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沈葆桢对联的爱国思想及艺术特色

  我国近代海军的奠基者之一、近代爱国主义者沈葆桢一生的贡献,他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的历史功绩,乃至他的文学创作活动等等,都有许多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之处。沈葆桢的诗歌作品未见专集传世,殊为可惜,而他的对联作品亦散见各处,搜罗颇为不易,其传世的数十副对联多数鲜为人知。今笔者乃就多年收集所得,略为评述沈葆桢对联创作的概况,并探究其作品所蕴含的爱国思想及其艺术特色,或将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沈葆桢的思想形成及其文学创作活动。

  (一)沈葆桢对联创作活动概述

  沈葆桢生活在清末,国势衰微,积弊深重,内忧外患,这样的历史社会背景,对他的思想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清末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分支楹联(对联)发展到鼎盛的时期,从士大夫阶层到文人墨客,题联赋对蔚然成风,沈葆桢也毫不例外地受到这种风气的浸染。特别是以林则徐、粱章钜为首的福州联家群体在当时的全国联坛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沈葆桢从小就受到福州对联盛行的熏陶,对于对联有着特别的喜爱,终其一生,不改此好。从少年到青壮年直到老年,从福州到江西、江苏再到台湾,在沈葆桢一生的各个时期,都有他对联创作的踪迹。

  沈葆桢的对联作品随处而作,也随处散佚。所幸的是,当时的闽派联家以梁章钜首创《楹联丛话》为发端,继踵而起,撰述联话体著作一时成风,记载了丰富多彩的福州对联史料,这其中便包括沈葆桢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对联作品。记载沈葆桢联作的主要著述有清末林在铨《楹联述录》、王葆辰《楹联补辑》、萨嘉曦《楹联类聚》,以及浙江人朱应镐《楹联新话》、湖南人吴恭亨《对联话》等。

  沈葆桢在童年时代就已显露出巧于应对的敏捷才思,《楹联述录》载云,沈葆桢幼时,林则徐曾以“鱼名弹瑟”试对,沈葆桢应声对以“鸟唤提壶”,这是一则妙对,确实不简单。青年时代,沈葆桢在福州乌石山、闽江畔均题过楹联。沈葆桢对联创作的活跃期是从中年开始的,他的大部分联语主要创作于40岁以后至60岁去世之前。这20年间的联作,体裁以题署联、祠联及挽联为主,间或也有祝寿联等酬赠之作。主持福建船政及巡视台湾,是沈葆桢政治生涯中最重要的两个时期,也是他对联创作活动最主要的两个阶段。

  楹联乃是将对联公开悬诸楹柱,其内容人所共睹,具有宣诫育化的功能,沈葆桢不仅深谙这一点,而且很重视加以实际运用。福建船政衙门落成后,沈葆桢亲自撰写多副楹联激励船政人员艰苦创业,《楹联述录》载云:“(船政)局中所悬楹贴,均为制府(沈葆桢)所撰。”另据《楹联新话》记载,“台湾府城旧有延平王庙……沈文肃公奉命渡台……拓而大之……题联云……”可知沈葆桢巡视台湾时,亦通过题撰楹联来宣扬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

  沈葆桢主持福建船政期间,在公余还极力倡导诗钟活动。诗钟起源于福建,是对联作品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且看《楹联述录》的一段记载:

“诗钟……沈文肃极嗜之,公暇每集诗友,敲钟击钵而成。有以‘雪、平’二字冠顶,沈葆桢句云:
  雪天裘被偕朋辈;
  平地楼台望子孙。
慈惠坦白之怀,溢于言表。又以‘起、门’二字,安于第五唱,沈葆桢句云:
  桑梓不叨门第荫;
  华夷曾问起居安。
语亦阔大,均可作楹联读。”

  时至今日,马江诗社的诗钟活动仍十分活跃,而究其渊源,实可溯至沈葆桢的倡始。

  沈葆桢堪称一位对联爱好者,平常他颇注意收集各地的佳联。光绪二年(1876),福州人林庆铨拟著《楹联述录》,沈葆桢在江宁(今南京)获悉此情,慷慨地将自己多年搜集所得的百余副对联寄赠给林庆铨,玉成其事。

  (二)沈葆桢对联作品的爱国思想

  作为一名干练有为的政治家,沈葆桢的对联创作并非单纯的文学活动,而是从中寄托和抒发了他的抱负和理想,特别是他在主持福建船政局和巡视台湾期间所创作的对联作品,突出地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思想。

