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晏殊:飞舞千年的燕子作者:一金一鑫(著名历史畅销书作家)

   晏词中的燕子意象,不可忽视。如果悉心体会,我们能发现晏词中一个有趣现象,那就是关于燕子的诸多描述。“燕”与“宴”同,又与“晏”谐音,在晏殊的笔下,这些燕子都变得有情有意,成为词人消磨春光、排遣失落、表达离愁的代言。而在他的努力和亲力亲为之下,宋词也由坊间小道,正式代替唐诗,步入文学的大雅之堂,晏殊的贡献,正在于此。如果将李煜比作宋初词坛的一只蝴蝶,那么,晏殊则是词坛的一只燕子。从此,词与诗同登共舞,在江南江北的宽广大地上,被人们吟唱千年。
                   
(一)小荷才露尖尖角

   公元1005年,对于宰相词人晏殊来说,是一生中值得纪念和回味的时间。十四岁的他,从遥远的江南,来到繁华的汴京,开始了五十年官宦仕途的辉煌之旅。除了为官尽职,他将完成一项重要的文化使命。

   从南昌到汴京,晏殊的到来,比起早期的词人李煜,晚了近三十年。公元976年春,四十岁的李煜被宋军从金陵俘至汴京,怀着一腔忧怨和亡国之痛,抒写着绝望而凄凉的哀愁。而公元1004年春天,对于十四岁的晏殊来说,却是另一样的花红柳绿,春风万里,昔日的南唐、后蜀、南汉、北汉、吴越等国,都归为大宋疆土,五代十国的战争离乱,已经成为历史天空里的一缕云烟。

   青春年少的晏殊,因为文华出众,聪颖过人,被大臣张知白“以神童荐之”,乡民欢送,父母挥手,一路上杨柳风轻,芳郊绿遍,等待他的,将是锦绣灿烂的前程。

   到了汴京,适逢科举。宋真宗赵恒刚从前线回来,签订了澶渊之盟,似乎心情很好,亲自考试进士,“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当场进行考试。以十四岁的孩子与众多的成年人同考一张卷子,难度无疑很大,皇帝的本意,也许是试试这些神童们的学识水平罢了,主要精力还是放在选拔人才、为国举贤上,可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晏殊并不惧怕这样的测试,面不改色,从容答题,援笔立就,落纸千言,比起苦思冥想的举子们显得轻松洒脱,文章交上去,赵桓看了点头称赏,恩赐同进士出身。

   晏殊受宠若惊,自是不言而喻,不过也完全符合宋朝重文抑武的社会风气。宋朝的皇帝,对于读书人最为倚重和赏识。赵匡胤虽然戎马出身,但早就清醒地认识到,历时太久的战争,亟需为这个新兴的王朝提供丰富的文化给养,“杯酒释兵权”,正是他基于对武将更易为祸的正确判断而采取的行动。建隆三年(公元962),赵匡胤有一天突然在大殿上发问:  “朕欲武臣尽读书以通治道,何如?”这个问题使得身边的将佐大臣们一头雾水,不知所对。有—件事情,使跨马抡刀的赵匡胤啼笑皆非,也坚定了他对读书人的认识。公元964年宋朝更改年号,赵匡胤吩咐年号要选择以前君主没有使用过的,宰相们慎重研究,提交了改元乾德的方案,可到了乾德三年,赵匡胤居然在宫中看到一面“乾德四年铸”的镜子,诘问宰相,都支支吾吾,进士出身的窦仪说,这是后蜀用过的年号。赵匡胤颇有感慨地说了—句:宰相还需用读书人啊。“由是,大重儒者”,宋朝书生们为学求仕的幸福生活,便源于此。

   饱读诗书的晏殊,在这次应试中,表现出的不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更令人称道的,是他的诚实不欺。

   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之阙下,适值御试进土,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

