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贵勤勉持恒

为学是安身立命之根本,此理一明,便要看如何才能在“为学”上有一番成就。曾文正的意见是:“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曾国藩家书》)
“有志”、“有识”、“有恒”,既可视为曾氏的读书之道,更可看成其为官之道。若从读书为学而言,这“三有”六字箴言,重在揭示为学之道贵在勤勉持恒。“为学贵在持恒”,话虽简,行却难。尤其是对那些活在富贵之乡、易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的王孙贵胄,更是如此。可世事无绝对,任何事总有例外。至少颜之推的眼中,梁元帝就绝非如此。在家训中,他是这样介绍梁元帝的:
原文:
……
梁元帝①尝为吾说:“昔在会稽,年始十二,便已好学。时又患疥,手不得拳,膝不得屈。闲斋张葛帏避蝇独坐,银瓯②贮山阴甜酒,时复进之,以自宽痛。率意自读史书,一日二十卷,既未师受,或不识一字,或不解一语,要自重之,不知厌倦。”帝子之尊,童稚之逸,尚能如此,况其庶士,冀以自达者哉?
……
(《颜氏家训》)〖=〗
译文:
……
梁元帝曾经对我说:“以前我在会稽郡的时候,年龄才十二岁,就已经喜欢学习了。当时我的身上又长了疥疮:手不能握拳,膝不能弯曲。我就在闲斋里挂上葛布帐子,挡住苍蝇,一个人坐在里面,用小银杯装上山阴甜酒,时不时喝上几口,用来减轻疼痛。我会随意读一些史书,一天读二十卷,因为没有老师指点,有时就会有一个字不认识,或一句话不理解的情况,就只有自己一遍遍地反复思考,不知厌倦。”一个帝王家的孩子,身份尊贵,还能克服孩子贪玩的天性,刻苦攻读,更何况那些希望通过自身努力谋求发达的普通读书人呢?
……
说文解字:
坦率地讲,在今日寻常百姓眼中,不一定能瞧出上述那位仁兄有何为难之处,相反可能还很羡慕他小日子过得滋润:身体不舒服了,一个人躲在一间小屋子里,喝喝酒,看看书,用川话来讲,简直就是“安逸得很”。哪里能看出这位公子哥儿的“有志、有识与有恒”,分明是在享受“高干”待遇。但历史不能过多地纵向对比,如果这样的话则很可能曲解历史,甚至是妄加评断。
让我们试着回到当时的历史场景中去。试想:当人们都在讲究出身门第、炫耀身份的时候,整个主流社会都以奢侈糜费为荣的时候,一位皇室重要成员居然自愿用平民所用的“葛布”,喝着百姓自酿的甜酒,一边养病,一边刻苦攻读。这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形?更何况这个皇位继承人当时还只是个十二岁的孩子。扪心自问,哪怕时至今日,恐怕也很难有人能做到。
南北朝时期是个战乱不断,社会动荡的时代。乱世中人,很容易就产生一种“末日情怀”:今朝有酒今朝醉。如有条件,就会极度放纵,穷奢极欲。史载,梁朝时贵族子弟的“流行时尚”是:修脸剃面、涂脂抹粉、香料熏衣;乘:长檐车;行:高齿履;坐:丝绸褥;靠:五彩枕;玩:奇珍异物。至于读书为学,对于他们来说是件很可笑的事。有时要当官也得走走形式,碰上需“明经答问”的考试,这些平日里看似神仙的人物,就去雇人当“枪手”。如果遇上需要附庸风雅、吟诗作赋的场合,那也不怕,就请人捉刀代笔。以至于当时坊间广为流传一句谚语:“登车不跌跤,可当著作郎;会说身体好,可做秘书官。”
不学无术,还能身居高位,这便是当时社会的现实写照。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再来看梁元帝(萧绎)少年时的作为,就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了。平心而论,若是贫家子弟,无背景、无势力,想要出人头地,不得不如此刻苦,或许人们还能理解。但对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功名利禄与生俱来的帝王之子,还能这样不避痛楚,勤学不辍,就非常不容易了。“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看来这话也不尽然。所以颜老先生才会发出感叹:“帝子之尊,童稚之逸,尚能如此,况其庶士,冀以自达者哉?”
