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因为你有这个能力
                                       给一个学生的建议
 
      一位学生写随笔《地铁社会》,是老师布置的作业,模仿丰子恺的《车厢社会》而作。学生让我提建议。
  
     如是我评:
 
     你的文章,整体上是很好的,特别是语言,以及结构,都是一流的,是作家的语言,这不是随便夸你的。
    不足之处还是缺乏细节的东西。你看下面人家丰子恺写的一个细节多好啊。人家是让人物说话,不只是自己概括地去说。
 
   丰子恺文字:
  “对不起,先生,请把你的箱子放在上面了,大家坐坐!”他会指着远处打官话拒绝他:“那边也好坐,你为甚么一定要坐在这里?”说过管自看报了。和平谦让的乡下人大概不再请求,让他坐在行李的护卫中看报,抱着孩子向他指点的那边去另找“好坐”的地方了。
   有的人没有行李,把身子扭转来,教一个屁股和一支大腿占据了两个人的坐位,而悠闲地凭在窗中吸烟。他把大乌龟壳似的一个背部向着他的右邻,而用一支横置的左大腿来拒远他的左邻。这大腿上面的空间完全归“喜欢”或“爱好”。 
 我看到这种车厢社会里的状态,觉得可惊,又觉得可笑、可悲。
 
   你可以在三个过程中,分别聚焦一两个细节的内容去写,可能更展示你的才气。重要是让人物说话,展示更小更细的给人印象更深的细节。
    例如,你写第一阶段,新奇。你写了自己的新奇感觉都很好,但你可以再具体增加写一个农民工扛着行李如你一样的心理入城的场景细节,可以有对话,集中展现新奇;
   第二阶段,麻木。人多,各人管各人,看手机,等等。你也概括写了,但你可以再具体增加一个文字稍长的细节。如看手机的一个女青年的场景场面,或哈哈大笑,或窃窃私笑,或旁若无人,不管她旁边走过的任何人,或撒广告的,或乞讨的,也包括一个老者颤巍巍的就在旁边站着十几分钟,都与己无关。
  第三阶段,轻松与温暖。尽管很多人们麻木了,但也有新鲜的感人的场景。如给老者让座,给陌生人介绍下车地点,主动给别人看报纸,把地上的废纸主动捡起,主动逗小孩子,甚至主动给农民工、给老大妈帮忙提行李、提蔬菜等等。车厢里也曾留下自己的笑容与给别人的美好记忆等等。总之是重点介绍温暖的场面与细节。
    新奇,麻木,也有温馨。三个阶段。这样写可能更好,更吸引人。
  不要光是抱怨,关键是自己也是一缕阳光;不要光去说别人,自己也需要行动。
   期望你的更完美的佳作,因为你有这个能力。
 
附;

地铁社会

 

作为一个来自三线城市的路人甲,自我出生的前十四年里,是未曾见过地铁这物什的。对于这穿梭在地下的铁龙,我的全部印象只停留在英语课本上写的上海的Metro、伦敦的Tube和美国的Underground ,以及北京人戏称的“公务员线”“文艺线”和“宇宙中心线”。那时觉得一个东西能幻化出如此之多的名字,也必然是了不起的。

故刚转学来魔都之时,对于乘地铁一事,我是怀了极大的好奇心与矛盾之意的。总是一心想着买票试乘,却又杞人忧天地担忧这湿哒哒的天气会不会将雨水也落进车厢,亦或是这庞大车辆突然熄了火、一家子人都困在隧道里该如何逃生这类可笑问题的。

第一次乘地铁就是在半夜了,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拖着行李从虹桥火车站走上2号线的站台,看着绿白相间的列车飞驰而来时,掀起的气流将我的帽子一下吹跑,然后响起尖锐的刹车声。门开了,因为夜深的缘故,绿色的座位上稀稀落落地坐了几个乘客,只有东方卫视的小电视在不厌其烦地闪过图画,上面的地铁小卫士一遍遍讲着不要将易燃易爆物品带上车。车开了,嗖嗖的风从我耳边刮过,像是夏日里的穿堂风,有着极快的速度。人们都昏昏欲睡,我却左顾右盼,就像个刚睁开眼睛的婴儿,觉得一切都有趣得紧。

