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河南省实验对《将进酒》的课例点评

转贴:河南省实验对《将进酒》的课例点评

   转者注:河南的孟老师发给我一个网址,说你去看看会有收获的。然后我就进去了,就看到了下面这些让我感动、感慨的东西。一直觉得语文在不断被边缘,而我又在被语文边缘,但他们以语文人的真诚与执着,把我又赶回了语文的圈内,无论是肯定还是商榷,无论是赞美还是批评,他们给我的都将成为我财富。

  他们提升了我的职业幸福感。

   谢谢你们,我的同仁,我的朋友们。

   今天是寒假第一天。转载于此,也权作为我牛年工作的一个句号。

 

按迹循踪,登堂入室

——听刘耀娟的《将进酒》有感

河南省实验中学  金改红

 

   关于使用朗读、鉴赏的手段去解析课文的策略,我个人在去年高一教学生《赤壁赋》的时候尝试过,不仅让学生当堂(两节课)背会了课文,而且学生还留下了许多让人拍案叫绝的佳句鉴赏。但和刘耀娟老师这节课相比,我的课堂缺少浑然一体、完美融合的自然,缺乏诗意盎然的和谐。刘耀娟老师的这节课有的地方让我拍案叫绝,有的地方给我无限启迪,有的地方叫我陷入沉思。于是整理如下:

一、教学目标的精确制定

   刘耀娟老师就《将进酒》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因声求气、读诗识人”让我十分佩服,因为她不仅仅准确把握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诵读和思想情感,而且使这两个目标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听课者看过这个教学目标,不仅清楚了学习内容,还明白了学习策略。

   所以说,教学目标对每一位语文老师来说,在对“课程标准”了然于胸、对文本进行了认真研读,对自己学生了若指掌的情况下,绝对不是什么问题。真正地问题在于,用什么样的语言把这个目标恰到好处的展示出来,让听课者得到尽量多的信息。如果说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的话,那么教学目标毫无疑问是一节课的眼睛,这双眼的视力是有差别的,它是1.5,还是1.0,是0.7,还是0.1……对于听课者来说是很不一样的。

  而刘老师这样的教学目标直接决定了她教学思路会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

刘老师的教学目标再一次告诉我们,教学目标要力求精确。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也是要老师认真思考,备课组认真讨论研究的。

二、旁征博引,文化气息浓重

  文化气息弥漫在这节课的分分秒秒。

  1、语言的亲切温柔,营造了一个轻松明媚的课堂,使得学生消除了戒心,畅所欲言,随意户撒,放声大笑。

  2、串语的信手拈来、总结的水到渠成、评价的自然而然,都离不开她渊博的与时俱进的知识。要使一节诗歌课上出味道来,就需要诗的语言来穿针引线;要使一节诗歌课上出诗意来,就需要旁征博引的点缀修饰;要使一节诗歌课让学生沉浸其中、流连忘返,那么这节课就该是一首诗,一首让学生喜欢的诗。所以,多读书,不仅说的学生,还有老师。丰富的知识,与时俱进的知识对于一个语文老师来说,确实是非常重要的。

三、登堂入室,课堂的高效和厚度

   这一节课毫无疑问内容丰富、节奏紧凑、按迹循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最后让学生登堂入室。这是一节生动的课,这更是一节高效的有厚度的课。

   学生不仅提高了朗读水平、鉴赏水平;还复习了一些知识,获得了对诗歌内容思想、对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悟。

   在有限的时间,使学生等到尽量多的东西,毫无疑问,刘老师做到了极致。这才是有效教学,这才是高效课堂,这才是新课程改革。我们变革的不仅是教学手段,还有教学内容。

  刘老师的课非常精彩,除了以上三点,优点还有很多,我就不再一一说了,最后吹毛求疵,谈一点我认为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是问题的设计,“他的愁的方式与别人有什么不同?”让人很费解,容易让学生误入歧途。我觉得改成“他的愁的表达与他人(例如杜甫、例如李清照、例如辛弃疾)有何不同?试着从语言风格、情感态度、手法手段等反面进行思考、论述。”

