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0年开始,经济合作组织(OECD)每3年举办一次15岁学生能力评估测验“国际学生评量计划”(PISA),芬兰青少年连续两届在阅读与科学两项评比中称霸,解决问题和数学能力则位居第二。芬兰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在哪里?
20世纪70年代初期,芬兰开始了独立建国后最大规模的改革,他们决定采用“综合学校”的模式,让7—15岁的中小学生,不分年级,都待在同一所学校学习。在9年一贯教育中,学生课本、交通和午餐费用,全由政府负担。
坚持平等精神,一个都不能少
当其他国家还在施行精英教育时,芬兰却反其道而行,绝不标榜精英,坚持每一个小孩公平受教,“一个也不能少”。
从制度设计到资源分配,芬兰教育从平等出发。60万中小学学生,分布在4000所综合学校,平均每校约150人,班级人数不超过20人,小班小校的制度有利于“无一人落后”,没有贵族和平民学校之分。翻开芬兰各种教育文宣,从不高调“快乐学习”,对他们来说,有了公平,快乐就不是问题。
芬兰不是砸更多钱办教育,而是把资源配置在“最需要的地方”,也就是初级中学和学习迟缓者身上。在大多数国家,高等教育学生平均分配到的经费最多,反观芬兰,投资在初级中学生的经费,每人平均达8200美元,在所有就学年龄中最高。
绝不放弃学习慢的孩子
提升学习迟缓者的学习能力,是芬兰教育的另一个重点。
教委会的目的是让“每个”小孩都具备基本能力,当学生出现短暂学习困难时,老师会立即提出矫正计划,在课堂上或是放学后进行个别辅导,费用由政府负担。芬兰有将近20%中小学生接受额外学习辅导,OECD国家平均只有6%。
“排名”、“资优”犯大忌
“芬兰没有坏学生,即使最差的学生也很好。”
“学得快的人可以自己学,学得慢的人更需要帮忙。”
“宁可让学得快的人等,也不能让不会的人继续不会。”
芬兰反对对学生进行任何形式的“分类”或“排名”,说“资优”和“精英”是犯大忌,更没有“能力分班”这回事。
全球最严格的师资标准
芬兰教改能够一路顺畅无阻至今,还必须归功于一群高素质的专业教师。
自1979年开始,教委会就定调,中小学老师属“研究型”,必须具备硕士学历,这几乎是全球最严苛的规定。师资教育从原本的3年,延长为5年,高中生毕业申请师范学校时,除了要看在校成绩,还必须通过层层面试,确认有教学热诚与创新思维,才能挤进录取率仅10%的师范窄门。
在芬兰,老师必须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与意愿。“有能力学习,才有能力创新教学,教育才会不断提升。”在芬兰,老师是一种“最爱学习的动物”。
芬兰老师爱学习出了名,大学暑期班开课,座中最多的是中小学老师。芬兰教育部长现在最头痛的是缺老师,好学的老师都跑去继续念博士;芬兰企业也喜欢雇用老师,跟政府抢人。据芬兰第一大报《赫尔辛基邮报》调查,芬兰年轻人最向往的行业就是当老师;中小学教师受民众敬重的程度,甚至超过总统和大学教授。
芬兰老师教的不是“知识”,而是“学习怎么学习”。小孩问问题,老师不会直接讲出正确答案,而是给他一个方向,自己去想、去找、去学。
强调学习,而非竞争
严格要求师资质量,芬兰政府也相对给老师和学校最大的教学自主权。教委会和教育部每4年制定并公布核心课程纲要,其他如征聘师资、经营管理则由各校自治,举凡班级大小、课程内容、学生课表,甚至是每年上课几学期都由学校全权负责;至于要教什么、怎么教、用什么教科书,则由老师自由选择。
芬兰中小学并没有全国一致的联合评量,学校也很少有考试,学生的学习评量不是根据和其他人的比较,而是看是否达成最初设定的目标。他们没有成绩单,只有学习报告。
学校事务的决策机关是董事会,七位董事中,有一位教师代表、一位职员代表,其他五位由家长与当地小区选出。董事会决定学校课程方针和预算使用,及聘用教师。
“我们强调的是学习,不是竞争,芬兰绝对不会用竞争来刺激质量。”在芬兰,教育的目的是学习,而非竞争。
芬兰教育还有一笔他国难望其项背的幸运资产,那就是他们有一群热爱阅读的国民。芬兰人在家阅读的传统已传承400多年,是全世界最爱跟图书馆借书的人,每人每年平均借17本书。根据调查,41%的芬兰中学生,最常从事的“休闲活动”就是阅读。
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有正确的策略,用了正确的人,芬兰教育怎么可能不好?
联系客服