                                      ——沈括《梦溪笔谈》

   考试的题目,居然是晏殊十天前刚刚做过的,看起来晏殊对于这次入京考试,是早有准备的,且押题无误。一般人遇到这样的好事,准要高兴得跳起来,但晏殊对于已经做过的题目,显然不愿以旧稿应对,以博一赏。宋代科举比起前唐,已有较大改进,唐代科举常常曝出考前泄露试题、考官被问责流配的丑闻,到了宋代实行“弥封”  (密封试卷)制度和“锁院”  (隔绝考官与考生联系)制度,公正性大大提高。所谓“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晏殊年少才高,提出重新出题,他需要展露的,是自己真实的应试能力。

   这样诚实不欺的学子,比起一篇妙文本身,更为精彩难得,不禁让宋真宗赵恒感到眼前一亮。果然,换了试题之后,晏殊仍然从容就试,少顷文成章就,皇帝点头称许,再三肯定。擢(zhuó提升提拔)升秘书省正字,从事文字校对,并且对于这样的读书人,给予皇家图书馆秘阁读书的特殊优待。
                
(二)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诚实为晏殊带来了好运。但诚实的背后,更有寒窗苦读的日积月累。进入京城后的几年,是晏殊遍览前贤、沉湎诗文的美好时光,他将勤奋交给了自己的内心,无心追逐京城的繁华,—心只读圣贤书。琅琅的读书声,在晏殊居室的梁檐前回荡。

   不久之后,好运再次降临。—日,东宫太子差缺官职,需要填补擢拔。为当朝太子服务,是许多大臣官员梦寐以求的好事,名单公布下来,晏殊的名字赫然在列。执政官员感到奇怪,  “莫谕所因”。宋真宗笑着,将谜底揭开:

   “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宴赏,唯()殊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

   在此之前,真宗曾命直史馆学士的陈彭年注意观察晏殊的日常生活,得知这个青年人终日唯以读书为乐,不像许多臣子,只晓得迷花赏柳,沉醉不归。晏殊得到了再次目睹龙颜的机会,真宗亦当面夸赞他读书好学不喜游乐。

   不料,晏殊的谢答,与前番应试一样,又大大出乎别人意料。他说,臣下并非不乐宴游,只是我没钱罢了,如果有钱,我也会出去游玩的。真宗面对这个一脸真诚的青年人,一时语塞。不过,他记住了这个江南才子,也许,晏殊将会成为日后的辅国良材。

   富家不用卖良屋,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首励学诗的作者,正是那位爱好读书、喜欢读书人的宋真宗,要而言之,就是鼓励贫寒学子以读书求进,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晏殊的寒窗苦读,不仅为他赢得了丰厚的官禄,而且他也被儒雅循谨的李虚己(工部侍郎)一眼看中,以爱女许之,择为东床快婿。

   曾巩的祖父,时为吏部侍郎的曾致尧有一次到李府做客,见到了神清气爽的晏殊,平时很少夸人的曾老夫子断言:晏殊日后甚贵,必为宰相,可惜我恐怕等不到那一天了。

   晏殊的确是无数读书人的骄傲。宋真宗、宋仁宗父子对于晏殊的垂青,亦无以复加。从奉礼郎到集贤校理,从太子舍人到翰林学士,从枢密使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到庆历年间,官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集数职于一身,当初的神童,已是位极人臣、百官之首、执掌国事的宰相,三十多年的为学为官,这个读书不倦的知识分子,迎来了他人生中辉煌的时刻。《宋史》中称晏殊“文章瞻丽,应用不穷”,即使到了晚年,仍然“笃学不倦”,成为宋初有名的文章宰相。

   每个人都在读书,但读书的结果也迥然有异。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三重境界,意指努力的目标、过程和顿悟,分别从宋代词人晏殊、柳永、辛弃疾的三首词中撷取而来,意味深远。

晏殊的这句“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原本是怀人之作,与学问事业了不相涉,然经王国维先生妙语点评,成为千百学人的共鸣。晏殊终成大学问者,与当初孜孜求学、登高望远是分不可的。时至今日,我们还能从晏殊那温婉的词句中,隐隐可以听到他当年闻鸡而起、烛下挑灯时传出的琅琅读书声。

(三)细雨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消魂处

   入仕之初,晏殊被赐同进士出身,宰相寇准曾经不无深意地提醒宋真宗:“陛下,晏殊可是江外人啊。”来自南昌的晏殊,他的故乡,正是当年的南唐国,是亡国之君李煜的地盘。

   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在一定程度上,寇准对南国主人的忠诚度存在着戒心与疑虑,觉得与其起用江南归降国的人,不若用江北根据地的人来得可靠。

   寇准的担心不无道理,江南诸国,归附二十多年,但时有麻烦传来。但宋真宗在这件事上,体现出了鸟瞰八方、怀柔天下的帝王胸怀,也不无深意地回了一句:“张九龄不也是江外人(广东韶关人)?