 其次,关于个性的解读的问题。对诗歌太多个性化的解读行不行?在问题“万古愁”的分析上,刘老师的答案,我持保留意见,因为从这首诗歌之中确实找不出李白求道的理想。我们常说言之有据才言之有理。不能从这首诗歌中找出丝毫依据,学生是难以心服口服的。我们过于个性的解读找不来根基的话,难道不可以说是臆造吗?所以我认为所有的解读都不能脱离文本孤立存在。

最后,课时的安排问题。1个小时,对一首不算长的诗歌来说是不是太长了?40分钟,即一节课是恰到好处的。

 

 

诗香雅韵品李白,循循善诱展魅力

——观刘耀娟老师《将进酒》有感

河南省实验中学 王改玲

 

   一个人,一节课,一个小时,课已尽,意无穷。一位老师的魅力竟可以如此之大,刘耀娟老师的《将进酒》让我沉迷其中,醉不知返。

   循循善诱、机智灵敏、信手拈来、深邃厚重的刘耀娟老师。一节课足可以让人感受到一位老师的魅力:学识魅力、人格魅力、智者魅力、仁者魅力。作为一位从深圳远道而来的老师,刘老师巧妙地在导入新课部分就拉近了和河南的距离,又用李白、杜甫和开封梁园架起了桥梁,让在座的开封七中的学生产生了自豪感,也感受到了老师的博学多识,因地制宜。在课堂进行过程中老师的随即点评、鼓励、调动、辩论都展现了老师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正是有款款的笑声盈盈、叮咚的声音流淌、诗句的信手拈来、随机的层层推进、机智的灵活变通,才有如此精彩的课堂。

  学生的转变如此之大。学生从课堂开始的稍显拘谨到高潮部分的激烈辩论,学生的笑声、学生的思考、学生的精彩分分秒秒都在展现着这节课的效果。在刘老师鼓励下,学生的人情是越来越高。比如第二排戴眼镜的那个男生,开始时还放不开,声音也很小,但刘老师一鼓励,后来就积极踊跃地抢答问题,从他那期待的眼神和迫不及待举起的手就能看出,而且从声音中也听出了更多的自信,从说话的逻辑性上也展现了更大的精彩。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刘老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做了一个很好的课堂主持人,才有了这么一场精彩的演出。

  诗香雅韵品李白,循循善诱展魅力。整节课追溯经典,观照现实,启迪人心,震人心魄,需要我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我会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在课堂中融入新课改理念,向刘耀娟老师靠拢,提升自己,精彩人生。 

 

刘耀娟老师《将进酒》观后感

河南省实验中学史晓萍

 

  刚看完刘老师《将进酒》录像课,我好一阵没有回过神,感觉到一种老杜“对酒满壶倾”式的畅快——诗歌欣赏课可以这样的淋漓尽致!现在我稍微平静一下自己激动莫名、情绪高涨的心绪,将观后感梳理为以下几条:

  第一、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题性的体现。刘耀娟老师讲《将进酒》,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跟着并引导学生的思路,而非学生被迫跟着老师的思路,比如讲解诗歌文本时,先请学生放声朗读,然后将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出来并说出理由,完全是尊重学生、讲学生认为的重点,而不是老师主观上认为的“重点”。并且水到渠成、顺水推舟地引出诗歌主旨的讨论分析“为什么李白称自己的愁是万古愁”,而又在学生有所感但是没有完整地表达出来的时候,给以恰当的引导,确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以说这节课是学生的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学习”。

  老教材人教版第五册诗歌单元中也选有《将进酒》,我刚刚教过。回想起来,我也曾想过让学生发言讲出自己感兴趣的句子,但是又顾虑万一学生啰哩啰唆讲半天不到点上,或者万一学生只讲一些“非重点”句子,而将宝贵的课堂时间白白浪费过去怎么办,再或者,学生(注:我所教学生学习成绩稍差一些)程度参差不齐,说得不伦不类还搞坏了课堂气氛……就在这样的顾虑中,我还是自己将本诗中的名句挑出来,然后才和大家一起做了鉴赏。

  再有,关于“钟鼓馔玉不足贵”中“足贵、不足贵”的理解,几乎成了临时的辩论会,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想,这也是学生在学习中就产生了不吐不快的感觉,一定要讲出来了,所以不由自主越发言越起劲。这也是刘老师上课伊始就营造出民主课堂氛围的功劳。

