,可以以此来反观东方文学世界。 
  
世界经典是相通的。布鲁姆的开篇经典问题,他已用26位西方最伟大的作家和他们的著作给与了回答,而已经或者可能成为文学精英的人们,在关注“经典”命运的同时,是否也该去举起拥护经典的大旗,并且以身作则的践行。

2012年2月28日随手涂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诗札记‖哈罗德•布鲁姆篇
大家经典之(六)
哈罗德·布鲁姆: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诗歌,怎样做一个合格的读者
给儿童超越五分钟时空的诗性养育(一)
戴登云 | 双重书写与文学史的生成:耶鲁学派的文学史理论
华莱士·史蒂文斯:古希腊以来最为大器晚成的西方作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