   真宗看准了晏殊的才华与为人,坚持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念,因此唯才是举,毫不怀疑地对其进行培养,期间晏殊因父母伤逝,先后两次夺服起用,并选为太子的老师,辅助读书。晏殊没有辜负真宗的期望,一心治学,为人做事谨慎低调。宋真宗经常向他咨询事情,以方寸大小的纸条写好,晏殊便一一解答,未了,将纸条与应答的草稿等一并封存呈上,表示自己遵从且不对外泄密之意。

   公元1022年,晏殊三十二岁。这一年,宋真宗驾崩,年仅十三岁的宋仁宗赵祯继位,皇太后刘娥以“奉遗诏权听政”的身份闪亮登场,朝廷帝党和后党之间,围绕争取新政的权力之争,产生了激烈分歧。刘娥原本银匠刘美之妻,历经曲折嫁入宫中,温柔且强悍,并且深得真宗喜爱,现在,新皇年幼,刘太后大权在握,宰相丁谓等人都想单独进见奏事,形成了“无敢决其议者”的尴尬局面。

   历史上,大凡皇帝年幼,孤儿寡母之际,总是多事之秋。这个时候,年轻的晏殊站了出来,说出了独到的见解——实行垂帘听政的办法,即参照唐中宗时武后垂帘之法,群臣有需要向太后奏事,以免臣下各怀鬼胎,政出多门,坏了规矩。建言一出,大臣们觉得无话可说,遂议定。
  
可以肯定的是,刘娥太后对于属于帝党一派的晏殊的印象谈不上好,因为时隔不久,他就和太后唱起了对台戏。

   刘太后想起用张耆(为枢密使,晏殊立即上书,认为张耆无甚功勋,不堪委此重任。晏殊不知道,这个张耆的背景可大有来历。想当初刘太后为民妇时,时为襄王的真宗想纳一侍妾,正是幕僚张耆亲手策划,将其买入进宫。而太宗得知此事大为恼火,刘娥一度被逐出宫中,又寄养在张耆家。因此张耆在刘娥太后心目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偏偏晏殊书生气十足,冒死上书,触忤()太后旨意。刘太后对晏殊的印象,也就不会好到哪儿去。又过一阵,因为跟随皇室到玉清昭应宫祭祀时,带笏()板的家人偏偏迟到(笏板: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盛怒之下的晏殊,顾不得礼数,以笏板迎头痛击,将家人的门牙打落在地。于是,太后遂以晏殊不遵礼法之过,将其贬出京,罢枢密副使职,任宣州知府。隔数月,转应天(今河南商丘)知府。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

   画阁魂销,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晏殊《踏莎行》

   “细雨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销魂处”,诚然,对于三十五岁的晏殊来说,离愁丝丝,寒风拂面,但久居京城二十年,侍奉皇家,他也需要出去换换新鲜空气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次出行,对晏殊本人和大宋王朝来说,都是聊以欣慰的快事。

(四)温暖的踏访

   处置公务之余,晏殊的脚步,踏访到了应天府书院。

   昔日的御前一枝笔,满腹经纶的神童才子,时任应天府最高行政长官的晏大人,在几位官员的陪同下,来到幽静清雅的书院。晏殊的到来,使得这所草创于五代后晋时期的私人书院,充满了春天的气息。

   晏殊穿行在一间间草舍之中,穿行于—张张书桌之间,间或在某处停下,与渴求知识的年轻学子亲切交谈,询问他们的课程,了解他们的需求,估摸他们的学识。阵阵墨香唤起了晏殊的回忆,想起愉悦而难忘的童年阅读,琅琅书声也使他常年紧绷的神经变得放松,望着宋真宗手书的“应天府天院”匾额,他想起了当年应试的种种景状。

