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夜半思潮起,诉尽苍茫,忆尽苍茫,莫让秋声弄断肠。
伊人不乱千层墨,泪湿残章,酒湿残章,雁影窗前意两行。
填词,首先是在作文。作文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文意通顺,句意通顺。填词,要难于作文,不仅要通顺,而且要精练,要巧妙。这主要取决于什么?不取决所选的单个词汇多么华丽高深,而是要在合理的意象组合的前提下来表达的。也就是说,写景物,写人事,写情思,要有一个前提---合理。这最基本最简单的道理,却往往被我们忽略掉。我在前期讲座做诗评时也提到过这个问题。比如写春天,我们就可以百花芬芳,柔风劲吹,踏青出游等氛围来落笔,即使是写春思和春愁,那诗词写作的背景也不要落到那秋雨萧萧的上面去。绝不可以一写的高兴,就前写东风后写雪飘了,通篇呼应,协调一致,是最最需要注意到的。要做到这点并不难,却往往是初学者的通病。为什么呢?主要是对文体的形式熟悉不够,只顾拘泥于文辞的堆砌而忘了谋篇这个课题。初看这首《采桑子》,我们看到在格律上作者还是比较工稳的,按谱填词,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基础的基本功,因为对字的声韵的辨识,是当今修习古典诗词的一大障碍,这门功课,对于古人来说也是一样的,他们也同样要面临着辨识字的声韵问题。本词作者在这方面的基本功还是不错的。并不是说古人生来就熟悉“古韵”的,所谓《平水韵》及《词林正韵》等等不是哪一时代哪一地区的语言读音,而是为配合诗词所专属的集各方国及历代诗语整合的一套虚拟的语音体系,它在文字韵上的属性,更强于地方或时代口语的特性。所以,即使你早生几百年,要想学古典诗词,还是要过这道声韵上的障碍的。
好,闲话少说。看这阕词,词律比较工整,但是在谋篇上却有一定的“失手”之处,意象处理上不够严谨。起句中有个“天寒夜半”,是对当时的背景交代。可是下阕的煞尾处,却来一个“雁影窗前”,词中又无景色的过渡描写。我们则疑问了,谁家大雁会夜半而飞呢?即使算做大雁有急事趁夜色赶路,那么,夜半时分,窗外无疑就是一个黑,我们可以透过窗户看到“雁影”吗?这是词人在做煞尾句时,根本就没有回头去看一眼自己是怎么起的句。还有一个词儿“苍茫”,在上片中被叠用了---“诉尽苍茫,忆尽苍茫”。那么苍茫是什么意思呢?查汉典:(1)广阔无边的样子,(2)模糊不清的样子,(3)犹匆忙。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出,不管是“诉尽”,还是“忆尽”,其实“苍茫”都不可以做为其对象的。“苍茫”其实是个形容词,也是个很大貌的词儿,表示很广的貌,无边无际也“无尽”的样子。首先在这里做宾语就不合适,况且与“尽”字不合拍。其实作者在这里只是想表达一种茫然的思态,想用“苍茫”二字代表“人生”啊,“红尘”啊,“往事”啊这一类的意象,只是选取这两个字,不合适。这里,“诉尽”之后,再“忆尽”,也嫌罗嗦叠复。细看一下,“诉尽”和“忆尽”的意思,在这里其实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哦,是一个意思。一个是说出来,一个是没说出来,即使说出来“诉尽”也是在对自己说,夜半而起,孤灯寒影,说不说都是一种“忆”的回思。对比一下主席的那句“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再品味一下,这两个“重阳”,是被拉开了层次,形成了从泛指到具体的变化,也构成了一种聚焦的效果。纳兰的另一阕《采桑子》中,同样的位置也用了叠句,是这样用的上片有“惆怅离情,莫说离情”,下片有“那是今生,可奈今生”。品味一下他是怎么对待这“离情”和“今生”的,不做重复描写,拉开层次,或递进,或分叙,形成一种脉动的效应,而不是原地打转。要么,就把这两个四字句完全一样,至少也可以形成一种强调的效果。
