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穗穗12月诗评,作品

  前言:
  
  搜索利兵,在诗歌报发表的众多作品,我猛然发现,他也是一个老会员了。从他2006年8月注册开始,他陆续在诗歌报发表了近118首诗歌作品,中间2008年10月10日后,停止发表作品,今年的11月20日起,他又重回诗歌报论坛。之所以要在解读他的诗歌之前,将他在这里的作品,进行一个清晰的罗列和讲述,是因为某种意义上,只要我们还在诗意的生活,我们就不会忘记随时随地抒情的姿态和“墨水的痛哭”。
  
  这个来自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的诗人,用他古典气息浓郁的诗歌,语言转换空间自如的叙述姿态,甚至常常有意象浪费、布局过于细腻、繁芜的嫌疑,带我走进了他草原般辽阔、敞亮的心胸和葱郁繁茂的诗想疆土。
  
  本来我想在《苏醒》六首的小诗里,进行一个取舍,只选择其中的三首诗歌,来进行诗意跟读和审美释放。阅读三遍后,我决定保留全部的诗作。虽然解读的时间和精力上,我会多花费一些,累一点。但考虑到这六首诗歌内在气息和内容之间的关联度和完整性,我就不妨多花些精力和时间,一一地解读并剖析之。
  
  
  《苏醒》六首
  
  文/利兵
  
  《五月十七归来》
  
  你如何结果我胸中的悬念?
  我命生活为圆
  它让我的逃遁严丝合缝,而今
  一束山椿,将要罢去秋的金黄
  满山百合,再也不是暮日下的裙裾
  
  我设想,我们在麦浪间
  为爱情作答。在碎叶子慢慢掉头之时,有虹
  会弓成慵懒的腰,接着,再收起
  那杯失手打翻的馈赠。而这
  
  是多么艰难的一个决定啊
  灯下,肃静的舞台失去歌吟
  你要抽出手来,说清风
  足以削去大半生的丰硕,年华,似这
  根根引入心瓣的棉线。
  
  
  穗穗解读:每一首诗歌,也是纸上的墨痕,是“无中生有,有中生无”的化境和存在。诗人是发现者或命名者。我读诗,有时并非仅仅从字面上来理解作者的本意,我愿意透过文字,看到隐藏在诗歌背后的叙述主体的灵魂张力和“神思”。利兵,也就是作者将这六首诗歌,用《苏醒》六首来统领。说明他前期的状态,和我曾经的状态一样,都曾停歇下来。由此才会有这第一首诗歌的诗题《五月十七归来》,也可以说,这首诗歌,是作者结束了自己的“冬眠”状态,回归诗歌之途的心曲。
  
  一个诗人若缺乏了锋锐、丰润的想象力,他的诗歌语言必定是乏味、单调和干涩的。我在前言已经交代了,利兵的诗歌语言,有着浓郁的古典气息,注重词语和意象的截取和转换的自如感。这首归来的诗歌里,他在开篇,用一个结束的“悬念”,和自我的感受以“生活为圆”嫁接,构成开篇归来的缘由。第一节交代了归来的时节,已是春末,无论是山椿,还是满山百合,都是那个时节的草木和花卉。第二节继续深化心中的景象,用“麦浪”为爱情作答,用碎叶子、虹、慵懒的腰、馈赠一组缤纷的意象,环环相扣。而且作者喜欢每一节之间,并不断裂,注重一种句子和句子之间的韵律和气息的流动。所以,第二节转身的姿态,是用“而这”,未说完的语调和连词,自然过度到了诗篇的第三节。“是多么艰难的一个决定啊/灯下,肃静的舞台失去歌吟/你要抽出手来,说清风/足以削去大半生的丰硕,年华,似这/根根引入心瓣的棉线。”这种回旋往复的手法,也是一种诗歌常见的结构和节奏安置。作者不仅注意段落和段落之间的连接,也注意句子和句子之间的连接。我特意在第一首诗歌的解读里,点出这个特征,是因为作者后面的诗歌结构,也是遵循这样的诗歌法则的。
  
  这首诗歌,在这六首诗作里,不算非常的惊艳和精彩。一些意象和词语,都比较陈旧和庸常。好在作者的立意不错,他是通过这一系列的俗常的画面,表明自己的心迹,人生不过春华秋实,惟有经历和体悟,你才能真正地懂得麦浪滚滚的爱情,饱满且丰美,患得患失的人生,如虹在天,有和无都是历经风雨后的真如境界。
  