读书,而且是自觉自愿地刻苦自读,对绝大多数少年来讲,都不是件什么快乐的事情。不谙世事,只求玩耍是少年的天性,对一个富贵少年来说,走马斗鸡、吃喝玩乐或许更对其脾味。但这个叫“萧绎”的少年却能做到不闻窗外事,持之以恒,手不释卷,由此也不难看出其日后所成。身为帝王之子,都能做到勤学,对于寻常百姓家的子女而言,还有什么理由不发奋学习呢?
一朝天子一朝臣,什么样的皇帝自然就会重用什么样的大臣。梁元帝萧绎继得大统后,手下重用的也多是些勤学苦读的大臣。金紫光禄大夫刘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无钱购买灯油,他就弄来一种可持续燃烧的草,把这种草的茎折成约一尺长左右,点燃后彻夜苦读。萧绎任会稽太守时,在精心选拔官吏的过程中发现了刘绮,便让刘绮当上了太子府中的国常侍兼记室。
还有一位比刘绮更苦的人,就是镇南录事参军朱詹。据《颜氏家训》所录,朱詹也是苦孩子出身,但十分好学。小时候家里连续几天揭不开锅,他就只能吞咽纸张充饥。天寒地冻的日子里,因为没有被子,这孩子只能抱着狗睡,与狗相互取暖。狗饿得受不了,半夜爬起来跑到外面去偷食吃。孩子冷,就拼命地唤它回来,狗却不肯回家。自己的狗没了,孩子哭哭啼啼,加上又是半夜三更,弄得周围邻居都没睡踏实。(“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犬亦饥虚,起行盗食,呼之不至,哀声动邻。”)即便苦成这样,这位朱詹小朋友依旧坚持学习,没有荒废学业。最后终成学士,为梁元帝所重用。
读书为学绝非易事,难就难在“勤”与“恒”。“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一时的“勤”或“苦”也许忍一忍就过了,难得的是一直能坚持下去,而不改初衷。两天打鱼,三天散网,多为一种常态,而持之以恒、不知厌倦,却需要极大的恒心。曾国藩是位极细致的人,在和家人来往的书信中,不仅提出诸多建议,甚至还会提出具体的解决之道。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曾国藩在给他兄弟的一封家书中,除了明确提到读书要勤之外,随信还附上了一份自拟的功课表,以督促兄弟们坚持按计划行事。原文摘录如下:
原文:
诸位贤弟足下:
……
何子贞之世兄,每日自朝至夕,总是温书,三百六十日,除作诗文时,无一刻不温书,真可谓有恒者矣。故予从前限功课教诸弟,近来写信寄弟,从不另开课程,但教诸弟有恒而已。盖士人卖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③,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以骤几④,至于有志不恒,则诸弟勉之而已。
……
书不能尽言,惟诸弟鉴察,国藩手草。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附课程表
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俱,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一会,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⑤为人。
五、读史:廿三史每日读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
七、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八、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
九、谨言:刻刻留心。
十、养气: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
十一、保身:谨遵大人手谕,节欲,节劳,节饮食。
十二、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
十三、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曾国藩家书》)〖=〗
译文:
诸位贤弟足下:
……
何子贞的世兄,每天从早到晚,总是在温习书本知识。三百六十天,除了做诗文外,没有片刻不是在温书,真称得上是个有恒心的人啊。我从前之所以要定下功课来教你们,而近来又写信给你们,却从不另外设立课程,就是希望你们能做到持之以恒罢了。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气;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就决不会甘居人下,学业处于下游;有见识就明白学无止境,不敢自以为是,自满自足,就像河伯观海、井蛙窥天,这都是缺乏自知之明,属于无知无识的人;有恒心就没有不成功的事。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对于你们现在的情形来讲,知识不是短时间之内就能全面掌握的。至于说到志气与恒心,你们就自勉吧!