就在这些日子里,每次我上地铁,总是不着急坐下的,而是在车厢里走走看看,把上海地铁线路图、地铁安全须知甚至地铁扶手上贴的小广告也仔仔细细研究个通彻。再者,就开始隔窗远眺,看着地铁在各站短暂停留之后,又驶向黑幽幽的隧道,隧道里的壁灯一盏一盏、晃花人眼,然后幻想着此时可能自己正在黄浦江底下穿梭,如是新奇而不知疲倦。偶尔坐下来,也总是想着让座,进来个老人便觉着屁股如同火烤着,是再也坐不定了。总之,在这一阶段里,不管路程远近,拥挤还是宽敞,总觉得乘地铁便像旅游一般,实是人间乐事。

谁料这世间还有个词叫“乐极生悲”,也真是对极。因为不久这新奇感就变成习以为常,然后是无聊厌倦,最后便像很多白领乘客一样,用精神上的充实来逃开肉体上的空虚。其实话说白了,就是总要给自己找点事干,打发掉这无聊的碎片时间。于是乎,我便像猎豹般在地铁门外候着,门一开就从两侧冲进去,找到位子就把自己“钉”上去,然后耳机一塞、手机一开,完全沉浸于自己的世界里,一副“世事变化与我何干”的架势。我曾一度很纳罕那些听音乐、玩手机或者睡觉的乘客,路程中仿佛与世隔绝,不看站名、不听广播,却在到了某站后车门开启的第一时刻,像机警的兔子一样拨开人群下了车,消失在上班大队里,奇哉怪哉。然而我如今的光景也同这差不多了,再近的路程,也总要拿出书或手机来装装样子。这种心浮气躁和不胜腻烦,约莫是我乘地铁的第二个阶段。

后来发展到第三阶段——也就是惯乘地铁时期,是有其颇为无奈的成分在的。洋洋乎我大上海,从浦西到浦东若是乘公交车,动辄几个小时,这还不算那大堵车所耗费的。故地铁从其速度和花费上看都是最合适的外出工具。不管是去上学、去朋友家还是做个什么社会课题,都要依赖于地铁这个庞大的家伙。甚至有一天,我和同学累计乘坐了四五条地铁线路,连换乘路线图都已经烂熟于心,此时的手机或是书本,已经不足消遣了。

我于是又开始在地铁上闲逛了,这行为与最初类似,心境却不复从前,多了一种观察乘客和思考人生的意味。我看到那发传单的女子弯着腰,从一排排翘着的二郎腿前走过,递上传单,眉眼里有些许恳求的神色,“二郎腿”们却始终无动于衷,或是接过来随手一扔,那传单便像牛皮癣一样贴在了地面上,承载着几个大脚印。我看到那有些肥胖的生意人,就像丰子恺笔下架子十足的鹅老爷,一个人总是要占两个人的座位,到站后才不慌不忙地傲慢下场。我看到那或许是刚从公司里走出的业务员,一直对着手机这块四四方方的铁盒子,嘟嘟囔囔说个不停,生气了还会大声脱口几句国骂,震得地铁抖两抖。我看到那些少有的良善之辈,起身给腿脚不方便的老人让座,却被边上的年轻人一屁股抢去,然后继续玩手机,脖上挂了块“闲人勿扰”的牌子,浑身散发出冰冷的气息;我也曾自己遇到被外国友人问路,支支吾吾搜肠刮肚却造不出个完整的合乎语法的英语句子,感到丢脸不已……

地铁里还有其他各色人等,西装革履的高级白领会笔直而端正地站在一旁,擦一擦自己的金边眼镜;穿着校服扎着马尾的学生一本正经地看书,默背着考试范围内的唐诗宋词;旁边站着刚逛完菜市场的大妈们,袋子里的鱼腥味蔓延开来;作为劳务输出人员的农民工,也会提着两大包行李上车,然后一件件脱掉五六层厚的外衣,换上家乡的衣物;还有车厢里的乞讨者,一边晃着铁碗,一边说着很多人置若罔闻的谢谢……好一副“地铁社会图”,只恨我没有马良的神笔,不能细细描摹下来供人观赏。

老舍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在我看来,无需大茶馆,一节小车厢足矣。车厢是社会的小缩影,社会是车厢的放大化。只有地铁上人人自律、互帮互助,我们的国家才可能真正做到和谐文明,到了那时,估计我乘坐地铁时的心态,较之今日,会更加有所不同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隐秘的角落】在车厢里坐自带的小板凳有哪些危害? 安全乘地铁 不做“板凳族”
日本地铁被称为女性“噩梦”,男性也烦恼,不仅是因为挤
垂向大地的杨柳
被日本地铁的这些小细节感动到了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便民!旅客在郑州乘地铁也能扫码办理登机牌
乘地铁1号线,领略战斗民族出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