  第二、对学生发言的恰当评价。刘耀娟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发言非常积极,而刘老师对学生那恰当的评价也让我佩服不已。其实,每位老师都知道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恰当的评价,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尤其是年轻老师,不易做到这一点,很多时候都是以一句“好,非常好”做结,即使有时候学生说的并不怎么好。刘老师则是能明确地说学生做得好在何处、不好在何处,使学生心服口服。

  我自己在遇到学生发言时,或因为确实无法精当地评价,或因为照顾学生的自尊(有时候学生实在是说的不靠谱,为了鼓励他,我也会说他“很有想法”),有时候也是评价的很笼统,和刘老师比比,惭愧……

  第三、优美的课堂语言。听刘耀娟老师的课,真真是语文课,真真是诗歌鉴赏课,语言优美得犹如天籁,时不时的还有精妙惊人之语,如谈喝酒时说“喝酒,有人想喝出位置,有人想喝出金钱,有人想喝出关系,那么只能喝的畏畏缩缩,只能喝的低声下气”,“酒是能燃烧人的血液的,也能燃烧人的生命,到李白那里它燃烧的格外痛快,那么恣意,那么畅达”。说得我产生强烈的共鸣,听得我目瞪口呆。

  第四、完美的知识组织与落实。一课内容,尤其是像《将进酒》这样的名篇,其主旨含义历代文人都在挖掘,知识层面的东西是一定的。但是以何种方式将这些知识讲授给学生,就显出教师的魅力了。刘老师正是这样的魅力教师。刘老师由放声读开始,最后以学生读书结束,以读贯穿始终。让学生进入诗歌语境中,用学生习惯的方式落实知识,这样学生也容易接受。

  这节一个小时的课很是打动我,但是我才学有限,拙笔难描,形成文字写出来的不及内心感受的万一。近几天一旦有空我就思考、品味刘老师的课,随时在整理心得,争取从中汲取更多的能量。

  

评刘耀娟老师《将进酒》一课

                    河南省实验中学  段文娟

  这几天我阅读了王荣生教授写的《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的某些章节,深有感触。以前在教学方法的迷惑,现在逐渐解开了,有茅塞顿开的感觉。的确,过去我们总是纠缠于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教授学生,设计出种种的活动,却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我们应该教授学生什么,头脑中先有了教学内容的意识,教学方法才可以灵活多样。最近听了刘耀娟老师的课,我想结合着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刘老师的这堂课总体上还是比较成功的。纵观整节课,刘老师对《将进酒》的内容把握得比较准确。她有教学内容的意识,《将进酒》从文体上来说,是诗歌。诗歌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有人只注重了诗歌的诵读,而忽视了它的情感功能。有人分析了手法,而忽视了诗歌的整体性。刘老师从三个方面对把握住了内容,一是诵读,而且是有层次的朗读。二是探究手法,三是理解人生态度。可以看出这三方面是逐层深入的,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文本,而又有所拓展延伸,同时也契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在认知上呈螺旋式上升的状态。课堂内容丰富,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但我认为这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前面的导入时间上太长,而且有点散,使得课不紧凑。还有老师的语言不简洁,上得有点随意,说了一些与本节课无关的话。另外不知道是诗歌的原文变了还是老师没有意识到,从而没有纠正学生的错误,我记得诗歌的原文应该是“但愿长醉不复醒”,而非“不用醒”。幻灯片上“他愁的方式与别人有什么不同?(风格、手法)”这样的表述有问题,是否可以表述为“他表达或表现愁的方式和其他人有何不同”,这样学生更明确回答的内容,否则学生有点摸不着头脑。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提出来和其他老师共同探讨。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河南省实验中学李华

 

  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读,读,能够读出感情、读出观点、读出境界、读出波澜。但是,一首诗歌并不是读一读背一背就能解决问题的。

刘耀娟老师的课与崔矿山老师的课主要区别正在于此。

一、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崔的目标是:1、读准字音  2、读准节奏 3读出情感  4读出艺术

 1、2、两个目标是最基本也是最浅层次的,教每一首诗歌都可以设定这样的目标。第四个目标比较模糊,什么是艺术?前面三个目标都可以是艺术。因此,从目标的设定上就可以看出,这一节课就是一个读,没有涉及文本内容的研读。