   他要为这所书院,为这些读书人做点什么。晏殊从未忘记自己是一个读书人,他亲登讲台,开坛说学,将自己当年从读书中获得的温暖,丰富的积累,饱满的才学,化作经邦论道的要言,化作寄语情深的嘱托,化作劝学为人的精彩演讲。曾经在深宫里辅导太子的皇家老师,现在走向民间,走向书院,将他胸中的学识,温暖地、无私地传递给那些贫寒学子。

   这是一次温暖的踏访。晏殊不仅亲莅讲学,还为这所书院延请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们接受系统、正规、严格的教育。他请出了丁忧在家、颇具时名的范仲淹,让这位贤人掌管应天府书院。范仲淹不负所托,治学严谨,为人师表,时隔不久,将学院治理得井井有条,学风卓然。

   有“宋初三先生”之誉的大儒孙复胡瑗,在接到晏殊的请柬后,也携书夹稿,欣然而至。多才博学的著名学者王洙也被邀请来了……晏殊还向朝廷报告,请求将书院升为府学,由官方提供经费保障。一番努力,使得应天府书院很快成为闻名四方的求学之地,“远年学者皆归之”,此后年间,从应天府书院毕业的学子相继登科,一时间魁甲英雄,蔚为可观。应天府书院与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合称北宋时期最享盛名的四大书院。

   “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可以想见,每每有学子登科的消息传来,晏殊的心中,一定温婉如花。

   这次远行,还使得作为文学家的他,有了一段较为宽裕的时间,体验丰富的民间生活,体验谪官心态,反思二十年官宦生涯,检点自己的人生得失。宋仁宗没有忘记自己的老师,当晏殊奉诏再度回到京城,再度回到巍峨的宫殿,以及后来官升宰相时,便能以更为广阔眼界和坦荡的胸襟,思考天下大事,保全进退之身。
(五)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

   与唐朝贤相张九龄同样为江南之人,同为地处江北的中央皇权服务,晏殊的道德为人,和这位前贤宰相颇为相似。

   正像王维称颂张九龄的那样,晏殊在用人方面,“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在位期间,他秉公荐举,务进贤材。当年在应天府书院讲学的范仲淹,深受晏殊的赏识,不久也被推荐大用,后来在西夏战争中妙棋迭出,并且开启了“庆历新政”的光辉一页,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晏殊曾先后向仁宗推荐的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梅尧臣、宋祁等人,多自出于公心择而荐之,而这些出类拔萃的政治和文学人才,后来在文功武治方面,都有不俗表现,成为宋王朝振兴的佼佼者。  《宋史》中记载,当时的知名之士,都被晏殊视若珍宝,多加擢用。

   范仲淹、富弼抵御西夏期间,晏殊也积极配合,竭力进谏,请求仁宗不要派内臣监兵,不以机械的“阵图”指挥作战,给予前方将领灵活的战术自由,并给予充足的军费保障,以保证将兵用力,远靖边事。在私生活方面,他也对范仲淹给予了无限的信任,请其帮助自己挑选女婿。范仲淹为他物色推荐了富弼,晏殊欣然同意接纳。

   再后来,晏殊以宰相兼枢密使,而富弼为枢密副使,晏殊心中不安,上书仁宗,请求辞去兼职,实行回避,以免翁婿同为军事长官,遭人垢病。仁宗没有同意,“诏不许”,对于这位在身边陪伴多年的师友有此情怀,深明大义,赵祯感到十分满意,对晏殊往往言听计从,很是敬重。

   当然,对于一味钻营的庸常之辈,晏宰相也决不给予机会。有位朝士是固始县人,一日登门拜谒,问及乡里,那人知道晏殊之父名固,于是回答,在下乃固县人,省了一个“始”字(始与死谐音)。晏殊勃然大怒,厉声诘问,本朝岂有名姓中避讳“始”字的么?吓得那位朝士一句话说不出来,狼狈而退。