  清同治五年(1866),由左宗棠举荐,沈葆桢出任总理船政大臣,主办福建船政。草创之际,筚路蓝缕,沈葆桢在福州马尾三岐山下背山面江之处选址建厂,至同治七年(1868年)七月,福建船政建筑大部分落成,沈葆桢欣然遍题楹联。如题仪门联云:

  以一箦为始基,从古天下无难事;
  致九译之新法,于今中国有圣人。

可见沈葆桢有一股创业精神,决心打破外国兵舰“傲我所无”的局面,创立我国的海防军事力量。“致九译之新法”则指船政不仅设立造船厂,而且创办船政学堂,联语表达了沈葆桢希望学员们努力学习掌握西方的先进技术,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此后的发展表明,从南北洋舰队到民国海军的许多舰艇长、舰队司令、海军总长,都是从马尾船政学堂毕业的,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是爱国将领,如邓世昌、林永升等人为保卫我国海疆而壮烈牺牲。

  又题大堂联云:

  见小利则不成,去苟且自便之私,乃臻神妙;
  取诸人以为善,体宵旰勤求之意,敢惮艰难。

这副联语是沈葆桢坦荡无私、为国尽瘁的内心世界剖白。沈葆桢就任船政大臣后,力排朝廷保守派的非议和帝国主义分子的阻挠,不畏艰辛,不计个人得失,日夜为制造兵舰、巩固国防而辛勤操劳、呕心沥血。据载,沈葆桢主持船政8年,制造兵舰20艘,可见其“宵旰勤求”之语并非虚言,也由此成为我国近代海军的一位重要奠基者。

  又题天后宫联云:

  惟神天亶聪明,愿千秋灵爽式凭,俾倕巧班工同成宝筏;
  此地海疆门户,看万顷沧波不动,有冰夷洛女虔拜云旗。

上联“倕”是尧的巧匠,“班”指鲁班,联语通过对海上女神妈祖的祈愿,鼓励和期望造船厂的员工能够成为古代鲁班式的制造兵舰的能工巧匠。下联强调,只要我们拥有兵舰,让战旗高高飘扬,就能够保障海疆门户不受侵犯。据载,马尾造船厂建成后,成为当时远东规模最大的轮船修造厂,平时工人二三千人,在工程繁忙时多达三万七千多人,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倕巧班工”的工人阶级队伍。沈葆桢念念不忘海疆门户“万顷沧波不动”的安全保障,矢志求成,直到临终时还遗折坚持“日本不可轻视,铁甲船不可不办”,其重视防范外来侵略的爱国主义思想无疑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出兵侵犯台湾,清廷命沈葆桢带兵前往巡视。沈葆桢抵达台湾后,一方面作好兵船布防,练勇备器;另一方面据理诘责日军,迫使日本政府同意议和,日军撤出台湾。在台期间,沈葆桢加强对台湾的管辖、防务和经济开发,并奏请清廷为郑成功加谥建祠,且亲笔为题祠联云:

  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
  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创格完人。

座落在台南的郑成功祠原建于清初,本名开山王庙,以纪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功。沈葆桢鉴于日寇蠢蠢欲动,乃奏请清廷赐改名为延平郡王祠,因为明永历帝曾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沈葆桢借奏改祠名之机,扩建祠庙,并题撰楹联,意在借以表明台湾历来是中国的领土。联语对民族英雄郑成功作了高度评价,推崇备至。此联广为流传,是沈葆桢最具代表性的对联佳作,也是迄今所能见及的沈葆桢楹联手迹墨拓。

  沈葆桢在郑成功祠中还题有一联云:

  海上视师,紫阳于五百年前,早为后贤筹结局;
  天南晞发,缅甸在八千里外,特延闰朔付孤臣。

上联“紫阳”指朱熹,联语引用一个鲜为人知的典故。据台湾《淡水厅志》援引《赤嵌笔谈》云:“宋朱文公登福州鼓山,占地脉曰:龙渡沧江,五百年后,海外当有百万人之郡。”朱熹所言“海外之郡”即指台湾。五百年后,沈葆桢赴台巡视,逼退外敌,凭吊郑成功(即下联之“孤臣”),不由想起前贤朱熹的预言。沈葆桢安定台湾局势后,很快便着手开发建设台湾。他组织力量“缒幽凿险,斩棘披荆”,极力贯通台湾南北,鼓励开发高山族聚居的地区,建议开采基隆煤矿。他还建议将福建巡抚移驻台湾,“以专责成,以经久远”,并根据当时台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建议增设台北一府,下辖淡水、新竹、宜兰三县,为开发建设台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这副联语既是缅怀郑成功,也蕴含沈葆桢建设台湾、保障台湾的自况之意。