刘的目标是:因声求气  读诗识人

 从此可以看出,刘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读体会诗歌的气势,通过读,认识李白其人。

由教学目标的对比可以看出,崔的读是浅层次的,只是为美读课文服务;刘的读是为理解课文服务的。

二、从教学过程来看

(1)刘的读贯穿始终,步步深入,第一步,自由诵读,背你喜欢的某一句,说出理由。第二步,研读课文,读出思考、读懂其“贵”。第三步,提升读,读出境界。第四步,美读,体会音韵之美,精神之美。

这四步,以初识李白—理解李白---赞美李白为线索,读出了李白的自信、自负、豪放、狂放不羁;读出了李白的悲和乐。

(2)崔的读,是要求学生读出重音、语调、语速、手势。但学生没有深入体会文章内容是读不出这些的。

三、从教师的评来看

(1)刘的点评是深入的,恰当的,比如:在学生回答完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他称自己的愁是‘万古愁’”?时。刘老师旁征博引,从古到今,说出了各种各样的愁;有杜甫的国愁家恨、有李清照的儿女情愁;这种愁是他自身命运的体现,是理想与现实的永不弥合,是中国文人的共同命运。(这个问题刘老师讲了12分钟)

(2)崔老师的点评太笼统,所有的学生回答的问题他都表示赞同,都是很好。

   总之,崔老师和刘老师的课的本质不同是深浅的不同。 

 

由刘耀娟老师的示范课所想到的

 河南省实验中学兰婧妍

 

   今天认真地观看了刘耀娟老师的示范课,受益匪浅。现从如下几个方面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第一、深入文本,挖掘深度。

   课堂首先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要想教得深入,学得深入,我想,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目标的设定;二是问题的设计。

   如果将目标锁定的只是“读”的话,只是落脚到读准字音、节奏、旋律上,那么课堂就流于肤浅了。刘老师的这节课,将“因声求气,读诗识人”设定为教学目标,将教学的落脚点放在了“识人”上,也就是通过对诗歌的解读进而把握诗人的情感、气质、性格、精神,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吟诵,认识一个有故事有愁绪的李白,认识一个有志向有才情的李白,认识一个有傲骨有精神的李白,真正达到了学有所思、学有所获。我们看到整个课堂之中,因为落脚点是“识人”,就必然要对文本的内涵有深入的挖掘,就一定要体现出对文本创作背景的深入了解,就一定要了解李白的性情,这样,自然就使得课堂有了深度。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浅尝辄止的“读”上,而是有内涵与剖析的“读”。

   从刘老师的课堂提问、讲解以及师生对话中,能够看出,她必然对文本本身做了大量的研读工作,先于学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诗文的内涵、神韵以及精神在问题设计中都有所突出。这就使得课堂不流于表面化,引发学生兴趣继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如这几个问题的探讨:

   1、针对“为什么他称自己的愁是万古愁?”这一问题详细解读了“中国文人共同的命运”、“悖论式的人生追求”、“理想与现实的不可弥合”、“生命本体”等,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诗文的情感内涵。

   2、“他的愁的方式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在这个问题上解读了风格手法等艺术上的特点——夸张手法与放达个性的统一,全诗酣畅淋漓、汪洋恣肆。使学生透过诗文看到风格与性格。

   3、“钟鼓馔玉不足贵”中“足贵”与“不足贵”的论辩,既联系现实又立足诗人的气质性格,达到了“识人”的目的。

   正是这三个有深度问题的设计,使得课堂教学有了深度,学生思考有了深度,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第二、随机应变,生成课堂。

   我们看到刘老师的课,很自然,很生动,很有亲和力,学生也很乐意配合、乐意思考、乐意分享自己的观点。总之是课堂没有斧凿雕刻之感。从刘老师针对发言学生的层层追问,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一个个追问不是事先预设的,而是课堂上生成的。刘老师在课堂上的随机应变,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智慧。

   也许这种智慧是多年的教学经验积淀而成的,也许这种智慧是在教学相长的互动中逐渐养成的,我们要明确的是——这种智慧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努力追求的。