   即便是他当年在贡试中亲自擢拔的门生——大名鼎鼎的欧阳修,晏殊也是有话直说,毫无保留。

   在晏殊当任枢密使期间,一次到晏府赏雪,师生心情颇佳,欧阳修也作诗,其中“须怜铁甲冷彻骨,四十余万屯边兵”一句,随即惹得老师不满:既是赏雪吟风之际,不该如此标榜自己暗射老师不恤国事,可谓言语不敬,大煞风景。时为谏官的欧阳修,此前因为数次论事,已经使晏殊不能容忍了。

   不久,晏殊将欧阳修出为河北都转运,尽管有人求情奏留,仍然没有同意。

   也许,晏殊有他的做人准则,欧阳修受到恩师批评,心里感到不安,曾经写信请求老师原谅。晏殊收到信后,只是口授门客数十语回信,门客觉得有点草率,晏殊冷冷地说,这样答复一个知举门生,已经足够了。后来,欧阳修在为晏殊撰写的三首挽诗中,也曾有“解官制服门生礼,惭负君恩隔九泉”的检讨之语。
(六)宰相与太后的恩怨

   庆历四年秋,欧阳修的好友,谏官孙甫蔡襄上言弹劾,说晏殊身居宰辅之位,故意隐瞒仁宗的身世,知情不言,其罪不容。

   原来,宋仁宗的生母,并非已经去世的章献太后刘娥,而是刘身边的宫女,后来的李妃所生。当年真宗曾有过五个男孩,但都先后夭折,当得知李氏生产,一直不孕的刘皇后在宋真宗的默许之下,将孩子据为己子,慑于刘娥之威,所有人都对仁宗守口如瓶,封锁消息。李妃去世前,被封为宸妃。直到刘娥去世,仁宗仍然不知自己的生世之谜。

   这个故事,也就是民间流传的“狸猫换太子”的脚本。而在当时,晏殊恰恰是奉命为李宸妃作墓志的人。谏官们的理由是,宸妃生了天子仁宗,而晏殊竟然在墓志中只字不提。

   仁宗果然大怒,那个垂帘十数载的母后,只是自己的养母,而自己的生母,在自己在位之际,也未能享受到一天的天伦之乐,委屈含悲而去。贵为天子,竟然不知自己的身世,身边的大臣,自己最尊敬、最信任的老师,也隐瞒不说,真正构上了欺君之罪。

   这一下,晏殊的麻烦大了。谏官们抓住皇帝的心理,又加奏一条:晏殊曾经私自调用官兵为自己盖房子。宋仁宗的怒气没处可撒,只能撒在晏殊身上。于是,下令将晏殊罢去相位,官降两级,出知颖州。

   这一回,晏殊什么也没说。试想,宫庭秘事,知之者几人?即便知道,以当时的情景,晏殊怎么可能将这件事和盘托出?仁宗的父母都不敢讲,他作为一个臣子,能讲么?那样一定会给垂帘听政、帝后两党争权的微妙局势制造出更为险恶的情况。

   一切以大局为重,天下为重,即便仁宗是自己的学生、自己的主子,他也绝不能讲出口来。而刘娥太后,也注定了是他命中的不祥之人。从南昌到京城,从京城到宣州、应天府,再从京城到颖州、陈州、许州……晏殊的心中,也曾起波澜,但他的词里,却从未出现过度的幽怨。

   也许,晏殊想将这个秘密带到黄泉之下。也许当过宰相的人,最能体会忍辱负重的滋味。哪怕后世有人说他平庸圆滑。

   一个真诚的高官,没有人理解他的苦衷。在完成了仕途的理想,完成兴学与选贤的任务之后,晏殊返身民间,走进文学的世界。作为政治家,他的使命完成了,宰相不是神人,他要做的要说的,都已做完。作为文学家,他还要侍弄那些相依为命、聊以度日的词章。
(七)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的一生,由读书而官而富而贵。他的诗词文章里,也一派春风沉醉。日后,他也果然像当初对宋真宗说的那样,有了钱财,有了闲情,也会宴游不断。

   晏殊赶上了好时光,他的前半生,在宋真宗的关爱之下,后半生在宋仁宗的庇护之下。这两代君主执政之际,可谓宋朝的黄金时期,政通人和,物阜民乐,甚至有人将这两朝与唐时的贞观、开元时代相比。“三千世界笙歌里,十二都城锦绣中”,晏殊的笔下,记载了那个承平年代的欢乐时光。