我们再看上片的这个煞拍句“莫让秋声弄断肠”。要注意,“莫让”二字,在这里应该是有一种接续的意思的,也就是说,前面先说了怎么样,然后才说到一种结论性的话“莫让……”。那么,煞拍这句和前面有什么关联吗?“秋声”从何而来?怎么就可以“弄断肠”了?前面三句,都是一种“静”态,秋声是指什么呢?天寒夜半时,会有什么声可以算秋声呢?忽然想起陆游有一首诗叫《秋声》,可那首诗是慷慨昂扬的励志之诗,不可能令人断肠的。形容秋意?那前面也没有任何铺垫和伏笔,所以,这个秋声来的突兀了。假如前面写了风吹落叶,或写了日暮雁鸣,或写了寒雨打窗等等这一类的意象,那秋声就是有脉络可寻的了。而这里“天寒夜半”只能让人联想到冬夜的景象,与秋意不合。
综合上片描写的意象,语言含糊,脉络不清,疑是写的时候,只是对着词谱看一句填一句,没有系统的通篇联系起来再审视一下。还是那句话,这不是什么诗法词法的技术问题,而是谋篇布局的思路问题。看是很简单的道理,却一直困扰着大多数初学诗词的朋友们,甚至有的人填词做诗好多年,也出现这样的简单错误。拘泥于每一句具体的用辞,却忽略了整体意象的协调性。我们写诗填词,追求的是什么,是表达出一种意境。而意境是什么?我在前期讲座时曾例举王弼的话来描述过,意境就是由具体的意象构成的,也就是落实到每一个字句的表达,字句间要有关联协调性,至少,不能允许互相矛盾相隔的意象存在。有人总结到,在一篇词中不能出现超过四个或几个的意象存在,有道理,其目的也是为了简化这种出现矛盾的概率。总的原则呢,其实也不在于景物或事件等意象出现多少,而在于把握四个字---“杂而不乱”。怎么克服这样的“不良”写作习惯,很简单,就是对自己的作品多问几个为什么?---作品里的景物描写都有同一背景因素吗?有重复描写吗?如果不一致,有外在或内在的过渡吗?作品里的情感表现都一致吗?如果有情感上的表化,有连续性和合理性吗?多审视几遍自己所写的,肯花时间推敲,一般都能避免这类现象。看双调或多叠调的词,我们肯定会注意词的过片。在舍得做词学基础讲座时,也重点对它做了介绍。这里的过片“伊人不乱千层墨”,读来感觉有点没头绪,与上片的描写有点不搭调。“伊人”从何而来?如果看上片的两个“苍茫”,我们读来感觉好象在是感叹人世沧桑。这是一种对自身经历的一种总的回顾性的感叹,而不是仅指或爱情、或事业、或某事件等单方面的具体的方面而言。那么下片的“伊人”的出现,则具体到了“那个女人”。因为“伊人”的词义是“那个人”的意思,而通常多指女性。这样,词的下片,则疑是偏向于爱情情感方面的描写了。这样,下片与上片的味道就不是一种格调了。如果在词的上片能有所伏笔,哪怕是含蓄的用景物来比拟,都可以顺利的接引出这个“伊人”出来。但是看上片,看不出一点这样的味道。过片,起到的是一种过渡的作用,它不该是割断词意。看过片句本身,描写的也不分明“伊人不乱千层墨”,什么意思呢?至少,没有体现出词语所要求的那种清浅通畅的味道来。伊人,不乱,千层,墨---很是令人费解,不轮作者如何解释,就句本身来看,实属一个病句。看后面两个四字句“泪湿残章,酒湿残章”这分明已经是有了“乱”意了。大冷的天儿,半夜三更起来,又是泪啊,又是酒啊,不乱才鬼呢。墨不乱笔也乱,笔不乱心也乱,心不乱那词也是乱的。