   我们看到,不管学生的发言有多么发散,刘老师都可以通过她的一两个追问而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这种以追问来驾驭课堂的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在课堂中体现教师的学习者身份。

   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课堂中都应该有双重的身份,我们既是教学者,又应该是学习者。我们既设计学生的讨论,又参与学生的讨论。其实,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非常希望听到老师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希望能从老师的感受中得到启发,刘老师在很多环节都及时的将自己的见解与学生分享。尤其是最后一个步骤“随笔作业”,它既是教师才华的展示,又是这节课的完美收束,还是对学生作业树立的一个范本。老师能够在课堂中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这种激励作用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珍贵的。 

   第四、在学生充当学习主体的同时,绝不放弃教师的主导地位。

   我们听过一些公开课示范课,发现老师们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把自己隐藏在课堂里,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旁观者、学生讨论的叫好者、学生发言的聆听者、学生课堂中的可有可无者。那么,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不是就该这样无作为的看“话剧”呢?是不是这就是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呢?

   听了刘老师的课,感到很受启发。她的主导地位并没有被学生丰富的活动所削弱,相反,学生的积极思考一直都得到她的引领,一直都没有偏离过刘老师为他们设计的主题轨道。这种驾驭整个课堂的能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尤其是她处理一些稍微离题的回答的时候,总是可以用种种不同的追问,将学生的思路拉回正题来。

   以上这是我对刘老师这节课的一点感想,还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同题异风语文课的收获

河南省实验中学 刘丽丽

 

   单从语文课带给人的感觉来看,总觉得应该有给人以思考和研究的深刻思想内容,又应该有给人美感和享受的形式,文质彬彬,形神兼具才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的风格。

   工作5年来,孜孜地追求这种形势和内容的结合,欣赏了两节同题课,小有感触。

   老师的课:总觉得除了读、各种形式的读,什么也没有,读得有些凌乱,没有理解就去朗读,朗读的功力还浅。但崔老师偶尔示范的几声朗读让我印象深刻,深感佩服。

崔老师想让学生收获的是读的技巧,但其中的技巧又有些蜻蜓点水般地灌输之感,也许学生再读别的诗歌的时候便会有些茫然。

   老师的课:这节课是一节研究性质的选修课。

   没有强行灌输给学生,让学生从浓缩的诗歌的字字句句中抽丝般地理解进酒时李白的情感,顺势引导,环环相扣,由浅入深。作为听了这节课的学生,总觉得这节课后,李白变成了一个文学长海真正的文学形象,而不仅仅是一个浪漫诗人的代称。

   刘老师的表情自然,亲切,眼神的交流我很喜欢。

   说实在的,这节课听得累,动脑动多了;但这节课听得值,也因为动脑动多了。

   通过这节课,老师能让学生知道语文不是简单地读读,语文是需要研究的,是要有思维支撑的,是有深度的,而不简单的是听、说、读、写这些形式化的浮于表面的东西。也许应该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加上研、思、想象等等太多的东西。

   听完这节课,想思考一下拓展延伸这个有效教学中的环节。这个环节一定要是一个单独的环节吗?从文本自身的拓展研究能更脚踏实地,更有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对文本的研究需要向刘老师学习,挖掘的很深刻。也让我不自觉地联想到了商丘的研究员李青峰老师研究《我有一个梦想》的高超境界,呵呵。

   尤其喜欢刘老师在结尾处的《把李白请来》,这个所谓的“抛砖引玉”已经俘获了我,这首诗真是写得绝美,让学生自叹不如。老师就应该给学生这样的“炫耀”,这种“炫耀”是学生学习的标杆,真正有艺术技巧的老师,应该在关键的时候有水平地“炫耀”。

   另外有一些小小的问题得说说:刘老师的课件做得太粗糙,没有美感;语言表述上有些比较随意,比如说对“平乐”读音的解释,说成路过洛阳的平乐县?这点没什么关联;作业布置得冗杂,其实《古惑仔李白》那本书看的意义不是很大,这本书有些非主流,对学生容易造成错误引导。