  
  《苏醒》
  
  我忧心于你的秘密,在今夜
  渗出芳香。耳钉是
  一件穿透爱情的饰物,带着经年的疲惫
  
  你丧失过么?
  恬静的毛衣发出绵羊的咩叫
  整条大街,有闲散的步履
  带动尘埃,堆成我眺望的高山
  
  硬币的反面在逃离概率
  每种可能
  都有被错过的危险。我在咖啡般的睡眠中
  等候一种静止,染上你的颜色
  
  
  穗穗解读:利兵的这六首诗歌里,都有一个“你”的身影存在,而且是一上来就交代出场的诗中人物。如此想起,这些诗歌,也可以是作者,对某人情感的倾诉之词。在《苏醒》的诗歌里,开篇的第一节,是这样流淌的:“我忧心于你的秘密,在今夜/渗出芳香。耳钉是/一件穿透爱情的饰物,带着经年的疲惫”。可以说,第一节的叙述姿态就很迷人,让人在阅读的进程中,口齿生香。他用“耳钉”这一意象,将“你”这个人物直接告知读者,这是一个爱美的女子。并且用耳钉穿透爱情和经年的疲惫,一下子,就把我们的视线,带向一条情感的小巷。
  
  也可以说,作者,在这首《苏醒》的诗歌,渐入佳境。因为作者,注入了自我的情感因子,于是,他全篇的诗歌里,处处洋溢着丰富情感,飘浮着韵律感十足的情感音符,而这些丰富的情感音符,在诗歌中的展现,就是一幅幅我们触手可及的有血有肉的现实场景和画面。
  
  我特别喜欢,作者的第三节,也就是诗歌的结尾。虽然他的诗歌里,飘荡着无处不在的情感音符,但作者还是极为冷静地叙述,并阐明爱情的辩证法则,“硬币的反面在逃离概率/每种可能/都有被错过的危险。我在咖啡般的睡眠中/等候一种静止,染上你的颜色”,之所以,要引出这段精彩的结尾,是想让大家,在作者娴熟的诗艺里,用跟读的方式,再次温习通感、冷叙述、冷抒情无痕的表述和运用。
  
  这首诗歌,也是三段结构,套用古诗的结构起转承合。在三段里,将“转承”并在中间的一段里完成。诗篇中语言和意象,可谓是虚实相间、动静结合,感悟的议论和情感的流淌也相得益彰。是一首不错的佳作。
  
  
  
  《蒙面之音》
  
  仲秋,微凉。我逆风而你徊游于
  一片深水。并不辩认什么,金合欢昌盛在
  某个漆黑的寓言与朝代,我负责用我的箭矢
  留下一件雕塑。那时,你正颜如白玉,空林寂寞得
  也是颠三倒四
  
  瞧,那些大珠小珠的
  滚落。我的村路上有最为华丽的弦音,小鼬鼠雀跃于
  林影之间,还有多刺的枸杞树、圆滑的小莲蓬
  俯首皆拾的野菜籽散落民间
  而你呀
  一定要先抑后扬,并在一篇《秋赋》的尖锋处
  杀死那个藏弓之人
  
  
  穗穗解读:这首诗歌,若要归类于某种风格或风骨,我会把它,当成一首山野露宿的秋日小令来咏唱。利兵的诗歌语言,受古典的气韵浸染,有一种自在自得的内蕴流淌,一些语言精巧、华美、温婉而冷静。有人曾批评,这几首诗歌虽然气质上雍容华贵,但始终不温不火。缺少一些个性和创意。在我看来,这样的说法,也对也不对。不温不火,也是一种风格和特色,这说明作者的心境,很平和、禅定。我并不觉得一味先锋的语言和诗歌,就是好的诗作和个性化的文本。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一个度,过之必是歧途和错误的论断。
  
  任何风格的诗歌,只有作者的语言掌控得当、结构合理、气息畅通,都算好诗歌。这首《蒙面之音》里,我的确在语言的缝隙和诗意的回旋里,听到了铿锵有力的蒙面之语。这首诗作,不需要我来一字一词,一句一段地分析。大家不妨无事之时,通读五遍,就能感受到诗歌里琳琅满目的草木香泽,这微凉仲秋,这“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心曲,这先抑后扬的《秋赋》秋色、秋声等等,若你还无法领略其中的韵律之美,结构之巧、立意之妙,怕也是耳目闭塞、心智愚钝,不闻地籁、天籁、人籁三者合奏的肃杀之音之乐了。
  
  这首诗作里,作者的叙述姿态,一张一弛,感觉和想象都恰到好处。语言和意象富有张力和弹性,让人在阅读中联想翩翩。一些古典意境转换成现代语境,痕迹也处理得比较妥当。诗是鲜活的语言运动体,作者的情绪流淌,直觉驱动,决定着诗歌语言的流动和气息的安置,虚虚实实,或断或连,若即若离,才能形成诗意的起伏跌宕、错落有致。我想说利兵的这首诗歌里,的确做到这些。
  
  
  