   而晏殊不仅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而且是一个喜欢热闹的人,读书之余,免不了也要饮酒作诗,听曲赏花。宋人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无限羡慕地描述,“晏元献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客人来了,谈完事情,一定要挽留下来,—人一空案,一空杯,倒上酒来,果实蔬菜,渐渐端上来。晏府的接待是随意的,事先并不预备盘杯,而是临时备菜,边饮边上,但少不了以歌乐相佐,谈笑之余,数杯下肚,三两小曲过后,桌上已是丰盛团团了。

   酒至微醺,晏夫子便笑意盈盈地站将起来,挥手止乐,对歌伎们说,你们献艺已毕,我也要献艺一番!于是乎,要来文房四宝,在酒桌上相与赋诗,轻吟低唱,一时间翰墨淋漓,有酒有菜,有诗有唱,弄得色香味俱全,场面热闹至极。想必当时到晏家做客,与高才硕学的晏先生共席论文,当是一件愉快而酣畅的乐事。

   事实上,晏殊只是喜欢借酒娱宾,以乐佐兴、以文会友罢了。在饮食喜好方面,他是一个口味清淡的人, 《清箱杂记》中称其“风骨清赢,不喜食肉,尤嫌肥膻”,每每读到唐时韦应物的诗句,常常拍案而起,称赞没有脂腻气。宋初诗人梅尧臣作品极多,晏殊独爱“寒鱼犹着底,白鹭已飞前”等两联,梅尧臣说这并不是我最好的诗啊,也许在晏殊心里,平淡从容是最真的。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事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宋,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

   几十年的官场生涯,晏殊为自己赢得了荣誉。宋真宗对于晏殊的评价是“沉谨,造次不逾矩”,几十年的官场磨砺,使他如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搅拌机中,岁月更替,逐渐磨平了当初的棱角。读书万册、阅人无数的他,对官场权力争斗中的各种潜规则,官场交际中的各种潜台词,官场沉浮心理的潜意识,慢慢地熟烂于心,洞若观火。

   也许,站在金字塔的顶端,虽然风光无限,却也如临深渊。他要所承受的,是常人无法体验的察颜观色、揣摩圣意、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宫殿森严,伴君如伴虎,对于军国大事的研判,上司与下属关系的处置,容不得有半点差错和失误,焦虑、犹豫、观望、烦闷,这些情绪总会时常发生在晏大人身上。官场商场文场战场,永远都在博弈,永远都在争吵。尤其是在经历第一次被贬之后,重回京师的晏殊更是如履薄冰,只求明哲保身。当范仲淹大胆革新、直言进谏、顶撞太后时,晏殊像一个古板的家长,狠狠批评了范氏的鲁莽。即便是自己的女婿富弼与吕夷简发生争执,他也是倒向吕夷简一边,弄得富弼当着皇帝的面斥责老丈人:()殊奸邪,党夷简以欺陛下。”门生欧阳修因为正直敢言,触怒老师,终生都没有得到晏殊的原谅。

   作为太平宰相,他要努力维持和平的局面,化解彼此的恩怨。尤其当了宰相以后,当国家对外矛盾激化的有事之际,他更不容许内部矛盾激化,也回避着矛盾,这是晏殊的行事方式。也许不可理解,但他还是这样做了。

   忙中自有闲,在晏殊的世界里,他对于美景、美文和美词是热烈追求,从不放弃的。一年中秋,晏殊准备赏月,可是左等右等,月亮就是不出来,只好上床就寝。半夜时分,他的幕僚诗友王琪命人送了一张纸条,书有“只在浮云最深处,试凭弦管一吹开”字样,晏殊一见,睡意全无,赶紧起身召集客人,摆宴奏乐,在浮云之下饮酒作诗听乐。最后月亮终于拨云而出,宾主一群人,赏月雅聚,直到天明。试问今朝,多少人有如此雅兴在月下吟哦?
(八)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一生所作艳词颇多,但涉及他的风流韵事不多。