……
书不能尽言,惟诸弟鉴察,国藩手草。
附课程表(略)
说文解字:
人常言:“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曾国藩则认为: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改变。而所读之书不仅是有字之书,更是社会人生的无字之书。由此可见曾氏对读书为学之看重。在其家信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是对兄弟或子侄学业方面提出建议或是要求。上述所录便是其早年写给其弟的一份信中所提的为学“三有”之道。放到现在来看,依然不失为金玉良言。尤其是他所提到的“有志”与“有恒”,无论是为学还是处世,都可称得上是解决如今人们浮躁心态的一剂最有效的镇静剂。
“心有多大,舞台便有多大”,这是有志;“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是有恒。“有志”若无“恒”,则是志大才疏、眼高手低;“有恒”如果没了“志”,则易流于庸碌。读书为学贵在持恒,与智商的高低并不一定成正比。如果以今人的标准而言,曾国藩绝对算不上高智商的人物。有一个关于他的典故,据说曾年轻时读书喜诵读,直到弄通弄懂为止。某日,曾读某文不得其义,于是反复大声诵读。一邻人不厌其烦,斥之:吾闻之已会,汝却不通。如此驽钝,读书何用?于是,这位“芳邻”便将曾所读的文章背诵出来,而且指明其中涵义。曾当时听了,不禁哂然:吾学不够,仍需努力。恰如荀况所言“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曾国藩最终得以“功成名就”,不能不说是得益于“有恒”二字。观其一生为学为官,的确是很好地做到了“有志、有识、有恒”。
孔子说:“吾十五有志于学。”(《论语》)放到现实中,相对而言,“有志”并非太难,换言之,人人都会有自己的理想。事业也好,爱情也罢,只要是一种目标,都可归结到“有志”之列。问题在于既然人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但为何能达成自己人生理想的却寥寥无几呢?是机遇?是能力?还是其它种种因素?这都有可能,但关键还是因为很少有人能坚持下来。在挫折与困境面前,人的惰性与趋利避害的畏难本能,会为自己找到处处逃避的借口,从而放弃最初的坚持。“有志者事竟成”不是因为有志,而是因为坚持。这种坚持不是顽固,不是死钻牛角尖,而是朝着目标不放弃,继续前行。坚持目标的不变,实现目标的方法与途径却是灵活多变与随机而定的。有志者事竟成,应当说是“有恒者事竟成”。
原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译文:
天下事有难易之分吗?做,难能变易;不做,易也变难。人们求学有难易区别吗?学的话,困难的也变容易;不学的话,容易的也会变困难。自己资质愚笨,不如别人;自己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可只要天天学习,长久坚持不懈,到了成功的时候,也就不知道自己的愚笨平庸了。自己天资聪颖,比常人高出数倍;自己反应敏捷,比常人迅捷许多,却将这些天赋舍弃不用,那就跟愚笨和平庸的人没什么不同了。孔圣人的学说,虽然在鲁国未能推行,却也流传了下来。照这样说来,愚笨平庸和聪明敏捷,又怎么会是固定不变的呢?
四川偏远地方有两个和尚,一个穷,一个富。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你认为行吗?”富和尚问:“你靠什么去呢?”穷和尚回答说:“我只要一个喝水的瓶、一个化斋的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几年来我一直想买条船去,可还是没去成。你又凭什么前往呢?”过了一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将事情讲给富和尚听。富和尚听后,神色惭愧。位于西部的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可有钱的和尚没能去成,而没有钱的和尚却可以到达。人们在立志方面,难道反而比不上四川那偏远地方的穷和尚吗?