诗词可以表达一种虚拟的“态”,可以表现疏狂,可以表现夸张,但是,任何表现都是诗词这章乐曲中的一部分,不可脱离整体谋篇。整个下片,使人觉得凌乱。看煞尾句“雁影窗前意两行”,前面说了,“雁影窗前”与起句的描写不合拍,但是如果解释说是酒后的醉意幻影,那么这个“醉态”表现的也不够充分。“意两行”也属于凑字了。通看全词,总结就是一句话---没有谋篇。对这样不很成熟的作品,做如此详细的分析和评论,挑错找毛病不是舍得的目的。因为这个作品中反应出来的写作方法上的不足,具有很广的普遍性。以这个作品为例,是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讨词学修行之道的。看格律,没错,平平仄仄的很合谱,我们请来的评委给了满分30分。但是对其他方面的打分就不高了,评委的眼力还是很厉害的---词律30分(满分);结构;10分;语言10分;立意5分;总分55分。结构,主要取决于谋篇,语言决定了语句的通顺于否,以及意象间的比较或联系表达的是否合理,而立意,则由词的综合表现决定的。说到这些写作上不足的普遍性,不仅针对初学者,就是写诗填词多年的所谓高手们,也常常犯这类的错误。舍得曾领读过一些宋词的优秀作品以及词话,我们可以感觉到,真正词学的好作品,首先给人的感觉是浑然一体,有如一曲优美的歌曲。其完整性是必须的,流畅性也是必须的,语言表达上,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要有音乐般的清澈、优美和自然。词学上的要领要掌握,更要掌握的是,是那种不拘泥格律的思脉的畅通。
大家也许会注意到,关于这阕词的技法上的考究,没多做评论。因为,舍得历来认为,立意和造境,是写作最根本的东西。小到景物意象的合理选取,大到整体谋篇布局的构思,这种设计上的思路,才是更重要的。先梳理思路,再确定意象,顺其自然,融入自己的情感,意境自在其中,巧妙自得之天然。舍得在这里的分析评论,以找出问题为主,目的是探讨写作思路,切磋写作方法。所以不会以虚套的言辞乱夸奖一气的,所以只例选一个作品来分析,借题发挥,以谈舍得对词学的认识。舍得点评乃一家之言,提供的是舍得个人的看法和意见,仅供参考。
下期讲座,舍得准备作对联的赏析论评,在这里想先说几句。通常在一般文学群中,总有大量的群友在出联对联,楹联这种文学形式很受大众欢迎。舍得做的联不多,却也很是喜欢。但是舍得想对爱好楹联的朋友提供几条建议。首先是要搞懂联律,搞懂联律的基础,是要懂的诗律,同时也要了解词律。最根本的办法是要先熟悉近体诗的写作格律和要求。其次在出联对联或成联的时候,不要拘泥在一字一句的对应上,而是要尽量的把意境拉开,要把它想象成诗境或词境。诗词联,其文学本质是一样的,具有通性,都属于格律体裁的韵文范畴,都需要精练的语言和凝练优美的意境。所以,没有诗和词的底蕴基础,联的写作是很难上到高台阶的。从诗词走向楹联很容易,从楹联走向诗词则很难。在讲诗的时候,舍得曾说五绝是近体诗中最难写的,为什么?因为它的字最少。同样,和诗词比较起来,楹联的字也是少的,所以它也不是很容易的。写联容易,写好联则不容易。把诗词压缩为一联容易,用一联展现诗词之境界则很难。联,只分上下句,所以,常写对联的朋友,谋篇上的训练就很少。那么,联的意境就不容易宕的很开,往往只是追求上下句的文辞间的对应了,而对联最重要的,和诗词一样,还是在其意境的表现上。
要想了解详细的修习对联的渠道,我们下期(下周三)再谈,今天就讲到这里吧。再次遥祝各位重阳节快乐!谢谢各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
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