   还有一点是我最不太赞成的,就是读得水平很一般,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激情太少。老师应该是个“多面手”,讲《兵车行》时沉郁顿挫,讲《将进酒》时慷慨激愤。这节课,如果能将学生的朗读激情调动起来,教学目标才算完成。这个时候如果崔老师能来几句示范朗读就好了,这节课才会带样,带劲儿。

   浅显得说了几句,希望哪天我讲这一课的时候,能满怀女中豪杰的激情,练就比崔老师好一点的朗读功力,在刘耀娟老师研究课文的基础上更深刻一层,能写出比刘老师的《把李白请来》更好的诗歌来“炫耀”一下,激励学生,能用一个有诗情画意美的课件和学生更加融洽地学习《将进酒》。

    (转者注:我不同意学生读得不好一说,他们的朗读以足以打动我,打动李白了;我没有范读是个遗憾,如果有机会我们可切磋朗诵艺术呢,——我曾经朗读《离骚》让别人潸然泪下过哦。谢谢你对语文朗读的关注,我相信,语感乃至情感真是读出来的。)

 

听刘耀娟老师《将进酒》有感

河南省实验中学 金作为

 

   今天有幸听了深圳名师刘耀娟老师的一节示范课《将进酒》,感想颇深。我被刘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深深吸引了。刘老师的课堂活跃,条理性强,同学们的积极性被最大限度的调动了起来,应该说这节课是成功的、有效的示范课。

   首先刘老师从开封的梁园入手,阐述了李白和开封的缘分,很好地引入对李白的认识,让学生觉得李白离自己并不遥远,从而有了一种亲近感,为课文的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接下来,刘老师要求学生放声朗读,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背诵下来说明理由。如果背诵全文,在短时间内很显然不太可能,但是让学生背自己喜欢的句子,点燃了学生的激情,在短时间内很容易实现,这也正体现了刘老师时时注意学习的有效。让学生说明喜欢的理由这一环节,是让学生由感性认识进入对全诗的理解,这也是对这首诗的第一次认识,可能学生谈的还较为肤浅,也过于笼统,但这样做既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对诗歌认识情况,也有利于学生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话语权。

   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老师要求学生再一次朗读全文,这一层次的朗读,刘老师注意到了朗读的指导,首先让学生互评,再此基础上再进行教师的指导,但这种指导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注意到了不同题材诗歌朗读的对比,例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读法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了诗人风格的迥异。

   在初步认识、两次朗读的基础上,刘老师开始注意到了对全诗情感和内容的把握,提出了几个阅读层次上的问题,而且层层深入,问题针对性很强,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通过李白为什么喝酒与现代人应酬喝酒有什么不同,品味出了李白豪放的性格。通过“万古愁,愁什么”的反问,让学生领会到了“中国文人的共同命运,悖论式的人生追求,理想与现实的不称合,源自生命本体”等的生命之思。通过追问“他愁得方式与别人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对李白诗体的风格和他的人性品格都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最后刘老师又通过引导学生对“钟鼓馔玉不足贵”中“不足贵”的分析,让同学生体味到了一个独立人格、不是权贵、活得浪漫、张扬、顶天立地的李白形象。这也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引起了同学的强烈共鸣。

   不仅如此,刘老师始终把让学生朗读穿插在理解之中,层层深入,在理解之上的读,让学生更有感情,朗读也更加深化,以理解促朗读,以朗读考察学生的理解情况,使学生真正得到了发展。

   纵观刘老师的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

   第一,刘老师的教学是超越了教参的,而且其中有很多自己独特的创见,正体现了刘老师对李白认识的深入,对课文解读的深入。这些都是刘老师能够把课文讲得深入,有文化的韵味的重要原因,这也看出了刘老师治学的严谨和功力。因此我在佩服刘老师的同时,也在反思自己做的还很不够,因此向刘老师学习首先必须学习她多看书多钻研的精神,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第二,刘老师的教学设计,层次性很强,朗读始终贯彻整个课堂。以理解促朗读值得我借鉴。

   第三,刘老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很强,这恐怕也是真功夫的体现。特别是课堂师生对话的地方很多,充分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而对话的收结总是能回到刘老师问题的设计中来。特别是其中有一段小小的辩论,老师能够很好的加以引导,让学生走上正确的轨道。紧扣问题的关键。