  (三)沈葆桢对联作品的艺术特色

  沈葆桢的父亲沈廷枫举人出身,沈葆桢幼承庭训,聪敏好学,21岁中举人,28岁中进士,才华横溢,文采斐然。纵观沈葆桢的对联作品,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蕴藉之中不乏奔放,沉郁而外犹有激昂,既有风格迥异的清新,更有情感直抒的真挚,铸词洗炼,对仗工稳。其传世的对联作品虽然不多,却已足以体现沈葆桢深湛的文学素养,洵称楹联大家,在清末联坛自应占有一席之地,也是当时的福州联家群体中继林则徐、梁章钜之后的重要成员。

  1.情文并茂。沈葆桢对联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情感真挚,情文并茂。这不仅在前述的题署联例中体现了强烈的赤诚爱国情怀,而且在他的一些挽联作品中十分深切地表达了浓厚的亲情和友情。

  沈葆桢的夫人林普晴不幸去世后,悲恸中的沈葆桢哀挽一联云:

  念此生何以酬君,幸死而有知,奉泉下翁姑,依然称意;
  论全福自应先我,顾事犹未了,看床前儿女,怎不伤心。

林普晴是林则徐的女儿,也是沈葆桢的表妹,两人本来青梅竹马,婚后更是相敬如宾,相濡以沫。无论沈葆桢旅居京城,或外放江西等地,林普晴皆随侍于前,相夫教子,果然是名门闺秀的风范。这副挽联直抒胸臆,哀婉悱恻,寄托了沈葆桢晚年痛失贤妻的深切悲伤。《槛联述录》评论此联“亦极婉挚”、“一时传诵”,《对联话》亦称此联“痛语恻恻,不堪卒读”。

  光绪初,著名经学家林昌彝去世,沈葆桢致挽一联:

  总角侍龙门,风雨啸歌,许以同心如昨夜;
  轻装归马渎,波涛咫尺,失之支臂恨终天。

沈葆桢少年时代即受业于乡前辈林昌彝,颇受林昌彝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林昌彝是一位爱国志士,坚决支持林则徐抗英禁烟,并将自己的居处取名“射鹰楼”,沈葆桢为其《射鹰楼诗话》作例言时称“夫子诗话之作,意在射鹰,非同世之泛泛诗话也”。上联“风雨啸歌,许以同心”正是师生两人在民族存亡危难之际相互砥砺奋起抗争的写照。林昌彝晚年旅居广东,自粤归闽后逝世,时沈葆桢在马尾,“波涛咫尺,失之交臂”,联语以少年及门受业起句,以未及见恩师最后一面结句,全联体现了两人平生风义兼师友的深厚情谊,联语言出肺腑,情感真挚,语句又相当雅切流畅。

  2.别出机杼。沈葆桢的对联作品往往不落俗套,在创作手法上别具新意,譬如他的一些寿联、挽联,虽是应酬之作,却也决无常见的程式化的陈词滥调。如沈葆桢挽福州杨仲愈一联“长沙赋鵩;太白骑鲸”,《楹联述录》评论此联“四字比拟切当,老手文字,有如老将练兵,在精不在多也”。

  另如挽湖南何绍基联云:

  非夫子笠履所经,纵天下名山应减色;
  于同辈渊源最早,听海东流水倍伤神。

何氏是著名的书法家,他每至一处,必为名胜留墨,令山川增色。联语从这一侧面反映何氏一生高超的书法成就,而未从正面叙述,避免挽联铺陈的常见程式,诚属匠心独运。联中“海东流水”指台湾海峡,据《楹联补辑》载称,“时沈帅出巡台阳”。

  光绪六年(1879),交称莫逆的周梅初在福州做70岁寿庆,此时沈葆桢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驻节江宁(今南京),他寄联云:

  介寿朋来,而我独羁千里足;
  倾心兄事,为君多读十年书。

沈葆桢在联中首先对未能亲临贺寿表示遗憾,也含有思乡之意,继而表达对周氏饱读诗书的倾慕,同时蕴含自己要在仕宦之余致力学问之意。可惜的是,数月之后,沈葆桢便因病逝世了。此联不作一般寿联的堆砌谀颂之词,而是娓娓而谈,真切感人,体现君子之交的清风。

  3.清新典雅。沈葆桢的对联创作堪称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他能够根据不同的创作题材而选择不同的创作手法,譬如他题撰于风景名胜的联语,便有一种清新典雅的格调,与风光景色相融合,不啻是一幅山水图画,引人人胜。

  沈葆桢青年时曾题闽江边仰止亭联云:

  俯仰亭中,何人吹铁笛几声,唤醒沧桑世界;
  徘徊栏侧,岂我抱布衣素志,盱衡日夜乾坤。

这副联语情景交融,描绘了作者伫立江亭,凭栏远眺大江横流,沧桑多变幻,乾坤日夜浮,不由心潮逐浪。联语境界开阔,浮想联翩,抒发了青年沈葆桢的远大抱负。

  咸丰年间至同治初,沈葆桢历任江西九江知府、江西巡抚等职,此间曾为石钟山梅花厅题联云:

  梅开六十树,雪是精神,梦寄罗浮忘物我;
  航受两三人,花为知己,笑经沧海载乾坤。

石钟山位于长江东岸,危崖耸峙,风景幽美,梅花厅为最高处,又名“六十本梅花寄舫”,四周原有梅树六十株。联语笔调清新,潇洒脱俗,正与周围清风明月、疏影暗香浑然一体,体现了一种幽雅高洁的意境,也是沈葆桢个人修养的写照。

  当然,沈葆桢对联作品的艺术特色非仅上述三点,在他的联语中,充满爱国激情的奔放,忧于国运时势的沉郁,乃至巧于用典,工于对仗,以及在联语句式上的灵活多变等等,都是可圈可点的。通过初略探讨了沈葆桢对联创作的概况及其蕴含的爱国思想和艺术特色,可以看出这些对联作品不仅是沈葆桢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份,而且也是研究沈葆桢爱国思想和生平事迹的有益资证。
 

附录(一) 沈葆桢对联选录

  挽夫人(集句)

尽费闺中力;
同酬阙下恩。

  题台湾延平郡王祠后殿

石井满腔血;
瀛台寸草春。

  题台湾延平郡王祠左殿(宁靖王祠)

凤阳一叶尽:
鱼贯五星明。

  题台湾延平郡王祠右殿(监国祠)

夫死妇亦死;
君亡明即亡。

  题江苏南京愚园

寸草春晖,寿如金石;
名园渌水,家住楼台。

  贺林昌彝七十寿

寿世文章,一代斗山韩吏部;
等身著作,六经渊海郑司农。

  挽周章

主计属龚黄,得数月勾留亦幸矣;
真儒说仙佛,知三家衣钵必争之。

  挽张堪舆

为我叩帝阍,问四海中兴何日也;
请君探天路,到五云深处果仙乎。

  题天后宫顺风耳将军像

恰当薄海同风,世上痌瘝都入听;
幸为苍生请命,个中消息总关心。

  题天后宫千里眼将军像

视远为明,知普渡众生,全凭慧眼;
思溺由己,愿永清四海,上慰婆心。

  寿某友

有子皆不羁才,谢墅围棋,张槎探宿;
斯人宜无量寿,董帷舞彩,马帐称觞。

  挽陈讷如

孝友且年悭,追论他造化忌才,文章憎命;
亲朋先泪尽,忍想到母兄感梦,嫠稚招魂。

  挽王凯泰

文章经术,与多士相切求,天下欢颜归杜厦;
悱恻慈祥,济不才所未逮,海东坠泪有羊碑。

  挽夏筱涛夫人

同心奠赤嵌山川,商略官书,燕寝清香凝夜烛;
弹指现华严楼阁,摩挲锦瑟,澄台凉雨迸哀弦。

  题成都杜甫草堂(沈公未至四川,存疑)

诗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
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