因此天资的聪颖敏慧,虽然有用,却也没用;仗恃着自己聪明却不努力学习的人,那就是自毁前程的人。愚笨平庸,会限制住人的某些方面却也限制不住人的发展;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那就是能成就自己的人。
说文解字:
这番长者的忠告,虽然属于典型的朴素唯物辩证法,揭示的却还是同一个道理:做事也好,为学也好,天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坚持不懈怠,持之以恒地努力去做、努力去学,自然就能成功。
“一夜成名”或“一夜暴富”毕竟属于非常态,现实生活中不会常有,可这种非常态的示范效应却是如此显著,加上舆论导向的刻意夸大,更是让人心浮躁。人人都想着终南捷径,最好是天上掉馅饼,不劳而获或是少劳多获。别的或许都有可能投机取巧,唯有读书为学是来不得半点讨巧。知识是个积累的过程,没有坚持不断的学习与打下夯实的基础,一切都将是空中楼阁。
南朝范晔⑥在其《后汉书·列女传》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乐羊子年轻时外出求学,学了一年后就回了家。妻子问他什么原因中途返回,乐羊子说是没别的原因,只是想家了。妻子听后,拿起一把刀快步走到织布机前,指着机上的尚未织完的绢匹说:“这些织物是从蚕茧中抽出来的,然后在织机上织成。都是由丝至寸,由寸成丈,由丈成匹,一点点积累而成。如果现在我割断这些织物,那就会前功尽弃,以前的日子也都白白浪费了。老公你要做学问,长知识,就得每天学一点,懂一点,这样才能学有所成。现在你没学完就跑回来了,这跟我割断这些织物有什么区别呢?(“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月。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听了老婆的话,乐羊子被深深触动,于是返回继续自己的学业,七年不曾回家,终于有所成。(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这便是“断织劝学”典故的由来。
现实生活中,读书为学勤勉持恒,终有所成的人并不少见。北大外语系一位重残的女博士更是榜样中的榜样。这位名叫郭晖的女生从小便高度残障,状况类似上世纪80年代青年楷模张海迪女士;与张女士一样,她也有着同样的不屈精神与坚持。这位出身普通人家的女孩,完全靠着异于常人的勤勉持恒,克服种种常人难以想像的困境与痛苦,完成了从小学到硕士的全部课程,除英语外,她还掌握了日语与法语,最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大外语系专攻英美诗歌。这位现实中的榜样,一点儿不会比古人逊色,甚至更强于古人。乐羊子求学只是七年不回家,但毕竟手脚齐全,仍属于常人。这位女博士却是十几年一直坚持不懈地刻苦攻读。她属于真正的“刻苦”,既要刻常人需要吃的苦,更要刻常人无须忍受之苦。这或许才是成功的真谛所在吧。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是有恒;要做真学问须将冷板凳坐,耐得住寂寞,是有恒;十年寒窗苦读,“虽有事,不间断”,还是有恒。恰如曾国藩在给其子曾纪泽⑦的一封家书中所言:“尔读书记性平常,此不足虑。所虑者第一怕无恒。第二怕随笔点过一遍,并未看得明白,此都是大病。若实看明白了,久之必得些滋味,寸心若有怡悦之境,则自略记得矣。”读书为学除了勤勉,还得有恒,自古而然。
注释:
①梁元帝:即萧绎(公元508—554年),公元552—554年在位,南朝梁朝第三任皇帝,颇具才学。尤以文学见长,著有《孝德传》、《忠臣传》、《注汉书》、《周易讲疏》、《老子讲疏》、《全德志》、《江州记》、《贡职图》等,后世仅存《金楼子》一书。
②瓯:杯子,金属酒器或茶具。
③河伯之观海:《庄子·秋水》所记一篇寓言故事:河伯(黄河之神)自以为大,在见过大海并与海神一番对话之后,感叹自己之小见识与无知。
④骤几:突然接近。
⑤徇外:顺从于身外的客观环境。
⑥范晔:范晔(公元398—445年),字蔚宗,《后汉书》的作者,南朝刘宋时期的杰出史学家。
⑦曾纪泽:(公元1839—1890年)字劼刚,曾国藩长子,清末外交官,“洋务运动”倡导者,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国歌《普天乐》的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做事贵于有恒
曾国藩:读书须立志、有恒心
中文: “苟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解释
曾国藩:读书四法与为学四事
曾国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