   《道山清话》中有一则记录说,晏殊家中有一侍女,尤擅唱词,十分可人。每每同事张先来访,必令侍女吟唱张先的新词。晏殊的夫人容不得侍女得宠,找了个理由将其逐出家门。过了许久,张先又来做客,吃洒之余,作词令唱,侍女不在,只得令营妓唱之。当听到最后—句“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晏殊再也忍不住伤感之情,大叹,人生在世当及时行乐,我又何必自己为难自己,违背自己的心愿呢!于是,命人取钱,赎了侍女回来。晏殊这样一来,夫人倒也不好说什么了,只能听任吟唱了。

   在晏殊留下的一百多首词中,我们读到的是一个富贵优游的士大夫,常常在暮色黄昏之际,独登高楼,观花望鸟,沉醉其中。

   晏词中的燕子意象,不可忽视。如果悉心体会,我们能发现晏词中一个有趣现象,那就是关于燕子的诸多描述。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  “燕子归飞兰泣露,光景千留不住”、  “无情一去云中雁,有意归来梁上燕”、  “燕子双双,依旧衔泥入杏梁”、  “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  “绿树归莺,雕梁别燕。春光—去如流电”……晏殊看到的,是许多双飞的燕子、呢喃的燕子、孤独的燕子、调皮的燕子。

   “燕”与“宴”同,又与“晏”谐音,在晏殊的笔下,这些燕子都变得有情有意,成为词人消磨春光、排遣失落、表达离愁的代言。作为一种候鸟,燕子对于季节是敏感的,作为一个词人,晏殊对于时局更为敏感。他是一个游子,从江南而来,看到燕子,难免心生漂泊迁徙的乡愁。他是—个情种,最能理解燕燕双飞、劳燕纷飞的聚散情谊。他是一个高官,不难知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中涵义。他是一个达者,久听朝歌暮弦,也知浮生一梦,岁月无情,万事皆空的时间定律。所以,饮酒之余,他要托付燕子,以燕寄情,吐露心扉,向世人传递心中的温婉。

   晏殊对于为官与为文的追求是一致的,希望达到一个珠圆玉润的完善境界。他给自己的作品集取名为《珠玉词》,也寄托了自己的人生期望。尽管位高权重,德高望重,但他的词里,常常出现徘徊的影像,淡淡的愁绪,但他保持着最大的克制。“一曲新词酒一杯”,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他努力调节并掌控着自己的内心,让一颗心灵保持宁静,剔除繁华,剥去沉痛,最终回归到“小园香径独徘徊”的现实中来,这就是他对于承平之世的理解。

   而在他的努力和亲力亲为之下,宋词也由坊间小道,正式代替唐诗,步入文学的大雅之堂,晏殊的贡献,正在于此。

   晚年的晏殊,患病在身,请求回京医治。仁宗同意了,命太医朝夕视看。过了一阵,病稍好,又请求复出,仁宗担心年纪大,让他留在京城,给皇子们讲经说学,并且给予了“仪从如宰相”的优待。又过一年,病情加重,仁宗下令有司除道,准备乘舆亲临晏府探视。晏殊得知,不欲有劳圣驾,搞得兴师动众,于是上奏:老臣是病复发,行将痊愈,不足为陛下忧。仁宗信以为然,也就作罢。时隔数日,晏殊病逝,终年六十五岁。

   消息传到皇宫,仁宗深为自己未能亲自前往探视而悔恨,临终前竟没有再见昔日恩师一眼,宣布罢朝二日,加晏殊为司空兼侍中,谥元献,令欧阳修为之撰写碑文,并在碑首亲题“旧学之碑”。

   如果将李煜比作宋初词坛的一只蝴蝶,那么,晏殊则是词坛的—只燕子。从此,词与诗同登共舞,在江南江北的宽广大地上,被人们吟唱千年。
                                         老孟子  录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晏殊:做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
风花雪月—— 宋词里缓缓而吟的才子佳人(四)作者:脂砚斋生
晏殊与晏几道父子的迥异人生:老爹当过宰相,儿子谋不到一官半职
庆历新政幕后领袖:晏殊
最牛父子之晏殊、晏几道(上)
最好的活法:圆融一世,福气一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