  《倾听》
  
  我清楚的记忆一幢房子,并写下它
  蛮是安静的空间。有人消瘦下去
  或许就不再回来,无谁知晓
  风多么随心所欲
  
  以及种种端倪,在似锦的繁华中
  发迹。我托着腮帮
  想像香芋的气味,它们穿越城市的中轴
  爬上游人的衣衫
  
  我的家就在北面。天空蔚蓝而
  茂原碧绿,我看到
  风筝的翅膀,落在我的餐桌
  你亲笔的书信,沾着无边的落寞……
  
  
  穗穗解读:很多人喜欢,用比喻式或伦理道德等方式,切入诗歌,要么陈词滥调,要么庸俗说教,这在诗歌写作中,需要时刻警惕和避免的。诗歌的最高境界,是纯诗状态的极致,回归本真的不言、无言和忘言的境界。
  
  若将利兵的诗歌语言,做一个粗略的归入,他属于比较冷静的浓丽、清醒的涂抹、适度的抒情。他的诗歌是主观的呈现,这个主观呈现,并非真正的主观呈现,而是“虚的主观”。他正努力地剔除诗歌中刻意涂脂抹粉的语言泥垢和过多饰物。作者在《倾听》的诗作里,动用了众多的诗歌技法,用隐喻、借代、拟人,甚至有一种“催眠”的节奏,让我们感知,他隐含其内的情绪波澜。
  
  我喜欢作者,安静的叙述姿态,他不张扬,不矫情。他甚至安于一种灰尘的遗忘,寂寞的怀想。用一种隐忍,引而不发、疼而不吟的思念,放置在可感可触的生活画面里,让读者的眼睛,自己去感觉,那些温度的落差、色彩的明暗和动静相间的生活气息。
  
  利兵的诗歌,并不晦涩难懂,诘屈聱牙。他也引经据典,也有华丽词藻,但都遵循自然呈现的原则,并不可以追求华丽、繁芜本身。这首诗歌里,感动于“香芋的气息”,感动于作者清晰的记忆。我想那所记忆中定格的房子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肯定很多很多。作者没有明确地交代,只用衣带渐宽的“消瘦和不知去向”,让我们潜意识中接受到画面之外无穷的信息。由此,我们产生众多的联想,加入自我的审美体验和想象的空场。这就是作者提供的阅读入口。同时,他在结尾处,又给我们的读者,留下了更为自由的出口。“我看到/风筝的翅膀,落在我的餐桌/你亲笔的书信,沾着无边的落寞……”一首诗歌,能引人入胜,也能带人离境,这已经算是佳作成功的一半要素。
  
  布局的巧妙,适度的语言和隐忍的情感,或是作者多年功力的积蓄,然后在某一首诗歌里自然触发。我曾说:一首诗作最忌讳平庸、寡淡、无聊、无味,以及各种干巴巴的标语口号式的语言等。你可以追求主题思想的深刻,但不能忘记“质朴中见厚意、平淡中寓深情”言近旨远的立意法则。
  
  这首诗歌,同样是不温不火的风味,我在《倾听》诗作,解读的尾声里,想到这句话“倾心于沉默,诗人却又只能求助于话语”(帕斯语),《倾听》里的诗人利兵,的确不想言说,或者是无法言说。他还是要借助于语言来表现内心隐忍的话语,这些话语,是他心灵活动的直接翻译,尤如用汉字的尸首,来借尸还魂。由此,诗人统领和驾驭着语言,同时落成后的语言,也制约着诗人的遣词达意。
  
  我想说:好的诗人,能在“出神”的状态上,点石成金。有时,诗歌里说不出,说不清的东西越多,恰恰是最有意味的“犹抱琵琶半遮面”。我在这里,脱离了这首诗歌解读的桎梏,展开诗意赏析的翅膀,是想大家,在阅读利兵的作品之余,能够举一反三,时时地敬畏“语言的歧义”和“意义的深渊”。
  
  
  《如烟》
  
  清晨,微咳,深褐色中药
  味道浓郁。我探下头来
  对着枝头的思念说:来,新颜
  我们干杯
  
  这些苦能治愈悲怆
  并能振出足赤的节奏
  四百年前,本草纲目记载了一个
  令人幸福起来的处方
  
  
  穗穗解读:题目《如烟》,总让我望题生意,是如梦如烟的往事,还是如幻如烟的人生呢?!且看作者是如何将一首虚幻没有实体的题目,写得入心入肺、活色生香,具化的生活场景。开篇,点明时间、人物状态和随后的场景安置。作者擅用简洁的笔墨,流畅的诗想,仿佛中国山水草木画,随心随性的写意笔墨,一星半点,就勾描出一副动人的诗歌骨架。——“清晨,微咳,深褐色中药/味道浓郁。我探下头来/对着枝头的思念说:来,新颜/我们干杯”。
  