  题台湾延平郡王祠

到此地回首凄然,只剩得江上一些儿流未枯眼泪;
将斯人苦心参过,更休说世间有那种做不了难题。

  挽王景贤

一代老成具典型,挈人问全福而归,谁敢向先上媲美;
卅年亲谊兼师友,乘天末凉风竟去,何能为太上忘情。

  挽饶廷选

为千秋万世立此纲常,君恩母训如新,原以臣忠兼子孝;
拼九见一生赴子急难,信水零山依旧,那堪我在见公亡。

  挽饶新

谓此才定玉笋班中,何期六千里归来,薄宦京华成幻梦;
寻尔父到大罗天上,为道十三年别后,故人尘世已衰翁。

  题船政大门

且漫道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即此是格致关头,认真下手处;
何以能精益求精,密益求密,定须从鬼神屋漏,仔细扪心来。

   题船政天后宫

地控制瓯吴,看大江东去滔滔,与诸君涤虑洗心,有如此水;
神起家孝友,贯万古元精耿耿,愿后世立身行道,无愧斯人。

  挽董平章

八千里外好音来,陶令归乎,胡为郁郁幽愁,四载驹光扶病过;
二十年前知己感,钟期邈矣,忍听声声血泪,九旬鹤发抚棺悲。

附录(二) 与沈葆桢有关的对联

  梁考熊贺沈葆桢六十寿辰

衮衣一品拜元戎,大江南,大江北;
灯火万家祝生佛,八千春,八千秋。

  王景赞贺沈葆桢之父七十寿辰

帝赖长君作舟楫;
天留大老看湖山。

  刘坤一挽沈葆桢

疾恶有同情,凭他财可通神,一疏终能诛巨憝;
作官非易事,愧我力难任重,两番何幸继明公。

  曾纪泽挽沈葆桢

圻民化德,殊俗怀成,天留广信余生,俾得成廿三年东南勋业;
文毅前亡,先君久逝,公亦江宁贤帅,都不过六十岁内外春秋。

  林庆铨挽沈葆桢

勋猷岂小子能详,溯先君同学深交,坐言起行,早识希文忧乐志;
忠荩与昔贤相埒,惟圣主知人任重,鞠躬尽瘁,莫名诸葛指挥劳。

  王葆辰挽沈葆桢

内端圣学,外备边防,遗疏独拳拳,抱半壁隐忧,病榻弥留谋国远;
作吏耐贫,考工责实,手书常娓娓,数先君恺谊,孤儿涕泪受恩深。

  梁鸣谦挽沈葆桢夫人

父一品,夫一品,箕畴备福;
来中秋,去中秋,明月前身。

  林庆铨挽沈葆桢夫人

父名臣,夫亦名臣,古所未闻今仅见;
才盖世,德亦盖世,生原无憾死弥荣。

  杨仲愈挽沈葆桢夫人

旷代双忠,紫阁丹青,生面重开萧酂国;
忧时一老,沧江风雨,纤腰渐瘦沈东阳。

  左宗棠挽沈葆桢夫人

家能孝,国能忠,一生大节昭昭,挽狂澜于既倒;
来何因,去何果,千古元精耿耿,抱明月而长终。

  盛在渌代船政局公挽沈葆桢夫人

为名臣女,为名臣妻,江右矢丹忱,锦繖夫人同伟绩;
以中秋来,以中秋去,天边圆皓魄,霓裳仙子证前生。

  王葆辰挽沈葆桢夫人

书传名父,训述先姑,是两间灵秀胚胎,福慧兼修,中垒文章尊列女;
蕲国前驱,武乡内助,具一副英雄胆识,艰难共济,西江俎豆祀夫人。

  沈葆桢长子沈玮庆贺外舅林邵甫七十寿辰

品学世儒宗,洛社衣冠,耆德更推康节老;
湖山仙眷属,幔辜风月,曾孙罗拜武彝君。

  沈葆桢四子沈瑜庆贺陈衍六十寿辰

草堂踵秀野;
佛日拜经神。

  沈葆桢外孙李宗言题江西广信府署誓井堂

距武夷数百里,遥望家乡,迎奉板舆来,依旧青灯慈母线;
后文肃四十年,来权兹郡,摩挲遗碣在,愧无黄绢外孙词。

  郑孝胥挽沈瑜庆

甫遭从祖之丧,老宿凋零,犹章太邱识文若;
私痛子舆欲逝,膏肓沉笃,不教二竖避秦医。


 作者:胡毅雄 原载:《福州文史资料选辑·19》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1联集No.28】湖北李家桥对联集
楹联丛话 卷九 佳话
对联故事 37、苏小妹才艺不凡
合理运用意象来说话
《古今楹联名作选萃》
“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这诗是谁写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