   总之,通过这次听课,让我重拾了激情,要想做一个老师,必须拥有激情,而激情的获得,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读书的结果,因为只有知道的多了才能有底气,才能拓展思维,从而从多方面给与学生引导。而这种激情还表现在刘老师的自我创作上,《把李白请来》不仅使学生对李白的理解更加深入,而且也彰显了教师的自我魅力,这样的老师学生能不喜欢么?是的,我应该找到自己的榜样,多钻研名师的课堂实录,多领悟名师的课堂智慧,成长需要养分,更需要历练,我相信,我会成功的。 

 

由崔、刘二人的《将进酒》说开去

河南省实验中学   陈云萍

崔、刘的课,都是阅读课,但确乎存在本质的不同。

崔老师的课,我想做如下说:

1、 整个教学过程中,他一直比较“紧”,始终不能自如地放开,以致很多个环节在连贯时都很“涩”。

2、 他的出发点是好的,想重视朗读,并很想朗读到位,到位到专业的程度,但是整堂课几乎都是浮游在课之外。几个环节都是浅浅一点,不能真的浸入。一堂阅读课,如果不能揉进解析,那么朗读就等于是无效朗读了。听过几节课改后的古诗文阅读课,就中南六省那次而言,《兰亭集序》和《苏轼词两首》,都是两条腿走路,解析与朗读同步。

3、 他最后的延展很糟糕!的确是画蛇添足。在没有什么内容解析的基础上,让学生探讨对“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看法,事实证明学生不是完全曲解,就是浅尝辄止。那么,这只是一个附和之举,为了完善课的环节罢了。

4、 了解他的人都清楚,他本是很擅长发挥的老师,他能将很多诗句随口吟诵出来,“诵读”更是他的杀手锏。但很遗憾,他没有在这堂欲代表实验中学语文组的课上,发挥出自己的长处。没有在开头去先声夺人,也没有在中间适时地推波助澜,更没有在最后余音绕梁。一个老师不能在自己的课上尽显优势,是令人遗憾的。

刘老师的课,优势是很明显的:

1、 她很善于利用女老师的一种亲和力,在开始就用“河南情结”,于己于古人,将自己和在场的开封学生和诗人巧妙地系到了一起。“万事开头难”,一堂课,开了个好头,且是个很“润滑”的开始,学生和老师,包括听众都有了轻松的感觉,这样,“轻舟”就可以在不知不觉间“已过万重山”了。

2、 她用两条腿走路,朗读和解析。而且,走的路线还很有挑战性,是愈上愈高的。在整个解析过程中,她巧妙地穿插了诗人的阅历和思想;加进了生活化的内容,如“今天有酒局”等;她能适时地引用李白很多很多的诗句,很有点染效果……在这些因素的促成之下,她又详略得当,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借力打力,将重点诗句的选择权给了学生,并引着学生自己来解析,自己只是轻轻松松地点拨,基本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还借一些诗句来指导诵读技巧。其间,她和蔼可亲,谈笑自如,灵活地引导学生,使整个课堂充满了读书声,不乏说笑,又充满了共鸣。学生也在不知不觉间完成了由浅入深的过程。这是个慢慢浸渍的过程,可谓“润物细无声”了。她以“四两拨千斤”之势,带着学生完成了一次穿越千古的愉悦的品读。

3、 她最后饱含深情地读了自己怀念李白的诗行,这真是很巧妙的一种延展!不但饱含怀念的深情,还随处化用李白诗句,尽显功底。这一环节,不但带给学生一种神往,一种陶冶,更是一种引导!真可谓余音袅袅。

 

   另外,新课改中,对古诗文的要求不过是四个字——两重一轻。“两重”,指的是重诵读和重积累;“轻”,指的是情节解析。我想,刘老师的课在积累上有点欠缺。毕竟这是一堂完整的课,需要完成该完成的东西。《将进酒》的字词知识点不多,但行文技巧和浪漫艺术还是需要具体整理一下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课例背后看评价艺术 ——以特级教师程翔的《将进酒》为例
20230909出师汇报: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听课回响
A434|观高中语文课 思小学语文教学
这位语文老师火了!课堂飙戏《将进酒》,李白听了都得再来三杯...…
每日随记:2023年11月1日星期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