  好的开篇,一首诗作已经成功了一大半。这样的文字,不仅能第一时间抓住人的眼睛,而且能让人不由自主地喜爱,入心入肺。即便诗中之人病着,微微咳嗽,闻着中药浓郁的香气,依然用一种风趣洒脱的口味,诉说思念。遥想一下那刻清晨,这是多么有趣的问候,多么酣畅的抒情和洒脱的风姿。
  
  诗篇的第二节,作者继续讲述:“这些苦能治愈悲怆/并能振出足赤的节奏/四百年前,本草纲目记载了一个/令人幸福起来的处方”。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很新颖的“足赤”之词,来形容节奏,而足赤的本意,是指向无杂质的、纯净的金子。原本中药,是用来治疗疾病,这里却可以同时治疗因思念丛生的悲怆。而足赤是用来形容纯金的状态,或可引申为纯净。在这首诗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拟人、通感、借代,将虚景实之,实景虚之。并且叙述的干扰、转身和拼贴,都天衣无缝,过度自如。
  
  这首诗作,是这六首里的点睛之作,也是我最为喜欢和玩味的小诗。读着这些朗朗上口、入心入肺的八句诗行,我也会转忧为喜,幸福起来,领会诗中“不可言传,只可意会”审美能指的传递和震撼。小诗不小,如烟是真。
  
  
  
  《晨露》
  
  云朵唤醒睡眠
  梦里,你已走过三生三世
  轮回的刻度,宛若眉间曾经的青痕
  清晨忽然失语,思念大智若愚
  蒸发的姿势,不断
  濡湿我的衣襟
  
  我们围紧童话的火炉
  从夜的胎盘,抽出新芽
  哦,这多年的混浊
  带着失魂落魄的跌撞
  阳光下面,爱情将被一扫而空
  并且卷起熏香的暖风
  
  听说爱人新剪了头发
  我将于五月前去探望,怕只怕那时
  蝴蝶早已折翅,露水也已
  逝于一场姹紫嫣红
  
  
  穗穗解读:这首《晨露》,我未解先湿,已有远方的云雾和晨露赶来,沾染了我单薄的冬衣。12月月中的深圳,正午时分,阳光像情人安逸的怀抱,依旧深情款款、温暖如春。我曾经引以为傲、飘逸如缎的一头长发,已被自己某个绝情时分,绝然地剪落,满地心碎。或许,我不用解读,已经闻到了“晨露”陨落的焦灼和阳光下的那场雾化。
  
  “云朵唤醒睡眠”,云朵,也唤醒了痴梦中踟蹰徘徊、喃喃自语的我,我像一个神志不清的梦游症患者,跟着作者温婉、多情的笔墨,也“走过三生三世”,那眉间的青痕,依稀可见。这个清晨,我也会选择失语,会用蒸发的姿态,回旋在童话的火炉边,会带着自己失魂落魄的身体,一次又一次,在跌跌撞撞的思念里,卷起阵阵熏香的暖风。我的爱人啊,我从未降临过,也从未真正地把你拥有过……
  
  是的,此时此刻,作为解读主体的我,已经情不自禁地融入了诗篇。我把这首诗作,当作利兵六首作品里,唯一激情澎湃的抒情诗来朗读。作者传统、主观的抒情手法,在这首诗作里,着墨最多,情感诉求和知性表达,努力相融,于是“想象”,是他这首诗歌唯美堆砌的复合图层。
  
  这首诗歌,语言浓丽,但不甜腻,也非无病呻吟的感伤嫌疑。虽然词藻修饰的痕迹重了些,但感性和理性互为交织的叙述过程中,仍能闪现作者的智慧和哲思。主、客观交融,特定的状态和细节的控制,虽然安置和截取上,落俗,或者说俗套了一点,但一些比喻和变形(蝴蝶、露水、姹紫嫣红等)并不呆滞,也洋溢着生气,音韵上更是一贯的朗朗上口。
  
  我想在解读的尾声里,强调一点,作者难能可贵的就是非凡的想象力,他不仅仅通过想象,而且通过知行合一,将自己生命的点滴体验,也就是表现主义的诗观:体验和洞悟,积极主动地融入诗篇。这在哲学和美学意义上,用生命本体论和感性本体论,来概括之。利兵,他能调动“生命冲动”,原欲、本我,意识、超我双重感悟,用具化的诗歌语言,呈现一首诗作。所以他的诗歌,虽然额头上烙印着古典传统的刺青印记,但是谁也不能抹杀他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具化本质,他的诗歌是活物。一首诗歌,只要是活物,它就是一首有生命、有灵魂,会喘息、能让人反复咏唱的佳作。
  
  
  2011年12月13日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诗鉴赏题10大规律
其飞:蓝色的星空――《这一片天空蔚蓝》跋
浅谈诗歌欣赏的方法
古诗鉴赏题的7大规律,学霸必备!
新诗的欣赏
乡愁说课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